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中的一個小片段,也是全書中最讓我揪心的一段話。我一遍一遍地讀著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著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想到這裡,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
《目送》是龍應臺「人生三書」之三,有21世紀的《背影》之稱。從《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龍應臺:溫情的母親,落寞的女兒,思考的文人,被稱為 「華人界最犀利的一支筆」的龍應臺在這本書中所表現出來的,卻是無盡的柔情。「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是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臺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為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臺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著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著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著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溼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裡,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識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著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著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龍應臺是一位優秀並且清醒的女人,明確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著怎樣的責任,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不過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2004年,龍應臺父親的逝世,讓她體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歲的她,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這時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於是在感悟與悲痛間寫下了散文集《目送》。
龍應臺說這是獻給自己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的書。有評論者認為,這本書不僅是為作者的同代人寫的,同時也是寫給上一代和更年輕的下一代的。在書中,展翅高飛的孩子、即將離去的母親和站立在小路這一端目送他們的作者——三代人的情感一樣豐沛,只是各自表達的方式不同。龍應臺以她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讓每一代讀者都從中有所感悟。
無論是《雨兒》所敘述的每天跟媽媽通一次電話、一遍遍給媽媽解釋自己就是她的雨(女)兒、到潮州看望媽媽就陪她睡陪她聊、女傭把媽媽帶上陽明山就帶媽媽去泡溫泉、給媽媽拍照,還是《明白》裡面記錄的那張紅色的、正的反的連蓋好幾個方方正正的章的「銀行證明」,還是《散步》裡面寫到的徹夜不眠之後幫媽媽穿上最暖和的衣服、圍上圍巾後牽著媽媽的手進行的那場有犬吠聲相伴的凌晨散步,《走路》裡面所寫的歷盡艱難、最後以一句句爸爸熟悉的古詩作牽引,讓老爸終於從終日枯坐的沙發裡站起了身子、邁開了如學步的幼兒一樣的艱難步伐……在龍應臺清新細膩的文字裡穿梭,我讀懂了太多關於愛的信息。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
全書裡沒有找到歇斯底裡的情緒,但卻有讓人哽咽的滋味;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無病呻吟的哀嘆,有的只是淡淡的憂傷和幽微的吟嘆,不事喧譁,也無需喧譁,而你卻能分明傾聽到作者的心聲。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裡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正如書中寫的「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