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事情

2020-12-11 徐老遊123

「明知故問」

故問社

我今天想說的是,「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

01

學校教你如何與別人相處

沒有教你如何與自己相處

合群,曾經是我們從小到大「德育」的核心。個人在群體中如何進退貫穿整個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極其講究的個人修身、慎獨的部分,在現代化的社會裡,卻被忽視。

我們是一個習慣群聚的社會。在行為舉止上,我們喜歡熱鬧,享受呼朋喚友的快樂。在思想判斷上,我們用「集體公審」或者「拉幫結派」的方式思考事情。在時間的分配上,我們的學習表塞滿課程和活動;在空間配置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群體「相濡以沫」。

獨思的時間,獨處的空間,從不在我們的學程設計裡。

把這個問題說得最透徹的,我認為是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他在1941年就指出當時的大學課程設計是有問題的,因為課程以「滿」為目標,不給學生「獨思」的時間: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審其一人之生應有之地位,非有閒暇不為也。縱觀歷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積,橫索人我關係之複雜,社會問題之繁變,而思對此悠久與累積者宜如何承襲擷取而有所發明,對複雜繁變者宜如何應對而知所排解,非有閒暇不為也;人生莫非學問也,能自作觀察、欣賞、沉思、體會者,斯得之。

在你們漫長的學習過程中,諸位想必學到了各種技術,但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審一人之生應有之地位」,重不重要?大學是否教了你?

大學課程不容許學生有時間做個人修身的「獨思」,它同時不允許學生有獨處的空間。四年或七年大學生涯,大半在喧譁而流動的群聚中度過,難有空間自己對自己檢討、探索、深思。

對此,梅貽琦感嘆極深:

人生不能離群,而自修不能無獨……至情緒之制裁,意志之磨勵,則固為我一身一心之事,他人之於我,至多亦只所以相督勵,示鑑戒而已。

「慎獨」,其實就是在孤獨、沉澱的內在宇宙裡審視自己在環境中的處境,剖析人我之間的關係,判別是非對錯的細微分野。「慎獨」是修煉,使人在群體的沉溺和喧鬧中保持清醒。這,大學教了你嗎?「情緒之制裁,意志之磨勵」,在不在大學的課程裡?

紐約市長布隆伯格是紐約市立大學今年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人。他送給畢業生的「金玉良言」是:「成功的秘訣其實很簡單,就是,你要比別人打拼。如果你比辦公室裡所有同事都早到,都晚退,而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請過一天病假──你就一定會成功!」

他舉自己的父親作為典範:「我父親就是這樣,他從早幹到晚,一周七天,一輩子從不休息,幹到最後一刻,然後跑到醫院掛號,就地死亡。」

我看了報紙對這段「金玉良言」的報導,不太敢置信,心想,會不會這位老兄意在反諷,卻被居心不良的媒體拿來做文章?於是我找出他演講的現場錄像,從頭看到尾,發現他真是這麼說的,老天,而且極其嚴肅。

我想,如果你是以紐約市長這種哲學來培養自己的,我會很恐懼有一天落在你的手裡。醫生被稱為醫「生」而不被稱為醫「死」,是因為,他必須對「生」要有所理解。

02

制度性教育教了你如何認識「實」

但沒教你如何認識「空」

我不知道在你們的制式教育裡,有多少文學的培養?你們全都在搖頭,表示沒有。我認為,文學應該是大一必修課程;文學,應該是所有以「人」為第一對象的學科的必修基礎學之一。因為文學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你認識「人」。

讀過加繆的小說《瘟疫》的,請舉手……七十人中只有四個,比例很低。2003年,我因為「非典」爆發而重讀這本小說。小說從一個醫生的角度描寫一個城市由於爆發瘟疫而封城的整個過程。瘟疫傳出時,鎖不鎖城,有太多的重大決定要作。

加繆透過文學所能夠告訴你的,不可能寫在公共衛生學的教科書裡。醫學的教科書可以教你如何辨別鼠疫和淋巴感染,可是加繆的文學教你辨別背叛和犧牲的意義、存在和救贖的本質。

多少人讀過卡夫卡的《蛻變》?對不起,我覺得《蛻變》,也應該是醫學院學生的大一必讀。你的醫學課本會告訴你如何對一個重度憂鬱症患者開藥,但是,卡夫卡給你看的,是這個憂鬱病患比海還要深、比夜還要黑的內心深沉之處──醫學的任何儀器都測不到的地方,他用文學的χ光照給你看,心靈的創傷纖毫畢露。

是的,文學,是心靈的χ光。它照得到「空」。

將來的醫生,請問你具備嗎?

03

分手也是緣分

我那麼清楚地記得,七歲的孩子上小學的第一天,我牽著他的手走到學校;然後,看著他背著花花綠綠布滿恐龍的書包,消失在教室門口。

他不停不停地回頭看我,我也萬分不舍地痴痴看著他。我也記得十六歲那年,他到美國做交換學生,我送他到機場;看著他背著年輕人的背包,消失在入關口,我站在後面,一直在等他回頭看我一眼,但是,他頭也不回,一次都沒有。

於是我逐漸逐漸認識到,原來父女母子一場的緣分,就是註定了你此生要不斷地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今天,是你們的孩子、孫子的「獨立日」,其實,你們自己新的一課也從今天開始:學習放手,讓他跌倒而不去伸手扶他,我從自己的經驗知道,那是多麼多麼難受的一堂課。

但是很快的,這些畢業生也會發現,其實,他們從今天開始,也在看著他們的父母、祖父母的背影,漸行漸遠,離他們而去。

在這個意義上,畢業,確實是人生多麼重大的時刻。它,對不同世代的人,都是一個快樂奔向前程的時刻,也是一個跟纏綿的記憶、跟溫馨的歷史分手的時刻。

所以對在場的每一個人而言,儘管不同世代,今天都是一種畢業,一種開始。

每一個人都需要一種心靈的χ光,給自己一種透視人生的智慧,但是心靈的χ光執照,取得何其不易。只不過,一旦取得,你就是一個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醫生了。

相關焦點

  • 龍應臺在臺大的演講: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
    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我一般不太願意在畢業典禮這麼隆重的場合上演講。我今天的題目是,「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仰觀宇宙之大第一,它教你如何與別人相處,沒有教你如何與自己相處。在思想判斷上,我們用「集體公審」或者「拉幫結派」的方式思考事情。在時間的分配上,我們的學習表塞滿課程和活動;在空間配置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群體「相濡以沫」。獨思的時間,獨處的空間,不在我們的學程設計裡。把這個問題說得最透徹的,我認為是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
  • 學校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
    作為教育實踐者不得不說,全日制學校也是一座冰山,外人看到的只是浮在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水下的龐大部分是外行無法知曉的。多數批判學校教育的文章儘管10萬+,但除了情緒宣洩並沒有太多價值。個人更願意看那些在全日制學校多年從業的行家文章,就算批評也能說到點兒上...
  • 我們的教育應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
    學校教你如何與別人相處沒有教你如何與自己相處
  • 龍應臺:心靈的X光
    1.點擊上方藍字「iMorning」訂閱;2.訂閱成功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查看往期內容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Via:讀者參考叢書本文為臺灣作家龍應臺在成功大學醫學院畢業典禮的演講我今天的題目是,「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 【仰觀宇宙之大】 第一,它教你如何與別人相處,沒有教你如何與自己相處。 合群,曾經是我們從小到大「德育」的核心。個人在群體中如何進退貫穿於整個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極其講究的個人修身、慎獨的部分,在現代化的社會裡,卻被忽視。
  • 龍應臺的作文課:沒有思辨哪有作文
    面對四十個「偏鄉」的孩子,仿佛看見過去的十三歲的龍應臺,我知道:「我比你以為的還要聰慧,不要低估我吧。」今天,我是用平等的眼光和語言來和國中的少年們討論思想和文字的,而且三個小時之後,我確信他們完全「懂」得。國文老師很需要鼓勵;如果制度和家長都誇獎、都支持那最有創意、最有深度的語文教學,那麼活潑、有想法的老師們就會出現在每一個校園裡。
  • 老師教孩子性知識被家長投訴?性教育啟蒙張不開嘴,遭罪的是孩子
    家長早就該教了。反而這位家長應該反思下,自己為什麼沒有早點跟孩子說這些?,生動、真實的教給孩子,這樣才能讓他真正受益。我自己是兩個男孩的媽媽,對於孩子的性教育啟蒙,也是非常重視的,並且認為,性教育啟蒙對孩子有兩大幫助。幫助一:幫孩子理解為人母的艱辛美國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布魯納曾說過,任何知識都能以適當的方式,教給任何年齡的孩子。
  • 龍應臺:有效期內才是父母
    原標題:龍應臺:有效期內才是父母   文|龍應臺   最近去拜訪了朋友,當我們都坐在朋友家的後院吃東西聊天時,他們的大女兒回家了。大女兒今年18歲,已經不住在家裡了。突然驚覺10年過得好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情,現在已經是10年後了。我不認為她的父母現在有資格去批評他們的女兒,因為一直以來,她的父母只顧著自己,從沒重視過她的教育問題。現在再想教育已經不可能了,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經過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限期內也沒努力過。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
  • 沒有性教育的我們
    其實今天想講的是沒有性教育的九五後.是從什麼時候才意識到性教育的缺失呢?或許是從中外電影史老師的那一次講話,也或許是從文學老師在講文學作品裡面涉及到的性的時候。 其實之前有看到一句話,就是希望有一天我和你能走在陽光下,一起談談性。
  • 臺大準校長又被攻擊在大陸「兼職」龍應臺:野蠻有沒有限度?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野蠻有沒有限度?重點不在於當選人是『藍』是『綠』是『紅』,而是我們容許當局把手伸進大學治理嗎?」針對近期臺大校長管中閔上任再遭民進黨污衊,稱其曾「違法」到大陸兼職一事,臺前「文化部長」龍應臺22日又在社交媒體臉書上發文質問蔡英文當局。
  • 龍應臺的作文課
    國文老師很需要鼓勵;如果制度和家長都誇獎、都支持那最有創意、最有深度的語文教學,那麼活潑、有想法的老師們就會出現在每一個校園裡。 龍應臺說,國文老師本身也應要充滿想像力和判斷力,跳脫以往的機械式教育方式跟解釋字義,才可能教出不同想法的孩子,學校教育應要鼓勵活潑的老師,透過自己的課程,支持願意這樣花心思教育孩子的老師們。
  • 龍應臺最殘酷的書
    我覺得,更準確地說,文學是一個最能幫助我們得到在夜深人靜時跟自己的靈魂素麵相對的能力,你有沒有能力在每天的奔忙之中保持這個能量?很多人做不到,但是,透過文學,有可能!」在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中,龍應臺如此詮釋文學對於心靈的強大指引力。
  • 父母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性教育越早越好
    說的是一位媽媽斥責老師,教9歲的女兒亂七八糟的東西,她覺得為人師表不該做這些,最後還把老師拉黑了。我刷到的這條消息下面有5000多條評論,無一例外都是在說家長做的不對,但也有人說,這些消息不應該老師教,家長早就該教了。
  • 班主任教小學生懷孕知識,媽媽欲找校長告狀,網友:家長早該教了
    班主任為什麼連這些事情都不知道?怎麼當班主任的。 而這個媽媽還和班主任說,自己要去找校長,感覺這個的班主任太不靠譜了。 「老師,我女兒還小,不要教她亂七八糟的東西」「壞人不覺得你娃小」
  • 「不想教」還是「不會教」——中小學生性教育的尷尬
    網上有家長說自己的女兒9歲,上課時老師教孩子們懷孕的知識,這位家長認為孩子還太小,不需要告訴孩子這麼多。老師解釋說有任課老師懷孕了,有同學問起,就進行了講解。對這事,網友的觀點分兩派,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才9歲,講解懷孕知識,孩子是否聽得懂,是否太早了?有的家長支持老師的做法,認為性教育宜早不宜晚,應該讓孩子知道。
  • 性教育尺度在哪裡?北京性教育教材被批黃色漫畫
    與其他學校使用的性教育教材不同的是,這本教材涉及的內容突破了傳統教育的底線。比如「我是從哪裡來的」一課中,就大膽加入了性交概念。  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會副會長、首都師範大學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玫玫介紹,性教育在中小學長期處於缺失狀態,小學階段的性教育還面臨各種阻力。孩子們由於對自身發育不了解,到了青春期會產生很多心理問題,有的學生甚至會把乳房發育當成患上乳腺癌。
  • 兒童性教育刻不容緩,你不教遲早會有陌生男人教
    前幾日一則關於老師教 9歲孩子懷孕反被家長投訴的事情上了熱搜。一這名老師懷有身孕,在上課時被問到,於是老師就藉此向學生們進行了科普。不料隨後遭到家長怒斥:我女兒才9歲,不要教她亂七八糟的東西!但是是否應該深思,國內的性教育是否應該提上進程?孩子當然沒有錯,但是提高自己的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不更好嗎? 家長對性教育抵制、避諱2017年3月初,《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在網上引發熱議,原因是一名家長發文質疑該教材「尺度太大」,不適合二年級學生學習。
  • 龍應臺:心靈的X光(發人深省)
    我認為,是你們從幼兒園到大學長達二十多年「制度性」教育的畢業典禮,同時是「自主性」教育的開學典禮。我今天的題目是,「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第一,它教你如何與別人相處,沒有教你如何與自己相處。合群,曾經是我們從小到大「德育」的核心。個人在群體中如何進退貫穿整個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極其講究的個人修身、慎獨的部分,在現代化的社會裡,卻被忽視。我們是一個習慣群聚的社會。
  • 龍應臺簡介
    女,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於臺灣高雄,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1982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後,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並任臺灣「中央」大學外文系副教授、臺北市文化局長等。現任香港大學傳媒及新聞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 男孩女孩性教育都要從小抓起,3個方法教你正確進行性教育
    近幾年來性侵的事件不斷曝光,家長才開始重視孩子的性教育。因為很多這種事件,明明可以避免,但是由於受害人都是小孩,他們在受到侵犯時,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受到了傷害,正是對這方面的無知才給兇手一次次得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