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散文集《目送》觀感:再見,不必追

2020-12-11 夢菲傳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中的一個小片段,也是全書中最讓我揪心的一段話。我一遍一遍地讀著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著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想到這裡,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

《目送》是龍應臺「人生三書」之三,有21世紀的《背影》之稱。從《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龍應臺:溫情的母親,落寞的女兒,思考的文人,被稱為 「華人界最犀利的一支筆」的龍應臺在這本書中所表現出來的,卻是無盡的柔情。「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是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臺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為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臺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著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著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著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溼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裡,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識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著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著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龍應臺是一位優秀並且清醒的女人,明確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著怎樣的責任,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不過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2004年,龍應臺父親的逝世,讓她體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歲的她,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這時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於是在感悟與悲痛間寫下了散文集《目送》。

龍應臺說這是獻給自己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的書。有評論者認為,這本書不僅是為作者的同代人寫的,同時也是寫給上一代和更年輕的下一代的。在書中,展翅高飛的孩子、即將離去的母親和站立在小路這一端目送他們的作者——三代人的情感一樣豐沛,只是各自表達的方式不同。龍應臺以她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讓每一代讀者都從中有所感悟。

無論是《雨兒》所敘述的每天跟媽媽通一次電話、一遍遍給媽媽解釋自己就是她的雨(女)兒、到潮州看望媽媽就陪她睡陪她聊、女傭把媽媽帶上陽明山就帶媽媽去泡溫泉、給媽媽拍照,還是《明白》裡面記錄的那張紅色的、正的反的連蓋好幾個方方正正的章的「銀行證明」,還是《散步》裡面寫到的徹夜不眠之後幫媽媽穿上最暖和的衣服、圍上圍巾後牽著媽媽的手進行的那場有犬吠聲相伴的凌晨散步,《走路》裡面所寫的歷盡艱難、最後以一句句爸爸熟悉的古詩作牽引,讓老爸終於從終日枯坐的沙發裡站起了身子、邁開了如學步的幼兒一樣的艱難步伐……在龍應臺清新細膩的文字裡穿梭,我讀懂了太多關於愛的信息。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 

全書裡沒有找到歇斯底裡的情緒,但卻有讓人哽咽的滋味;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無病呻吟的哀嘆,有的只是淡淡的憂傷和幽微的吟嘆,不事喧譁,也無需喧譁,而你卻能分明傾聽到作者的心聲。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裡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正如書中寫的「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相關焦點

  • 《目送》今生我們與父母在目送中愈行愈遠,且告訴我們不必追
    4.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以上這些話,均出自《目送》,是臺灣散文作家龍應臺經典文集,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
  • 作品分析 | 龍應臺《目送》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
  • 龍應臺《目送》:21世紀的《背影》,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目送》可能是年紀大了,現在對於親情更加渴望也更加需要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受。
  • 龍應臺:有些愛,不必追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這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
  • 【悅讀】龍應臺:孩子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作為母親,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曾寫過一篇文章,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作家筆下有關孩子成長的感悟。《目送》 文/龍應臺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裡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枝丫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髮。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
  • 龍應臺:他用背影默默告訴我,不必追
    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Gwen Yip [美]目送(節選)作者:龍應臺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我掠開雨溼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龍應臺的《目送》為何總能讓人淚目?從這本書中,你讀到了什麼?
    龍應臺《目送》一書,從封面上,一點兒也不驚豔,不獨特。那就是一位年輕的母親,用自行車推著坐在後座上的幼兒,母子二人的背影那樣普通。就是因為這畫面太平常,應當讓許多人,瞬間想起了自己兒時的情景吧!《目送》是一本散文集,記錄了作者生活中的點滴,這些文字,多是關於親情的。龍應臺用她真摯、從容又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名母親,在自己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也有自己為人子女,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那種耐心溫柔的守候和悲憫。
  • 【人生感悟】龍應臺:目送
    周五了,再給大家推薦一篇龍應臺的作品——《目送》。 相信這篇經典之作你也不是第一次遇到。 我們需要做的,只不過是目送…… 來重讀一遍龍應臺的《目送》吧: ▼目送 ——龍應臺  2009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人生必須要面對的生死離別,《目送》道出不一樣人生觀:不必追!
    《目送》這本書豐富了我的人生觀,它其中對生活細節的描寫和對人物的刻畫都充滿著溫暖和感動。這是一本十分溫暖人心的書,它偶爾會讓你浸潤了雙眼,但它留下的是對人生的豁達和寬容。《目送》的作者是龍應臺。34歲第一次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龍應臺「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是這堂「人生課」中的三本「作業」。
  • 不可錯過的從書中得到的教育感悟《龍應臺散文集》讀後感(1)
    拋掉網絡快餐文化的焦急閱讀習慣,我不緊不慢地品味《龍應臺散文集》。龍應臺的文字是生活的,但又是深刻的哲學的。我總是可以從她對生活的描寫,形象化的表達,與人際關係的敘述中,懂得母子與兄妹關係處理的方法與真諦的表達。這幾句話,竟然與我的故事銜接起來,使我「柳暗花明又一村」,並且受益終生。
  • 董卿誦讀 :目送(龍應臺)
    想必之前聽過龍應臺的《目送》吧?而將這作品放在6月高考季之後來聽,更有深意……目 送作者:龍應臺    朗讀者:董卿▲點開上面綠標聽董卿音頻版《目送》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
  • 《目送》:難捨龍應臺的憂傷和美麗
    買了一本龍應臺的《目送》,讀啊讀,竟不忍釋手,幾度淚眼模糊。  書中文章,多是作者對父母兄弟朋友的親情和牽掛,幾分落寞,幾分溫婉,也有不舍無奈之際,作者決然轉身的背影。  《目送》是書名,也是第一篇的篇名,訴說對父親、兒子的眷愛。
  • 龍應臺:目送(親情美文)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臺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的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
  • 《目送》: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她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春雨連綿不絕了好幾天,無事翻開買來已擱在書架許久的《目送》。龍應臺在書中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寫失敗與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盡了尋常人這一生需經歷的尋常事。讀來不免聯想到自身,令人悵然若失。
  • 《朝花夕誓》:有些愛,只能目送,不必追
    我想起了龍應臺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 龍應臺《目送》觀影暨交流會
    你所不知道的臺灣——龍應臺《目送》大陸觀影暨交流會 除了耳熟能詳的阿里山、日月潭,除了近年來從有限的媒體開放中形成的臺灣政治亂象的觀感,這個相對大陸而言的彈丸之地,對內地民眾來說,仍舊是一個陌生的存在。
  • 龍應臺《目送》裡那些打動人心的句子
    點擊「一起學語文」即可關注《目送》是臺灣作家龍應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
  • 番禺|閱讀打卡⑮:番禺執信附小李霞老師領讀推薦龍應臺《目送》
    推薦理由《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 【分享書單】不必追的背影
    作者:寶寶知道 ping萍_QFfG【分享書名】《目送》作者:龍應臺【推薦指數】★★★★★【內容簡介】《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 2018年讀書筆記·第30本龍應臺《目送》
    《目送》是一個關於時光的故事,生命的反思,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