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流水、書香、人家
——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
從北京前門南行不遠,就來到了楊梅竹斜街。不同於前門大街的熱鬧喧囂,走進這條不到500米的胡同內,身邊的一切都安靜了下來。一座座古香古色的書局,一個個充滿文創元素的小店,用獨具特色的「文化味兒」,體現著北京胡同的風韻。
胡同深處,在藤蔓綠植的掩映下,一家名為濟安齋的小店吸引不少遊客駐足。它的前身是一間中藥鋪,現在則是一個充滿文藝氣息的咖啡書吧兼家庭博物館。
小店的主人是中藥鋪第21代傳人王秀仁。「歷史上的楊梅竹斜街以文化聞名。」王秀仁在楊梅竹斜街生活了數十年,據她介紹,當年這裡被稱為「出版一條街」,鼎盛時期有7家書局,魯迅、沈從文、鬱達夫等人都是這裡的常客。
隨著時代變遷,入住楊梅竹斜街的居民日漸增多,最多時達1700餘戶。這條本就不長的胡同空間越發侷促,漸漸失去往日的文化氣息。
2010年,楊梅竹斜街被選為老城改造更新試點項目,採取自願騰退原則,目前已有700餘戶居民陸續遷出,為「騰籠換鳥」留下空間。
「這條街不大拆大建,保留了大部分老住戶,力求把老北京的人氣兒、韻味兒原汁原味地留下來。」大柵欄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婕介紹,對騰退的房屋和空間,除分類分級進行建築改造和環境景觀提升外,還要引入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業態。
為了讓自己的小店與胡同的風格統一,王秀仁對自家的藥鋪進行了改造升級,濟安齋咖啡書吧和中藥家庭博物館相繼開張。「很多年輕的設計師幫助我出點子,讓我的老藥鋪也實現了跨界融合。」王秀仁說。
如今,濟安齋已經成了楊梅竹斜街裡的網紅打卡地,吸引中外遊客紛至沓來。一些「老北京」也常來這裡,尋找過往的記憶。「這條胡同需要我們這些老街坊,要不即使恢復得再完美,也沒有生命力。」王秀仁感嘆道。
東城區草廠地區因「南北走向胡同群」而聞名,也是老北京南城極具代表性的胡同片區。但隨著入住居民增多,私搭亂建行為屢禁不止,加之管理滯後,居住環境日趨惡化。
「頭上電線橫七豎八,就像蜘蛛網;路上亂搭煤棚,自行車都沒法騎;公廁沒人清掃,滿胡同串味兒……」回憶起以前的景象,居民丁淑鳳不住搖頭。
2016年起,草廠地區胡同整體升級整治工作啟動,胡同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9年,草廠四條胡同獲得「北京十大最美街巷」稱號。
變化的不僅是胡同的「面子」,還有居民共商共治的「裡子」。胡同裡選擇哪種照明燈,地上的鋪路石如何設計,綠植種類如何選擇……改造中的種種細節,離不開草廠社區小院議事廳的參與。
「居民的事居民議、居民的事居民定。」草廠社區黨委書記朱耿亭介紹,小院議事廳成立於2012年,由社區黨委委員、胡同居民組長和社區居民代表組成。議事廳在居委會的指導下,對關係居民切身利益的問題進行協商共治,通過議事廳自我提出、自我討論、自我解決,形成民主參與、民主監督、民主決策的良好氛圍。
「白天街坊鄰居在胡同內消暑納涼、喝茶下棋,晚上睡覺能聽到蟬叫,早年間的生活又回來了。」丁淑鳳說,「最近,小院議事廳正在討論如何更好實施垃圾分類,好環境來之不易,需要鄰裡街坊們共同維護。」
白牆灰瓦雨如煙,古意石橋月半彎。古詩中描繪的江南美景,也出現在北京老城的胡同裡——三裡河綠化景觀全長約900米,是北京近年來恢復古都風貌、打造文化金名片的新嘗試。
改造後的三裡河建築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小橋、流水、廊亭、人家,好似一幅水鄉畫卷。「千裡之外的江南景色,如今在家門口就能看到,真是大大的驚喜。」附近的居民張媛說。
這樣的「驚喜」還將更多。近日,北京市政府在研究《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2022年)》時提出,要突出民生改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重點難點問題,解決好老百姓家門口的事,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
在東城,已有12個平房區街道、656條背街小巷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在西城,1300多條背街小巷得到提升,84條街巷達到「十無五好」標準。
生活變化日新月異,讓從小生長在前門東區胡同裡的居民陳鳳英感慨萬千:「出門就能在河邊遛彎,越走腳步越輕快,心裡越來越痛快。咱們住在胡同裡,也能過上現代生活!」在她身後,北京老城胡同的新時代畫卷正徐徐打開……
來源:新華社
中國應急管理報 新媒體中心 編輯:孟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