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心靈的X光

2021-02-19 iMorning

1.點擊上方藍字「iMorning」訂閱;

2.訂閱成功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查看往期內容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

Via:讀者參考叢書

本文為臺灣作家龍應臺在成功大學醫學院畢業典禮的演講。

各位同學:

事實上,你們今天坐在這裡的身份,究竟是什麼呢?難道僅只是「未來的醫生」這樣一個單一身份──不可能吧?我想,一定有很多更寬的可能來界定今天坐在這裡的你;譬如說,今天是你在經濟上依賴別人的最後一天,也是你人生獨立的第一天。

或者說,從今天起,你不再被當作某個學校的學生,某個人的兒女,而是你單獨的自己──成功也是你,失敗也是你,墮落時誰也救不了你;從今天起,不再有別人為你負責。我們甚至也可以說,今天的你,是一個人,站在制度性學習的終點,自主性學習的起點?

我不認為對醫學院的畢業生就非要談「如何做一個好醫生」不可,因為,職業只是一個人的人生中的一部份,絕不是全部。在你作醫生的時候,你必定同時還有好幾重身份,這些身份,不見得比你醫生的身份來得不重要:你是一個國家的公民──你是否知道如何作一個好公民?

你一定是人家的妻子或丈夫或堅決不婚的情人夥伴──你是否知道如何作一個成熟的負責的伴侶?你一定還有幾十年的時間是人家的兒女──你是否知道如何作一個好兒女?你可能很快成為別人的父親和母親──你又是否知道如何做好父親和母親?更關鍵的,今天是你的「獨立日」──你是否知道如何做好一個獨立的、完整的人呢?

因此,今天是什麼日子?我認為,是你們從幼兒園到大學長達二十多年「制度性」教育的畢業典禮,同時是「自主性」教育的開學典禮。我今天的題目是,「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

【仰觀宇宙之大】

第一,它教你如何與別人相處,沒有教你如何與自己相處。

合群,曾經是我們從小到大「德育」的核心。個人在群體中如何進退貫穿於整個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極其講究的個人修身、慎獨的部分,在現代化的社會裡,卻被忽視。

我們是一個習慣群聚的群體。在行為舉止上,我們喜歡熱鬧,享受呼朋喚友的快樂。在思想判斷上,我們用「集體公審」或者「拉幫結派」的方式思考問題。在時間的分配上,我們的學習表塞滿課程和活動;在空間配置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他人「相濡以沫」。獨思的時間,獨處的空間,不在我們的課程設置裡。

把這個問題說得最透徹的,我認為是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他在1941年就指出當時的大學課程設置是有問題的,因為課程以「滿」為目標,不給學生「獨思」的時間:「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審其一人之生應有之地位,非有閒暇不為也。縱觀歷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積,橫索人我關係之複雜,社會問題之繁變,而思對此悠久與累積者宜如何承襲擷取而有所發明,對複雜繁變者宜如何應對而知所排解,非有閒暇不為也;人生莫非學問也,能自作觀察、欣賞、沉思、體會者,斯得之。」

在你們四年或七年醫學院的學習時間裡,諸位想必學到了各種技術,但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審其一人之生應有之地位」,重不重要?大學是否教了你?「縱觀歷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積,橫索人我關係之複雜,社會問題之繁變」,在你的解剖學、病理學、臨床課程裡,是否有一點點入門?在整整四年或七年的培養中,試問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讓你用在「觀察、欣賞、沉思、體會」之中的?

一個沒有能力「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對自己的「存在」狀態有所思索的人,會是一個幾流的醫生?

四年或七年的大學生涯,大半是在喧譁而流動的群聚中度過的,難有空間對自己進行檢討、探索、深思。「慎獨」,其實就是在孤獨、沉澱的內在宇宙裡,審視自己在環境中的處境,剖析人我之間的關係,判別是非對錯的細微分野。「慎獨」是修煉,使人在群體的沉溺和喧鬧中保持清醒。這些,大學教你了嗎?「情緒之制裁,意志之磨礪」,在不在大學的課程裡?

「只知從眾而不知從己」的人,不知「人我之間精神與實踐上應有之充分之距離」的人,請告訴我,會是一個幾流的醫生?

紐約市長布隆伯格是紐約市立大學2008年畢業典禮的演講人。他送給畢業生的所謂「金玉良言」是:「成功的秘訣其實很簡單,就是你要比別人拼命。如果你比辦公室裡其他同事都早到,都晚退,而且一年365天沒請過一天病假——你就一定會成功!」他舉自己的父親作為例子:「我父親就是這樣,他從早幹到晚,一周七天,一輩子從不休息,幹到最後一刻,然後跑到醫院掛號,就地死亡。」我看了報紙對這段「金玉良言」的報導,不太敢相信。心想,會不會這位老兄意在反諷,卻被居心不良的媒體拿來做文章?於是我找出他演講的現場錄像,從頭看到尾,發現他真是這麼說的,而且極其嚴肅。

我想,如果你是以紐約市長這種觀念來培養自己的,我會很恐懼有一天落在你的手裡。醫生被稱為醫「生」而不被稱為醫「死」,是因為他必須對「生」有所理解。

【比夜還黑的內心】

二,制度性教育教了你如何認識「實」,但沒教你如何認識「空」。

我不知道在你們醫學的制式教育裡,有多少文學的培養?你們全都在搖頭,表示沒有。我認為,文學應該是醫學院的大一必修課程;文學,應該是所有以「人」為第一對象的學科的必修基礎學之一,因為文學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你認識「人」。

讀過卡謬的小說《瘟疫》的,請舉手一下。七十人中只有四個,比例很低。我因為○三年的非典爆發而重讀這本小說。小說從一個醫生的角度描寫一個城市由於爆發瘟疫而封城的整個過程。

瘟疫傳出時,鎖不鎖城,有太多的重大決定要做。是什麼樣的訓練,使一個衛生官員做出正確的決定?醫學技術絕不是唯一的因素。是什麼樣的人格,使一個醫生可以走卻決定留下,不惜犧牲?是什麼樣的素養,使一個醫生知道如何面對巨大的痛苦,認識人性的虛偽,卻又能夠維持自己對人的熱誠和信仰,同時保持專業的冷靜?

卡謬透過文學所能夠告訴你的,不可能寫在公共衛生學的教科書裡。醫學的教科書可以教你如何辨別鼠疫和淋巴感染,可是卡謬的文學教你辨別背叛和犧牲的意義、存在和救贖的本質。

多少人讀過卡夫卡的《蛻變》?對不起,我覺得《蛻變》,也應該是醫學院學生的大一必讀。你的醫學課本會告訴你如何對一個重度憂鬱症患者開藥,但是,卡夫卡給你看的,是這個憂鬱病患比海還要深、比夜還要黑的內心深沉之處──醫學的任何儀器都測不到的地方,他用文學的X光照給你看,心靈的創傷纖毫畢露。

是的,文學,是心靈的X光。它照得到「空」。將來的醫生,請問你具備嗎?

【分手也是緣分】

今天在座,我發現,父母、祖父母的人數超過畢業生自己。我願意對為人父母的說幾句話。恭喜你們。我幾乎就看見當年的我自己,坐在畢業生的位子上,也看見我自己的父母,坐在你們的位子上。

我那麼清楚地記得,我七歲的孩子上小學的第一天,牽著他的手走到學校,然後看著他,背著花花綠綠布滿恐龍的書包,消失在教室門口。他不停不停地回頭看我,我也萬分不舍地痴痴看著他。我也記得十六歲那年他到美國作交換學生,我送他到機場,看著他,背著年輕人的背包,消失在入關口,我站在後面,一直在等他回頭看我一眼,但是,他頭也不回,一次都沒有。

於是我逐漸逐漸認識到,原來父女母子一場的緣分,就是註定了你此生要不斷地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今天,是你們的孩子、孫子的「獨立日」,其實,你們自己新的一課也從今天開始:學習放手,讓他跌倒而不去伸手扶他。我從自己的經驗知道,那是多麼、多麼難受的一堂課。

但是很快的,這些畢業生也會發現,他們其實,從今天開始,也在看著他們的父母、祖父母的背影,漸行漸遠,離他們而去。

在這個意義上,畢業,確實是人生多麼重大的時刻。它,對不同世代的人,都是一個快樂奔向前程的時刻,也是一個跟纏綿的記憶、跟溫馨的歷史分手的時刻。所以對在場的每一個人而言,儘管不同世代,今天都是一種畢業,一種開始。每一個人都需要一種心靈的X光,給自己一種透視人生的智慧,但是心靈的X光執照,取得何其不易。只不過,一旦取得,你就是一個不一樣的人了。

祝福你們。

(本文原標題為《大學教育沒教的兩件事》,摘自《中新網》,並收錄於《讀者參考》72期)


相關焦點

  • 龍應臺:心靈的X光(發人深省)
    你的醫學課本會告訴你如何對一個重度憂鬱症患者開藥,但是,卡夫卡給你看的,是這個憂鬱病患比海還要深、比夜還要黑的內心深沉之處──醫學的任何儀器都測不到的地方,他用文學的X光照給你看,心靈的創傷纖毫畢露。今天在座,我發現,父母、祖父母的人數超過畢業生自己。我願意對為人父母的,說幾句話。恭喜你們。我幾乎就看見當年的我自己,坐在畢業生的位子上,也看見我自己的父母,坐在你們的位子上。
  • 龍應臺最殘酷的書
    在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中,龍應臺如此詮釋文學對於心靈的強大指引力。  「《目送》是我最殘酷的書」  「您25歲的時候所認識到的文學對人生的作用跟現在所認識的相比,有什麼樣的差異和轉變?是什麼導致了這個轉變?」一位女學生向龍應臺發問。  「我25歲的時候,就只是在讀文學,我沒有去思考文學能為我做什麼。
  • 情到深處:龍應臺《目送》中那些直抵心靈的句子賞析
    龍應臺簡介:龍應臺,1952年2月13日生於中國臺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曾擔任「臺灣文化部部長」,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34歲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龍應臺的「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是這堂「人生課」的三本「作業」。
  • 作品分析 | 龍應臺《目送》
    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
  • 不安的野火——專訪龍應臺
    龍應臺:第一個段落當然是寫《龍應臺評小說》、《野火集》的時代,那個時候是憤怒少年的心情,在一個自己看起來非常醜陋、非常黑暗的時代,心情是少年的,憤怒是少年的,激情是天真的;當時寫作有個明確、短期的目的,就是看到眼前的一些現象,使我決定要過一個比較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因為這直接影響我的生活及生存狀態,因此,我寫文章有一大目的,就是要改變這種現象。
  • 解讀臺灣作家龍應臺「真情目送中」生死的頓悟
    點擊播放按鈕,可以「聽」新聞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說過:「終有一天,經濟問題會隱退幕後,我們的心靈和頭腦會被真正的問題佔據。」而能夠給我們心靈以安撫的,不是金錢,不是豪宅,不是香車,而是一種精神的探索,情感的體驗,知識的充實。
  • 龍應臺:有些愛,不必追
    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這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然而,多年前被喻為「龍捲風」的龍應臺,跟目前的龍應臺似乎有著巨大的區別。自1985年《野火集》出版,龍應臺都是一個跨戰馬、提長槍的戰士形象。
  • 狗狗做X光檢查的時候,你願意陪它一起進X光室嗎?
    前幾天一隻小狗因為嘔吐,需要做x光檢查,因為小狗比較膽小,對陌生人警惕性比較高,所以需要寵物主人輔助拍X片,但是主人不願意配合,說是x光的輻射對她身體有傷害,其實在給狗狗拍x光的時候,很多主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和顧慮,那麼今天給大家闢個謠,給寵物照射x光的時候,對寵物主人基本沒有傷害,同時也幫大家分析一下,在給狗狗拍x光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什麼?
  • 龍應臺的作文課
    今天微信,分享龍應臺在前兩堂課後的感想,以及部分媒體的相關報導。作文課上,龍應臺「用思辨和論辯啟發在場師生,希望撒下文化與思想的種子」。希望今天的分享,也能帶給你新的啟發。龍應臺提醒學生。潮州國中「龍應臺的作文課」,作家龍應臺親身教導。(謝孟穎攝) 龍應臺表示,寫作議論文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並無對錯之分,僅是當下最不得已的選擇。
  • 龍應臺的至理名言,讓人明白了什麼叫所謂的了解,警醒世人!
    倘若你也不知道,我們不妨一起讀一下龍應臺的至理名言,讓人明白了什麼叫所謂的了解,警醒世人!文字如下:所謂了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裡。——龍應臺《目送》讀完龍應臺這句語錄,讓我們知道了只有了解對方心靈最深的地方的痛處,並且還知道痛在哪裡,這才是所謂的了解。
  • 龍應臺簡介
    1984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稱之為「龍捲風」。1985年以來,她在臺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以專欄文章結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80年代對臺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1986年至1988年龍應臺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專心育兒。
  • 龍應臺:李安的成就受惠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深沉濡染
    臺灣當局「文化部長」龍應臺這幾天忙著在歐洲訪問,也不忘在演講中、專訪中提到李安。龍應臺26日在劍橋大學演講時指出,剛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李安成長背景如同臺灣文化發展史的縮影,臺灣創造的公民社會是多年來努力塑造而成,但挑戰仍未結束。而在接受BBC專訪時,龍應臺亦提到李安,稱李安的成就受惠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深沉濡染。
  • 龍應臺小檔案
    文人龍應臺1984年,龍應臺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熱烈迴響;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個月內印刷24次,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1980年代對臺灣民主發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余光中稱其為「龍捲風」。同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震動臺灣文壇。
  • 龍應臺自爆:曾逃學一個月 小學六年級赤腳上學
    龍應臺自爆:曾逃學一個月 小學六年級赤腳上學      龍應臺(左)7日到苗慄縣桐花公園客家大院,為文化行動列車授旗,現場學彈月琴、唱恆春民謠。
  • 近看龍應臺 - 近看龍應臺--傳媒--人民網
    昨天,去北大聽龍應臺的講座。 我早已經不是追星的年齡,可還是喜歡龍應臺,喜歡很多能夠把文字變成舞蹈的女人。之前在南周上看到這個中國夢的活動,便去索票。他們給我發了很多簡訊,開始說我入選了,後來又說對未能入選表示遺憾。我都迷糊了,當時決定放棄了,我不想大熱天跑到北大,最後卻無法入場。 早晨,老公問我活動的事兒。
  • 龍應臺《目送》:21世紀的《背影》,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
    2020已經到來,我們又年長了一歲,然而我們的父母卻又老了一歲,在感嘆時間和親情的時候讓我想起了龍應臺在《目送》裡描述有關親情的那些文字,所以今天想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籍。《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 咀嚼龍應臺文章
    咀嚼龍應臺文章   吃東西吃多了  最近讀了龍應臺一篇文章,來自手機微信,開始讀的時候,漫不經心,一路往下讀一路不禁全神貫注起來,連腰板都挺直了。最後連讀三遍,還意猶未盡。忽然想到,這真是跟《今生今世》裡,胡蘭成形容自己首次讀張愛玲小說的舉動不是一樣的嗎?可見被好作品打動,確實會有不同的反應。  這篇文章叫做:《不相信》。
  • 龍應臺談《我的祖國》全文 龍應臺香港大學演講視頻
    隨後,在講座的問答環節,龍應臺回答學生提問時,說起什麼叫經典歌曲。  龍應臺聽完,一邊點頭,一邊抿嘴微笑。  對此,龍應臺也很認真地回復道,「《義勇軍進行曲》在成為國歌之前,它不是國歌,它是一個抗日歌曲。我會覺得,一個好的作品,它就是好,而不需要去回答一個問題。說你的思想性夠不夠。它是一個好的作品時,它會有各種不同的、微妙的,你不見得能用公式區分析它的原因。」  講座現場氣氛很好,在講座最後,龍應臺誠懇地告訴在座的人:「我們沒有不懷希望的權利。
  • 環球時報:別了,「部長」龍應臺
    原標題:劉仰:別了,「部長」龍應臺   臺灣地區選戰中國民黨慘敗,馬英九長期倚重的「文化部長」龍應臺宣布辭職,在辭職聲明裡大大自我表揚了一番。立刻讓人產生一個疑問:如果龍應臺「文化部長」的工作做得好,讓臺灣民眾有了更多的文化共識,並成為國民黨的優秀政績之一,國民黨還會有這次慘敗嗎?
  • 龍應臺:天長地久莫強求
    零零散散,春節前後一直在讀龍應臺的《天長地久》,今天讀到第22章「永遠的女生」。讀散文不像讀小說,不需要一口氣讀完。一來它沒有小說設置的懸念,不需要一環扣著一環;二來讀優美的散文需要慢慢地品,切不可囫圇吞棗。小說讀完了或許就扔了或置之高閣,但優秀的散文需要細細地品,一遍遍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