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課教育自創立以來,一直非常注重產品力的競爭,也在產品的內容研發與技術創新上不斷深耕。可以說,智課教育確實是非常有產品基因的公司,而且對產品的理解略有不同,因此,今天和大家講一講智課教育的產品。
教育是「大行業-小場景」
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行業?在資本眼中,教育是大行業、大賽道,而在我看來,教育和醫療一樣,都是「大行業-小場景」,由一個個不同的服務場景串聯起巨型需求的行業。
這個行業有內容屬性,有技術屬性,但本質上教育和醫療一樣,還是標準的服務業。只是過去傳統的培訓機構單純由人來驅動,老師便是提供給學生的一切,包括產品和服務,並沒有形成標準化。
而現在的教育則是由內容、技術來驅動的新型服務業,需要基於教學標準化來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而在我眼中,教育需要標準化的是內容、系統以及過程服務標準。
十年前,大部分教育機構是由大班構成,一個名師教授600到800人的課堂。
首先,毫無疑問,這是不具有個性化的。即使每個老師的內容講授地再出色,也不會因為一個學生而定製他的教案。
第二,老師狀態是有波動性的。他本身的情緒或者身體狀態會影響整個課堂的質量。
第三,靈活性較差。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認知能力,不同的學習節奏,但老師不會根據不同的學生定義不同的節奏。
第四,老師決定了整個教育機構提供給學生的教學質量。一個老師決定一個企業口碑質量,這是企業最不願看到的,可純靠人的時候就是這樣。
當然,這個課堂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就是氛圍無比好。一群人在同一個空間,以一個目標幹同一件事,老師在這個氛圍裡最多是藥引子。
再看一下課後,課後本應該是一個深度個性化輔導的解惑過程,但傳統教學模式卻缺少了這個最重要的環節。當一個學生聽完了內容之後,他會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問題需要被解答,但當時的解答往往是比較粗糙的。
十年後的今天,似乎很多教育機構依然採取這樣的課堂,只是班型變小了,費用卻變高了。實際上依然在延續著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單純地仰仗人進行。但客觀的說,純靠老師不行,因為水平參差不齊,不能指望所有老師的能力是一樣強的。
因此,傳統培訓機構本質是存在於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中介,缺乏對老師教學系統的賦能,教學研發的提供,以及教學過程中服務的標準化。可以說,這樣的機構輸出的只是一個人,而不是真正的產品輸出。
翻轉課堂一直是智課堅信的模式和理念
我想演示一下我心目中認為理想、有效果且可規模化複製的教學過程。
首先,一個學生進入學習中心之前,他先來到線下,或者在家裡,系統在老師的配置下會推送學生當天要完成的知識點任務,每個任務裡有當年名師們用最佳狀態精心錄製的高品質專家視頻課,進行標準化的知識輸入,之後做相應的練習。
可以說,任務驅動的學習是真正能夠做到過程個性化的,而不是填鴨式的教學。聽完每一個知識點後,學生再進行配套的針對於知識點的系統練習,練習完畢之後,系統會智能化地生成測評報告,讓老師和學生共同了解學生知識認知和吸收的情況,最後再定義個性化的教。
然後是面授,針對前面名師課知識點學習的報告,老師根據學生的專屬問題進行個性化輔導,這就是因需定製,因材施教。
在這之後是加強練習,老師根據學生已學的知識點從系統中調出其他的相關練習,如果遇到寫作和口語,人工智慧會先進行基於自然語言的批改和口語的診斷,然後外教在遠程線上通過該系統進行人工的批改和整個診斷。
當批改報告產生之後,結合先前的知識點學習和練習結果,老師只需要5到10分鐘的時間對學生再進行個性化的點評和輔導。當學生結束一天的學習,離開學習中心之前,系統針對學生每一項任務的完成情況自動生成個人評估報告,以及每一個評估背後詳細的診斷分析。
這整個的學習過程,就是智課教育旗下面向12歲以上學習者智課的翻轉課堂。我認為只有這樣足夠精細化的產品才能給老師賦能,讓其專注於做研發,做個性化的輔導,保證學生學習的效果。像智課翻轉課堂這樣的學習中心全國目前有32家,擁有98%的提分率。
這是智課教育一直堅持的學習模式和教學理念,在我眼中,教學過程必須是一個閉環,只有按照閉環往下走,滲透式學習每個知識點,教學中的親密度和效果才能提升。
智課教育非常強調學習效果這四個字,但是把「效」和「果」分開的,「果」代表分數和能力,「效」其實就是時間,在同樣的時間能夠達到更高的分數,以及更強的能力,這是智課的口號,有點「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的含義。
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是教育的科學模式
在傳統教育機構,老師就是教學產品,也就是說老師給學生提供的就是他所能接受到的一切。而如果老師離職了,機構也就沒有產品了。這對於機構而言風險很大,因為他們擁有的不是固定資產,而是移動資產。
而在我眼中,老師不應該等於產品,老師就是老師,應該用我們的教學產品(Product),按照個性化的服務標準(Service),在技術與系統(Technology)的加持下,提供最終集標準化及個性化為一體的解決方案(Solution)。
這背後蘊藏著什麼呢?那就是教育行業科學的模式必然是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
線上提供可循環復用且結構化的高質量的教學內容和產品,也就是我們的中央廚房,線下提供基於線上內容和產品的針對性個性化教學服務管理。
因此,教育要標準化的是內容、系統、技術和服務過程的標準,但是必須在雲端進行整個對線下服務場景的大邏輯的標準化。以面向12歲以上學習者的智課為例,所有的老師必須按照「學-練-改-測-評-教」閉環的大邏輯來教學生。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一要有效果,二有親密度,第三老師能夠極大地提升效能。整個過程是一個融合的生態,而不是純靠人力運行的。因此,在我創業的第一天起,就致力做一家智力密集型的教育企業。因為只有智力密集型的、有中央廚房的教育企業才可以基於品控的情況下快速複製和擴張。當然,擴張不等於擴風險,品控是規模化擴張的前提,但沒有中央廚房的教育培訓機構,擴一個點就是在擴風險。
小而美的公司是值得尊敬的,但簡單的小而美是不可能長期存在的。小而美的公司慢慢地開始也想要發展,要變大,但是當沒有中央廚房的時候,擴張就容易出現教學質量的下滑與稀釋。因此小而美沒有錯,不甘於小而美,而且還並沒有標準化的體系和大後臺,才是滯後發展的主要原因。
線下與線上的優勢與劣勢
為什麼線上線下融合是科學的模式?分別從它們的優劣勢來分析,線上比線下有幾個絕對優勢,第一效率高,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不局限於時間和空間。第二靈活性強,線上內容在雲端,成體系化且不依賴於老師。第三線上可以進行教和學的行為分析,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而線下與線上相比同樣有三個優勢無法在線上複製,就是氛圍、情感、人格影響力。
那麼究竟在教育的各個環節,哪些容易實現線上化?我拆解成了三個動作:
第一個「教」,如果把「教」定義成teaching,更多是知識的傳遞,這個是可以完全線上化的,即便小朋友,授課內容也可以通過面對面、遠程視頻或者電話完成,一個字不差地傳遞。只有線上化之後才能讓優質的老師傳遞信息的半徑變得更大,釋放生產力。
第二個「輔」,英文是coaching,它不是簡單的傳遞信息,而是個性化的服務。有些孩子需要輔導的不止是知識,他的困惑其實不是知識有沒有聽懂,而是可能他學習專注力有問題,學習習慣不好,或者學習情緒低落等等,這就需要按需輔導了。越自律的人,年齡越大的人,目標性強的人可以純在線服務,但是小朋友一般需要線下服務。
第三「育」,英文是cultivating,這個在我眼中只能線下化。什麼是育?「育」面對的是低齡化的孩子,很少說一個成人還需要「育」。「育」通常是情感陪伴,包括人格連接和親密度的建設,面對的是低齡化的孩子,需要的是孩子和孩子,老師和孩子在一起互動學習的情感氛圍。
我常常說人類再進化一億年,早教的形態也不會發生很大的改變,小朋友依然是認知能力剛剛開始,活動能力很差。需要的是陪伴式的教學,更多是需要情感的陪伴,包括人和人面對面的交流。這就是為什麼把智課教育一定要做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的背後邏輯。
而在去年我們推出少兒思維英語品牌USKid中美雙師學堂時,就明確一定要延續母品牌的基因。
雙師教學是驅動精細化和個性化效果教學最優解決方案
USKid中美雙師學堂採用「線上外教直播+線下中教引導」的互動雙師模式,外教為母語為英語的北美現役幼兒園、小學老師,保證語音輸出純粹性的同時調動性強,提高教學的質量。而中教老師了解中國孩子的學習習慣、行為方式,能夠在外教和孩子之間起到橋梁的作用,並且根據不同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最大化地還原了線下教學場景,既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最大化地提高孩子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雙師教學的背後其實是雙語,很多時候中國孩子跟美國老師單獨學習是相互不理解的,大部分時間是肢體語言教學,而不是英語教學。而USKid的中文老師雖然全程說英文,但他們能理解孩子說的是什麼,也就更能針對性且有效的教學,可以說,雙師教學往往效果是更好的。在我眼中,雙師教學是驅動精細化和個性化效果教學最優解決方案。
其實,智課教育三年前啟動USKid項目的時候,全行業都在強調外教的重要性,但忽略中教的應用以及課程的研發。USKid同樣認為外教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研發,因此在打造USKid「中央廚房」時,真的是在死磕每一片交互式課件,包括裡面的遊戲化引擎如何讓孩子和課件之間保持互動的關係,讓孩子和課程之間是行為的關係。因為我們認為,內容研發一定要基於高品質工業化標準,就像老翟常說的,如果孩子沒有見過敷衍的東西,他長大就不會敷衍。因此做教育的機構研發的東西一定是要讓孩子們感覺到足夠好的,這樣他長大也不會輕易的敷衍,這應該是企業必須堅持的。
除此之外,智課教育布局USKid的時候,就堅定不做任何的一對一。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是需要班課的,孩子跟孩子在一起的陪伴、互動等氛圍會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效。而在整個90分鐘的教學過程中,USKid獨創的「導-學-習-評-拓」學習閉環貫穿始終,中外教老師默契配合應用:
第一步是「導」,中教負責課前導入,5分鐘的時間,運用Smart系統中提供的標準化教案和課件,來引出要今天講的內容。同時,外教已經通過直播了解到課前狀況,5分鐘後中教則按照系統的提示進行結束動作。
第二步是「學」,課前導入後,中美雙師開始為時20分鐘的聯合授課,兩者用統一標準化的教研和教案。期間,外教扮演主導角色,兩者用是統一標準化的教研和教案負責語言的輸出以及氣氛調動,中教則偏向輔助角色,觀察課堂狀況,配合外教進行針對性教學。
第三步「習」,在此環節中,中教老師對剛剛結束的外教授課內容進行基於遊戲化的複習並引導學生進行成果展示,以個人演講、對話等形式,以實現學習的內化吸收,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
第四步「評」,在複習鞏固後,中教對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效果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包括用USKid兒童觀察評測APP分析孩子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專注力、社交敏感度等,形成報告的形式方便家長查閱了解。
第五步「拓」,USKid的分級閱讀與8個級別的主課的5800個知識點一一對應,其中共計345本各個級別的分級閱讀書,在標準化的教學服務指導下,中教老師引導孩子在閱讀中進一步加強和拓展英語能力。
因此,USKid的教學分為課前、以直播+現場互動方式的課堂雙師體系及課後輔導,構成完整的學習閉環,保證孩子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這就是USKid中美雙師學堂,目前已經在全國7個城市建立。未來也將繼續向外部輻射和擴張。而我們用三年時間打造的系統和內容,包括雲端的標準化,也確實讓線下擴張的速度加快了。但同時我也非常踏實,因為無論是USKid還是智課,我們在擴張的同時一定保障教育質量,甚至在這裡學習的每個孩子的學習效果都能夠整體評估和保證。
「大後臺-小前臺」式「中央廚房」是智課教育的底氣
產品是企業的核心,產品所帶來效果是企業的底氣。因此,幾年來,智課教育一直將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投入到「中央廚房」的後臺研發中,無論是 3-12歲的少兒英語所有的課件、交互式內容和智能管理系統,還是針對12歲以上學習者的8個出國考試的專家課程,題庫和智能管理系統等。
?
智課教育的「中央廚房」,在雲端,匯集全球優秀師資,自主研發的高品質課程內容,被切分成精細化的知識點,形成關聯型知識圖譜;而基於AI引擎、任務管理和個性化適應的Smart智能教學系統,則既能為擁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提供線上學習方案和內容,又能為有陪伴需求的學生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融合式教學。
「中央廚房」不但驅動了前臺學習中心和學堂的教學及運營,還實現了標準化的複製以及品控下擴張,不但解放了生產力。但這不是淡化老師,而是藉助「中央廚房」老師成為教學過程的觀察者,組織者,能夠更加有效地針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促進學生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而如果教育機構想要在保持品控的情況進行規模化擴張,經營和管理必須要標準化。而在技術、內容、服務標準化的中央廚房下,企業才會慢慢變強變大。
因此,智課教育想讓「中央廚房」賦能更多的教育機構,讓更多的學生受益。去年,智課教育開始發力B線業務,向整個行業開放「中央廚房」的USKid和智課所有的課程內容和體系、Smart系統、CRM系統、鷹眼系統(Bi)、天蠍系統(Li)和師資培訓及AI技術等。截至到今年二月,智課教育以累計合作了8500家機構。
用科技主義與人文情懷善待教育
教育行業是一個科技主義加人文情懷的行業,需要人文情懷的本質,因為這是一個良心活兒。
智課教育企業文化中第一個就是良心。良心不僅體現在內容上,還體現在個性化的服務上。而良心的背後則是為了控制教學品質,不害孩子,把每個孩子教好。
教育行業還需要科技主義的本質原因則是教育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邏輯。
網際網路不應該是改變生產關係,而是為了釋放優秀老師的生產力,通過網際網路技術、AI技術進行連接,並將其影響力擴大。但是生產關係是不能改變的,線下學校和線下醫院一樣,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線下的場景對於患者和學生而言,絕對不僅僅只是一個空間,而是醫療或教學服務過程需要在線下場景中進行。
如果只是一個空間的話,教育確實可以完全線上化,但教育行業的生產力應該是高質量的教學。機構絕對不是一個房產中介,不是租了一個地方,招了一個老師和幾個學生進行教學,從中間賺差價。
因此,全世界任何國家即便發達國家,優質老師、優質醫生都是稀缺的,尤其是在中國。而網際網路無法也不應該去企圖改變教育和醫療行業的生產關係,而是應該好好的藉助技術釋放老師和醫生的生產力。對於教育而言,釋放優質生產力和提高教和學的效能是科技和網際網路最大的核心價值所在。
智課教育的「中央廚房」是由有80多人的技術研發團隊支撐,我們在研發技術的第一準則是必須服務於服務。比如批改技術是不是真的能夠幫助這個老師的作文批改效率,中央廚房系統是不是真的能夠提高教學教務管理。
舉一個例子,一般傳統培訓機構每個校區都有教務,而智課教育在全球35家智課精英學習中心一共只有三個半人,總監實際上是半個人,下面是三個人,在總部管理這35家所有校務的排課。這是因為智課的系統實現了智能管理,不需要那麼多人,這就是技術服務於服務的典型代表。
最影響我的兩個時代:學生時代和教學生的時代,
智課教育定義自己是一個科技+教育的公司,來源於我的兩段幸運經歷。第一個是我的學生時代,我是理工男,學習機器視覺跟蹤。
這段經歷對我非常的重大,因為這讓我知道技術應該怎樣服務於一個服務行業,以及技術應該怎樣服務整個體系化的東西。同時,機器人視覺跟蹤也讓我了解到教學過程就是一個跟蹤過程,跟蹤過程就是為了判斷一個孩子整個學習過程是不是科學有效。
第二個是我當老師的經歷,至今,我都特別感謝我的學生。智課教育很多問題解決的答案都是從我的學生那裡找到的。甚至當年為什麼選擇用「教育和技術」雙基因去創業,因為他們讓我去懂得內容研發對學生的重要性以及老師做內容研發才是最核心的任務。
回顧剛剛創業,智課教育還沒有註冊的時候,我就已經在黑板上已經寫下了課堂、批改、選校、線長線下融合、教輔等等。真的是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漫長的內容研發和系統研發。
我們組織用戶見面會,每周進行用戶訪談,接受用戶對智課教育的內容以及技術的建議,進而一遍遍修改創新和迭代。因此,智課教育雖然是一個小公司,但在產品的積累還是比較深的。可以說,智課教育的系統正如晶片一樣,是每個校區,每個服務團隊背後的團隊。
智課教育一直致力於通過科技+教育的雙DNA,以中央廚房、雙師為核心,賦能於教學者、學習者和行業夥伴。我常說要知行合一,我們也一直堅持把我們認為正確的事情做到底,構建真正有效果的教學以及科學的教學。最後,用一個詞來概括,Empower,這個單詞的本質是Power,就是中央廚房的體系。只有用中央廚房的體系賦能教育培訓機構,機構裡的管理者和老師才能有力量去賦能客戶。我也希望能和所有行業內的夥伴們一起共建更大的、更有品質的中央廚房,並向與整個行業共享。
(免責聲明:中國青年網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