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一大早,史家胡同54號居民宗秀英清理著院兒裡花園藤架上的枯葉。「在秋天把這些枯黃的葉子修整修整,等來年會長得更好。」宗秀英說。
2019年,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侯曉蕾教授帶領著自己的學生團隊,走進史家社區居民院落,和街坊們一起,把一些原本雜亂無章的小花壇加以美學設計,成為獨具特色的「微花園」。「花園雖小,但大伙兒一開門就看見花花草草,心情變得更好了,也能經常過來坐坐、聊聊天。去年這個瓜藤結了20多個南瓜,跟鄰裡街坊們分一分,胡同裡的生活也更有人情味兒了。」宗秀英笑道。
近日,2020年IFLA AAPME獎(AAPME Awards 2020)正式公布獲獎結果,史家胡同「微花園」系列榮獲社區景觀更新與公共健康類別卓越獎。
侯曉蕾師生團隊用五年時間深耕史家社區,探索可持續社區營造,帶領居民參與建設身邊的「微花園」,不僅提升了居民生活環境,還通過鼓勵居民參與社區治理,促進了社區凝聚力。
觀察:記錄發現胡同微景觀
2015年,侯曉蕾和團隊走進史家社區。她發現,在北京老城的胡同街巷裡,居民在自家門前、窗邊經常採用回收的器物和廢棄的材料,種植特色植物和瓜果蔬菜,少則幾盆花,多則形成一個「花園」。
這一類「微花園」往往尺度很小,土生土長,由居民獨立建造和維護。有的居民用撿來的舊磚頭壘出了一個花壇;有的居民則在窗下將PVC管做成一個植物壁掛;也有的居民用瓶子串聯起來,做出滴灌,既節水又綠色……這些胡同自發花園多種植著月季、薔薇等當地灌木,以及葡萄、西葫蘆、絲瓜等可食用的蔬菜瓜果,兼具美觀和實用。
「出於各家不同的審美和需求,胡同裡每一個『微花園』都不同,具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同時又在整體上具有一致性。雖然沒有設計師參與,卻體現了居民對生活品質的美好追求,也非常有老北京胡同的味道。」侯曉蕾表示。
2016年,侯曉蕾和學生們開始將胡同裡的這些小花園一一記錄並用畫筆畫下。在此基礎上,這些小花園中常種的植物、居民使用的容器等特點也被逐一分析。「這些獨具生活味兒的小花園和公園是不一樣的,我們發現,居民們喜歡使用一些從前留下不捨得扔的瓶瓶罐罐來種植,也喜歡保留一些舊磚頭、舊瓦之類的物件來製作花池。」侯曉蕾的學生林雪瑩告訴記者。
「我們大約記錄下了300多個小花園,這些『花園』跟城市建設不同,他們都帶有每家每戶不同的味道。這樣的小花園到處都有,雖然有些雜亂,但只要經過稍微整理,就可以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花園。」侯曉蕾表示。
營造:發動居民參與互動活動
隨著大量深入調研,2016年,侯曉蕾提出「微花園」概念。「這裡的『微』有兩層含義,一是這些花園規模都不大,追求的是『小而美』『小而精』;另一個是強調『微更新』,希望發動居民參與社區營造,取得漸進式的效果。」
2017年起,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師作為朝陽門街道責任規劃師,與侯曉蕾師生團隊共同組織當地居民開展了「舊物改造盆栽工作坊」「微花園景觀設計工作坊」「胡同裡的微花園參與式設計展覽」等一系列形式豐富的活動,與街坊鄰裡共同探討居民參與提升胡同微景觀的可能性。
老式收音機、用了幾十年的暖水瓶、鏽跡斑斑的地球儀……這些毫不起眼的「老物件」與花草相遇,變身為精緻的盆栽。「生活美學再造」——舊物改造盆栽活動上,居民紛紛貢獻出自家舊物。
「這個茶杯是我當年在外地工作時一直用的,雖然它現在漏水了,但是我捨不得扔,因為它承載著一段回憶。」家住史家胡同44號院的秦先生向大家講述著一個茶杯的故事。在侯曉蕾師生的幫助設計下,這些閒置的舊物件再利用成為可以裝點環境的盆栽。
「我們發現,胡同裡的『微花園』中,居民喜歡用舊物做容器,也喜歡留著很多老物件,這些老物件與其收在家裡,不如鼓勵他們拿出來,再利用我們的專業知識,幫助居民在美學上進行提升,也啟發和帶動更多的胡同居民去主動美化身邊環境。」侯曉蕾說,希望通過充分的公眾參與,催生居民自髮長期維護花園環境的積極性。
參與:老街坊變身設計師
2018年6月,侯曉蕾師生結合對胡同的研究,將胡同裡的「微花園」製作成為模型,在史家胡同博物館舉辦「胡同微花園」設計展。展覽作品中,不僅包括中央美院師生和史家胡同居民共同設計的「微花園」方案,還有侯曉蕾師生創作的部分胡同公共微空間設計改造提升設想。
史家胡同的街坊鄰居來到「胡同微花園」展廳,撥動開關,小房子模型的「燈」亮了起來,光線透過窗戶照著精心設計的小景觀,令鄰裡街坊們讚嘆不已。「我認得這裡,這個是我家門口的花園!」不少居民在模型中找到了自家對應的景觀。
展覽前,侯曉蕾師生和居民一起,為居民提供「微花園」藝術與景觀提升方面的美學指導,從植物搭配、雨水利用和節約能源等方面制定專業的改造方案,幫助居民營造出既美麗又實用的「微花園」景觀。全過程均由居民自主報名參加、深度參與設計、親自動手實施,每個「微花園」都凝聚了規劃師、設計師和居民共同的智慧和汗水。
「以前總覺得,我這哪兒叫花園啊,也就是自己隨意擺弄些花草。有了他們的幫助,我發現,原來我種的花園中也還有這樣美的地方,感到特別欣慰。」史家居民李先生說。
史家胡同博物館舉辦的「胡同微花園」參與式設計活動與「生活美學再造」展覽,是專業社會力量與社區街坊鄰居們共同合作的成果,也是社區胡同環境提升中公眾參與設計的一種新探索。正是有了這些持續性的社區培育孵化活動鋪墊,居民重塑家門口的「微花園」才水到渠成、應運而生。
實踐:拆舊煥新做「減法」
2019年4月,侯曉蕾師生開始為史家胡同中居民自願報名的6所院落進行「微花園」改造。經過和居民的商討,以及侯曉蕾團隊的設計,6所居民院中原本雜亂無章的小花壇,變身為獨具特色的「微花園」。
在史家胡同15號院生活了70多年的許大爺喜歡擺弄花草,在自家窗下的小煤棚旁闢出一小塊空地,用來種植些綠植,有時也會種些蔬菜瓜果。「這棵種了6年多的柿子樹漸漸遮住了陽光,小空地也就漸漸荒廢了。」許大爺摸著粗壯的柿子樹幹說。
空地旁,許大爺收集的盆盆罐罐等舊物給了美院師生們靈感,他們決定拆除閒置不用的煤棚,再利用舊盆罐,為許大爺打造一個既美觀又帶有生活氣息的「微花園」。
為了「微花園」建設,許大爺同意拆除了一旁的煤棚。侯曉蕾師生就利用拆除後的老磚塊,為許大爺重新圍起了花壇,花壇裡種植的植物經過精心搭配,顏色鮮亮。考慮到許大爺喜歡種植蔬果,師生特地採購了韭菜,種在花壇的一旁,既美觀又可食用。許大爺家中的舊醃菜罈罐、舊花盆、廢舊馬桶等不用的舊物也都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個可觀賞的小盆景。柿子樹下是用老磚壘出的板凳,既可乘涼,又可用來放置花盆。
「為了加強『微花園』項目的示範性、可複製性,我們提出了低成本、舊物利用的『減法』改造原則,鼓勵居民將大雜院中佔據空間的碎磚瓦、舊盆罐變廢為寶,騰出院落空間,美化小院環境,能不買新的就不買新的。」侯曉蕾特別強調。
一年多過去,在居民的維護下,6個經過改造的「微花園」,依舊是胡同小院兒裡的亮眼景觀。說起今後「微花園」項目的可持續發展,侯曉蕾表示,將進一步總結經驗,把「微花園」項目向更多的地方推廣,為街區更新提供更多可以借鑑的案例。
聲音
「微花園」項目從一開始,就不完全是從景觀營造的角度去做,而是強調社區營造,不僅給居民傳遞專業設計知識,更重視培育公眾參與理念。居民有了認同感以後,就會自發產生維護的意識,也會在無形中感染帶動更多人加入。
——朝陽門街道責任規劃師、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趙幸
文字:劉旭陽
編輯:戈海榮
來源:新東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