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才小學生再一次被曝光在了舞臺上。咱們看看某節目天才少年的神仙簡歷,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終極版的「別人家的小孩」?看著都感覺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六歲寫自傳,十一歲南京大學畢業,咱們還在貪戀玩耍的年紀,人家都快功成名就了。
天才小學生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後,迅速引起了大家的熱議。畢竟,神童永遠都是一個不缺少熱度的話題。很多家長表示無比羨慕,也有一些民間高手發帖子證明達成這些簡歷裡的事件並非難事,並對其真實性表達了質疑。總之就是議論紛紛,也不知道到底誰說得更接近事實。
不過近些年來,天才少年的確層出不窮,有連連跳級早早上了名牌大學的,有小小年紀就取得科技成果的。前者公開透明,畢竟參加了高考,真實可信,後者有的時候就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了。近來比較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六年級小學生陳靈石,憑藉結直腸癌基因敲除參加了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乍一看真是讓人大吃一驚,難以置信。
越來越多諸如陳靈石的天才小學生的湧現,讓人在驚訝與佩服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疑問:這些天才小學生們,真的是憑藉真才實學脫穎而出的嗎?以往幾年不得一見的天才小學生這幾年怎麼這麼容易出現?
針對天才小學生的頻頻出現,教育部前幾日發布了《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工作的通知》,大體內容就是要對競賽過多的情況進行管理,減輕小學生的負擔,同時讓各類競賽「去功利化」,避免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出人頭地而走後門進行學術造假,給孩子鋪路的情況。
教育部的這一通知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只要真天才,真人才,別再想著弄虛作假以此牟利了。這也算是對很多人「近些年出現的是天才小學生還是天才家長?」這類質疑的一個回應。不得不說,這一通知真是大快人心,競賽本來是用來鍛鍊孩子能力、培養孩子興趣,很多家長偏偏要走歪門邪道,用自己的人脈去造假為孩子「謀未來」,把真正的天才少年給埋沒了。
天才的出現是好事,但家長不能刻意的去造天才,這樣有時反而會害了孩子。自古有「天才出少年」,也有「大器晚成」,最終只要能成才,為社會和國家做貢獻,就是成功了。但現在很多人只想著「天才出少年」,卻忘了也有「大器晚成」。希望在教育部發布了這一通知後,天才小學生會是真的天才,而不是父母披上的華麗包裝吧。
天才太過遙遠,是百中、千中也難見一個的,大多數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過完了自己的童年與青春。但平凡不代表平庸,即使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少年成名,但我相信所有孩子都有能力在拼搏過後成大器、成棟梁。所以,家長也不要著急讓孩子很早就能和鶴立雞群,孩子能踏踏實實地度過自己一生中最好最具活力的時光就很成功了。
希望以後的天才小學生都能對得起這個名號,也能承得住這個光環所帶來的重量。也希望那些不是天才小學生的孩子們能快樂地度過自己的童年,可以做到青春無悔,在高考、大學取得自己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