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培訓到底有用嗎? 至少97%的孩子是普通人

2020-12-16 人民網

原標題:中科院專家:神童無法通過培訓獲得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陳先生帶著自己未滿6歲的兒子來到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的「樺樹灣教育」,陳先生來這裡的目的,一是為兒子尋找合適的幼小銜接培訓機構,同時,這個機構以「超常兒童」培訓著稱,「我也想測測孩子是不是神童,要是能考上『育才』(學校)、『育民』(學校)就好了。」

  在我國學界,對「神童」的科學稱呼是「超常兒童」。

  普通人雖然不能對「神童」進行科學的定義,但是,人們心目中還是有一個最樸素的認識:「非常聰明」、「有過人之處」、「人數極少」……

  神童與上奧數班英語班有關係嗎

  曾經,神童離普通人的家庭很遠。但是,這兩年與神童有關的報導似乎越來越多了,前幾天就有兩個13歲考上大學的神童被媒體反覆報導。而在現實生活中,神童似乎也不再「遙不可及」了。本月8日,本報記者在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的院內看到幾百名家長帶著孩子在等待,「我們是來參加人大附中早培班的測試的。」一位來自海澱實驗二小的五年級男生說。據說,這次來參加測試的孩子達到了4000人。

  在北京的家長圈中流傳著一個「神童」培養的路線圖:3歲的孩子可以去考幸福時光陶然幼兒園,「幼升小」時可以考北京育民小學或育才學校,然後,小學四年級可以去考北京八中少年班和北京八中素質班,五年級時可以去考人大附中早培班,同時,還可以去考清華附中的「優才班」……

  這樣,一個孩子就可以完成從幼兒園到中學的「神童」之旅了。

  有考試就有培訓。

  不少機構都開設了與「超常」相關的培訓班,仿佛培養個「神童」與上個奧數班、英語班沒有太大區別。

  當曾經高不可攀的「神童」一下子「跌」進街頭巷尾時,我們不禁要問有那麼多神童嗎?而面對高昂的培訓費,我們不得不深入到孩子、家長、培訓機構和專家中,了解「神童熱」的產生還有哪些更深層次的原因。

  至少97%的孩子是普通人

  「神童」似乎多了起來。

  家長的這種感覺也並非毫無依據。

  在北京,20年前,大概只有北京八中有專門針對超常兒童的實驗班,10年前,北京有兩所學校進行超常兒童實驗。之後,北京的超常兒童實驗班逐漸增多了,2005年育才學校有了超常兒童實驗班,緊接著清華附中有了「優才班」,人大附中也有了「早培班」。

  除了這些得到公認和被教育主管部門批准的以外,這兩年不少學校也悄悄有了「小五班」(小學五年級直接升中學的班級)。

  真的有那麼多「神童」嗎?

  20世紀初,心理測驗興起以後,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提出了智商這一概念,人們開始以智商作為定義天才兒童的標準。後來,人們又對用智商來定義「天才」的觀點提出異議。認為,定義天才兒童,不應忽視非智力因素。

  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兒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農指出,遺傳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研究表明,孩子從出生開始,天賦確實存在差異。我國大陸心理學家提出了「超常」或「超常兒童」的概念,認為這些孩子的非凡表現既有先天的因素,同時也與後天的教育及成長環境分不開。

  從中外心理學家對兒童智力普查的結果來看,智力超常兒童佔同齡兒童的比例一般為1%至3%。

  以北京為例,2013年北京小學階段入學人數出現「井噴」超過了17萬,按照國際公認的比例,北京今年大概有有1700~5100名超常兒童進入小學階段,也就是說至少16.5萬的孩子應該都是普通人。

  沒有任何研究表明,超常兒童在人群中所佔比例發生了增多的趨勢,但是,身在家長圈中敏感的父母們自身的感受卻有著變化。這兩年參加各種「神測」——超常兒童篩查測試的人數卻在年年升高。

  這也許與「超常」是一個相對概念有關。施建農解釋,我們通常會給出一個界定的分數,有了邊界就會有人質疑,臨近點上下的分數之間到底有多大差異?「99分與100分到底有多大差異?89分與90分之間有多大差異……」

  每個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大概正是這種「沒差多少」的心態,成為了「神童」虛高現象的心理起源。

  培訓到底有用嗎

  與學者的冷靜態度不同,培訓市場上的專家顯得非常熱情。

  「在帶女兒考育民、育才這半年裡,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作為家長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就是失職。」北京市朝陽區的全職媽媽柳女士說。

  本月20日柳女士的女兒滿6歲3個月。

  說起女兒,柳女士總是充滿驕傲。女兒從兩歲起就表現出了與其他孩子的不同,她對毛絨玩具、芭比娃娃無所謂,卻瘋狂地喜歡聽故事,尤其是歷史故事。適合兒童閱讀的那些簡化了的歷史故事根本不適合她的口味,她已經纏著媽媽講完了《世界歷史》、《上下五千年》。「我不上班,所以每天用最多的時間給她講歷史。我太累的時候,她就自己看,所以,也認識了不少字。但是,她嫌自己看得慢,所以,只要看見我一閒下來馬上就要求我給她講。」柳女士說。現在柳女士家裡的電視頻道總跟著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和電視劇走,那些被很多孩子追捧的動畫片,在她家裡根本沒有市場。

  面對這樣一個有些特別的孩子,柳女士在她的教育上頗費了一些功夫,不僅隨著她的興趣大量購買歷史類書籍,同時,也試圖尋找女兒在其他方面的天賦。當她發現並不怎麼刻苦練琴的女兒,在音樂課上總是第一個聽出和弦,讓她學圍棋,她很快就能下贏比她先學的哥哥、姐姐,柳女士給女兒報了中科院心理所的「創新學習班」,希望能獲得更加專業的指導。

  自從給孩子報了這個班以後,柳女士經常遇到培訓機構的人給她塞資料。「我一直覺得天才就是天才,怎麼能培訓出來呢?」

  眼看著女兒就要到了入學年齡,聽朋友介紹北京有一些學校招收「神童」,柳女士決定試一試。

  剛有了這個念頭,就趕上「育民」的考試。於是,柳女士帶著女兒去「裸考」了。在等待的時候,柳女士才發現周圍的不少家長早已熟識,原來他們都上過「超常兒童」的培訓班。

  女兒從考場出來了,柳女士問她考得怎麼樣?女兒笑呵呵地回答,不難。但是,對具體考了什麼內容似乎回答不出來。

  讓柳女士震驚的是,與女兒同時出來的另外一個女孩,卻從頭到尾把考試中出現的每道題都畫了出來。並且一邊畫一邊說:「這樣的題我見過」、「這樣的題我們練過」……

  柳女士第一次感受到了培訓與否的差距。

  真正的「超常」無法通過培訓獲得

  難道「超常兒童」測試也可以通過培訓提高成績嗎?

  有這樣疑問的不僅只有柳女士。

  心理學碩士畢業的王女士有一個五年級的兒子,他們也參加了本月初在中科院心理所舉辦的「超常兒童」的測試,沒有獲得通過。「家長們都說了,現在孩子們都去參加培訓了,去年有得B的就能進入下一輪,今年得B就不行了。」

  一位培訓機構工作人員的話似乎印證了家長們的猜測。

  這位工作人員給前來諮詢的家長順手畫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個大三角形用一個十字分成了4個小圖形,然後在每個小圖形裡用1、2、3、4標上了序號,問孩子這幅圖中一共出現了幾個三角形。一般的孩子在看到這道題時,都覺得很簡單,很快就會數出5個三角形。「但,其實,孩子都忽視了『4』這個標號中也帶有一個三角形。」這位工作人員說。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培訓似乎真的很有幫助,至少這些孩子再見到上面的題目能思考得更為全面。

  不過施建農卻說:「真正的『超常』是無法通過培訓獲得的。」曾經有連名字都不會寫的孩子,照樣能通過測試篩選出來。

  為考超常班而進行的培訓有哪些內容呢?

  記者諮詢了「巨人」一位姓秦的老師,「加強課內學習的內容,同時做一些思維方面的訓練,其實也就是簡單的奧數題。另外英語、語文不需要培訓,閱讀廣泛一些就可以了。」這位老師說,「說實話,早培班裡面都是學奧數的牛孩,所以要早動手準備。」

  超常兒童的篩查測試完全是另一種測試,施建農介紹,對超常兒童進行篩查的測試是一個科學的過程。成績不是隨隨便便經過培訓就能提高的。「雖然說只要測試就一定存在誤差,但是,這麼多年我們可能會漏掉一些優秀的孩子,但是基本沒有誤測過。」

  曾經有不少家長向施建農諮詢用不用培訓,「我通常都會問他們這樣的問題:培訓班會給你什麼承諾?」其實,基本培訓機構給出的承諾是:過不了初試就退一半的錢。也就是說培訓者連通過初試都無法保證。而且,按照超常兒童在人群中通常所佔比例為1%~3%算,「假設我們『超常』實驗班的孩子都出自培訓班,那麼也會有至少97%的孩子註定是考不上的。」施建農說。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心理所施建農教授(博導)6月15日大型公益微課,精彩內容不能錯過:全面解析超常兒童,神童並非全靠天生!
    普通人雖然不能對「神童」進行科學的定義,但是,人們心目中還是有一個最樸素的認識:「非常聰明」、「有過人之處」、「人數極少」……    神童與上奧數班英語班有關係嗎    曾經,神童離普通人的家庭很遠。
  • 父母是中科院的,孩子就穩拿科技創新獎,還被稱為神童?
    孩子對我說,他以後不會要孩子,寧願養只狗陪伴,至少它不用有做不完的試卷,上不完的補習班.....」——網友@紫燕百味雞2020年5月11日,教育部發布通知,規定「課外培訓機構的培訓內容,不得超出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的難度,培訓不得超過所在縣(市、區)教學的同期進度和要求,禁止在寒暑假培訓下學期教科書的知識內容」
  • 家長不能把孩子作為斂財的對象,打造神童成就了誰?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咱們國內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能有出息,有本事,可是,最近這些時間接連出現各種各樣的神童,比如一歲徒步暴走,三歲雪地裸跑,6歲寫自傳,聽到這樣的消息,朋友們無不翹起大拇指,別人家的孩子真是太棒了。
  • 「量子力學」全腦開發神童班兩天收2萬:你能接受孩子是普通人嗎
    大抵是因為不甘心,不願意承認孩子只是個普通人,想讓孩子成為大家心中的神童,記得類似的騙局N多年前有一個,是提升記憶力,孩子跟著老師上課,就能學會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很多家長都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只是個普通人,當自己孩子在學10以內的加減法時,家長在想別人家的孩子已經開始背乘法表了;自家孩子學認字時,同齡的孩子都有開始背古詩的了。他們想不明白,同樣的孩子,為什麼會比別人家的差。
  • 為了打造「神童」孩子,到底進過多少坑?
    「神童」這個詞時不時就會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不得不讓我們感慨,到底是我們太笨還是打造一個「神童」這麼簡單?最近,一則關於「神童」的新聞又出現在大眾視野。「14歲天才少女」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的,看著這些驚人的數字,想讓人不關注都難。看著一批批「大神」的出現,前浪被死死的拍在沙灘上,但這些孩子真的如此成功嗎?
  • 這屆神童心狠手辣,「後浪」還有機會嗎?
    大多數人一輩子都讀不完2000首詩,別人家的孩子一天能寫2000首;普通人連C10orf67是什麼都不知道,小學生已經憑藉研究突變基因拿下大獎……父母們日益緊迫的焦慮真的不難理解,這屆「神童」心狠手辣,看看家裡懵懂無知的娃,作為「後浪」的他們,還有機會嗎?
  • 批量出產的「神童」
    「神童」一詞,在網絡上的解釋是對才賦優異的兒童的一種稱呼。在漢朝就已經有對神童的選拔制度,漢朝的選舉法中規定:「孝廉試經者拜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從古至今,人們對於這些天賦異稟的孩子們的討論,就沒有停歇。早在北宋時期,王安石就曾寫過一篇的探討神童問題並警世的散文《傷仲永》,他強調:「彼(仲永)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矣。
  • 家長摒棄「神童情結」才能終結「天價培訓」
    □苑廣闊「你的孩子與天才的距離,只差一套潛能開發方案!」「只需兩天時間,就能獲得『超感知力』。」記者在多地採訪發現,一種打著「全腦開發」旗號的培訓班,陸續在暑假來臨前後恢復營業。培訓方聲稱,其課程基於量子力學理論,能讓孩子「蒙眼識字、過目不忘」。
  • 那些「人造神童」,到底滿足了誰?
    雖然故事的結尾不盡然人意,但那時的「神童」還是「神童」,沒有半點摻假。而這時的「神童」在時代的更替下,有了新的含義:它代表著一類人,接近於某種領域的智者先驅。他們在潮流時事中抓住先機,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觸摸到成功的天花板。
  • 耳朵辨色、蒙眼識字……孩子變「神童」?一張紙揭穿「超能力」!
    培訓師告訴記者,只要經過培訓,一個從未接觸過全腦開發的孩子,可以在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裡,把16個毫無關連的詞語背誦出來。不僅如此,孩子的閱讀速度也會有大幅提升,甚至可以達到「神童」的效果。在另一家宣傳「神效」的培訓機構,進行現場展示的孩子們所擁有的「特異功能」,更是讓記者大吃一驚。
  • 我不是神童:為什麼「神童」會窮困潦倒?
    你瞧這不是神童是什麼。那這些孩子真的就是神童嗎?先看這個研究癌症的小學生,他的獎項最後被撤銷了,為什麼呢?因為研究根本不是這孩子做的,而是他的父母做的。假神童的背後,是大人們的野心和精心合謀,至於這個神童光環會對孩子的將來造成什麼影響,有誰會去關心?有人可能會說,假神童,將來肯定還是一個普通人嘛。那如果是真神童呢?他將來一定會更好嗎?還真不一定,也許過得還不如普通小孩呢。這又是為什麼呢?一提到神童,你第一個想到是誰呢?是不是小學課文裡的《傷仲永》,仲永五歲的時候,就會作詩了,成為了村裡的神童。
  • 龐博吐槽神童式教育,接受孩子平凡有多難?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說過「神童式教育」,這也是近年來大家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 什麼是神童式教育? 神童式教育是一種以犧牲孩子童年天真為代價,超前或過度的教育方式。這其實是一種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這些神童犧牲了自己的童年,過早的擁有了不該他們這個年齡段擁有的技能或知識。
  • 揭秘「神童熱」:別讓孩子淪為「定製的天才」
    這背後無疑隱藏著足夠可觀的利益:有人藉由孩子的神童人設,四處兜售自己的教育方式,獲得滾滾財源;有父母通過打造神童人設,投機取巧,鑽選拔制度的漏洞……歸根到底,社會上每隔一段時間出現的「神童熱」,不過是成人慾望的扭曲表達。然而,且不說上述行為擾亂了社會秩序和教育公平,就本著對自己孩子好這一初衷,成為神童真的是一件幸事嗎?
  • 首屆少年班中的三大「神童」:從輝煌到落幕,「神童教育」錯了嗎
    文|立言教語天才、神童、天賦異稟,這些字眼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都格外引人注目。相比較絕大多數的普通人,天才少年、神童往往代表的是超脫平凡人的智慧,比普通人更高的智商,也就意味著要受到更高的期望。在著名的漫威電影《蜘蛛俠》中有一句話,讓無數人都印象深刻。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 普通人可以考健康管理師證嗎需要培訓嗎
    普通人可以考健康管理師證嗎需要培訓嗎長沙市考本中醫健康管理師證一定要真實來專業培訓機構全網查詢tj所授予的書能夠做為從事憑據,依據《職業教育法》要求,該書能夠做為工作能力點評、考評、聘請、從事的關鍵憑據;本書系列號為惟一編號,全國性通用性,終生合理,本地門認可。
  • 交費一萬九 孩子兩天變「神童」?
    培訓方聲稱,其課程基於量子力學理論,能讓孩子「蒙眼識字、過目不忘」。因此,儘管收費動輒上萬,這類培訓班仍受到眾多家長追捧。「全腦開發」真有那麼神奇嗎?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機構負責人郝女士介紹,潛能開發就是要開發孩子的「超感知力」。「孩子的超感知力是存在的,需要大腦極度專注時,才能激發出來。經過開發的孩子,能做到蒙住眼睛,通過用手摸、耳朵聽、鼻子聞,就能感知到顏色、漢字等。」 為了打消家長的疑慮,郝女士請來一位曾經的學員「現身說法」。
  • 家長神童情結成就騙子狂歡 全腦開發真有那麼神奇嗎
    「全腦開發」真有那麼神奇嗎?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收費一萬九,兩天變「神童」近日,記者前往太原市一家「全腦開發」培訓機構採訪。在「道蒙開智全腦潛能開發」幾個不起眼小字的指示下,記者爬上黑暗擁擠的樓梯,來到了該機構的一家教學點。這家培訓機構從6月4日起恢復線下培訓,暑期更有不少家長前來諮詢。
  • 家長:都願意相信自己孩子是神童
    小時候曾被別人稱為「神童」的他最清楚是經過怎麼樣的努力才在人前表現的毫不費力。他不敢想像,從不相信世界上會有所謂培訓出的「神童」的他,竟然會被「全腦開發」的伎倆所矇騙。「後來孩子告訴我,他不想學了,從眼罩縫裡看書久了眼睛會花。」張志強對此哭笑不得,問孩子為啥會騙自己,孩子說「第一次見到父母因為學習的事這麼高興」。
  • 為利造神童,神童如「仲永」
    江山代有神童出,繼仲永之後,沒少聽到神童的故事,他們當中不乏因父母圖利而成了「仲永第二」。《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這標題神嗎?神!叫人看不懂,夠神。開頭的「C10orf67」,就像是天書,有幾人看懂?有更神的!撰寫該文的作者竟是雲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級小學生。此文參加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獲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三等獎。
  • 「神童」快不夠用了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裡,有關「神童」的故事屢見不鮮。早慧的神童們總是在某一方面表現出卓越的潛質,在吊打同齡人的同時,也不斷為成年人世界輸出一些只可意會的「啟示」。比如西晉的王戎,在七歲時就有遠超其他孩子的洞察力。他和一群孩子看見樹邊有一株李子樹,李子壓彎了枝條,那些孩子爭先恐後去摘,王戎卻料定李子苦,要不然沒法解釋長在路邊居然還沒人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