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順益興四合院」,每日更新四合院信息、新鮮資訊,北京政策等……記得關注!
能讓老北京人津津樂道的小吃,一般都有著輝煌的歷史,北京除了故宮、頤和園這樣的人文建築瑰寶外,最能吸引中外遊客的就是老北京的那些特色小吃了。老北京小吃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作為都城,由於朝代的更迭,因此北京小吃也融入了眾多其他民族的特點,並且承襲了宮廷風味特色,在眾多小吃中獨樹一幟。
奶酪
奶酪作為北京小吃,是夏天的人們最喜歡的清涼食品。由牛羊乳汁製成的半凝固食品,乳白滑潤,入口即化,香甜爽口。奶酪在元、明、清三朝宮廷,曾是皇家御膳之珍品,其工藝秘方從不外傳,因此當時,即便是官宦巨富也難得一嘗。那時的奶酪,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它不同於西方奶酪,它從蒙古傳入清朝宮廷,並在宮廷得到提升,最後流傳落戶於北京民間的老北京傳統小吃,如今我們可以很方便的就能嘗到這道曾經的宮廷甜品。
蜂糕
蜂糕是用麵粉或米麵加糖、果料等蒸製而成的一種糕點小吃。因為這類糕點掰開後,內有許多蜂窩狀的小孔,而因此得名。民間習俗在九九重陽節那天,用麥麵和酒發酵,再加上各種水果,用籠蒸好後切開。以吃蜂糕來助登高之興。
果子乾
果子乾是早年北京人在冬季做的一種特色傳統名點,是由杏乾兒、柿餅、鮮藕和葡萄乾兒等果品製成的。由於原料大多產於秋冬季節,加之做好的果子乾鎮涼了吃最可口,因此人們都在數九之後才做這種小吃。柿餅呈琥珀色,大甜杏幹呈橙紅色,加上雪白的藕片,上面澆上桂花汁,放在果盤裡用冰鎮著,吃到嘴裡涼絲絲,脆生生,酸甜爽口,深受廣大老北京人的喜愛。
焦圈
焦圈是一種老北京傳統的特色小吃,色澤深黃,形如手鐲,焦香酥脆,風味獨特。在老北京,男女老少都愛吃焦圈。北京人吃燒餅愛夾焦圈,喝豆汁的時候也愛就著焦圈。
焦圈是一種古老的食品。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入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豆汁
豆汁是老北京獨具特色的傳統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歷史。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的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豆汁兒本來是北京普通百姓的最愛。乾隆十八年(1754年),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於是,源於民間的豆汁成了宮廷的御膳,乾隆皇帝命人把豆汁兒引入宮廷,並召集群臣共同品嘗這民間飲品,結果眾大臣喝完齊聲叫好。就這樣,豆汁兒同樣成為宮廷飲品。
硬面餑餑
硬面餑餑的特點筋道香甜,過去均在夜間,有走街串巷的手藝人出售,吆喝聲在夜間傳得很遠。故《食品雜詠》中稱:「餑餑沿街運巧腔,餘音嘹亮透燈窗,居然硬面傳清夜,驚破鴛鴦夢一雙。」蕭乾的《吆喝》中也提到了「從吆喝來說,我更喜歡賣硬面餑餑的:聲音厚實,詞兒樸素,就一聲「硬面--餑餑」,光宣布賣的是什麼,一點也不吹噓什麼。」由於人們生活習慣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走街串巷賣小吃的減少,這種小吃也斷了檔。
麵茶
麵茶是一種流行於京津地區的特色傳統風味小吃。山西晉中、太原等地,也流行一種麵茶。麵茶不是茶湯,而是黍子面或小米麵煮成的糊狀物,表面淋上芝麻醬,芝麻醬要提起來拉成絲狀轉著圈地澆在麵茶上。
老北京人喝麵茶,講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著圈喝。麵茶很燙,其實用吸溜更加恰當。碗裡的麵茶和麻醬一起流到碗邊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醬又是麵茶,要的就是這種感覺,這種味道。
杏仁茶
最初是由宮廷傳入民間的一種特色傳統茶飲。它選用精製杏仁粉為主料,用龍鳳銅製大壺燒制的沸水衝制,配以杏仁,花生,芝麻,玫瑰,桂花,葡萄乾,枸杞子,櫻桃,白糖等十餘種佐料。色澤豔麗,香味純正,是滋補益壽的佳品。
油茶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制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的均勻的麵茶放入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衝成糊狀。
艾窩窩
艾窩窩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北京風味小吃,頗受大眾喜愛。製作時的主要食材包括,糯米粉(江米)和麵粉製成的外皮。其內包的餡料富有變化,有核桃仁、芝麻、瓜子仁、山藥泥等營養豐富的天然食材,質地粘軟,口味香甜,色澤雪白,常以紅色山楂糕點綴,美觀、喜慶。因其皮外糝薄粉,上作一凹,故名艾窩窩。
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 《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 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另外一種傳說是艾窩窩來自於維吾爾族,與乾隆的寵妃香妃有關。艾窩窩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因糯米較難消化,脾胃虛弱者宜適量食用。
驢打滾
驢打滾,是東北地區、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一,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驢打滾」的原料有大黃米麵、黃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它的製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豆餡入口即化,香甜入心,黃豆面入嘴後可以不嚼,細細品,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春夏季的一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常見於廟會之上,後傳入宮廷,因慈禧喜歡吃而出名。製作時通常將豌豆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成品後,外觀呈淺黃色,味道香甜,清涼爽口。
切糕
有詩曰:「燕市攤車賣切糕,白米棗豆有低高。涼宜夏日冬宜熱,一塊一蘸一切刀。」由黑白糯米或黃米麵製成的糕,多和以紅棗或豆沙,刀切零售,故名。賣切糕者一般都會走街串巷在胡同中售賣,用一個小稱來計算切糕的分量。賣切糕的叫賣聲很特別,非常具有辨別性。
山楂糕
山楂糕是一道流行於北方地區的傳統民間糕點,取山楂果汁,配以白糖、瓊脂,凍結成板。口感爽滑細膩,甜美冰涼可口,是一種很不錯的有藥用食品。其味甘冽微酸,具有消積,化滯、行瘀的食療價值。
冰糖葫蘆
冬春之夜消閒的著名蜜餞,酸甜適口,老少皆宜。作為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 將野果用竹籤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
在宋朝年間便開始了古式的做法:冰糖葫蘆,乃用竹籤,貫以山裡紅、海棠果、葡萄、麻山藥、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涼。茶樓、戲院、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現已成為中國傳統小吃。冰糖葫蘆具有開胃、養顏、增智、消除疲勞、清熱等作用。
冰糖葫蘆不僅好吃,還十分好看,紅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在竹籤子上,外面裹著晶瑩透明的糖稀。賣糖葫蘆的老大爺往往把一支支冰糖葫蘆都穿插在特質的木棍上,像一顆結滿碩果的小樹,煞是誘人。
編輯丨Nikky編輯整理原創
來源丨《北京胡同》
如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