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的一名學生,研究「結直腸癌基因敲除」引發關注。
因為這一課題太過於高精尖,博士實驗順利的話也要花2年時間...」
「16歲女孩日均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還在2年間出版了三本書。
小小年紀已是一家雜誌社「記者」和新聞網站區域運營中心的負責人。」
這幾天,「6年級小學生攻克博士難度課題」、「16歲女神童4天寫完陸遊一生古詩量」的新聞幾乎鋪天蓋地。
但兩位「神童」對於外界的質疑並沒有做出回應,反倒是「神童」的父親們親下場解釋他們「超乎常人的智力」實屬正常。
不管是出於嫉妒心還是求真欲,網友們的不依不饒使這件事上升到一個新的議論:
所謂「神童」都是「人造」。
此時下這種結論過於片面,但其實也透露出一個積蓄已久的問題,這個時代不止是「神童」就能滿足了的。
為什麼說不止是神童就滿足的了的了?
01快節奏生活,流水線作業
最為人所熟識的神童,大概是王安石筆下「傷仲永」的故事幾乎人盡皆知。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的社會氛圍導致他的父親整天帶他四處炫耀,荒廢了學習,最終,天才的仲永「泯然眾人矣」。
雖然故事的結尾不盡然人意,但那時的「神童」還是「神童」,沒有半點摻假。
但隨著物質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於金錢的欲望,以及更好生活的嚮往,很快就形成了一股無形的力量,催逼著人向上走去。
馬雲從一千塊到市值幾千億的阿里帝國;
身價超3800億的馬化騰;
擁有價值9800億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
……
人才精英、高等學府、聞名頭銜幾乎是這些人的不可或缺。
而這時的「神童」在時代的更替下,有了新的含義:它代表著一類人,接近於某種領域的智者先驅。
他們在潮流時事中抓住先機,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觸摸到成功的天花板。
實習生入崗,老闆要求即刻上手;
工資微薄,想要立刻日進鬥金;
太多人發著一夜暴富的美夢。
很顯然慢工藝出精品的生產線遠遠供應不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因而在取捨之間,太多人選擇了一條人為地創造之路,歷時短的包裝、加工後,「貼標籤」、「立人設」的聖人賢子就出來了。
可惜的是這些人造的東西,造得快,衰得也快。前有翟天臨的「學霸」人設翻車,後有仝卓「學歷造假」。
儘管事件先後被曝光、行為被杜絕,但現象依舊屢見不止。
人生活的欲望遠比裝欲望的染缸要大得多,對於財富、名譽、事業…的不停追求,變成一種浮躁的氛圍、激進的方式,深深影響著生存、生活以及生育。
「我們公司內部競爭一個中層管理崗位,我由於只是本科畢業,在資格審查一關便被拒絕了。」
「我在的公司基本工資就是按照博士、碩士、本科定級別的。」
「我是一個普通大學的畢業生,畢業後想去500強企業工作,公司對我投的簡歷連郵件都沒回過。」
「相親的時候,居然有985/211專場…」
「遇到一個讓你心動的、非常優秀的人時,便恨當年自己怎麼沒有更努力一些。」
「孩子幼升小,好的學校需要面試家長和了解家長的學歷…」
供不應求的需求市場,相親要求985、211專場,大企業的錄用要求一高再高,生活壓力、生存壓力迫使著人往快捷功利裡發展。
精英社會的大門撬不開,就只好在門外扮精英,出生不是「神童」,那就造神童。
02熱衷「人造」的背後有萬千父母
《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更是扎了無數父母的心。
廣州一位高管媽媽,給孩子一個暑假的教育花費高達三萬五,她連新衣服都不敢買。
與之類似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無論是800萬的學區房,還是吃著最貴的藥,安著最貴的支架,雞飛狗跳地陪娃寫作業,
亦或是,無縫銜接的輔導班:
家庭是社會的濃縮,社會的浮躁自然換成了焦慮的家長。
不管是70後、80後,乃至於現在的90後,高等教育的常見與教育觀念的不斷加強。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早已變為「孩子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期望」。
這些人大多是各領域的佼佼者,受過高等教育,精英父母,他們的焦慮俗稱:精英焦慮。
之前一篇名為《目睹了美國家長推娃的盛況後,我內心現在慌得一批》的文章,裡面描述了美國中產家庭和精英階層的各種推娃壯舉。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精英父母超前教育的手段,以及為了孩子的學習壯士斷腕的決心:
「我家的小學渣,雖然成績不咋地,但是她很會挑朋友。
不知哪裡來的狗屎運,她最好的閨蜜,竟然是全年級的學神!
也就是自認識了這位學神之後,才徹底改變了她的學渣命運。
小姑娘是俄羅斯裔,無論哪科,都是全年級第一名。
精通四門母語級外語,分別是英文、俄語、德語、西班牙語(現在中文進步也很大)。
從幼兒園開始學習競技體操,讀的都是厚厚的希臘神話、文學名著,性格也溫柔可愛。」
「她媽絕對是推娃屆的三八紅旗手。
她為了選校,調查了所有好學區,比如有些學區的天才班錄取,是測試智商。
在135以上的,統一分到一所學校裡集中教育。
她在家自編教材,一年級就讓安娜學完了三年級數學。
二年級學完了小學數學,三年級已經在講三角函數和高中數學了。
她曾經給校長和學區多次寫信,要求每天給孩子們布置家庭作業。
她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表情對說:
你知道嗎?私立學校裡,三年級的作業量都是兩個小時以上。
在我們俄羅斯,小學作業每天至少是4個小時,我相信你們中國也差不多。
美國公立教育這麼放縱孩子,明天拿什麼和他們去競爭?」
除此之外,在美國矽谷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學霸精英家庭,為孩子芭蕾、英語、數學、語文、畫畫、機器人、演講、體育 …
不僅周一到周五每天排的滿滿當當,就連周六和周日的檔期也都排滿了。
一年光是興趣班的學費就得十幾萬,也虧得是精英家庭所以負擔得起。
智商超人、經濟實力以及他們現在所處的位置,使得這些父母不得不對於孩子的未來寄予更高的希望。
畢竟在精英父母的眼中,他們的孩子可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
上述說的是精英父母,相對於普通人,他們更多的屬於上層家庭。
可以承受孩子從幼兒園開始,每年花費數十萬學費就讀於國際學校,初中畢業後出國繼續深造,接受最頂級的教育。
既然已有模板在此,那麼「模仿」就成了中產家庭、平凡父母最重要的功課。
中產家庭拼盡全力,大搞軍備競賽,別人家的孩子學什麼自家孩子也得跟上,無非是要走出一條孩子的精英之路,圓自己當年未完的夢。
他們將孩子視為自己未完人生的延續,不過問孩子是否願意,從孩子出生起,就已經制定好他的人生了。
節目《放學後》裡,女孩吳歡芮的媽媽,在一間印刷廠內當車間工人。
她要求女兒事事爭第一,連壓腿都不放過,還讓她看書。
她苦口婆心地告訴女兒:媽媽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就是希望你能出人頭地。
自己無力改變現在的生活,孩子便成了全家人的希望。
這種寄託性的想法,其實就是父母焦慮的產物。
8月20日,中國兒童中心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
這份報告對15000名兒童和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最終得出結論:中小學生睡眠不達標率高達78.30%,而小學生睡眠不達標的比例也已經達到了76.93%。
父母害怕孩子學習不如別家孩子好,才藝不如別家孩子多,所以只能壓縮孩子的睡眠時間。
其實不是孩子怕輸,而是父母自己輸不起。
盲目的追趕,而忽略孩子個體的差異性,無法實現的圓夢之路帶來的是無窮無盡的焦慮,孩子與父母都備受煎熬。
03父母,你應該接受我的「平庸」
作家龍應臺在他的書中曾經說過,她的兒子曾經對她說過這樣一句話:「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
當她聽完之後,她不免問道兒子:「你哪裡平庸了?平庸又是什麼意思?」
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一瞬間,她還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平庸的。
不止是她,所有父母可能都不能就這樣接受,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還沒開始與命運拼搏就認輸。
在古語當中有這麼一句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那我不免想問一下有這種想法的父母:如果連你自己都是一個極其平庸的人,你又憑什麼要求孩子去做連你都做不到的事情呢?
每一個時代,都有功成名就的人,但也只是站在頂峰的那一小撥人而已,這只是一種小概率的事件,你又憑什麼去讓孩子追求那一波小概率呢?
而對於「平庸」,你與孩子真的達成了統一嗎?
也許父母理解的「平庸」,就如字面上的意思:平凡而無作為的人。
但在孩子眼中「平庸」:更多的是活出自己的人生,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可能不如父母期望的輝煌,但對於他而言,同樣也是精彩的一生。
央視財經曾告訴家長們: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並不都是懂奧數的天才,而是具備健康人格、全面發展的學生。
所以家長們放下焦慮,人生是一場長跑,起跑就衝刺,很容易造成後半程的棄跑。
留待力量均勻分布在孩子的人生需要之時,才 讓孩子的身體更健康、眼睛更明亮,跑得更久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