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的話題衝上熱搜,點燃了焦慮的中年家長群體。在一個家長退群後錄製的視頻裡,他大呼「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家長退群之所以能引發廣泛關注,歸根結底是家長老師間的責任分配出現了問題。過去,因為溝通渠道的缺乏,家校互動在很大程度上僅能依靠屈指可數的家長會。如今,科技改變生活。家長群的出現大大提升了通知傳達、家校互動的效率,但也加大了家長群體的負擔。在家長群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今天,家長卻成了弱勢群體。
何出此言?舉了例子——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受老師「待見「便不得不積極完成家長群中的任務。我們應當看到,家長的擔憂是會傳染的。如果其他家長積極回應,「同伴壓力」效應的魔力便會顯現。家長的焦慮與日俱增,他們嘗試積極回應,為班級和老師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此身心俱疲。長此以往,攀比與壓力通過家長群橫亙在家校之間,這不僅違背了家長群設立的初衷,更導致了部分家長與老師情緒上的對立。
對於拖家帶口的中年人而言,媒介的快速發展要求他們全天「在場」。前段時間引發熱議的「下班後工作群裡的微信回不回」再到今天我們討論的家長群這些重擔都壓在他們的身上。孩子的教育應由學校和家庭共同參與,但不是所有家長都有能力為孩子批改作業,不是所有家長都有精力為班級作出貢獻。對「弱勢群體」們而言這是個從精力和能力上都解不開的局。
對於中國的老師而言,他們大多需要對四十個乃至更多的孩子負責,將一些任務轉交給家長本無可厚非,但是如何掌握好度,多一些理解和關愛,讓家長群回歸通知群的原始目的,是留待我們思考的重要話題。
文/趙藝霖(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指導/夏振彬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偉濃
聯繫我們:gzrbllz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