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小學生還是天才家長?神童頻頻現身,教育部:加強競賽管理

2020-08-26 教育暢談

近日,天才小學生再一次被曝光在了舞臺上。咱們看看某節目天才少年的神仙簡歷,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終極版的「別人家的小孩」?看著都感覺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六歲寫自傳,十一歲南京大學畢業,咱們還在貪戀玩耍的年紀,人家都快功成名就了。



天才小學生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後,迅速引起了大家的熱議。畢竟,神童永遠都是一個不缺少熱度的話題。很多家長表示無比羨慕,也有一些民間高手發帖子證明達成這些簡歷裡的事件並非難事,並對其真實性表達了質疑。總之就是議論紛紛,也不知道到底誰說得更接近事實。

不過近些年來,天才少年的確層出不窮,有連連跳級早早上了名牌大學的,有小小年紀就取得科技成果的。前者公開透明,畢竟參加了高考,真實可信,後者有的時候就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了。近來比較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六年級小學生陳靈石,憑藉結直腸癌基因敲除參加了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乍一看真是讓人大吃一驚,難以置信。

越來越多諸如陳靈石的天才小學生的湧現,讓人在驚訝與佩服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疑問:這些天才小學生們,真的是憑藉真才實學脫穎而出的嗎?以往幾年不得一見的天才小學生這幾年怎麼這麼容易出現?

針對天才小學生的頻頻出現,教育部前幾日發布了《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工作的通知》,大體內容就是要對競賽過多的情況進行管理,減輕小學生的負擔,同時讓各類競賽「去功利化」,避免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出人頭地而走後門進行學術造假,給孩子鋪路的情況。



教育部的這一通知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只要真天才,真人才,別再想著弄虛作假以此牟利了。這也算是對很多人「近些年出現的是天才小學生還是天才家長?」這類質疑的一個回應。不得不說,這一通知真是大快人心,競賽本來是用來鍛鍊孩子能力、培養孩子興趣,很多家長偏偏要走歪門邪道,用自己的人脈去造假為孩子「謀未來」,把真正的天才少年給埋沒了。

天才的出現是好事,但家長不能刻意的去造天才,這樣有時反而會害了孩子。自古有「天才出少年」,也有「大器晚成」,最終只要能成才,為社會和國家做貢獻,就是成功了。但現在很多人只想著「天才出少年」,卻忘了也有「大器晚成」。希望在教育部發布了這一通知後,天才小學生會是真的天才,而不是父母披上的華麗包裝吧。



天才太過遙遠,是百中、千中也難見一個的,大多數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過完了自己的童年與青春。但平凡不代表平庸,即使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少年成名,但我相信所有孩子都有能力在拼搏過後成大器、成棟梁。所以,家長也不要著急讓孩子很早就能和鶴立雞群,孩子能踏踏實實地度過自己一生中最好最具活力的時光就很成功了。

希望以後的天才小學生都能對得起這個名號,也能承得住這個光環所帶來的重量。也希望那些不是天才小學生的孩子們能快樂地度過自己的童年,可以做到青春無悔,在高考、大學取得自己光明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小學生在創新大賽中頻頻獲獎,是少年天才,還是學術造假?
    愛貝睿編輯說近日,網絡出現了不少「神童」,這是真·神童,還是學術造假?我就事件進行了深入了解,並與一些從事科研工作的家長交流看法。你又如何看待這些事件呢?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觀點。有網友認為,在教育部取消各類競爭的高考加分之前,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部分科技類競賽獲獎的學生可以在高考中獲得加分。與競爭激烈的學科競賽相比,科技創新類大賽難度相對較低。
  • 教育部出手,憑空「創造天才」將受嚴懲
    如今科技飛速發展的創新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期待天才橫空出世,來為這個世界添磚加瓦,但是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天才不能憑空創造,許多聲名鵲起的「天才」也受到了網友不同程度的質疑,更令人痛恨的是,確實有「假神童」存在。
  • 天才神童頻頻出現,家庭教育引人深思
    近日,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某,憑藉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這則消息一出迅速引發了網友爭議,雲南省科協成立了調查組,查實過後對該獎項進行了撤銷,而獲獎小學生的父親也發聲明致歉,承認在項目申報過程中過度參與了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
  • 揭秘「神童熱」:別讓孩子淪為「定製的天才」
    從「1歲徒步暴走,5歲開飛機繞行北京野生動物園,11歲南京大學畢業」的男孩小何,到「研究『抗癌項目』榮獲全國大獎」的小學生小陳,再到「3個品牌創始人,一天能寫詞300首、詩2000首、小說15000字」的16歲少女小岑……這些遠超同齡人,甚至秒殺大部分成年人的驚人「成就」在引發圍觀的同時,也讓質疑聲相伴而來。
  • 最近「天才兒童」有點多,是天賦還是人設?「神童熱潮」該降溫了
    還是父母「從中作梗」,把還孩子打造成「天才」,實際上只是一個「神童人設」罷了呢?一起來看看這幾個案例你或許就明白了。最近「神童」有點多,是天賦異稟,還是「定製天才」?第一個案例「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所獲雲南省一等獎被撤銷」。據悉,一位叫做陳某石的小學生寫了一篇關於癌症的論文,獲得了雲南省舉辦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一等獎。
  • 小學生研究癌症腫瘤獲獎,是天才還是嫁接,應賽教育的利弊
    一石激起千層浪,小學生超越能力的研究論文,引發社會關注。7月15日,「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收回獎牌和證書。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
  • 14歲日均寫詩2000首,小學研究基因工程,為什麼家長愛造「神童」?
    前有六年級小學生,完成了「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參加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獲獎;後有「天才少女」在14歲時就擁有了日均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的蓋世才華……這些「神童」是真神童嗎?
  • 論文天才、寫詩神童——家庭資本凸顯個體教育的差距化
    雲南的一個六年級學生,發表了《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論文,獲得了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組一等獎獲獎,這種大學生都是極少數才有可能完成的研究論文,一個小學生就發表了。
  • 頻現「天才小學生」,教育部出手了
    教育部微信公號「微言教育」教育部微信公號「微言教育」7月20日消息,為規範個別競賽在組織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堅持素質教育導向,
  • 14歲天才少女日均能寫2000詩?警惕家長別盲目製造神童,小心翻車
    「神童」研究基因癌症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先是全國青少年科創大賽扯出一串「神童」,其中一個是雲南昆明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憑藉《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13歲「天才少女」能日作2000首詩 讓七步一詩的曹植也自愧不如那天,朋友將一張圖片發到了聊天群,看了一下,一個14歲浙江慈谿女孩的簡歷,讓我這個二十代末的人無地自容了。
  • 致科研「神童」與「天才」少女——成也「推手」,敗也「推手」
    雖劇情稍有點尷尬,有點不接地氣,不過兩個主角的顏值還是可以的,多少彌補了點遺憾。看劇、看書、看故事的時候,如果你對其中某個此類人物感到無語,請換一個角度思考,頓時就神清氣爽釋然了!話說推手是太極,將你推到那裡,讓你自得其樂,誇誇其談,當不知架的太高,不知如何落地,沒必要的戳破,沒必要的經營。時至今日,當初叱吒的報紙已被接棒的網際網路漸漸蓋過風頭。
  • 中國天才神童,12歲上高中,14歲被北大提前錄取,他有何不一般?
    中國天才神童,9歲寫論文,12歲上高中,14歲被北大提前錄取,他有何不一般?他叫王裕棟,重慶人,他對於數理化的計算速度和領悟能力甚至超過一些老師,他在14歲那年就被北京大學提前錄取,被稱之為天才神童。王裕棟在參加一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金牌,從而被北京大學關注,並決定提前錄用這個天才神童,即便他只有14歲。王裕棟在小學四年級開始與化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母親有一天帶了一本化學書回來,從此打開了王裕棟新世界的大門,他被化學書中奇妙的公式和化學反應所吸引,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 那個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24歲成教授的天才神童,如今怎樣了?
    在意識到兒子的與眾不同之後,陶家夫婦是慌亂的,一個個有關神童的傳說迸發在腦海,「或許我們也可以培養出一個史上最小的大學生,甚至博士」,他們這麼想著,把三歲半的兒子塞進小學校服,送他去上學。然而沒過多久,陶哲軒還是回到了幼兒園。
  • 16歲浙江天才少女背後,是數以億計妄想把孩子打造成神童的中國家長.
    秒殺博士的小學生 同樣販賣「神童」概念卻令人質疑是否具備神童才能的還有前些天走紅的一名小學生這名雲南小學生因為研究直腸癌而獲獎但真實性卻遭到了大家的質疑 也許,這名小學生確實是和常人不同的天才?但其實談方琳的「成就「離不開父親的幫助因為自己從小就對數學感興趣為了避免淪為刷題機器父母支持她多學習數學知識而不是盲目參加相關競賽
  • 「小時了了,大時未必佳」,10歲上大學的神童電腦天才,真應驗?
    沒想到「天妒英才」,這個方仲永在稱讚和恭維聲中成長,並沒有向人們傳誦的「天才」方向發展,而是越來越平庸,甚至在生活自理上還不如平常人。最 後,作者以「小時了了,大時未必佳」高度概括了方仲永一生。待到他的傷好返校後,老師對家長說,孩子已經完全掌握小學的課程可以直接畢業,然後就直升入初中學習。當時的學校並不想接收蘇劉溢,不太相信這麼小年齡的他不可能已經完全掌握小學知識,於是對他進行了單獨的考核,其中包括一道考察空間想像能力的立體幾何題目,沒想到這個孩子像回答其他問題一樣對答如流。蘇劉溢讓學校認識到他超凡的學習天賦是在一次三科競賽中,他獲得了年級第一名。
  • 「你家娃可能是天才」,孩子有這3點「神童特徵」,家長就偷樂吧
    說到神童,部分爸爸媽媽可能會有這樣的感慨——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神童呢?其實要分辨自家孩子是否具有超常的聰明才智,可以根據以下標準進行判斷。法國心理學家有過一項關於孩子智力開發的研究,並在研究結束後得出以下結論:"如果孩子好奇心重、共情能力強,而且專注力高,那麼孩子可能是一個天才。"
  • 拼爹天才小學生完成的科研項目全國獎項
    近日一位天才橫空出世昆明一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完成了一項碩博研究生才有可能完成的科研項目。一個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的12歲孩子,竟然因為研究結直腸癌獲得全國獎項。而且小學生從對科研項目的一無所知到遊刃有餘只用了短短5天的時間。無論是領悟的速度,還是融會貫通的能力,都堪稱「奇蹟」。小學生也因此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三等獎。消息一經曝光,全網譁然。
  • 小學生研究基因獲獎,神童光環的背後,是通往名校的捷徑
    日前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這件事兒鬧得沸沸揚揚,一個六年級小學生,居然完成了一些碩士博士都感到棘手的課題研究。一時間神童之名,呼之欲出。為什麼孩子家長要冒著被社會輿論譴責的危險,去給孩子造假呢?難道是單純的滿足虛榮心,估計沒那麼簡單。如果背後沒有現實的利益,孩子家長不會冒險。那麼利益又在哪裡呢?說到這裡就有必要扒一扒孩子所參加的這個全國青少年科技大賽。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造假神童的背後,是通往名校的捷徑
    日前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這件事兒鬧得沸沸揚揚,一個六年級小學生,居然完成了一些碩士博士都感到棘手的課題研究。一時間神童之名,呼之欲出。為什麼孩子家長要冒著被社會輿論譴責的危險,去給孩子造假呢?難道是單純的滿足虛榮心,估計沒那麼簡單。如果背後沒有現實的利益,孩子家長不會冒險。那麼利益又在哪裡呢?說到這裡就有必要扒一扒孩子所參加的這個全國青少年科技大賽。
  • 神童難以成材?看看華裔神童陶哲軒是如何被父母養成數學天才?
    長大後的仲永便由神童變成為了一名普通人。又如,數學天才柳智宇,在2006年不僅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還被保送至北京大學;並在畢業前夕獲得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然而,由於他在年幼時沒有得到父母正確的引導教育,他時常感覺到人生孤獨、沒有意義,最後竟然放棄大好前程,選擇出家當和尚了,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