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的「標配」:水井必備 寺廟和小鋪兒不可或缺

2021-01-07 北晚新視覺網

2017年9月6日訊,近日,北京各街道治理「開牆打洞」和私搭亂建,恢復胡同舊貌的專項整治工作,引起了市民的關注和支持。人們普遍希望胡同不要成為旅遊點,不能用此生財,能恢復往昔的清幽、寂靜和宜居。

作者:張雙林

水井是胡同裡的必備設施

老北京的胡同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載體,故而數百年來有關胡同的議題、著述汗牛充棟、多如牛毛。許多說法也難以統一,像北京老城區內到底有多少條胡同也眾說紛紜,歷代的統計也不夠準確,如有人說元代有400多條;明代有1000多條;清代有2000多餘。「多條」之說意味著統計的不精確。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人多田貞一編的《北京地名志》稱北京城區內有胡同3300多條。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古今北京》統計說4550條,而近年出版的《北京胡同志》則認為「北京的街巷胡同最多時多達6104條,直稱胡同的有1316條」,有零有整,接近準確。但是,人們沒有胡同越來越多的感覺。

從本質上講,北京的胡同與外省市的街巷弄堂沒有多少區別,只是因北京自古以來是「首善之區」和五朝古都,胡同的人文色彩厚重和歷史積澱豐富而引得關注多些。老北京的胡同自從出現之始,除了清幽、寂靜方便居住外,還有許多標準配置,了解這些標配對於今天的胡同改造,恢復原貌是有參考價值的。當然,因時過境遷,許多標配也難以再現,只是做為胡同的歷史,永駐人間而已。

水井是必備之物

水是生命的源泉,誰也離不開水的滋養。北京是個缺河湖的城市,但歷史上地下水還是十分豐富的,人們飲用水差不多都來自井水,故而每條胡同裡幾乎都設有水井。清代朱一新編纂的《京師坊巷志稿》,將井做為胡同最重要的元素,許多坊巷胡同題目下都標有「井一」、「井二」等字樣。如「東華門外南長街俗稱南池子,井二」、「石虎胡同,井一」、「八大人胡同,井一」及「林駙馬胡同,井一」等記述。在《京師坊巷志稿》上記載的井近千個,而且只是「官井」(公共用井),那些在王府、深宅大院中的「私井」沒有記錄在案。

北京的井,大多是苦水鹹水,飲用不適,故四九城內的幾個甜水井就特別招人待見,如東城的大、小甜水井,安定門外的上龍胡同的井,及什麼「甘井」等等,在當時名聲遠揚,並留在地名中。其他地區如有甜水井,在《京師坊巷志稿》中,都要特別記述,像今日東城寬街附近的草場胡同,「有井,甘洌可用,不減十王府街之井也」。所謂「十王府街」即今日的王府井大街,街西的大、小甜水井胡同的井是京城為數不多「甘洌可用」的井。在今廣安門內,當年有四眼井胡同,胡同的井水可直接食用,並留下了「斜街老屋孰為鄰,井洌泉甘意倍親」的詩句。

胡同離不開井,沒有井,胡同的人就沒有了生存條件。有了自來水之後,水井退出歷史舞臺,但許許多多留在了胡同名稱中,如井兒胡同、三眼井、四眼井、高井、天井、七井、溼井、琉璃井胡同等等,讓人們很自然地想起與水井相伴的時光。

寺廟和小鋪兒不可或缺

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後,精神上得到滿足也必不可少。因此,在京城數以千計的胡同裡有許多佛、道教的寺廟宮觀。胡同裡以小廟為主,小土地廟、小財神廟、小火神廟、小灶王廟等道家小廟,遍布全城大大小小的胡同,雖然不是俗語所說的三步一寺廟,但數量很可觀,似乎成了胡同的另一標配。道教是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宗教,又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信奉者眾多,為方便祭祀,胡同裡小廟就遍地開花了。佛教的寺廟也不少,而且有些還是大廟,如廣化寺在鴉兒胡同、法源寺在西磚胡同,京城的隆福寺、護國寺、拈花寺、柏林寺、隆安寺等等也在胡同裡生根發芽。由於胡同裡有大廟,有些胡同還成了街,如閻王廟街、土地廟斜街等等。

胡同裡廟多,有些廟還成了胡同名,以朝外大街為例,上世紀就有好幾條以寺廟命名的,如:喇嘛寺胡同、觀音寺胡同、琉璃寺胡同、圓恩寺胡同、淨住寺胡同等。至於白廟胡同、宏廟胡同、淨土寺胡同、龍王廟胡同、能仁寺胡同等等以廟為名的胡同就更多了。如今有些「更名換姓」,但查詢1965年的北京地名志書,隨處可見。有些與寺廟有關的胡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做了調整,如安內的永恆胡同原稱姑姑寺胡同;靈光胡同原稱靈官廟胡同;千福寺胡同原稱千佛寺胡同;蓑衣胡同原稱裟衣寺胡同;福祥胡同原稱福祥寺胡同等等。

在水井、小廟之外,小鋪兒也是老北京胡同的標配。小鋪兒指的是分布在小胡同裡的小商店,有油鹽店(副食店)、雜貨店(小百貨),大一點兒的胡同會有糧店和煤鋪。小鋪兒聽起來十分溫馨,現實中也溫馨。在《老北京的商市》一書中,曾有所記述。小鋪是地道的小本經營,大多只有一間門臉,或者是前面賣貨後面住家。幾乎都沒有字號,住在胡同的人只知道他們是「趙家小鋪」、「王家小鋪」而已。小鋪兒不外乎是夫妻店、父子店、兄弟店,沒有東、夥區別,系家庭式經營。

舊時小鋪兒的溫馨不僅僅在小字上,其經營模式也溫馨,它可以賒帳,沒錢時先用,有錢時再還,雙方相互信任。老北京民風淳樸,賴帳的很少見。因為「照顧主兒」都是胡同裡的左鄰右舍、街坊四鄰,大家都相識,即便什麼東西都不買,也喜歡坐在小鋪兒聊天,「說塔又說山,說完北海說西單」,開店者也很高興。小鋪兒所提供的商品都是實用的生活用品,油鹽醬醋之類,不會有雞鴨魚肉等供應。住在胡同裡的人,在炒菜時發現醬油、醋沒有了,立馬叫小孩子去「打」,而不是去買,沒有鹽了叫孩子去「稱」,透著胡同氣息。

胡同的小鋪兒無暴利可言,誰也不會因此發大財,好在「沒有不開張的油鹽店」,開個小鋪養家餬口,一家老小吃喝不愁了,因此平和與世無爭成了小鋪兒的「主旋律」。因為有了水井、寺廟和小鋪兒這些重要的標配,胡同成了宜居之地,老北京人一生一世都捨不得離開,尤其是好得不能再好的鄰裡情、街坊情更是讓人難捨。

一些老字號
也源於胡同

在有些人的印象中,胡同就是封閉的居民小區,不會有人來人往、車馬之喧,「與世隔絕」,其實並不盡然。以清末民初為例,老北京有些胡同發生了質的變化,它不再是單一的居住之地。如前門大柵欄內的門框胡同成了「小吃一條街」,有各類小吃買賣二十餘家,胡同裡復順齋的醬牛肉享譽京華,「豆腐腦白」、「爆肚馮」、「年糕張」、「豆汁兒何」等在門框胡同裡經營過。東四西大街舊稱豬市大街,大街裡豆腐巷胡同(今稱多福巷)是老北京豬肉加工的重要據點,全市豬肉加工作坊在1919年的統計有80餘家,而豆腐巷內就有24家之多,這還不包括那些沒有加入商會的小家小戶。

老北京的一些老字號也起源於小胡同,如便宜坊老店在鮮魚口,全聚德在肉市,均不在前門大街。廣和居在宣外北半截胡同,清代這裡是京城最大的飲宴場所之一,曾產生過許多風流軼事,一直營業到1917年才關門大吉。

明清到民國時期,北京大大小小的會館有500餘家(有的統計有900餘家),其中絕大多數設在胡同而不設在大街上。胡同幽幽,庭院深深,宜於做學問搞創作,魯迅的《阿Q正傳》就是在胡同裡的會館寫出來的,譚嗣同、康有為、梁啓超諸人也是在胡同裡的會館策劃「公車上書」,搞得「戊戌變法」轟轟烈烈。至於梨園界的前輩,無論是「四大青衣」還是「四大鬚生」,他們在舞臺上唱念做打,展現藝術光輝,但他們的舊居、故居都在小胡同裡。至於歷史上設在胡同裡的王府、衙門及各種名人故居和大宅門大四合院,為小胡同增色不少,但它不是北京胡同的標配,遠不如那些水井、寺廟和小鋪兒有胡同氣息、有影響、有趣味。

(原標題:老北京胡同的「標配」)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志說北京——胡同是指「水井」嗎
    「胡同」一詞源於蒙語,即「有水井的地方」,此說流傳甚廣,因傳統城市與水井之間血脈相連,堪稱興也水井,亡也水井。老北京平民用水,也依靠水井(明清皇家不用井水,都是從玉泉山運甜水進城),據清代資料顯示,當時北京城內有701眼井,城外有557眼井,共計1258口,這些井大多屬私人,叫「水窖」或「水窩子」,普通人家用水,得向窖主買。
  • 老北京水井的甜與澀
    老北京胡同中的水井據考證,北京「胡同」一詞,系由蒙語「水井」轉譯而來(張清常《胡同及其他》),胡同與井自有不解之緣。有井即有胡同,不少胡同以井為名,至今北京尚有金井胡同、沙井胡同、龍頭井街等。金井胡同在西城,以金井而名之。胡同南北走向,南起達智橋,北至上斜街。如今,金井就在該胡同一號門外。井為何時所鑿,已無可考,但清末法學家沈家本曾在此居住,有案可稽。沈家本見井口闊而深,怕居民取水不慎落入井中,故出資在井四周加了銅質護欄,新裝的銅護欄金光閃閃,居民稱之「金井」。
  • 胡同名竟是「苦水井」諧音,老北京人嗜飲茉莉花茶原因在這兒
    北京水井佔多數的是苦水井,有名的福綏境胡同其實就是取的「苦水井」諧音。因此,為數不多的甜水井便成了有利可圖的生意。這些甜水井最早也是所謂的官井,即公共用水井,後來逐漸被私人佔據經營,稱為井窩子,由此催生了老北京的一大行業:賣水和送水。井窩子一般是在水井旁蓋兩間小屋,或蓋屋時乾脆將水井蓋進去,以備晝夜看守。
  • 用英語介紹老北京的胡同文化
    古時候,高官和富商的四合院中,房屋雕梁畫棟,庭院景觀秀美。The hutongs they formed were orderly, lined by spacious homes and walled gardens.成排寬敞的房屋與圍牆隔斷的花園形成了井然有序的胡同。
  • 胡同與井的密切關係
    所以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區,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也都考慮了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後造屋,或者預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規劃院落的布局。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因井而成巷」。因此,元朝時期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盤式格局,而且每條胡同都有井,都是依井而建。
  • 胡同學堂,胡同深處的民宿,享受老北京胡同裡的閒散時光
    在我的城市,時光倒流,枯樹迎春,回憶起消失的氣味,聲光,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寺廟恢復原貌,瓦屋面如海浪般奔向低矮的天際線,鴿哨響徹深藍的天空,孩子們熟悉四季的變化,居民們胸中有了方向感。這是北島心中的北京,是他的烏託邦和烏託邦,而在這裡,胡同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巷子裡有陽光,尖尖的灰色屋頂,光點反射的青磚牆,大爺大媽們坐在樹蔭下乘涼。
  • 老北京水井為何苦井多甜井少?宮廷每天派車出西直門,到京西玉泉山...
    據考證,北京「胡同」一詞,系由蒙語「水井」轉譯而來(張清常《胡同及其他》),胡同與井自有不解之緣。有井即有胡同,不少胡同以井為名,至今北京尚有金井胡同、沙井胡同、龍頭井街等。作者:汪兆騫金井胡同在西城,以金井而名之。胡同南北走向,南起達智橋,北至上斜街。
  • 老北京胡同裡怡然自得的生活場景 靠著牆根納涼 坐在門前聊天
    胡同是北方地區對城鎮小巷的統稱,原本是「衚衕」,後來簡化以後為「胡同」,並沿用至今。關於「胡同」一名的來由,在日本人多田貞一所寫的《北京地名志》中認為,源於蒙古語「浩特」。還有人認為「胡同」與蒙語中「水井」的發音相近而來。
  • 東四胡同博物館開館 「索引」老北京胡同文化
    東四胡同博物館開館 「索引」老北京胡同文化
  • 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
    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從北京前門南行不遠,就來到了楊梅竹斜街。不同於前門大街的熱鬧喧囂,走進這條不到500米的胡同內,身邊的一切都安靜了下來。一座座古香古色的書局,一個個充滿文創元素的小店,用獨具特色的「文化味兒」,體現著北京胡同的風韻。胡同深處,在藤蔓綠植的掩映下,一家名為濟安齋的小店吸引不少遊客駐足。
  • 老北京的胡同兒文化
    胡同,源於蒙古語,有水井的意思,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襲下來的。13世紀初,成吉思汗率兵攻佔金中都,燒毀中都(北京),隨後,元在此基礎上重建都城,稱為大都。大都城坊建設採用「因井而成巷」,所以基本每條胡同都有井的存在。
  • 老北京胡同臨時郵局掛牌營業 展現老北京文化特色
    胡同不僅構成了北京城市的脈絡,交通的網絡,更關係到北京的城市格局,是北京城市生活的依託。昨天,北京西城郵局特在西四郵局內申請設立的「老北京胡同臨時郵局」掛牌營業了。在這裡掛牌意義非凡,西四郵局是大清郵政在北京最早設立的第一批兩個郵政支局之一,所轄服務區域內胡同眾多。
  • 胡同是怎麼來的,別跟我說是蒙古語,看看八大胡同就明白了
    胡同意指明確,就是街巷之間小而不規則的通道,有死胡同、活胡同之分。從學術上溯源就是城市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媒介,胡同,胡不通?可以從八大胡同是怎麼來的,一窺「胡同」的堂奧。八大胡同的名謂也不規則,位於老北京前門大街西側區域,是妓女、妓院集中地,此為繁華鬧市,又鬧中取靜,區域內有多條形狀各異東西向、南北向胡同,八大胡同涵義豐富,馳名海內外。
  • 最具「老北京」特色的八大民俗文化,您知道哪些?
    遍布京城縱橫交錯的胡同裡,世世代代生活著咱北京的百姓,有很多獨具特色的民俗,多民族特有的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和融合。青磚灰瓦的胡同和四合院,京腔京韻的北京話,幾近消失的老北京七十二行,高亢的吆喝、婉轉的叫賣調等數不勝數。那麼,最具「老北京」特色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呢?
  • 《芝麻胡同》還原了老北京四合院點滴,地道京腔獲盛讚
    年代劇《芝麻胡同》昨晚登陸北京衛視、東方衛視雙臺聯播,愛奇藝、騰訊視頻同步上線。流暢的劇情、純正的京腔京韻和京味兒十足的民俗風物一下子抓住了觀眾,劇中老北京百姓有裡有面、有滋有味的百態人生讓人看得過癮,原汁原味還原了「胡同」、「四合院」的生活點滴。
  • 隱巷——住在古風雅致的胡同四合院民宿,感受老北京的味道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而這一次我在路上整整有一個多月,環完新疆後便想到老北京轉悠一圈,想讓這奔波了一整月的身體在京城裡休養一些時日。多年前來過京城,感受到的都是濃鬱的商業氣息,因為住的都是比較人情味淡漠的酒店,逛的都是充斥了商業氣息的街道,這次我想換種不同的遊玩方式,想感受老北京的京味兒,還想洗去一身的疲憊。
  • 【暖暖的味道】老北京胡同美食才是這個城市的味道!
    胡同,被譽為是北京的血脈。隨著時代的突飛猛進中,胡同的意義也在發生著一些變化。這裡不僅是城市中地理意義上的通道,更是聯繫著現在與過去的歷史意義上的血脈。在北京的胡同裡品味各色美食的時候,才懂得了為何總有人說:老北京的胡同既在城市之外,又在這座城市的最深處。
  • 老北京的胡同,犄角旮旯都有講究
    來北京逛,少不得要往胡同裡鑽一鑽。要是早出門,或許能瞧見大爺們晨練的把戲。把陀螺抽得跐溜兒轉空竹抖上天又穩穩落下遛鳥放鴿一通整京味兒胡同的感覺立馬就上來了。餓了也好說,順著腥香找一家滷煮店,眼瞅著老師傅手起刀落,啪啪啪一頓狂切,滿滿一碗下水下肚,解饞又管飽。
  • 錢市胡同,曾經的老北京金融中心,後成為最窄胡同
    老上海的代表是小洋樓,老北京的代表是四合院,在四合院與四合院之間的就是胡同。老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但最窄的僅此一條,便是錢市胡同。胡同最窄的地兒只有40釐米。錢市胡同,聽名字便知道,這胡同很早便跟錢有關。早在清末「廢兩改元」出臺前,北京全城的錢莊和大商號,每早都要到錢市兌銀兌制錢。於是這裡便慢慢成了北京城的金融中心。當年在錢市胡同的兩側,分布著多家專門從事貴金屬熔鑄行業的作坊,即「爐行」。
  • 那些藏在老北京胡同裡的第一|磚塔胡同|獨家-北京自媒體聯盟|老...
    這些歷史故事,就發生在你身邊的胡同裡,還出這麼多"第一"!胡同不僅僅是老北京人的家和童年,在過去滄桑巨變的一個世紀中,胡同也曾誕生過不少「中國第一」。第一個國家外交事務專門機構總理衙門總理衙門舊址就在東堂子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