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連綿不絕了好幾天,無事翻開買來已擱在書架許久的《目送》。龍應臺在書中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寫失敗與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盡了尋常人這一生需經歷的尋常事。讀來不免聯想到自身,令人悵然若失。
起初選購這本書時也不過是因為那段被引用頗多的文字——「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即使閱讀之前便早早知道書中有這麼一段文字,然而真正順著文字讀到這一段時,則多了份不同的意味,免不了傷感一番。
小時候,總愛黏在媽媽身後,如果說媽媽是磁,那我就是那塊鐵,甩也甩不掉。記得我五歲時,有一次,媽媽想趁著我不注意時偷偷回外公家一趟,在她騎車離開了10分鐘後,我才後知後覺地發現媽媽不見了。那一瞬間,仿佛天塌了似的,我不顧爺爺奶奶的阻攔,沿著媽媽回外公家的路一路哭一路追。路上偶遇陌生的叔叔說要載我一程,帶我去追媽媽,我竟也毫不猶豫地坐上了他的車,好在叔叔是真的好心人。當我看到前方媽媽騎車的身影時,開心的無與倫比,下車後抓住媽媽衣角的那一刻,仿佛抓住了時間,好像這輩子媽媽都不會離開我了。
我以為只要我追上了媽媽,就再也不會跟媽媽分開,卻不想,後來的漫長光陰裡,是我一次次地離媽媽遠去,是媽媽一次次地站在原地目送著我的背影。
越長大越能明白父母在送我們離去時的不安與傷感。當年媽媽離開我時我尚能不管不顧哭著追過去,而如今我離開媽媽,媽媽縱有萬般不舍也只能隱忍著淚意站在車窗外朝我揮手道別。「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既是不必追,更是無法追。每每透過後視鏡看見媽媽越來越小逐漸縮成一點的身影,便忍不住淚眼朦朧,卻始終強忍著不回頭。
時常會想,現在那個目送的人當年也是被目送過的孩子。如今我被媽媽目送著,將來又在何時何地目送何人呢?或許在情感上,生命不過是一次次循環,偶爾增加些不一樣的顏色罷了。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這些年來,家中老人相繼離去,同學朋友也各自分散在不同的城市,雖還未至而立之年,雖仍是稚氣未脫,卻也經歷了許多次生離死別。我向來害怕離別,害怕這一次的分別,害怕下一次的未知。然而害怕又能如何,日子還是四平八穩的繼續過下去。於是不得不勸服自己:有些路,真的只能一個人走。即我跟父母血脈相連,即便我跟朋友親密無間,他們也始終不能一直陪伴我。生命中遇到的大多數人,只能陪伴我們走過當下這一段旅程,等到了下一處路口,彼此再友好道別,去尋各自生命裡更美好的風景。
龍應臺在書中說:「二十歲以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後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20歲之前孩童的天真終將被成人的無可奈何所替代。
可她又說:「二十歲以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孩童時相信媽媽是世界上最愛我的人,相信這世上有真情,有愛,有溫暖,到今天也一直相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