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龍應臺文章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咀嚼龍應臺文章

  吃東西吃多了,味蕾敏感了,講究了,成為美食家。那意味著一般做得不好的食物,只求填飽肚子的垃圾食品,就吃不下去了。電影看多了,看遍經典名著和那些叫人擊掌叫絕的影片,假如不幸遇到那些編導製作皆粗糙的電影,就會非常嫌棄,無法看得下去。

  同樣道理,文章讀多了,曉得好文字和壞文字,懂得什麼是漂亮的文章,也就變很挑剔,等閒都不贊好。

  最近讀了龍應臺一篇文章,來自手機微信,開始讀的時候,漫不經心,一路往下讀一路不禁全神貫注起來,連腰板都挺直了。最後連讀三遍,還意猶未盡。忽然想到,這真是跟《今生今世》裡,胡蘭成形容自己首次讀張愛玲小說的舉動不是一樣的嗎?可見被好作品打動,確實會有不同的反應。

  這篇文章叫做:《不相信》。龍應臺說,二十多歲的時候,相信很多東西,好比歷史、文明的力量、正義、理想主義、愛情、永恆等等,到了現在(龍應臺六十出頭吧),有很多都不能相信了。

  所舉的例子,讓你口服心服。難道變得什麼也不信了嗎?龍應臺筆鋒一轉,不是的。

  「史也許不能信,但是對於真相的追求可以無止盡。」「文明也許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們其實別無依靠。」……(摘編自大公報 作者:舒 非)

相關焦點

  • 馬英九回應龍應臺文章:會好好思考
    馬英九回應龍應臺文章:會好好思考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6日 16:30 來源:     中國臺灣網2月6日消息 據臺媒報導,針對臺灣知名作家、前臺北市文化局長龍應臺昨天投書媒體,委婉表達若馬英九因「特別費案」遭起訴,不希望他為了維護道德形象退出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馬英九對此表示,他事前不知道龍應臺發表這篇文章,他看過之後,「回去會好好思考。」
  • 龍應臺文章在島內發酵 馬英九是否參選再成議題
    (資料圖片)臺灣知名作家、前臺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臺投書媒體,委婉表達若馬英九因「特別費」遭起訴,不希望他為了維護道德形象退出2008年大選。文章見報後,在島內引起反響。  馬英九回應:會好好思考馬英九對此表示,他事前不知道龍應臺發表這篇文章,看過之後,要「回去會好好思考」。
  • 《中華文摘》文章:龍應臺 在香港播下一把種子
    @沙灣徑25號》正式出版,全書完整集結了三年來她為香港所寫的文章。  此前,香港曾以「龍應臺香港開課金針授人」為題,介紹這個課程。記者在隨後9周的觀察中,體察到龍應臺持續不斷在「公民社會文化政策制定的民主程序」這個主題上,磨礪學員的思維之劍。
  • 龍應臺簡介
    1984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稱之為「龍捲風」。1985年以來,她在臺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以專欄文章結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80年代對臺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1986年至1988年龍應臺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專心育兒。
  • 【朗讀者第18期】龍應臺《目送》節選文章:《星夜》
    【朗讀者第18期】龍應臺《目送》節選文章:《星夜》 2018-09-16 13: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悅讀課堂040】龍應臺:雨兒
    【知識拓展】1、文章為什麼以「雨兒」為題?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佳一老師感悟】《雨兒》這篇散文的節奏變化極多,像一首大型的樂章,用參差變化的方式表達如水的母親,可以看出龍應臺文字的魅力。讀完文章,不禁讓我們感慨:儘管時光匆匆而逝,仍擋不住那一份永久的情,永恆的愛。
  • 龍應臺的作文課
    龍應臺提醒學生。潮州國中「龍應臺的作文課」,作家龍應臺親身教導。(謝孟穎攝) 龍應臺表示,寫作議論文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並無對錯之分,僅是當下最不得已的選擇。(謝孟穎攝) 國中生對貧窮看法互異 龍應臺強調寫作基礎為「思辯」與「同理心」 龍應臺又請學生思考另一個問題:她曾在歐洲看到乞討民眾,於心不忍打算掏錢出來,卻兩度被飛力普(龍應臺的兒子)阻止。「你們覺得,為什麼他要阻止我把錢給窮人呢?」
  • 龍應臺最殘酷的書
    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龍應臺說,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有些坎只能一個人過。  這種溫情脈脈,延續了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的風格,安安與飛飛的故事,讓人看到了身為母親的龍應臺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麵相對的狀態,曾在歐洲度過相夫教子13年光陰的龍應臺,筆底有深情萬丈。而《親愛的安德烈》中《給河馬刷牙》,一度成為大陸最為風靡的文章。
  • 王源在最新文章中提到父母,和龍應臺的《目送》很相似,粉絲淚奔
    既然是《環球人物》的專欄作家,那王源每一個月都會寫一篇自己的文章,文章內容不限,字數不限,就是想讓他通過文字和大家分享最近的心情,最新一期的文章是王源在柏林電影節期間寫的,因為這個月的大事件就是《地久天長》要上映。
  • 龍應臺《目送》觀影暨交流會
    2、《目送》放映完畢後,龍應臺將與到場觀眾進行交流。 1984年11月,龍應臺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在臺灣的《中國時報·人間》刊出,引起熱烈回應。隔年出版由同名專欄文章結集的《野火集》,21天內重印24次,創下出版記錄,也成為80年代臺灣人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由於廣州市內突降暴雨,我們的活動時間稍稍推遲,於晚7點半正式開始。
  • 龍應臺散文集《目送》觀感:再見,不必追
    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想到這裡,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目送》是龍應臺「人生三書」之三,有21世紀的《背影》之稱。
  • 環球時報:別了,「部長」龍應臺
    原標題:劉仰:別了,「部長」龍應臺   臺灣地區選戰中國民黨慘敗,馬英九長期倚重的「文化部長」龍應臺宣布辭職,在辭職聲明裡大大自我表揚了一番。立刻讓人產生一個疑問:如果龍應臺「文化部長」的工作做得好,讓臺灣民眾有了更多的文化共識,並成為國民黨的優秀政績之一,國民黨還會有這次慘敗嗎?
  • 不安的野火——專訪龍應臺
    龍應臺:第一個段落當然是寫《龍應臺評小說》、《野火集》的時代,那個時候是憤怒少年的心情,在一個自己看起來非常醜陋、非常黑暗的時代,心情是少年的,憤怒是少年的,激情是天真的;當時寫作有個明確、短期的目的,就是看到眼前的一些現象,使我決定要過一個比較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因為這直接影響我的生活及生存狀態,因此,我寫文章有一大目的,就是要改變這種現象。
  • 龍應臺,你真的有文化嗎?
    龍應臺這個名字我以前真的沒太在意,只知道她是作家,翻過她的幾本書,讀過她幾個被人吹捧的句子後我就對她的文章一點興趣都沒有了。因為我發現那些被吹捧的句子粗糙膚淺根本打動不了我。尤其她的文章寫得真的沒勁,內容空洞,思想單調,成天自己家的家長裡短的那點事,感覺她並沒有足夠閱歷,對社會沒有深刻地洞察。她的文筆、文採比瓊瑤或者三毛等許多臺灣作家差太多。即使瓊瑤的文章價值觀偏頗,但是文筆真的精彩,這是所有人不可否認的,她足以打動人心。跟蕭紅 、鐵凝、林海音等作家那是連根汗毛不及啊。
  • 李昕:龍應臺不守遊戲規則
    [摘要]在李昕看來,他最初以為龍應臺離開三聯書店,可能是因為三聯書店方面沒有出版龍應臺個人十分看重的《大江大海》。11月2日,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編輯李昕在新浪微博發布長微博,首次就龍應臺作品「轉會」發表看法,措辭比較強烈,他用「不守遊戲規則」、「過河拆橋」、「決絕」等詞來形容曾經的合作夥伴龍應臺。
  • 龍應臺的傷心筆記:接受兒子的「平庸」
    龍應臺的傷心筆記:接受兒子的「平庸」 但是經過「陽臺夜話」,龍應臺說,她確定自己可以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 家庭教育?公民教育? 龍應臺的「傷心筆記」南方周末:《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親子相處的「教育手冊」嗎?龍應臺:我覺得完全不是。它倒是可以叫做一個母親的「傷心筆記」。裡面是一個做母親的人,在挫敗中如何試著去跟一個成長中的兒子相處,如何去了解他這一代人。
  • 龍應臺小檔案
    文人龍應臺1984年,龍應臺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熱烈迴響;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個月內印刷24次,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1980年代對臺灣民主發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余光中稱其為「龍捲風」。同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震動臺灣文壇。
  • 龍應臺的選擇性失明,是對家國情懷的故意無視
    最近,臺灣作家龍應臺因為一篇為「港獨」暴徒洗地的文章,成了熱門人物。  很多人一定記得多年前的網絡上,曾經流行過一句龍應臺的名言——「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嚴」。筆者就是從這句話裡,第一次對自己曾經給予龍應臺的好感,產生了嚴重的質疑。每個中國人都明白的「家國一體,有國才能有家」的道理,很自然地會讓我想到:沒有大國的崛起,何談小民的尊嚴?為何龍應臺這樣一個能夠熟練運用「中國字」的「文化人」,卻要故意裝作不懂?
  • 「縱火者」龍應臺:《野火集》30年,未完待續
    30年前,一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橫空出世,隨後龍應臺將20餘篇文章集結成冊,以一部《野火集》在臺灣乃至大陸點起燎原之火,30年間竟從未中斷。或許當年的大陸讀者並不能切身體會龍應臺的怒火,但30年彈指一揮間,回望野火,我們竟啞然失語:30年前龍應臺筆下的臺灣,與我們身處的當下何其相似!書中的種種批評,正在我們身邊不斷上演。
  • 天真女俠龍應臺——走過野火時代
    摘自龍應臺《野火集》(三十周年紀念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者註:本文為時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楊澤為紀念《野火集》出版二十周年所作文章,有刪節)天真女俠龍應臺——走過野火時代文/《中國時報》副總編輯 楊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