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她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2020-12-25 清沫

春雨連綿不絕了好幾天,無事翻開買來已擱在書架許久的《目送》。龍應臺在書中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寫失敗與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盡了尋常人這一生需經歷的尋常事。讀來不免聯想到自身,令人悵然若失。

起初選購這本書時也不過是因為那段被引用頗多的文字——「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即使閱讀之前便早早知道書中有這麼一段文字,然而真正順著文字讀到這一段時,則多了份不同的意味,免不了傷感一番。

小時候,總愛黏在媽媽身後,如果說媽媽是磁,那我就是那塊鐵,甩也甩不掉。記得我五歲時,有一次,媽媽想趁著我不注意時偷偷回外公家一趟,在她騎車離開了10分鐘後,我才後知後覺地發現媽媽不見了。那一瞬間,仿佛天塌了似的,我不顧爺爺奶奶的阻攔,沿著媽媽回外公家的路一路哭一路追。路上偶遇陌生的叔叔說要載我一程,帶我去追媽媽,我竟也毫不猶豫地坐上了他的車,好在叔叔是真的好心人。當我看到前方媽媽騎車的身影時,開心的無與倫比,下車後抓住媽媽衣角的那一刻,仿佛抓住了時間,好像這輩子媽媽都不會離開我了。

我以為只要我追上了媽媽,就再也不會跟媽媽分開,卻不想,後來的漫長光陰裡,是我一次次地離媽媽遠去,是媽媽一次次地站在原地目送著我的背影。

越長大越能明白父母在送我們離去時的不安與傷感。當年媽媽離開我時我尚能不管不顧哭著追過去,而如今我離開媽媽,媽媽縱有萬般不舍也只能隱忍著淚意站在車窗外朝我揮手道別。「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既是不必追,更是無法追。每每透過後視鏡看見媽媽越來越小逐漸縮成一點的身影,便忍不住淚眼朦朧,卻始終強忍著不回頭。

時常會想,現在那個目送的人當年也是被目送過的孩子。如今我被媽媽目送著,將來又在何時何地目送何人呢?或許在情感上,生命不過是一次次循環,偶爾增加些不一樣的顏色罷了。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這些年來,家中老人相繼離去,同學朋友也各自分散在不同的城市,雖還未至而立之年,雖仍是稚氣未脫,卻也經歷了許多次生離死別。我向來害怕離別,害怕這一次的分別,害怕下一次的未知。然而害怕又能如何,日子還是四平八穩的繼續過下去。於是不得不勸服自己:有些路,真的只能一個人走。即我跟父母血脈相連,即便我跟朋友親密無間,他們也始終不能一直陪伴我。生命中遇到的大多數人,只能陪伴我們走過當下這一段旅程,等到了下一處路口,彼此再友好道別,去尋各自生命裡更美好的風景。

龍應臺在書中說:「二十歲以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後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20歲之前孩童的天真終將被成人的無可奈何所替代。

可她又說:「二十歲以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孩童時相信媽媽是世界上最愛我的人,相信這世上有真情,有愛,有溫暖,到今天也一直相信著。

相關焦點

  • 《目送》今生我們與父母在目送中愈行愈遠,且告訴我們不必追
    2.所謂了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裡。3.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4.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 【分享書單】不必追的背影
    作者:寶寶知道 ping萍_QFfG【分享書名】《目送》作者:龍應臺【推薦指數】★★★★★【內容簡介】《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 龍應臺散文集《目送》觀感:再見,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我們彼此成長
    但是知道和實踐是兩回事,所以我們每天都在見識失敗的養育,甚至自己便身在其中,而當我們真正去試著用孩子的視角去學去看去了解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無知;當我們去教孩子適應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淺薄。自省,然後知進;學習,然後成長。
  • 【悅讀】龍應臺:孩子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點擊題目下方省錫中實驗學校,一鍵關注學校諮訊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看著孩子漸漸長大、踏著步子遠去的背影而默默溼了眼眶。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
  • 所謂父母子女,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緣分
    不覺想起龍應臺的《目送》: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用在那時那刻竟是該死的妥帖。晚上8點左右,兒子用寥寥幾個字微我:到了,不打電話了。
  • 人生必須要面對的生死離別,《目送》道出不一樣人生觀:不必追!
    《目送》中讓我一直不斷地回味和思考的句子:「有些路啊,只能 一個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人的一生,由父母引領著來到這個世界,帶著聲嘶力竭的哭聲,仿佛有訴說不完的愁怨,道不盡的悲傷。隨著時間的飛逝,你長大成人背著行囊走四方,懷揣著抱負與夢想,想要舒展自己的翅膀。而父母的眼光隨著你離開家的那天,越看越遠,越看越憂傷。而且,你的背影默默告訴他們:不必追。
  • 龍應臺:他用背影默默告訴我,不必追
    我掠開雨溼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朝花夕誓》:有些愛,只能目送,不必追
    我想起了龍應臺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 父女母子一場,彼此緣分就是今生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漸行漸遠
    前幾天在刷視頻時,我被一部具有濃烈的中國色彩的動畫短片《包寶寶》所吸引,本片用溫馨感動的畫面為我們描述了一段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也正是其背後的教育意義使得本片榮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就像龍應臺在《目送》中寫的那樣:「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龍應臺《目送》:21世紀的《背影》,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目送》可能是年紀大了,現在對於親情更加渴望也更加需要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受。
  • 不必不舍,不必追
    文:清說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目送兒女去遠行的過程。身為父母,唯有在慢慢地放手中,去一次次目送他們,祝福他們,不必不舍,不必追。到了第二個五年,也就是兒子大學期間,只有每年的兩個假期才能回家陪伴父母。到了第三個五年,兒子已闖蕩職場多年。也就意味著,他再也沒有了一年那個兩個長長的寒暑假,可以回家陪伴父母了。從此,因距離的原因,唯有在七天長假時方能回家。
  •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既是漸行漸遠的分別,也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悲喜
    ,形容這一世的父母子女一場。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龍應臺:目送(親情美文)
    每每談到自己的兒女時,父母都像是打開了話匣子,從小時候剛出生的第一聲啼哭,再到上學、工作、結婚的每一件事情,他們一件件歷數家珍。為人父母,總希望能夠參與到孩子的生活和成長中;可殊不知,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和父母告別,不斷獨自前進的過程。誦讀丨瑩麗億番洛瓦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wdly小學。
  • 散文:目送,不必追
    文/秋水落梅花【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每一次讀到這一段,我都在思考一個緣分的話題,也許緣分真的不過是一次又一次離別的背影,一次又一次的不舍和依賴的目光。
  • 2018年讀書筆記·第30本龍應臺《目送》
    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
  • 龍應臺: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送別
    恰巧,前些天讀到龍應臺的《目送》。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作品分析 | 龍應臺《目送》
    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 《目送》—讀後感
    解放戰爭後,她的父母隨戰敗的國民黨軍隊來到中國臺灣,生下了龍應臺 。龍應臺前夫為德國人,育有兩子,長子為安德烈,次子為菲利普。作品《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野火集》等。開篇作者說「對於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
  • 龍應臺的《目送》為何總能讓人淚目?從這本書中,你讀到了什麼?
    龍應臺《目送》一書,從封面上,一點兒也不驚豔,不獨特。那就是一位年輕的母親,用自行車推著坐在後座上的幼兒,母子二人的背影那樣普通。就是因為這畫面太平常,應當讓許多人,瞬間想起了自己兒時的情景吧!《目送》是一本散文集,記錄了作者生活中的點滴,這些文字,多是關於親情的。龍應臺用她真摯、從容又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名母親,在自己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也有自己為人子女,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那種耐心溫柔的守候和悲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