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課堂040】龍應臺:雨兒

2021-02-16 中小學閱讀吧

點擊上方綠色小喇叭收聽悅讀課堂↑↑↑


【 作者以雨兒為題,說明母親患老年痴呆症後發音模糊,將「女兒」說成了「雨兒」。 文章以此為題,還隱含著女兒要承擔起照顧好母親這一責任的清醒認識, 又包含一個女兒對已衰老的母親的愛憐之情。】

我每天打一通電話,不管在世界上哪個角落。電話接通,第一句話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兒。」如果是越洋長途,講完我就等,等那六個字穿越渺渺大氣層進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點時間。然後她說,「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 

「對,那就是我。」 

「喔,雨兒你在哪裡啊?」 

「我在香港。」  

「你怎麼都不來看我,你什麼時候來看我?」 

「我昨天才去看你,今早剛離開你。」 

「真的?我不記得啊。那你什麼時候來看我?」 

「再過一個禮拜。」 

「你是哪一位?」 

「我是你的女兒。」 

「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啊。你現在在哪裡?」 

「我在香港。」 

「你怎麼都不來看我,你什麼時候來看我?」……  

【這些對話像音樂中激越的快板,母女相處時間短,全是對話。】

 

到潮州看她時,習慣獨睡的我就陪她睡。像帶孩子一樣把被子裹好她的身體,放周璇的《天涯歌女》,把燈關掉,只留下洗手間的小燈,然後在她身邊躺下。等她睡著,我再起來工作。

 

天微微亮,她輕輕走到我身邊,沒聲沒息地坐下來。

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身子愈來愈瘦,腳步愈來愈輕,聲音愈來愈弱,神情愈來愈退縮,也就是說,人逐漸逐漸退為影子。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 

我一邊寫,一邊說:「幹嘛那麼早起?給你弄杯熱牛奶好嗎?」 

她不說話,無聲地覷了我好一陣子,然後輕輕說:「你好像我的雨兒。」 

我抬起頭,摸摸她灰白色稀疏的頭,說:「媽,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 

她極驚奇地看著我,大大地驚訝,大大地開心:「就是說嘛,我看了你半天,覺得好像,沒想到真的是你。說起來古怪,昨天晚上有個人躺在我床上,態度很友善,她也說她是我的雨兒,實在太奇怪了。」  

【這段對話是如歌的行板,母女相處時間中等,對話較多。】


「昨晚那個人就是我啊。」我把冰牛奶倒進玻璃杯中,然後把杯子放進微波爐。遠處隱隱傳來公雞的啼聲。 

「那你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她一臉困惑。 

「我從臺北來看你。」 

「你怎麼會從臺北來呢?」她努力地想把事情弄清楚,接過冰牛奶,繼續探詢,「如果你是我的雨兒,你怎麼會不在我身邊呢?你是不是我養大的?是什麼人把你養大的呢?」 

我坐下來,把她瘦弱的手捧在我掌心裡,看著她。

她的眼睛還是很亮,那樣亮,在淺淺的晨光中,我竟分不清那究竟是她年輕時的鋒芒餘光,還是一層盈盈的淚光。

於是我從頭說起:「你有五個兒女,一個留在大陸,四個在臺灣長大。你不但親自把每一個都養大,而且四個裡頭三個是博士,沒博士的那個很會賺錢。 他們全是你一手栽培的。」 

眼裡滿是驚奇,她說:「這麼好?那……你是做什麼工作的?今年幾歲?結婚了沒有?」 

我們從盤古開天談起,談著談著,天,一點一點亮起,陽光就從大武山那邊照了進來。

有時候,我讓女傭帶著她到陽明山來找我。我就把時間整個調慢,帶她「臺北一日遊」。第一站,洗溫泉。泡在熱氣繚繞的湯裡,她好奇地瞪著滿堂裸身的女人目不轉睛,然後開始品頭論足。我快動作抓住她的手,才能阻止她伸手去指著一個女人,大聲笑著說:「哈,不好意思啊,那個雨人好──肥喔。」 

第二站,搭公交車,紅五號,從白雲山莊上車。一路上櫻花照眼,她靜靜看著窗外流淌過去的風景,窗玻璃映出她自己的顏容,和窗外的粉色櫻花明滅掩映;她的眼神迷離,時空飄忽。 

到了士林站。我說:「媽,這是你生平第一次搭捷運,坐在這裡,給你拍一張照片。」 

【這段對話是悠長的廣板,母女相處時間長,對話較少。】

她嫻靜地坐下,兩手放在膝上。剛好後面有一叢濃綠的樹,旁邊坐著一個孤單的老人。

「你的雨兒要看見你笑,媽媽。」 

她看著我,微笑了。我這才注意到,她穿著黑衣白領,像一個中學的女生。  

【這樣輕輕的結尾,多麼像清晨草尖上的露珠,不忍看它落下;又多麼飽湛深情給人意猶未盡之感,寫出了龍應臺如此希望自己的母親還處在青春年少,永遠不老。這句話也道出了女兒不捨得母親的漸漸老去、漸行漸遠,輕輕地告訴人們:母親老了,可是母女間的愛不會老。】



【知識拓展】


1、文章為什麼以「雨兒」為題?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

2、你面對經常嘮叨的母親時是怎樣做的,寫一封感謝媽媽的信讀給媽媽聽。

【佳一老師感悟】

《雨兒》這篇散文的節奏變化極多,像一首大型的樂章,用參差變化的方式表達如水的母親,可以看出龍應臺文字的魅力。

讀完文章,不禁讓我們感慨:儘管時光匆匆而逝,仍擋不住那一份永久的情,永恆的愛。

文章中,年邁的、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親是個老小孩。因為老年痴呆,所以吐字不清並伴有失憶症,以至於把女兒說成了"雨兒",以至於至親的女兒都不認得了,以至於女兒剛剛對她說過的話,她馬上就忘記了。

讀來看似平常,但在女兒龍應臺的心裡是多麼的心疼、難過與無奈啊!

」我——是你的女兒「。多麼簡單的六個字,卻需要我們反覆咀嚼,耐心回味,它包含著厚重的情感,有一種令人無法穿透的愛的力量,當她面對母親有太多感想要脫口而出之時,它會成為阻礙,當想用儘自己的感情來跟母親敘述完自己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高興事,煩惱事時,卻因此成了阻礙,不得不反覆停留於」我——是你的女兒「。

於丹說,兒女有錢了很容易做到給父母買車、買房,但是最難做到的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

面對如此的無奈,龍應臺卻依舊用自己沸騰的心靈去溫暖感化母親已逝的歲月, 她用行動告訴我們——真心愛父母,就應該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發出微笑,讓他們感到快樂、幸福。


【思維拓展】


把合適的數字填在下面的古詩句中。

(答案見下期)

1、欲窮__裡目,更上__層樓。

2、潮平__ 岸闊,風正__帆懸。

3、烽火連__月,家書抵__金。

4、__ 道殘陽鋪水中,__江瑟瑟__江紅。

5、碧玉妝成__樹高,__條垂下綠絲絛。

【上期答案回顧】

1、 蜻蜓點水

2、 螳臂當車

3、 螳螂捕蟬

4、 蛛絲馬跡

5、 蜂擁而來

6、 鷸蚌相爭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家長佳悅讀課堂↓↓↓

相關焦點

  • 作品分析 | 龍應臺《目送》
    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
  • 雨天探訪雨兒胡同 老北京怎樣留住老街坊「鄉愁」
    「政策是談出來的」,雨兒胡同修繕整治工作全程都貫穿著這個理念。在邊調研論證、邊開展群眾工作的基礎上,雨兒胡同創新推出全市首個「申請式改善」政策體系,也為其他三條胡同修繕整治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隨著「申請式改善」政策體系層層推進,雨兒胡同還探索、打造了建築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的「共生院」。
  • 習近平的小康故事|雨兒人家事
    北京市東城區的雨兒胡同就是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群眾「住有所居」的典型。經歷了胡同修繕全過程的崇寶才講述了那一段雨兒人家的故事。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到雨兒胡同聽取大家對老城區改造的想法。2015年,雨兒胡同被列入「申請式騰退」之列。
  • 龍應臺《目送》‖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面對自以為是者的詰問,龍應臺曾以一篇《自白》來回應,結尾處說:是的!我是個女的!我很遺憾。當然,作為她真正讀者的人,自然可以見到她身為女人感性的一面。自她34歲第一次做母親後,《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相繼出版,被稱為「人生三書」,是龍應臺「人生課」中的三本「作業」。
  • 龍應臺散文集《目送》觀感:再見,不必追
    從《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龍應臺:溫情的母親,落寞的女兒,思考的文人,被稱為 「華人界最犀利的一支筆」的龍應臺在這本書中所表現出來的,卻是無盡的柔情。「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是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臺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
  • 悅讀課堂創意美術《我是魔法建築師》報名啦
    本次「周末悅讀課堂」活動現在預約報名中!【活動內容】本期「悅讀課堂」新雨花樹sunny老師將帶孩子們變身成小魔法建築師,自己動手設計出我們的魔法城堡。讓孩子們通過想像以及聯想發散自己的思維,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用積木搭建出一所所漂亮的房子。【溫馨提示】想了解更多活動信息,請關注嶗山區圖書館微信公眾號,或者撥打圖書館電話:88999803、88999802。
  • 龍應臺的作文課
    課堂上,龍應臺讓學生扮演煞車失靈撞上一個人或五個人的換軌工人,嘗試站在不同角度看一件事,讓學生體驗「選擇」背後所隱藏的思考,學習到每種角度都有不同的見解論述。 「不管做出了甚麼選擇,對自己來說,都是當下最好的判斷。」龍應臺說,國小畢業後應具備有觀察理解能力,國中階段可開始進行思考跟判斷的訓練,充實論述跟思辨,需要透過老師來啟發和引導,相信國中生就可跟上。
  • 行在北京胡同,南鑼鼓巷附近唯一一個有牌樓的胡同——雨兒胡同
    雨兒胡同,是一條呈東西走向的胡同,東起南鑼鼓巷,西止東不壓橋胡同。全長343米。明朝時稱雨籠胡同,清朝稱雨兒胡同,屬鑲黃旗。光緒年間鑲黃旗衙門曾在胡同北側。民國後沿稱雨兒胡同。雨兒胡同東入口並不十分明顯,由於這裡與南鑼鼓巷相交,開著許多樣式各異的特色店鋪,若不加留意,就會錯過了夾雜在商鋪林立中的雨兒胡同。這個牌樓是在西側,是南鑼鼓巷附近胡同唯一一個有牌樓的胡同。胡同人家的小門墩,整體形狀已經有所磨損,也可以看出年代比較久遠了。胡同的瓦,上面的紋路和「喜」字相得益彰。
  • 龍應臺簡介
    1984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稱之為「龍捲風」。1985年以來,她在臺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以專欄文章結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80年代對臺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1986年至1988年龍應臺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專心育兒。
  • 龍應臺的作文課:沒有思辨哪有作文
    課堂上,龍應臺讓學生扮演煞車失靈撞上一個人或五個人的換軌工人,嘗試站在不同角度看一件事,讓學生體驗「選擇」背後所隱藏的思考,學習到每種角度都有不同的見解論述。 「不管做出了甚麼選擇,對自己來說,都是當下最好的判斷。」龍應臺說,國小畢業後應具備有觀察理解能力,國中階段可開始進行思考跟判斷的訓練,充實論述跟思辨,需要透過老師來啟發和引導,相信國中生就可跟上。
  • 【悅讀】龍應臺:孩子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作為母親,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曾寫過一篇文章,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作家筆下有關孩子成長的感悟。《目送》 文/龍應臺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裡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枝丫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髮。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
  • 龍應臺小檔案
    文人龍應臺1984年,龍應臺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熱烈迴響;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個月內印刷24次,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1980年代對臺灣民主發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余光中稱其為「龍捲風」。同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震動臺灣文壇。
  • 祖籍湖南衡陽的龍應臺:用心觸摸「夢鄉」
    在書房裡秉筆直書,憂國憂民的龍應臺;在講壇上時而壯懷激烈,時而喁喁細語的龍應臺;與友人餐聚時往朋友碟中夾菜的龍應臺;初為人母時滿心喜悅給孩子餵奶的龍應臺;一身運動短裝、流連菜場巷尾、像一個青春期的女孩一樣興奮地去買花的龍應臺。 「大男人」的龍應臺,「小女人」的龍應臺,哪個才是真正的龍應臺?
  • 「悅讀」博物館:教育新天地
    「悅讀」博物館:教育新天地博物館記錄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歷史、傳統文化以及先民偉大的智慧。博物館是文化、藝術的殿堂,是「悅讀」靈魂的場所。走進博物館,去看看這些穿越時空、背負深厚歷史的物品,看到時光隧道先祖的文化和歷史。
  • 咀嚼龍應臺文章
    咀嚼龍應臺文章   吃東西吃多了  最近讀了龍應臺一篇文章,來自手機微信,開始讀的時候,漫不經心,一路往下讀一路不禁全神貫注起來,連腰板都挺直了。最後連讀三遍,還意猶未盡。忽然想到,這真是跟《今生今世》裡,胡蘭成形容自己首次讀張愛玲小說的舉動不是一樣的嗎?可見被好作品打動,確實會有不同的反應。  這篇文章叫做:《不相信》。
  • 博富公益「悅讀館」——梅江站
    只因當天博富公益「悅讀館」——梅江小學館,在新會陳皮的核心產地之一——梅江村內,舉行了簡約而不失莊嚴的開館儀式。當博富公益「悅讀館」再會新會,當陳皮的馥鬱縈繞書墨之香,新會這座千年古城,散發出迷人的芬芳。
  • 龍應臺談《我的祖國》全文 龍應臺香港大學演講視頻
    隨後,在講座的問答環節,龍應臺回答學生提問時,說起什麼叫經典歌曲。  龍應臺聽完,一邊點頭,一邊抿嘴微笑。  對此,龍應臺也很認真地回復道,「《義勇軍進行曲》在成為國歌之前,它不是國歌,它是一個抗日歌曲。我會覺得,一個好的作品,它就是好,而不需要去回答一個問題。說你的思想性夠不夠。它是一個好的作品時,它會有各種不同的、微妙的,你不見得能用公式區分析它的原因。」  講座現場氣氛很好,在講座最後,龍應臺誠懇地告訴在座的人:「我們沒有不懷希望的權利。
  • 張鳴善:《普天樂·雨兒飄》
    張鳴善的這首《普天樂·雨兒飄》,含蓄內婉地道出了普天之下所有「失意人」的內心獨白,一個「愁」字如雨絲般聯繫起亂如髮絲的離愁別緒,人生本就風雨交加、苦甜相映,又何苦為難自己?普天樂·雨兒飄【元】張鳴善雨兒飄,風兒颺。風吹回好夢,雨滴損柔腸。
  • 環球時報:別了,「部長」龍應臺
    原標題:劉仰:別了,「部長」龍應臺   臺灣地區選戰中國民黨慘敗,馬英九長期倚重的「文化部長」龍應臺宣布辭職,在辭職聲明裡大大自我表揚了一番。立刻讓人產生一個疑問:如果龍應臺「文化部長」的工作做得好,讓臺灣民眾有了更多的文化共識,並成為國民黨的優秀政績之一,國民黨還會有這次慘敗嗎?
  • 龍應臺最殘酷的書
    當天演講的主題是「文學有用嗎」,龍應臺一襲白色襯衣搭配黑色長褲,聲音溫柔,淡定從容。  生於臺灣,學成於美國,嫁給德國人,曾做過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現在香港大學做教授的龍應臺,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皆有巨大影響力。這樣一位女性,堪稱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