那些「人造神童」,到底滿足了誰?

2020-08-27 育才有道

「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的一名學生,研究「結直腸癌基因敲除」引發關注。


因為這一課題太過於高精尖,博士實驗順利的話也要花2年時間...」



16歲女孩日均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還在2年間出版了三本書


小小年紀已是一家雜誌社「記者」和新聞網站區域運營中心的負責人。」



這幾天,「6年級小學生攻克博士難度課題」、「16歲女神童4天寫完陸遊一生古詩量」的新聞幾乎鋪天蓋地。


但兩位「神童」對於外界的質疑並沒有做出回應,反倒是「神童」的父親們親下場解釋他們「超乎常人的智力」實屬正常。


不管是出於嫉妒心還是求真欲,網友們的不依不饒使這件事上升到一個新的議論:


所謂「神童」都是「人造」。


此時下這種結論過於片面,但其實也透露出一個積蓄已久的問題,這個時代不止是「神童」就能滿足了的。


為什麼說不止是神童就滿足的了的了?


01快節奏生活,流水線作業


最為人所熟識的神童,大概是王安石筆下「傷仲永」的故事幾乎人盡皆知。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的社會氛圍導致他的父親整天帶他四處炫耀,荒廢了學習,最終,天才的仲永「泯然眾人矣」


雖然故事的結尾不盡然人意,但那時的「神童」還是「神童」,沒有半點摻假。



但隨著物質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於金錢的欲望,以及更好生活的嚮往,很快就形成了一股無形的力量,催逼著人向上走去。


馬雲從一千塊到市值幾千億的阿里帝國;

身價超3800億的馬化騰;

擁有價值9800億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

……


人才精英高等學府聞名頭銜幾乎是這些人的不可或缺。


而這時的「神童」在時代的更替下,有了新的含義:它代表著一類人,接近於某種領域的智者先驅


他們在潮流時事中抓住先機,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觸摸到成功的天花板。



實習生入崗,老闆要求即刻上手;

工資微薄,想要立刻日進鬥金;

太多人發著一夜暴富的美夢。


很顯然慢工藝出精品的生產線遠遠供應不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因而在取捨之間,太多人選擇了一條人為地創造之路,歷時短的包裝、加工後,「貼標籤」、「立人設」的聖人賢子就出來了。


可惜的是這些人造的東西,造得快,衰得也快。前有翟天臨的「學霸」人設翻車,後有仝卓「學歷造假」


儘管事件先後被曝光、行為被杜絕,但現象依舊屢見不止。


人生活的欲望遠比裝欲望的染缸要大得多,對於財富、名譽、事業…的不停追求,變成一種浮躁的氛圍、激進的方式,深深影響著生存、生活以及生育。



「我們公司內部競爭一個中層管理崗位,我由於只是本科畢業,在資格審查一關便被拒絕了。」

「我在的公司基本工資就是按照博士、碩士、本科定級別的。」

「我是一個普通大學的畢業生,畢業後想去500強企業工作,公司對我投的簡歷連郵件都沒回過。」

「相親的時候,居然有985/211專場…」

「遇到一個讓你心動的、非常優秀的人時,便恨當年自己怎麼沒有更努力一些。」

「孩子幼升小,好的學校需要面試家長和了解家長的學歷…」


供不應求的需求市場,相親要求985、211專場,大企業的錄用要求一高再高,生活壓力、生存壓力迫使著人往快捷功利裡發展。


精英社會的大門撬不開,就只好在門外扮精英,出生不是「神童」,那就造神童。


02熱衷「人造」的背後有萬千父母


《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更是扎了無數父母的心。


廣州一位高管媽媽,給孩子一個暑假的教育花費高達三萬五她連新衣服都不敢買



與之類似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無論是800萬的學區房,還是吃著最貴的藥安著最貴的支架雞飛狗跳地陪娃寫作業



亦或是,無縫銜接的輔導班



家庭是社會的濃縮,社會的浮躁自然換成了焦慮的家長。


不管是70後、80後,乃至於現在的90後,高等教育的常見與教育觀念的不斷加強。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早已變為「孩子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期望」


這些人大多是各領域的佼佼者,受過高等教育,精英父母,他們的焦慮俗稱:精英焦慮。



之前一篇名為《目睹了美國家長推娃的盛況後,我內心現在慌得一批》的文章,裡面描述了美國中產家庭和精英階層的各種推娃壯舉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精英父母超前教育的手段,以及為了孩子的學習壯士斷腕的決心:



「我家的小學渣,雖然成績不咋地,但是她很會挑朋友。

不知哪裡來的狗屎運,她最好的閨蜜,竟然是全年級的學神!

也就是自認識了這位學神之後,才徹底改變了她的學渣命運。

小姑娘是俄羅斯裔,無論哪科,都是全年級第一名。

精通四門母語級外語,分別是英文、俄語、德語、西班牙語(現在中文進步也很大)。

幼兒園開始學習競技體操,讀的都是厚厚的希臘神話文學名著,性格也溫柔可愛。」


「她媽絕對是推娃屆的三八紅旗手。

她為了選校,調查了所有好學區,比如有些學區的天才班錄取,是測試智商


135以上的,統一分到一所學校裡集中教育。

她在家自編教材,一年級就讓安娜學完了三年級數學。


二年級學完了小學數學,三年級已經在講三角函數和高中數學了。

她曾經給校長和學區多次寫信,要求每天給孩子們布置家庭作業。

她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表情對說:

你知道嗎?私立學校裡,三年級的作業量都是兩個小時以上。

在我們俄羅斯,小學作業每天至少是4個小時,我相信你們中國也差不多。

美國公立教育這麼放縱孩子,明天拿什麼和他們去競爭?」



除此之外,在美國矽谷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學霸精英家庭,為孩子芭蕾、英語、數學、語文、畫畫、機器人、演講、體育 …


不僅周一到周五每天排的滿滿當當,就連周六和周日的檔期也都排滿了。


一年光是興趣班的學費就得十幾萬,也虧得是精英家庭所以負擔得起。


智商超人、經濟實力以及他們現在所處的位置,使得這些父母不得不對於孩子的未來寄予更高的希望。


畢竟在精英父母的眼中,他們的孩子可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



上述說的是精英父母,相對於普通人,他們更多的屬於上層家庭。


可以承受孩子從幼兒園開始,每年花費數十萬學費就讀於國際學校,初中畢業後出國繼續深造,接受最頂級的教育。


既然已有模板在此,那麼「模仿」就成了中產家庭、平凡父母最重要的功課。


中產家庭拼盡全力,大搞軍備競賽,別人家的孩子學什麼自家孩子也得跟上,無非是要走出一條孩子的精英之路,圓自己當年未完的夢


他們將孩子視為自己未完人生的延續,不過問孩子是否願意,從孩子出生起,就已經制定好他的人生了



節目《放學後》裡,女孩吳歡芮的媽媽,在一間印刷廠內當車間工人。


要求女兒事事爭第一,連壓腿都不放過,還讓她看書。


她苦口婆心地告訴女兒:媽媽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就是希望你能出人頭地


自己無力改變現在的生活,孩子便成了全家人的希望。


這種寄託性的想法,其實就是父母焦慮的產物



8月20日,中國兒童中心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


這份報告對15000名兒童和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最終得出結論:中小學生睡眠不達標率高達78.30%,而小學生睡眠不達標的比例也已經達到了76.93%。


父母害怕孩子學習不如別家孩子好,才藝不如別家孩子多,所以只能壓縮孩子的睡眠時間。


其實不是孩子怕輸,而是父母自己輸不起。


盲目的追趕,而忽略孩子個體的差異性,無法實現的圓夢之路帶來的是無窮無盡的焦慮,孩子與父母都備受煎熬。


03父母,你應該接受我的「平庸」


作家龍應臺在他的書中曾經說過,她的兒子曾經對她說過這樣一句話:「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



當她聽完之後,她不免問道兒子:「你哪裡平庸了?平庸又是什麼意思?


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一瞬間,她還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平庸的。


不止是她,所有父母可能都不能就這樣接受,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還沒開始與命運拼搏就認輸。


在古語當中有這麼一句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那我不免想問一下有這種想法的父母:如果連你自己都是一個極其平庸的人,你又憑什麼要求孩子去做連你都做不到的事情呢


每一個時代,都有功成名就的人,但也只是站在頂峰的那一小撥人而已,這只是一種小概率的事件,你又憑什麼去讓孩子追求那一波小概率呢?



而對於「平庸」,你與孩子真的達成了統一嗎?


也許父母理解的「平庸」,就如字面上的意思:平凡而無作為的人。


但在孩子眼中「平庸」:更多的是活出自己的人生,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可能不如父母期望的輝煌,但對於他而言,同樣也是精彩的一生。



央視財經曾告訴家長們: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並不都是懂奧數的天才,而是具備健康人格、全面發展的學生。


所以家長們放下焦慮,人生是一場長跑,起跑就衝刺,很容易造成後半程的棄跑。


留待力量均勻分布在孩子的人生需要之時,才 讓孩子的身體更健康、眼睛更明亮,跑得更久更遠。

相關焦點

  • 流水線上的中國人造神童夢
    他們被網際網路插上翅膀成為新型神童,又很快被從來不缺人造神話的網際網路驅逐神壇。 岑怡諾被扒出光鮮簡歷通過砸錢注水而成,陳靈石因「父母過度參與項目書文本材料編撰過程」被取消獎項。天才少女不過是被「成功學」傳銷包裝的「產品」,科研神童只是被學者父母言傳身教造假的「木偶」。 實際上,批量生產的「岑某某和陳某某們」早已泛濫成災。
  • 批量出產的「神童」
    有目的的人造「神童」果然,經過網友們的深層挖掘,從中找出了些許端倪——寫出醫學論文的小學生,其父母都是某科學院的博士,論文的理論部分都是在父母協助下完成;創立三個品牌的女孩的父親,本就是一位富商,日作詩2000首,是父親花了18萬找到「營銷大師」,為女兒鍍的金。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引眾怒,人造神童何時休?
    人造「神童」何時休?  近日,層出不窮的人造「神童」事件引發公眾熱議。
  • 我不是神童:為什麼「神童」會窮困潦倒?
    假神童的背後,是大人們的野心和精心合謀,至於這個神童光環會對孩子的將來造成什麼影響,有誰會去關心?有人可能會說,假神童,將來肯定還是一個普通人嘛。那如果是真神童呢?他將來一定會更好嗎?還真不一定,也許過得還不如普通小孩呢。這又是為什麼呢?一提到神童,你第一個想到是誰呢?是不是小學課文裡的《傷仲永》,仲永五歲的時候,就會作詩了,成為了村裡的神童。
  • 比利時9歲神童將從大學畢業 職業理想是研發人造器官
    他就是比利時神童勞倫特·西蒙斯。CNN網站截圖A child prodigy from Belgium is on course to gain a bachelor's degree at the tender age of 9.比利時的一名神童年僅9歲就將獲得學士學位。
  • 「神童」快不夠用了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裡,有關「神童」的故事屢見不鮮。早慧的神童們總是在某一方面表現出卓越的潛質,在吊打同齡人的同時,也不斷為成年人世界輸出一些只可意會的「啟示」。比如西晉的王戎,在七歲時就有遠超其他孩子的洞察力。他和一群孩子看見樹邊有一株李子樹,李子壓彎了枝條,那些孩子爭先恐後去摘,王戎卻料定李子苦,要不然沒法解釋長在路邊居然還沒人摘。
  • 9歲神童將大學畢業:一年讀完大學 立志研發人造器官
    原來真的有「神童」!4歲,普通孩子還在讀幼兒園,他卻已上小學;6歲,普通孩子剛上小學,他卻已讀高中;如今9歲,普通孩子仍在讀小學,他卻將完成大學學業。他就是比利時神童勞倫特·西蒙斯(Laurent Simons)。
  • 「裸跑弟」12年後再刷屏,14歲少女日均作詩2000首:人造神童,造的是焦慮
    01 不久前,同樣是智力比拼的節目《一站到底》中,12歲選手小何的簡歷引起熱議。這些閃閃發光的簡歷,像是「天才」「神童」們的又一層脆弱鍍金。甚至讓人不由得懷疑,這到底是真的在教育天才孩子,還是把「天才孩子」當做手段,來營銷自己「好家長」的「鷹式教育」。
  • 「神童」背後的焦慮
    十六歲女孩每天寫詩2000首,小學生研究癌症在全國青創賽獲獎……近期,各類「神童」新聞層出不窮。儘管這些「神童」多數都已經被證偽,卻透露出嚴重的社會問題。而這些「神童」作為「別人家的孩子」不斷出現,也加深了眾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教育焦慮。
  • 美媒:中國簡直「反人類」,人造太陽不滿足,現在又開始人造月亮
    並且在前段時間,中國還有一項能源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它就是人造太陽,它模擬太陽內部核聚變的原理,能夠用最少的燃料,釋放出最大的能量,如果技術成功,勢必成為造福全人類的一項技術,不過我們並不滿足於人造太陽,美媒:中國簡直「反人類」,人造太陽不滿足,現在又開始人造月亮。
  • 神童培訓到底有用嗎? 至少97%的孩子是普通人
    在我國學界,對「神童」的科學稱呼是「超常兒童」。   普通人雖然不能對「神童」進行科學的定義,但是,人們心目中還是有一個最樸素的認識:「非常聰明」、「有過人之處」、「人數極少」……   神童與上奧數班英語班有關係嗎   曾經,神童離普通人的家庭很遠。
  • 9歲神童即將大學畢業,一年讀完大學還將讀博,立志研發人造器官
    原來真的有「神童」! 4歲,普通孩子還在讀幼兒園,他卻已上小學;6歲,普通孩子剛上小學,他卻已讀高中;如今9歲,普通孩子仍在讀小學,他卻將完成大學學業。他就是比利時神童勞倫特·西蒙斯(Laurent Simons)。
  • 為製造「神童」買單,傷害的是自己的孩子
    誰在製造「神童」?上述家庭無一不是在利益驅使下,向公眾傳遞「神童」的培養方式。家長為孩子後天學習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無可厚非,但先天的優勢不能強求。過早地為小小年紀的孩子設定智慧的基準線,會不會成為他們今後學習的阻礙?
  • 12歲準備碩博連讀,日寫詩兩千首……警惕「神童」出沒背後的生意經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劉晶瑤)7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發題為《12歲準備碩博連讀,日寫詩兩千首……警惕「神童」出沒背後的生意經》的評論。其實,無論是「12歲準備碩博連讀」的「裸跑弟」,還是此前引發網友熱議的「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和15000字小說」的天才少女岑怡諾,真正神乎其神的都不是簡歷唬人的孩子,而是隱身「神童」背後的生意經。「神童」頻繁出沒,幕後推手絕不滿足於「人造」一兩個天才少年,瞄準的還是那些受育兒焦慮驅使、拔苗助長的父母的錢袋。
  • 英語小神童是誰,為了什麼而存在?
    英語小神童的6個月,半歲大,也是需要照照鏡子,檢視自己的時候了。一、英語小神童是誰,做什麼?我在創辦英語小神童之前,是新東方集團北京總部的一名英語講師。那一刻, 我突然發心起意,如果做一個「關於家庭、陪伴、參與式和共同學習、有趣且遊戲化和互動化的英語啟蒙教學產品」,會不會讓那些從小接觸英語、或者希望從小接觸英語的家庭和寶寶,能有更明顯的學習效果和家庭歡樂氛圍呢?於是,2017年11月,英語小神童成立了。
  • 為了打造「神童」孩子,到底進過多少坑?
    「神童」這個詞時不時就會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不得不讓我們感慨,到底是我們太笨還是打造一個「神童」這麼簡單?最近,一則關於「神童」的新聞又出現在大眾視野。「14歲天才少女」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的,看著這些驚人的數字,想讓人不關注都難。看著一批批「大神」的出現,前浪被死死的拍在沙灘上,但這些孩子真的如此成功嗎?
  • 那些年,我們轉發過的「神童」|早安嶺南
    這不,又一位神童冒出來了。16歲女孩日均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還在2年間出版了三本書。小小年紀已是一家雜誌社「記者」和新聞網站區域運營中心的負責人。她還輾轉多地進行演講,聚光燈下,舉手投足間顯示出了不同於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老成。這名神童的父親堅稱,相關宣傳並無誇大成分,女兒的寫作能力都是真實的,「她如果靜心寫詩,2000首沒有問題。
  • 最新神童:8歲上大學,9歲即將畢業念研究生
    凡是神童,都會引起不同的反響。有五體投地的佩服,有驚嘆加謹慎,有趕緊批評。歷史上,神童的命運難以預料,有「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的,但也確實有神童成才的。他的老師們給了他一個又一個的任務,想知道他的智力到底有多高,驚嘆地發現他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 勞倫特四歲上小學,六歲上高中,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了常人需要六年完成的教育,八歲從高中畢業。在此期間,他還被允許在阿姆斯特丹的醫學研究中心開始了一個研究課題。之後,勞倫特就讀於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編者註: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是一所坐落於荷蘭埃因霍溫的歐洲頂尖理工大學。
  • 那些8歲就上高中,11歲就考入重點大學的「神童」,如今過的咋樣
    現實中,那些小小年紀就考上重點大學的神童,後來又變得怎樣了呢?何碧玉,用四年時間讀完了九年的課程,十四歲參加高考,和周圍一群大自己三四歲的哥哥姐姐們一起跨進了考場。誰也沒想到,當初考場上年齡最小的她竟然以750分的高成績考入清華,成為了河南高考理科狀元,是當之無愧的神童。
  • 河南女孩張易文:9歲高考,10歲上大學,人造「神童」現在如何?
    化身神童,她何去何從父親的心願總算是達成了,但是對於年幼的張易文來說,她並不知道自己的未來該何去何從,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了迷茫。成功考上大學後,原本期望已久的大學生活並不如張易文想像中的快樂。神童難出,心態需放平事實上,除了像張易文這樣被人工強行打造出來的「神童」外,歷史上還存在著一些確確實實是天資聰穎的幼童,簡直可以把他們稱作為「天然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