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帥
「排隊」點讚、「蓋樓」感謝老師、「炫耀式」曬娃、微商代購……原本作為老師發布通知、與家長溝通平臺的QQ、微信家長群,已經悄然變味,每天動輒幾百上千條信息,讓不少家長和老師直呼「受不了」。
想必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前不久,也有新聞稱有家長因「一言不合」就被踢出了微信群。到底家校網絡互動是合理的呢?
首先,應該看到,面對面的傳統人際交往正逐漸被微信群、QQ群等網絡交流方式衝擊,儘管前者不會被後者取代,但網絡交流在教育裡扮演的角色的確越來越重要。
分清公共交流和私人交流的邊界,是維護良好的家長群聊風氣的首要問題。網絡群聊是一個公共空間,就像在公共場合的言行一樣,在群聊裡說什麼都不能太任性。一些家長把群聊當拉票點讚的「捷徑」,還有人在群裡發廣告、乃至大談私人話題,這既會損害自己在群體面前的形象,也會影響群聊的公共功能,反而耽誤了公告信息的發布和讀取。
據了解,針對家長群聊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一些教育水平較發達的地區已經制定了規範,以更好地引導家長和老師在群聊裡的發言。
據媒體報導,今年4月,上海進才中學東校官網上發出了《浦東新區教育局關於加強學校班級微信群管理的通知》,其中要求「班級微信群由班主任管理員或任課老師管理,班主任為第一責任人,負責群成員實名制、聊天監管、違規提醒處理」。另外,它對家長的言論也有規定,並提出「家長對學校、老師的意見和建議不要在群內發布,如有需要應直接聯繫相關老師,或來信來訪向校方提出」。
前不久,上海市發布了《靜安區中小學班級微信群建設公約》,要求「在班級微信群不得發布任何形式的廣告、拉票、集贊等行為,杜絕批評學生、公布成績與排名」。這些規定都具體明確了老師和家長在群聊裡溝通的方式,這在提高家校對孩子教育上的有效溝通率的同時,也保護了參與群聊者的切身權益。
隨著技術進步,或許在未來,我們還能看到比微信、QQ群聊還多樣複雜的家校交流渠道,但不論交流空間怎麼變化,遵守規範、和諧相處的原則不會變。(黃帥)
[責任編輯: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