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生的幾起「師生衝突事件」引發廣泛關注,也再一次把「師生誰更弱勢」這個話題拋出來。
一是山東日照一位女教師用課本抽打逃課學生被解聘、納入「信用記錄黑名單」,輿論紛紛為老師鳴不平,認為教師的懲戒權沒有得到保障,不少老師都嘆息道「我們都是弱勢群體」。
7月15日銅陵市郊區陳瑤湖中心學校失聯的周安員老師屍體被確認,通過視頻證實排除他殺。此前的6月19日,班上兩位學生打架,周安員勸阻時與其中一位學生發生肢體衝突。事後,這位學生的家長要求周安員道歉賠償,並威脅要求相關部門開除周安員。
之後,又有媒體爆料陝西商洛一位男班主任長期、高頻率、惡性辱罵一位初一女生的事件,目前該老師已被撤銷教師資格。該事件被曝光後,涉事老師遲遲得不到處理,直到輿論吵翻天了,官方才去解決。
而且,不少專家、網友都認為處理過輕,除了撤職之外,還應當追究其涉嫌「侮辱罪」等刑事責任。對此,不少人又大呼「學生也是弱勢群體,尤其是一些貧困地區家庭的、年紀較小的女生,更容易被老師欺侮。」
老師是弱勢群體,學生是弱勢群體,家長因為各種學校活動、家長作業等,也說自己是弱勢群體。現在就差教育局說自己也是弱勢群體了。難道打上弱勢群體這個標籤是個很光榮的事情?
在師生關係中,誰到底才是弱勢群體?
老師VS學生,誰是弱勢
如果光從師和生兩個群體來看,恐怕學生更弱勢。
一是由於在學校中教師處於主導地位,老師擁有調動全班學生、求助同事和領導等便利,明顯處於強勢地位。就比如上課,老師就讓你自己看書,你還能咋辦?
二是老師相對於中小學生,在力氣、體型上明顯佔優,所以才會有一些惡性的校園體罰出現,才會有男老師性侵女學生事件的出現。但反之,學生去把老師屁股打爛、學生把老師大腿抽紅的事件,很少吧。
所以,單從老師和學生的角度來看,老師明顯就是強勢群體了,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女生群體才是弱勢群體,所以對於這部分要尤其注意保護。
老師VS家長,誰是弱勢
老師因為懲戒或體罰學生被過度處理的,那不是因為學生直接對抗的原因,那是因為學生家長的出面。所以真正要思考的是,老師和學生家長的「弱勢群體」關係。
因為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在老師的「手上」,相信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對老師心存敬畏的。尤其是一般家庭的家長,那一聽老師說交錢、補課、搞什麼培訓,基本上都是乖乖服從的。所以老師在大多數的家長面前,不能算作弱勢群體。
而真正讓老師大呼弱勢群體的是一些強勢家長,比如公職人員、生意老闆等,比如一些性格急躁的、視孩子如命的等等。之前就出過這樣的事件,有一位小女孩因為遲到被老師罰站,電話家長後,警察爸爸直接驅警車將老師從課堂上傳喚至派出所。
再如近期發生的山東日照老師用課本抽打學生事件中,其實老師在被投訴之後就被迅速處罰了,但因為家長不滿,多次提要求,所以教育部門又繼續加大力度處罰以平息家長的憤怒。所以,真正讓學校、老師們感到弱勢的是這些「敢發聲、會發聲」的家長。
沒有絕對的弱勢,只是相對的弱勢。
我們來按照成長階段階段分析一下學生和老師誰是相對的弱勢群體。
幼兒園、小學的孩子很有可能是最大的弱勢群體。
從踏進幼兒園的第一天起,父母就敦敦教誨他們要聽老師的話。幼稚的小朋友清純可愛,一方面腦海中形成了聽父母說的,老師是對的,要聽老師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無法辨析老師行為的正確與否。
正是由於這一原因,有極少數幼師拿小孩子撒氣的現象出現。這類新聞時有報導。很多還是父母跑到幼兒園看到監控後或者是在小孩身上留下的傷痕,問出來的。而天真的小孩卻不知道老師這樣做是錯誤的。
初高中,教師很有可能是弱勢群體。
80-90年代,家庭及整體社會經濟條件差,教師還屬於相對高收入、地位高群體。在父母的眼中,教師是吃「商品糧」的,老師打你,肯定是為了你好,肯定是你不好好讀書。而近20多年來,整體社會在進步,教師群體還是那個群體,沒有太大變化。倒是此時有幾個顯著性變化:
1.整體社會與家庭經濟狀況大大提升,財大氣粗話語強,此刻的父母不再像70-80年代的父母那樣認為,「打是疼、罵是愛」。他們開始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2.家庭結構變化,大部分家庭是1-2-4結構,即孩子-父母-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大部分90後是集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寵愛於一身;
3.國家教育大環境改變了,對教師的監管力度加大,嚴厲禁止體罰提高到了政策規定,尤其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青少年保護法加大了對學生的保護;
4.信息傳播越來越容易、快速。手機新媒體隨時讓老師曝光。整體社會對教師群體的要求提高了。
由於以上原因,使得教師群體在教育環境中處於劣勢群體、被監控群體。甚至出現新聞報導中,在教師課堂,學生抽菸喝酒而老師不敢管的局面。這是整體社會太過度寵溺青少年。
大學階段,教師又相對處於強勢群體。
1.首先大學行政地位高,相對家長群體,大學一般廳級、部級的地位,使其處於絕對強勢地位;
2.教師與學生不再有太多的交集,上完課走人,是很多大學老師常態,教師不受學生成績等影響考核,學生不聽,教師卻有讓學生掛科重修等的權力;
3.大學教師本身擁有的資源、能力、關係網絡,使其強於學生群體與家長群體;
4.大學不是義務教育階段,大學生基本滿了18歲,不再像初高中那樣,可以變相欺負老師了。
不要在強勢面前裝弱勢,在弱勢面前成強勢
其實老師、學生和家長之間,本沒有什麼弱勢。只不過在遇到更強的一方面前,弱勢就出來了。想讓這幾個弱勢群體的標籤消失,辦法就是回歸正常的、平等的關係。
老師別體罰學生,尤其是暴力體罰,更不能靠學生賺錢。要不然,萬一哪一次做過了火,來個強勢家長你就馬上變弱勢了。同時,家長也多多教育孩子,通過正常渠道反映自己的訴求,切忌校鬧。
教育專家指出的改進措施:
一是暢通家校溝通機制,增進家長對學校工作的理解。
目前,學校與家長之間通過家委會等方式已經建立了長效溝通機制,但仍有許多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了解不多,溝通效果有待加強。今後,學校和老師要通過家長會、走訪、微信群等方式主動向家長介紹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讓他們認識到教師的嚴格管理是教育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
的確有許多家長希望老師對自己的孩子嚴加管教。例如,某縣一所中學就有一位班主任素以嚴厲著稱,但由於他帶的班級風氣好、成績突出,很多家長都想方設法讓孩子進這個班。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只要有利於學生成長,家長對敢於嚴格管理學生的老師還是認可的。
二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保障教師的合法權利。
對於教師工作中確有不當行為、舉報屬實的,應當追究教師的責任。但是,對於虛假舉報構成誣陷的,學校和教師也要敢於拿起法律武器,追究法律責任,不能任其捏造事實、惡意誣陷,讓學校和教師蒙受傷害。政府應當加大宣傳,抓住一些典型案例開展普法教育,為教育教學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從近期接連發生的師生矛盾事件,可以看出,只是單純地呼籲家長或者主管部門多理解老師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老師想管不敢管,管了又惹不起的問題。只有釐清教師懲戒權的邊界,並構建完備的制度體系,讓教師的職業行為更加專業化和標準化,才能避免諸多問題,保護「授者」,也保護「學者」。
End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學生都是教育主體,他們需要後兩者的引領,指導。必須要老師和家長共同配合、其心協助,以及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只有三者形成一種穩定的默契,我們才能教育好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