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和學生,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弱勢群體?

2020-12-12 安古蘭APP

近期,發生的幾起「師生衝突事件」引發廣泛關注,也再一次把「師生誰更弱勢」這個話題拋出來。

一是山東日照一位女教師用課本抽打逃課學生被解聘、納入「信用記錄黑名單」,輿論紛紛為老師鳴不平,認為教師的懲戒權沒有得到保障,不少老師都嘆息道「我們都是弱勢群體」。

7月15日銅陵市郊區陳瑤湖中心學校失聯的周安員老師屍體被確認,通過視頻證實排除他殺。此前的6月19日,班上兩位學生打架,周安員勸阻時與其中一位學生發生肢體衝突。事後,這位學生的家長要求周安員道歉賠償,並威脅要求相關部門開除周安員。

之後,又有媒體爆料陝西商洛一位男班主任長期、高頻率、惡性辱罵一位初一女生的事件,目前該老師已被撤銷教師資格。該事件被曝光後,涉事老師遲遲得不到處理,直到輿論吵翻天了,官方才去解決。

而且,不少專家、網友都認為處理過輕,除了撤職之外,還應當追究其涉嫌「侮辱罪」等刑事責任。對此,不少人又大呼「學生也是弱勢群體,尤其是一些貧困地區家庭的、年紀較小的女生,更容易被老師欺侮。」

老師是弱勢群體,學生是弱勢群體,家長因為各種學校活動、家長作業等,也說自己是弱勢群體。現在就差教育局說自己也是弱勢群體了。難道打上弱勢群體這個標籤是個很光榮的事情?

在師生關係中,誰到底才是弱勢群體?

老師VS學生,誰是弱勢

如果光從師和生兩個群體來看,恐怕學生更弱勢。

一是由於在學校中教師處於主導地位,老師擁有調動全班學生、求助同事和領導等便利,明顯處於強勢地位。就比如上課,老師就讓你自己看書,你還能咋辦?

二是老師相對於中小學生,在力氣、體型上明顯佔優,所以才會有一些惡性的校園體罰出現,才會有男老師性侵女學生事件的出現。但反之,學生去把老師屁股打爛、學生把老師大腿抽紅的事件,很少吧。

所以,單從老師和學生的角度來看,老師明顯就是強勢群體了,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女生群體才是弱勢群體,所以對於這部分要尤其注意保護。

老師VS家長,誰是弱勢

老師因為懲戒或體罰學生被過度處理的,那不是因為學生直接對抗的原因,那是因為學生家長的出面。所以真正要思考的是,老師和學生家長的「弱勢群體」關係。

因為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在老師的「手上」,相信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對老師心存敬畏的。尤其是一般家庭的家長,那一聽老師說交錢、補課、搞什麼培訓,基本上都是乖乖服從的。所以老師在大多數的家長面前,不能算作弱勢群體。

而真正讓老師大呼弱勢群體的是一些強勢家長,比如公職人員、生意老闆等,比如一些性格急躁的、視孩子如命的等等。之前就出過這樣的事件,有一位小女孩因為遲到被老師罰站,電話家長後,警察爸爸直接驅警車將老師從課堂上傳喚至派出所。

再如近期發生的山東日照老師用課本抽打學生事件中,其實老師在被投訴之後就被迅速處罰了,但因為家長不滿,多次提要求,所以教育部門又繼續加大力度處罰以平息家長的憤怒。所以,真正讓學校、老師們感到弱勢的是這些「敢發聲、會發聲」的家長。

沒有絕對的弱勢,只是相對的弱勢。

我們來按照成長階段階段分析一下學生和老師誰是相對的弱勢群體。

幼兒園、小學的孩子很有可能是最大的弱勢群體。

從踏進幼兒園的第一天起,父母就敦敦教誨他們要聽老師的話。幼稚的小朋友清純可愛,一方面腦海中形成了聽父母說的,老師是對的,要聽老師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無法辨析老師行為的正確與否。

正是由於這一原因,有極少數幼師拿小孩子撒氣的現象出現。這類新聞時有報導。很多還是父母跑到幼兒園看到監控後或者是在小孩身上留下的傷痕,問出來的。而天真的小孩卻不知道老師這樣做是錯誤的。

初高中,教師很有可能是弱勢群體。

80-90年代,家庭及整體社會經濟條件差,教師還屬於相對高收入、地位高群體。在父母的眼中,教師是吃「商品糧」的,老師打你,肯定是為了你好,肯定是你不好好讀書。而近20多年來,整體社會在進步,教師群體還是那個群體,沒有太大變化。倒是此時有幾個顯著性變化:

1.整體社會與家庭經濟狀況大大提升,財大氣粗話語強,此刻的父母不再像70-80年代的父母那樣認為,「打是疼、罵是愛」。他們開始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2.家庭結構變化,大部分家庭是1-2-4結構,即孩子-父母-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大部分90後是集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寵愛於一身;

3.國家教育大環境改變了,對教師的監管力度加大,嚴厲禁止體罰提高到了政策規定,尤其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青少年保護法加大了對學生的保護;

4.信息傳播越來越容易、快速。手機新媒體隨時讓老師曝光。整體社會對教師群體的要求提高了。

由於以上原因,使得教師群體在教育環境中處於劣勢群體、被監控群體。甚至出現新聞報導中,在教師課堂,學生抽菸喝酒而老師不敢管的局面。這是整體社會太過度寵溺青少年。

大學階段,教師又相對處於強勢群體。

1.首先大學行政地位高,相對家長群體,大學一般廳級、部級的地位,使其處於絕對強勢地位;

2.教師與學生不再有太多的交集,上完課走人,是很多大學老師常態,教師不受學生成績等影響考核,學生不聽,教師卻有讓學生掛科重修等的權力;

3.大學教師本身擁有的資源、能力、關係網絡,使其強於學生群體與家長群體;

4.大學不是義務教育階段,大學生基本滿了18歲,不再像初高中那樣,可以變相欺負老師了。

不要在強勢面前裝弱勢,在弱勢面前成強勢

其實老師、學生和家長之間,本沒有什麼弱勢。只不過在遇到更強的一方面前,弱勢就出來了。想讓這幾個弱勢群體的標籤消失,辦法就是回歸正常的、平等的關係。

老師別體罰學生,尤其是暴力體罰,更不能靠學生賺錢。要不然,萬一哪一次做過了火,來個強勢家長你就馬上變弱勢了。同時,家長也多多教育孩子,通過正常渠道反映自己的訴求,切忌校鬧。

教育專家指出的改進措施:

一是暢通家校溝通機制,增進家長對學校工作的理解。

目前,學校與家長之間通過家委會等方式已經建立了長效溝通機制,但仍有許多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了解不多,溝通效果有待加強。今後,學校和老師要通過家長會、走訪、微信群等方式主動向家長介紹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讓他們認識到教師的嚴格管理是教育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

的確有許多家長希望老師對自己的孩子嚴加管教。例如,某縣一所中學就有一位班主任素以嚴厲著稱,但由於他帶的班級風氣好、成績突出,很多家長都想方設法讓孩子進這個班。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只要有利於學生成長,家長對敢於嚴格管理學生的老師還是認可的。

二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保障教師的合法權利。

對於教師工作中確有不當行為、舉報屬實的,應當追究教師的責任。但是,對於虛假舉報構成誣陷的,學校和教師也要敢於拿起法律武器,追究法律責任,不能任其捏造事實、惡意誣陷,讓學校和教師蒙受傷害。政府應當加大宣傳,抓住一些典型案例開展普法教育,為教育教學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從近期接連發生的師生矛盾事件,可以看出,只是單純地呼籲家長或者主管部門多理解老師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老師想管不敢管,管了又惹不起的問題。只有釐清教師懲戒權的邊界,並構建完備的制度體系,讓教師的職業行為更加專業化和標準化,才能避免諸多問題,保護「授者」,也保護「學者」。

End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學生都是教育主體,他們需要後兩者的引領,指導。必須要老師和家長共同配合、其心協助,以及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只有三者形成一種穩定的默契,我們才能教育好一個孩子。

相關焦點

  • 現在的老師屬於弱勢群體嗎?
    所謂的弱勢群體,是指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由於群體的力量、權力相對較弱,因而在分配、獲取社會財富時較少較難的一種社會群體。因而他們處於較貧困狀態。那麼老師屬於弱勢群體嗎?個人認為當前的老師也算是弱勢群體。不能對學生用任何懲罰手段,還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不能給學生增加任何課業負擔,還必須保證學校的升學率;不能談待遇和地位,還必須有教育情懷和奉獻精神。
  • 但願這樣的循環不要發生:老師弱勢,學生就會強勢,教育就會弱勢
    時至今日,教育生態環境的悄然改變已經讓老師成為了對教育對象本應該嚴管而又沒有嚴管底氣的弱勢群體,甚至連到底要不要和有沒有懲戒權都成了一個引發爭議的問題。只要有老師為了課堂紀律懲戒違紀學生並被舉報,受傷的都是老師,要麼被批評教育、要麼被要求賠禮道歉、要麼被停職檢查、要麼被降級調離、甚至還有被家長辱罵毆打……長此以往,會有更多的老師面對違紀違規學生處於一種本能地想管但又不敢管的糾結狀態,可能就會明哲保身,也就自然地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了。
  • 關注班級裡的弱勢群體,老師如何做??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班級裡的弱勢群體,肯定有的家長第一次聽到這個詞語。班級裡的弱勢群體,主要包括三大類:學習成績不好的後進生;身體有殘疾或過於瘦小和肥胖的孩子;家庭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這三類追根揭底最後都是因為出現不自信,自卑等等心理健康問題,我們不應該歧視他們,要切實尊重他們,了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用我們的愛去彌補他們缺失的愛。
  • 弱勢群體大學生的類型和特徵
    ,我們來介紹和學生相關的各學科觀點。我們對大學中間的貧困生比較熟悉,但是如果說誰是大學中間的弱勢群體可能我們未必仔細地想過這個事兒。從社會學的角度,何毅、胡偉國在《弱勢群體大學生的自助與他助:基於其特徵社會學考察的分析》這篇文獻中間,為我們仔細分析了大學中間存在的弱勢群體的特點以及成因。文中說到,絕大多數的研究者以經濟因素作為弱勢群體界定的唯一指標,在很大程度上將貧困學生群體等同於弱勢學生群體。
  • 學生應該怎麼教?到底誰才是弱勢群體?
    最後,我們再來看被求助卻沒有提供幫助的拿名老師。目前也是網絡上爭議最大的一個角色,大部分的網友都是謾罵的、譴責的,不可否認,作為一名老師看到這種情況,出面制止是無可厚非的,更何況是一名手持鋼管第對一名女生施暴的男生。
  • 讓家長批改作業,老師的職責是什麼?學生家長為何是「弱勢群體」
    很多家長在面對學校各種要求時,缺乏了說「不」的能力,擔心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更擔心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家長成為了教育關係中的「弱勢」群體。 誠然,對於監督孩子學習來說,家長有著自己的責任,但是在批改作業方面,卻應該是老師的責任。
  • 聾人是不是弱勢群體?梅老師的絕筆信
    ,享年83歲,以下是梅老師生前寫就的最後一篇文章,希望能給後人留下一點啟發和思考。從聾人是」「弱勢群體」說起聾人只是聽不見,說不好話;但頭腦完好,並沒有喪失勞動能力。由此稱其為「弱勢群體」,是不妥當的,不科學的,值得商榷。
  • 小學老師辭職:老師不是神,誰來拯救這個弱勢群體?
    關於這次網上熱傳的老師辭職的問題,我在朋友圈已經看過很多次,幾乎我的朋友圈在那一天都被刷屏了,因為我的職業也是教師,我的朋友圈的朋友也大都是老師,這件事導致的結果讓我們當老師的特別心驚膽寒,每一個轉發的老師都是心有戚戚,是不是我們哪一天一不小心,也會面臨著這種情況,到時候不說我們的付出與回到成不成正比
  • 是誰把耳蝸寶寶定義成了弱勢群體?
    確實,面對這樣的盤問,對孩子的考試狀態和整個心理都會造成重大影響,這很讓人痛心。但是,是否應該把所有問題都歸咎於監考老師呢?耳蝸寶寶到底是否受到了歧視呢?或者說耳蝸寶寶到底是不是弱勢群體?如果是的話,又是誰把他們定義成了弱勢群體?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本該受人尊重的老師,為何在文明社會變成弱勢群體?
    在我的印象中,做老師,是多麼偉大的一件事啊,那是有多大的勇氣才敢踏上這三尺講臺為人傳道授業解惑,敢於面對一生可以望得到頭的清貧。可是當我做了四五年的老師後,我明白了,我懂了這位老師的選擇。任誰看到從前的我,也不會把我和抑鬱症聯想在一起,簡直是天大的笑話。老師,在很多人的頭腦中,它是一個很偉大的職業,博學多才,受人尊敬。可在我的腦海中勾勒的是一頭勤懇務實的老牛,從不叫喚,默默奉獻,甘願犧牲才符合人們要求的老師。
  • 我們家孩子是班級弱勢群體嗎?一起了解什麼是班級裡的弱勢群體。
    班級是一個群體,由每一個學生組成,任何一個群體都有強弱之分,班級裡總會有一些落寞的學生,他們沉默,茫然,不知所措,想要改變現在的弱勢狀態,我們應該清楚的了解什麼是班級裡的弱勢群體。 大致可以分為這三類: 第一類,成績弱勢群體所謂的成績弱勢群體,就是我們常說的成績差的「差生」,後進生」。
  • 輿論該怎樣關注弱勢學生群體
    一起是年僅21歲的大學生陳杰,倒在廣州馬拉松10公裡跑的終點線,再也沒有醒來;另一起是一名19歲的青島女大學生,與4名同學、6名老師一起喝了48瓶啤酒後,從酒店衛生間墜樓死亡。    前一起事件,死亡學生的父母,向馬拉松組委會索賠100萬元;後一起事件,當地政府為平息事態,墊付了60萬元賠償款。
  • 中美疫情下的留媽媽 - 雙重的弱勢群體
    而在美國講中文的導師,因為居住在美國,更了解美國大學的文化,遇到優秀學生和中等學生,只要給以時間,都能發掘和展現出學生的優勢。而且美國的文書指導資源多,因為在美國英文說得好的人,比在中國多。在美國,提到全國步槍協會NRA,那是絕對的強勢群體,大家都談虎色變,誰都不敢惹。NRA的聲音又大,影響力又強。
  • 寒竹:「弱勢群體」不能成擋箭牌
    比如,當醫生和患者家屬發生衝突時,雙方都會自稱是弱勢群體而指責對方是倚強凌弱;當違章攤販遭到城管的處罰時,通常會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而受到了不公正處理,而城管在執法時有時也會挨罵挨打,常常也稱自己是最委屈的弱勢群體。據一些民意調查,一些掌握公權力的政府公務員也認為自己屬於弱勢群體。但究竟什麼才是弱勢群體?
  • 郭婧,楊潔: 倫敦中小學弱勢學生群體資本補償策略研究 |《外國中小學教育》
    (一)倫敦校長們眼中的弱勢學生群體在倫敦中小學裡,校長們都從名義上認為,學校並不存在弱勢學生群體和優勢學生群體之分, 每一個孩子在他們眼中都是平等的個體。但是,如果一定要從學生自身的背景出發為學生分類,那麼校長們認為學校裡的弱勢學生主要包括四類。
  • 房東才是「弱勢群體」-虎嗅網
    2008年金融危機,商業地產三駕馬車中的寫字樓和零售賣場的租金增長斷崖式下跌,只有長租公寓受影響最小,而且最先反彈。這類物業在金融危機後,也很受黑石集團這類投資集團的青睞。以美國為例,公寓運營一般指的是集中式公寓,也就是一整棟樓都對外出租的。
  • 誇大了所謂弱勢群體的「弱」,是否就能離公正更近一步?
    但苟晶本人卻把自己當做「弱勢群體」的代表,講述了自己被頂替無法上大學的故事,還拿出了自己因學歷不足進不了阿里巴巴工作、父親臨終遺憾等,渲染了自己的「悲催」,得到了諸多的同情。將自己「弱勢化」,可以博取同情心公眾對弱勢群體一向是具有同情心的,有些人恰恰利用大眾的這種心理,把自己包裝成為弱勢群體的代表誇大事實,博取同情心。
  • 濱州檢察:民法典保護弱勢群體權益
    今天要講的,是如何用民法典保護弱勢群體權益的問題。1986年4月12日,在我出生前4天,《民法通則》誕生了,它薄薄的一小本,只有156條。這個薄薄的民法通則陪伴我們34年,如今它長大了。新的民法典塊頭更大、用料更足、內容更新,能為大家提供更好的法律保護。通過這部民法典,我們能為弱勢群體做些什麼呢?
  • 學生習作|家長不該是微信群裡的「弱勢群體」
    近期,「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的話題衝上熱搜,點燃了焦慮的中年家長群體。在一個家長退群後錄製的視頻裡,他大呼「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家長退群之所以能引發廣泛關注,歸根結底是家長老師間的責任分配出現了問題。
  • 住房弱勢群體如何融入社會?
    1 相關概念  1.1 弱勢群體  弱勢群體,又稱弱勢社群,指的是那些由於某些障礙或不利因素導致其缺乏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中發展的機會而處於不利地位的群體。由此,弱勢群體可以被認為是社會底層人群,他們的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需要國家和社會力量的幫助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