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探訪雨兒胡同 老北京怎樣留住老街坊「鄉愁」

2020-12-19 騰訊網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柳青

站在北京東城地安門東大街,由南端進入南鑼鼓巷,路過西側第三條胡同口,若細心留意,便會發現灰牆上懸掛著一個紅底白字的標識牌——雨兒胡同。

9月23日,北京剛經歷一場秋雨,被雨水浸染的雨兒胡同路面,若隱若現倒映著路邊的蒼翠綠植,街坊老者坐在門簷下,將雨後的空氣混在茶水裡一同品鑑,穿著校服的騎車少年從齊白石舊居紀念館路過,門口那對石獅仿佛提醒著這條小巷過往的點滴……

雨兒胡同 攝影:封面新聞記者滕晗

不同於幾百米外的「網紅打卡地」南鑼鼓巷小街,熱鬧,似乎從這個胡同口開始就被按下了靜音,時空也仿佛被切割,沿著胡同一路走下去,只留下寧靜。

眼前的這一切,得益於北京市東城區近年來的種種努力——通過「架空線入地」、「胡同不停車」、「共生院」等措施,讓「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胡同景觀重現,雨兒胡同也留住了那份老北京街坊的鄉愁。

齊白石舊居紀念館 攝影:封面新聞記者滕晗

通過「申請式改善」 胡同居民過上現代生活

東城區是首都功能核心區,管轄17個街道辦事處、3個地區。轄區內14個街道的504條胡同均位於老城內。這裡,是很多老北京人的記憶所在。

已當了多年「網紅」的南鑼鼓巷是北京老城區中整體格局完整的傳統街區之一,而其中的雨兒胡同,明代屬靖恭坊,稱「雨籠胡同」,清代屬鑲黃旗駐地,史稱「雨兒胡同」。

這條全長343米的胡同身處人口密集區,基礎設施相對薄弱。「以前一下大雨,院裡就積水,沒有廁所,出門幾百米才是公廁,再遇上雨雪天氣,就更不方便了。」胡同居民吳先生向封面新聞記者回憶。

雨兒胡同 攝影:封面新聞記者滕晗

改善胡同居民的居住條件,成了留住「鄉愁」的第一步。封面新聞記者從東城區委宣傳部了解到,2015年起,東城區以南鑼鼓巷地區的雨兒、帽兒、蓑衣、福祥四條胡同為試點,通過「申請式騰退」創新政策,把選擇權交給胡同居民,居民自願選擇「去或留」,外遷可改善一部分居民的生活,而留住的居民生活也能同步提升。

作為探索首都老城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的試點項目,胡同的修繕整治工作,其實沒有現行經驗可借鑑,這也是雨兒胡同曾遭遇的難題。

「政策是談出來的」,雨兒胡同修繕整治工作全程都貫穿著這個理念。在邊調研論證、邊開展群眾工作的基礎上,雨兒胡同創新推出全市首個「申請式改善」政策體系,也為其他三條胡同修繕整治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隨著「申請式改善」政策體系層層推進,雨兒胡同還探索、打造了建築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的「共生院」。記者在探訪中了解到,如今的雨兒胡同居民通過騰退外遷改善,戶均住房面積由原來的不足25平方米變為戶均110平方米,如廁難、洗浴難等問題也隨之解決,滿足了「儲、廚、衛、浴、光、亮、停、綠」的生活需求,在恢復院落傳統風貌的同時,過上了現代生活。

雨兒胡同四合院 來源:資料圖

老城更新 不是「平地起高樓」

記者從北京市東城區了解到,留住鄉愁和文化,整個更新過程不是「平地起高樓」,而是恢復院落傳統規制格局,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據了解,在規劃先行階段,8支優秀團隊組成的設計工作營和顧問專家組深入研究考證了每個院落自清乾隆以來不同年代的演變過程,堅持「一院一方案、一戶一設計」的原則,完成了雨兒胡同24個院落設計方案、雨兒胡同公共空間精細化提升方案和排水排汙設計方案。

此後,3支具備古建修繕資質的專業隊伍,按照北京市老城房屋保護和修繕相關技術導則,加強老構件、老物件的妥善保護和整理利用,做到了修舊如舊,讓胡同、居民留住記憶。

「燕子壘窩」的恆心、「螞蟻啃骨」的毅力——這是東城區在雨兒胡同修繕整治提升過程中的堅持。截至目前,雨兒胡同拆除違法建設160間,亮出了院落公共空間,還原了院落規制格局。

雨兒胡同 來源:資料圖

「天棚魚缸石榴樹」景致回歸

「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這句話描述的是老北京四合院悠然自得的生活景象,在經歷老城保護更新後,雨兒胡同重現了這一景致。在雨兒胡同住了大半輩子的70歲老人崇寶財感嘆,「這兩年,我家生活翻天覆地!」

崇寶財所居住的雨兒胡同30號院早年是清朝值年旗衙門的雜物房,共有南中北三排房,後來這裡成了「公房院」。這裡騰退籤,總面積約三百平方米,居民多達14戶。記者初算了一下,平均每戶的面積不到22平方米。

雨兒胡同四合院 來源:資料圖

正是五年前,東城區通過「申請式騰退」政策開始對這座院落進行改造,居民自定去留。因喜愛四合院,崇寶財等兩戶居民留了下來。修原址、拆違建,留下老物件也留下古老的記憶。最終,這座「公房院」變為了古今共生、新老同存的「共生院」:紅門灰牆、影壁過道、落地青磚、雅致窗欞……這是「古韻」。牆上的黑板報、攝影展,「槐香客廳」「議商暖閣」「值年小站」「文馨書館」「琢玉學堂」五大服務功能等,則是「今韻」。街坊們在此讀書、議事,其樂融融。

雨兒胡同 來源:資料圖

而古今共生,在崇寶財現在的家也能得到鑑證——外觀是四合院風貌,室內卻是一應俱全的現代設施,包括現代化的廚房和衛生間。

「問需居民,留住胡同、四合院肌理及老城居民的生活方式,並通過引入新型業態,實現建築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正是30號院修繕整治、打造『共生院』的重要思路。」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負責30號院改造的建築師吳晨回憶說。

初秋的雨後,雨兒胡同的院落裡再也沒有了往年的積水,「架空線入地」,亮出了胡同天際線,沿街的雨棚被窗罩、花箱取代,昔日亂停的車輛也不見了,老胡同煥發新活力,傳承的是文脈,保障的是民生,留住的是「鄉愁」。

相關焦點

  • 行在北京胡同,南鑼鼓巷附近唯一一個有牌樓的胡同——雨兒胡同
    雨兒胡同,是一條呈東西走向的胡同,東起南鑼鼓巷,西止東不壓橋胡同。全長343米。明朝時稱雨籠胡同,清朝稱雨兒胡同,屬鑲黃旗。光緒年間鑲黃旗衙門曾在胡同北側。民國後沿稱雨兒胡同。雨兒胡同東入口並不十分明顯,由於這裡與南鑼鼓巷相交,開著許多樣式各異的特色店鋪,若不加留意,就會錯過了夾雜在商鋪林立中的雨兒胡同。這個牌樓是在西側,是南鑼鼓巷附近胡同唯一一個有牌樓的胡同。胡同人家的小門墩,整體形狀已經有所磨損,也可以看出年代比較久遠了。胡同的瓦,上面的紋路和「喜」字相得益彰。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丨三眼井胡同:滿滿故事,濃濃鄉愁
    三眼井胡同整治前 東城區景山街道供圖時光沉澱出豐厚底蘊,也訴說著曲折歷史!就是這樣一個老北京胡同,歷經歲月風雨,一度秩序混亂:各種線纜凌亂不堪,低洼院落牆面、地面破損嚴重,汛期雨水汙水倒灌,車輛亂停亂放,胡同風貌遭到破壞,居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 老北京的胡同,犄角旮旯都有講究
    來北京逛,少不得要往胡同裡鑽一鑽。要是早出門,或許能瞧見大爺們晨練的把戲。把陀螺抽得跐溜兒轉空竹抖上天又穩穩落下遛鳥放鴿一通整京味兒胡同的感覺立馬就上來了。餓了也好說,順著腥香找一家滷煮店,眼瞅著老師傅手起刀落,啪啪啪一頓狂切,滿滿一碗下水下肚,解饞又管飽。
  • 那些心心念念的老街坊
    「百年老街坊」分為《淡忘》《漸悟》《圓夢》三部,第二部《漸悟》中,書中人物在悟,作者也在悟。雖說近百年來世事變幻,草根百姓常受命運播弄,只能跌跌撞撞地隨時代而行,但只要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不變,終能悟得真諦,苦盡甘來。第三部《圓夢》正在創作中,夢圓人圓,家國兩圓。
  • 東四胡同博物館開館 「索引」老北京胡同文化
    東四胡同博物館開館 「索引」老北京胡同文化
  • 京華物語⑤|鉛筆畫下的老北京胡同,美翻了!
    《樹影 鴿子 人:胡同北京的生趣與鄉愁》況晗作畫,陸原撰文,東方出版社,2020年4月留住胡同撰文|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摘編|徐學勤一支鉛筆記錄著胡同的過去,一本畫冊再現了老北京的情韻胡同,是老北京的印符,是北京文化的象徵。胡同,展示著光陰流逝所積澱的文化之美,美在平平和和的持家寄寓,美在唇齒與共的鄰裡親情,美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節律,美在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道德教化。元、明、清以來,作為祖祖輩輩繁衍生存的空間,胡同承載著一代代老北京人的悲歡離合。
  • 史家「微花園」 留住胡同人情味兒
    雖然沒有設計師參與,卻體現了居民對生活品質的美好追求,也非常有老北京胡同的味道。」侯曉蕾表示。2016年,侯曉蕾和學生們開始將胡同裡的這些小花園一一記錄並用畫筆畫下。在此基礎上,這些小花園中常種的植物、居民使用的容器等特點也被逐一分析。
  • 習近平的小康故事|雨兒人家事
    北京市東城區的雨兒胡同就是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群眾「住有所居」的典型。經歷了胡同修繕全過程的崇寶才講述了那一段雨兒人家的故事。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到雨兒胡同聽取大家對老城區改造的想法。2015年,雨兒胡同被列入「申請式騰退」之列。
  • 專訪《芝麻胡同》編劇劉雁:嘎嘣脆的臺詞,道不盡的芝麻人生
    2019年開年,一部由何冰、劉蓓等京籍演員實力演繹的「原汁原味」、「京味京韻」的《芝麻胡同》,讓觀眾大呼「通體舒暢」。《芝麻胡同》裡,京味兒十足的四合院、老街坊、醬菜園子,熙攘嘈雜的街道、人潮湧動的鬧市,以及在老把式老行當中透出的老話老理兒,味道醇厚,無不處處體現出老北京的風物人情和時代風貌。
  • 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
    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從北京前門南行不遠,就來到了楊梅竹斜街。不同於前門大街的熱鬧喧囂,走進這條不到500米的胡同內,身邊的一切都安靜了下來。一座座古香古色的書局,一個個充滿文創元素的小店,用獨具特色的「文化味兒」,體現著北京胡同的風韻。胡同深處,在藤蔓綠植的掩映下,一家名為濟安齋的小店吸引不少遊客駐足。
  • 京城周末丨春日胡同遊哪裡去?前門外草廠胡同「最愜意」
    01草廠胡同展新顏風和景明,春意漸暖,踏著春蔭,出前門樓子,經前門外大街,過五牌樓,到鮮魚口兒向左,一路東去,就到了西興隆街,在街的南側,便是最具老北京歷史韻味的草廠胡同一帶。圖片來源:北京日報草廠胡同歷史悠久,是京城「唯一」一片南北走向胡同群,也是前門外最有歷史印記的片區,歷經時代滄桑變化,曾瀕臨消失的困境;而如今,經過整治改造的草廠胡同片區早已大變樣,成為北京老城保護與更新的新樣板,塑造著「老北京新氣象,老胡同新生活」。
  • 特寫:家和萬事興——習近平走進胡同問民生
    新華社北京2月2日電  題:家和萬事興——習近平走進胡同問民生  新華社記者張曉松、人民日報記者杜尚澤  胡同,北京老百姓世代生活的地方,曾安下多少家園,能記取幾多鄉愁。  這次,他走進了北京的胡同。  從草廠四條北口下車,踏著青石板,往胡同裡走不多遠,街道上的喧囂漸漸隱去,老北京特有的京味民俗撲面而來:青磚灰瓦,木檻朱門,兩旁庭院內幾棵老樹見證著古城歷史,滿眼的大紅燈籠、春聯福字傳遞著濃濃的節日氣氛。  「這是什麼時候改造的?」  「老住戶都搬回來了嗎?」  「社會車輛進不來吧?」
  • 黃金周單日湧入10萬人次 遊客難感受老北京風情
    探訪  800米小巷走半小時 印象最深的是美食  據北京市旅遊委統計,10月2日,北京市南鑼鼓巷遊客流量已經達到10萬人次,遊覽舒適度大打折扣。  前天下午,南鑼鼓巷裡仍是人山人海,遊客們舉步維艱。一些大人剛剛走進巷子便連忙囑咐孩子「不要亂跑,跟緊點兒」。
  • 逛胡同,摘「福包」,史家胡同博物館漾著「年味兒」|十蹠·展覽
    胡同裡,街道邊;公園裡,廣場上。或許,在沒有了帶響的煙花爆竹後,它們就是最濃的「年味兒」了。來,讓咱們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到胡同裡去找那熟悉的「年味兒」——摘福包。史家胡同博物館院子的大楊樹下。此時,歡樂,喜慶。
  • 老街坊回家探親,胡同餐館端來憶舊家宴
    「我在這院子裡住了70多年,真是捨不得這裡的一磚一瓦,也捨不得街巷胡同裡的左鄰右舍們……」居民韓鳳秋的聲音裡不知不覺帶上了幾分惆悵。中秋佳節將至,9月12日,在社區黨員積極分子和志願者的積極倡議下,西城區牛街街道楓樺社區70餘名居民齊聚西磚15號院,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家宴」。
  • 老北京的胡同兒文化
    四.以方位命名為了胡同好找,在胡同前叫東西南北前後中等方位詞。如西紅門胡同、南月牙兒胡同、前百戶胡同、中帽胡同五.以北京土語命名如背陰兒胡同、取燈兒胡同、悶葫蘆罐兒胡同、笤帚胡同、嘎嘎胡同。嘎嘎胡同:禁衛軍經該胡同去訓練,胡同裡響起」嘎嘎「聲,因此得名雨兒胡同:位於南鑼鼓巷,住過齊白石菊兒胡同:是清光緒年間大臣榮祿的宅第六.以吉祥話命名:帶喜、福、壽、平、安、吉、祥等字眼如喜慶胡同、喜鵲胡同
  • 「北京最古老胡同」 再會,西四
    據悉,修繕後的磚塔胡同仍將以居住功能為主,下一步將根據退租的具體情況從而制定更加詳細的修繕計劃開展恢復性修建工作。本次申請式退租項目將在遵循「居民自願、平等協商、公平公開、適度改善」的原則下進行。本次退租項目宣傳期截止至12月7日,集中簽約期從12月8日至2020年1月7日。曾經生活在西四胡同裡的老街坊們,對這兒太熟了。
  • 在北京的胡同裡就可以遠離北京城裡喧囂,享受古色古色老北京味道
    在居住的胡同裡,有時候胡同裡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出來旅行的人們,在胡同裡拖著行李,在胡同裡轉來轉去尋找著什麼,這些人鑽進胡同也沒見再出來,然後就不知道去向了,有的時候我也納悶這些人都去哪裡了呢。好奇讓我在周日的一個午後跟隨著一群拖著行李的外國人來到了演樂胡同,走到了地處胡同深處的一戶住宅門口,只見門口掛著一個朱紅色的牌子,上面用外文寫著「Cote cour"。這無疑是一家酒店了 。推開朱紅色的大門,還沒深入其中僅僅在門口就感覺穿越了時空好像來到了胡同裡的久遠的老北京。
  • 老北京胡同臨時郵局掛牌營業 展現老北京文化特色
    胡同不僅構成了北京城市的脈絡,交通的網絡,更關係到北京的城市格局,是北京城市生活的依託。昨天,北京西城郵局特在西四郵局內申請設立的「老北京胡同臨時郵局」掛牌營業了。在這裡掛牌意義非凡,西四郵局是大清郵政在北京最早設立的第一批兩個郵政支局之一,所轄服務區域內胡同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