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科院專家:神童無法通過培訓獲得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陳先生帶著自己未滿6歲的兒子來到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的「樺樹灣教育」,陳先生來這裡的目的,一是為兒子尋找合適的幼小銜接培訓機構,同時,這個機構以「超常兒童」培訓著稱,「我也想測測孩子是不是神童,要是能考上『育才』(學校)、『育民』(學校)就好了。」
在我國學界,對「神童」的科學稱呼是「超常兒童」。
普通人雖然不能對「神童」進行科學的定義,但是,人們心目中還是有一個最樸素的認識:「非常聰明」、「有過人之處」、「人數極少」……
神童與上奧數班英語班有關係嗎
曾經,神童離普通人的家庭很遠。但是,這兩年與神童有關的報導似乎越來越多了,前幾天就有兩個13歲考上大學的神童被媒體反覆報導。而在現實生活中,神童似乎也不再「遙不可及」了。本月8日,本報記者在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的院內看到幾百名家長帶著孩子在等待,「我們是來參加人大附中早培班的測試的。」一位來自海澱實驗二小的五年級男生說。據說,這次來參加測試的孩子達到了4000人。
在北京的家長圈中流傳著一個「神童」培養的路線圖:3歲的孩子可以去考幸福時光陶然幼兒園,「幼升小」時可以考北京育民小學或育才學校,然後,小學四年級可以去考北京八中少年班和北京八中素質班,五年級時可以去考人大附中早培班,同時,還可以去考清華附中的「優才班」……
這樣,一個孩子就可以完成從幼兒園到中學的「神童」之旅了。
有考試就有培訓。
不少機構都開設了與「超常」相關的培訓班,仿佛培養個「神童」與上個奧數班、英語班沒有太大區別。
當曾經高不可攀的「神童」一下子「跌」進街頭巷尾時,我們不禁要問有那麼多神童嗎?而面對高昂的培訓費,我們不得不深入到孩子、家長、培訓機構和專家中,了解「神童熱」的產生還有哪些更深層次的原因。
至少97%的孩子是普通人
「神童」似乎多了起來。
家長的這種感覺也並非毫無依據。
在北京,20年前,大概只有北京八中有專門針對超常兒童的實驗班,10年前,北京有兩所學校進行超常兒童實驗。之後,北京的超常兒童實驗班逐漸增多了,2005年育才學校有了超常兒童實驗班,緊接著清華附中有了「優才班」,人大附中也有了「早培班」。
除了這些得到公認和被教育主管部門批准的以外,這兩年不少學校也悄悄有了「小五班」(小學五年級直接升中學的班級)。
真的有那麼多「神童」嗎?
20世紀初,心理測驗興起以後,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提出了智商這一概念,人們開始以智商作為定義天才兒童的標準。後來,人們又對用智商來定義「天才」的觀點提出異議。認為,定義天才兒童,不應忽視非智力因素。
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兒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農指出,遺傳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研究表明,孩子從出生開始,天賦確實存在差異。我國大陸心理學家提出了「超常」或「超常兒童」的概念,認為這些孩子的非凡表現既有先天的因素,同時也與後天的教育及成長環境分不開。
從中外心理學家對兒童智力普查的結果來看,智力超常兒童佔同齡兒童的比例一般為1%至3%。
以北京為例,2013年北京小學階段入學人數出現「井噴」超過了17萬,按照國際公認的比例,北京今年大概有有1700~5100名超常兒童進入小學階段,也就是說至少16.5萬的孩子應該都是普通人。
沒有任何研究表明,超常兒童在人群中所佔比例發生了增多的趨勢,但是,身在家長圈中敏感的父母們自身的感受卻有著變化。這兩年參加各種「神測」——超常兒童篩查測試的人數卻在年年升高。
這也許與「超常」是一個相對概念有關。施建農解釋,我們通常會給出一個界定的分數,有了邊界就會有人質疑,臨近點上下的分數之間到底有多大差異?「99分與100分到底有多大差異?89分與90分之間有多大差異……」
每個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大概正是這種「沒差多少」的心態,成為了「神童」虛高現象的心理起源。
培訓到底有用嗎
與學者的冷靜態度不同,培訓市場上的專家顯得非常熱情。
「在帶女兒考育民、育才這半年裡,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作為家長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就是失職。」北京市朝陽區的全職媽媽柳女士說。
本月20日柳女士的女兒滿6歲3個月。
說起女兒,柳女士總是充滿驕傲。女兒從兩歲起就表現出了與其他孩子的不同,她對毛絨玩具、芭比娃娃無所謂,卻瘋狂地喜歡聽故事,尤其是歷史故事。適合兒童閱讀的那些簡化了的歷史故事根本不適合她的口味,她已經纏著媽媽講完了《世界歷史》、《上下五千年》。「我不上班,所以每天用最多的時間給她講歷史。我太累的時候,她就自己看,所以,也認識了不少字。但是,她嫌自己看得慢,所以,只要看見我一閒下來馬上就要求我給她講。」柳女士說。現在柳女士家裡的電視頻道總跟著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和電視劇走,那些被很多孩子追捧的動畫片,在她家裡根本沒有市場。
面對這樣一個有些特別的孩子,柳女士在她的教育上頗費了一些功夫,不僅隨著她的興趣大量購買歷史類書籍,同時,也試圖尋找女兒在其他方面的天賦。當她發現並不怎麼刻苦練琴的女兒,在音樂課上總是第一個聽出和弦,讓她學圍棋,她很快就能下贏比她先學的哥哥、姐姐,柳女士給女兒報了中科院心理所的「創新學習班」,希望能獲得更加專業的指導。
自從給孩子報了這個班以後,柳女士經常遇到培訓機構的人給她塞資料。「我一直覺得天才就是天才,怎麼能培訓出來呢?」
眼看著女兒就要到了入學年齡,聽朋友介紹北京有一些學校招收「神童」,柳女士決定試一試。
剛有了這個念頭,就趕上「育民」的考試。於是,柳女士帶著女兒去「裸考」了。在等待的時候,柳女士才發現周圍的不少家長早已熟識,原來他們都上過「超常兒童」的培訓班。
女兒從考場出來了,柳女士問她考得怎麼樣?女兒笑呵呵地回答,不難。但是,對具體考了什麼內容似乎回答不出來。
讓柳女士震驚的是,與女兒同時出來的另外一個女孩,卻從頭到尾把考試中出現的每道題都畫了出來。並且一邊畫一邊說:「這樣的題我見過」、「這樣的題我們練過」……
柳女士第一次感受到了培訓與否的差距。
真正的「超常」無法通過培訓獲得
難道「超常兒童」測試也可以通過培訓提高成績嗎?
有這樣疑問的不僅只有柳女士。
心理學碩士畢業的王女士有一個五年級的兒子,他們也參加了本月初在中科院心理所舉辦的「超常兒童」的測試,沒有獲得通過。「家長們都說了,現在孩子們都去參加培訓了,去年有得B的就能進入下一輪,今年得B就不行了。」
一位培訓機構工作人員的話似乎印證了家長們的猜測。
這位工作人員給前來諮詢的家長順手畫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個大三角形用一個十字分成了4個小圖形,然後在每個小圖形裡用1、2、3、4標上了序號,問孩子這幅圖中一共出現了幾個三角形。一般的孩子在看到這道題時,都覺得很簡單,很快就會數出5個三角形。「但,其實,孩子都忽視了『4』這個標號中也帶有一個三角形。」這位工作人員說。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培訓似乎真的很有幫助,至少這些孩子再見到上面的題目能思考得更為全面。
不過施建農卻說:「真正的『超常』是無法通過培訓獲得的。」曾經有連名字都不會寫的孩子,照樣能通過測試篩選出來。
為考超常班而進行的培訓有哪些內容呢?
記者諮詢了「巨人」一位姓秦的老師,「加強課內學習的內容,同時做一些思維方面的訓練,其實也就是簡單的奧數題。另外英語、語文不需要培訓,閱讀廣泛一些就可以了。」這位老師說,「說實話,早培班裡面都是學奧數的牛孩,所以要早動手準備。」
超常兒童的篩查測試完全是另一種測試,施建農介紹,對超常兒童進行篩查的測試是一個科學的過程。成績不是隨隨便便經過培訓就能提高的。「雖然說只要測試就一定存在誤差,但是,這麼多年我們可能會漏掉一些優秀的孩子,但是基本沒有誤測過。」
曾經有不少家長向施建農諮詢用不用培訓,「我通常都會問他們這樣的問題:培訓班會給你什麼承諾?」其實,基本培訓機構給出的承諾是:過不了初試就退一半的錢。也就是說培訓者連通過初試都無法保證。而且,按照超常兒童在人群中通常所佔比例為1%~3%算,「假設我們『超常』實驗班的孩子都出自培訓班,那麼也會有至少97%的孩子註定是考不上的。」施建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