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習作|家長不該是微信群裡的「弱勢群體」

2020-12-27 廣州日報

近期,「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的話題衝上熱搜,點燃了焦慮的中年家長群體。在一個家長退群後錄製的視頻裡,他大呼「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家長退群之所以能引發廣泛關注,歸根結底是家長老師間的責任分配出現了問題。過去,因為溝通渠道的缺乏,家校互動在很大程度上僅能依靠屈指可數的家長會。如今,科技改變生活。家長群的出現大大提升了通知傳達、家校互動的效率,但也加大了家長群體的負擔。在家長群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今天,家長卻成了弱勢群體。

何出此言?舉了例子——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受老師「待見「便不得不積極完成家長群中的任務。我們應當看到,家長的擔憂是會傳染的。如果其他家長積極回應,「同伴壓力」效應的魔力便會顯現。家長的焦慮與日俱增,他們嘗試積極回應,為班級和老師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此身心俱疲。長此以往,攀比與壓力通過家長群橫亙在家校之間,這不僅違背了家長群設立的初衷,更導致了部分家長與老師情緒上的對立。

對於拖家帶口的中年人而言,媒介的快速發展要求他們全天「在場」。前段時間引發熱議的「下班後工作群裡的微信回不回」再到今天我們討論的家長群這些重擔都壓在他們的身上。孩子的教育應由學校和家庭共同參與,但不是所有家長都有能力為孩子批改作業,不是所有家長都有精力為班級作出貢獻。對「弱勢群體」們而言這是個從精力和能力上都解不開的局。

對於中國的老師而言,他們大多需要對四十個乃至更多的孩子負責,將一些任務轉交給家長本無可厚非,但是如何掌握好度,多一些理解和關愛,讓家長群回歸通知群的原始目的,是留待我們思考的重要話題。

文/趙藝霖(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指導/夏振彬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偉濃

聯繫我們:gzrbllzk@126.com

相關焦點

  • 中美疫情下的留媽媽 - 雙重的弱勢群體
    以為每個媽媽都忙著在給自家的娃發微信,「出門小心,國內國外都不要露富」。(厚仁導師Rooz的一個學生,開始開的是阿斯頓馬丁豪車,進入導師計劃後,兩個月後他自己主動給賣了,換了一輛本田,這個故事,關乎自身目標方向,不太和強勢弱勢有關,我下個星期會講。)
  • 老師和學生,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弱勢群體?
    此前的6月19日,班上兩位學生打架,周安員勸阻時與其中一位學生發生肢體衝突。事後,這位學生的家長要求周安員道歉賠償,並威脅要求相關部門開除周安員。之後,又有媒體爆料陝西商洛一位男班主任長期、高頻率、惡性辱罵一位初一女生的事件,目前該老師已被撤銷教師資格。該事件被曝光後,涉事老師遲遲得不到處理,直到輿論吵翻天了,官方才去解決。
  • 關注班級裡的弱勢群體,老師如何做??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班級裡的弱勢群體,肯定有的家長第一次聽到這個詞語。班級裡的弱勢群體,主要包括三大類:學習成績不好的後進生;身體有殘疾或過於瘦小和肥胖的孩子;家庭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這三類追根揭底最後都是因為出現不自信,自卑等等心理健康問題,我們不應該歧視他們,要切實尊重他們,了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用我們的愛去彌補他們缺失的愛。
  • 讓家長批改作業,老師的職責是什麼?學生家長為何是「弱勢群體」
    很多家長在面對學校各種要求時,缺乏了說「不」的能力,擔心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更擔心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家長成為了教育關係中的「弱勢」群體。 畢竟,家長並非是學校的最底層的工作人員,也並非是教育工作者,家長們不應該成為教育孩子最後的「接球」者。 而太原教育局這一規定的出臺,引起了廣大其他省市地區家長的羨慕之情。可以說,為家長「繁重」的教育工作,減去了少許的負擔。
  • 我們家孩子是班級弱勢群體嗎?一起了解什麼是班級裡的弱勢群體。
    班級是一個群體,由每一個學生組成,任何一個群體都有強弱之分,班級裡總會有一些落寞的學生,他們沉默,茫然,不知所措,想要改變現在的弱勢狀態,我們應該清楚的了解什麼是班級裡的弱勢群體。成績常常排在班級最末端,一種是因為基礎知識太差,新知識銜接不上,學習態度還認真,導致失去信心,出現成績差。這種學生人群佔比例並不少,就是因為某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沒掌握,導致新知識銜接不上。還有一種是有一定的學習基礎,腦子反映比較快,但是就是學習態度不端正,不按時完成作業,偷懶,以為自己很厲害,就在不知不覺中,成績一滑到底。
  • 輿論該怎樣關注弱勢學生群體
    對於學生參加體育運動所出現的傷害,如果校方盡到管理責任,主要原因在於學生個體的體質問題,或者突發狀況,是不宜再追究學校的其他責任的。至於因事故而產生的賠償問題,這應該通過保險加以解決。輿論所應該關注的問題是,馬拉松組委會是否為每一個運動員投保?學校是否為學生校園意外傷害事件投保?再就是,每個學生個體(和家長)是否有保險意識,不要自以為不會有什麼事,就不參加校園意外傷害保險。
  • 警方提醒:學生家長謹防微信群裡的假「班主任」騙錢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某中學49名學生家長,不久前被假「班主任」在微信群裡騙走9800元。警方提醒,一些騙子盯上了學校班級微信群,請大家提高警惕,謹防受騙。鄂爾多斯市公安局東勝區公安分局查明,今年9月8日9時30分,騙子通過木馬病毒盜取了東勝區某中學一名學生的手機信息後,掃碼進入班級微信群,並迅速修改成班主任老師的暱稱和頭像在群內發布通知,讓家長們以紅包形式每人繳納200元學習資料費。到當日11時30分,陸續有49名家長在該微信群以發紅包形式繳費。期間,又有5名陌生人員混入微信群,快速領取了共計9800元的紅包。得逞後,騙子全部退群。
  • 家長微信群裡,女博士與家長對罵4小時,家長群聊喝酒不該罵嗎?
    這件事就是家長群裡高知女博士對罵崇尚酒肉文化的油膩家長。1、家長微信群裡酒肉文化成風,「油膩家長」大行其道,管理員採取不幹預政策。在廣西玉林一個家長群裡,家長聊最多的話題就是喝酒的話題,「我覺得五糧液好喝」「來啊,我來幫你倒酒」……這樣的話題老師也沒有幹預。
  • 厚仁白皮書解讀- 為弱勢的中國留美學生群體發聲
    】的微信平臺白皮書聚焦中國留美被開除學生群體,進而呼籲對留美中國學生這一在美國主流教育中的弱勢群體的關注。留美中國學生,並非某些美國學校眼中」移動的錢包」,他們的成功與否,不僅關係到留學生個人和家庭,更關係到中美教育交流產業的成敗,以及相關的社會成本。
  • 家長微信群裡發紅包 老師「搶」到被家長截圖舉報
    老師呼籲,家長還是儘量不要在群裡「發紅包」   1.家長、孩子:一句暖心的祝福,遠比「紅包」感動  家長微信群是為了促進家長和老師之間的聯繫和交流。比如,向家長傳遞教育知識,使家長隨時關注到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便於家長之間、家校之間溝通,利用碎片化空餘時間學習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等。家長微信群有必要建立「群規」規範群內發紅包的行為,老師們也要謹慎,堅持不接收家長的微信紅包。如此,家校聯繫才會變得更加自然、順暢。  孩子家長總是希望老師可以更加關注自己的孩子,但是家長帶有目的性地「發紅包」行為是不合理的。
  • 郭婧,楊潔: 倫敦中小學弱勢學生群體資本補償策略研究 |《外國中小學教育》
    (一)倫敦校長們眼中的弱勢學生群體在倫敦中小學裡,校長們都從名義上認為,學校並不存在弱勢學生群體和優勢學生群體之分, 每一個孩子在他們眼中都是平等的個體。但是,如果一定要從學生自身的背景出發為學生分類,那麼校長們認為學校裡的弱勢學生主要包括四類。
  • 現在的老師屬於弱勢群體嗎?
    所謂的弱勢群體,是指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由於群體的力量、權力相對較弱,因而在分配、獲取社會財富時較少較難的一種社會群體。因而他們處於較貧困狀態。那麼老師屬於弱勢群體嗎?個人認為當前的老師也算是弱勢群體。隨著法律意識的增加,現在的家長和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更強了,所以對老師的要求也更高了,他們會通過各種渠道來維權。比如,作業多會投訴老師;比如老師偶爾批評學生,可能也會被投訴;比如孩子成績差,也可能被投訴。
  • 家長和老師在班級微信群裡應該怎麼交流
    作者:黃帥  「排隊」點讚、「蓋樓」感謝老師、「炫耀式」曬娃、微商代購……原本作為老師發布通知、與家長溝通平臺的QQ、微信家長群,已經悄然變味,每天動輒幾百上千條信息,讓不少家長和老師直呼「受不了」。
  • 弱勢群體如何走進「春天裡」
    近日,人民日報關於弱勢群體的討論引來廣泛關注。一些新聞事件,也讓更多人把目光投注到社會的這一群體身上:農民工版《春天裡》走紅網絡,唱哭了眾多「80後」、「90後」網友;河南鄭州城管掌摑76歲菜農,10餘萬微博網友「接力」關注,媒體紛紛跟進報導……「弱勢群體」不是新詞彙。
  • 老師在微信群布置作業,讓家長自己去列印,家長該怎麼辦?
    老師在微信群布置作業,讓家長自己去列印,家長該怎麼辦?一些家長對老師在微信群裡布置作業很不理解:「為什麼作業不在教室裡直接布置,而要在微信群裡『發號施令』?你以為家長有你們老師那麼閒,整天拿著個手機靜候你的『聖旨』?
  • 為什麼現在的學生越來越多不願意學醫?醫生真的是弱勢群體嗎?
    但是,其實醫生也有自己的「無奈」,近幾年大家在新聞中看到關於「醫鬧」這個問題可謂是數不勝數,在「醫鬧」事件中,最先受傷的就是我們的這群「白衣天使」了,辛辛苦苦治病的醫生被病人家屬以未能達到醫鬧者心中的預期為理由而被粗魯的語言恐嚇,更有的甚至拳腳相加,醫生們有時候真的是「欲哭無淚」,同時「醫鬧」也讓醫生感覺自己的人身安全時刻受到威脅。這是其一
  • 【立群規】在「班級微信群」裡的家長都看看吧~
    隨著微信越來越廣泛的使用,「家長微信群」逐漸成了每個班級不可缺少的交流平臺。這兩天,小編看的朋友圈有不少爸媽的傾訴:自己在家長微信群無奈又委屈。熊孩子的爸媽聽到手機嗡嗡震,就覺得孩子闖禍被大傢伙議論而心驚膽戰,差生的爸媽看到群裡的排名不敢出聲。
  • 教育界三大弱勢群體:男教師、老教師、副科教師……
    (本群為教師群僅限教師加入)在大數據調研《中小學教師職業現狀》顯示:倍感壓力的教師群體中,男教師、老教師與副科教師堪稱教育界三大弱勢群體。按照社會上的職業屬性劃分,人們常常會對某類職業進行性別預設,如警察、護士。如今,教師職業中,男女比例也存在嚴重失衡的現象。不僅新晉教師中男性人數在減少,而且在職教師中男性還紛紛逃離。
  • 班級微信群就該這樣管理,老師、家長請查閱
    教師一般會在7:00-8:00,11:30-12:30,17:00-17:30,21:30-22:00四個時間段(時間段的設立以學生的作息時間表以及問卷統計結果為依據)發布信息(臨時緊急通知除外)。 2. 中午12:30-13:30和晚上22:00之後不在群裡發布信息,以免打擾他人。
  • 家長微信群裡"打卡"是對家校合作的"誤讀"
    來源:中國教育報刊社作者:吳維煊(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在班級家長微信群裡「打卡」,是小學生家長一項繁重的工作。幾乎每門課的任課老師都會讓家長在微信群「打卡」,以反饋每天布置的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孩子背課文的過程,家長要錄成視頻發到微信群裡;孩子作業完成後,要把作業拍照發到微信群裡;孩子的體育作業,要將孩子與家長的運動視頻都發到群裡。雖然督促孩子完成作業是家長的分內事,也是家校合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