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後感

2020-12-11 堯舜禹帝

龍應臺臺灣女作家。解放戰爭後,她的父母隨戰敗的國民黨軍隊來到中國臺灣,生下了龍應臺 。龍應臺前夫為德國人,育有兩子,長子為安德烈,次子為菲利普。作品《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野火集》等。

開篇作者說「對於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因為,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相送」。來點明書中的主旨。

目送:

本章節中講述,她與兒子和他與父親的故事,表現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一種狀態。兒子十六歲送他去機場,道別後一直注視著孩子的背影但卻沒有等到孩子的回首相望。和父親開著小破車送到到學校門口附近形成鮮明的對比。知道送父親離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讀完這句話讓人真的心裡很心痛。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雨兒:

雨兒章節講述,她與母親之間的故事。母親已經記不住她了,但是卻一直記著雨兒這個名字。其中有段句話「天微微亮,她輕輕走到我的身邊,沒聲沒息地坐下來。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身子愈來愈瘦,腳步愈來愈輕,聲音愈來愈弱,神情愈來愈退縮,也就是說,人逐漸逐漸退為影子。」很形象地表示出了母親愈來愈年老。太母親遊臺北,最後站臺的照片,也對比出了老人們的孤獨。

當她與孩子相見的時候,孩子嫌棄母親不要一副沒見過世面,亂指的樣子。而在感情方面,老師說「事實上,愛情能持久多半是因為兩人有一種『互利』的基礎。沒有『互利』的關係,愛情是不會持久的。並且用約翰的父親進行舉證」。孩子嘴上說的相信老師說的,但心裡依舊是憧憬美好的感情。

當她獨自住山莊,在想寂寞,是個什麼狀態,寂寞,該怎麼分類?當她問及朋友,兩個人一定比一個人不寂寞嗎?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的。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現實中也是如此。

(不)相信:

不相信章節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後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從年少到成熟或許也是件殘酷的事情。然後提出了各種:

1、曾經相信過文明的力量,後來知道,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蠻,而且野蠻個文明之間,竟然只有極其細微、隨時可以被抹掉的一線之隔。

2、曾經相信過正義,後來知道,原來同時完全可以存在兩種正義,而且彼此牴觸,冰火不容。選擇其中之一,正義同時就意味著不正義。而且,你絕對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機熱烈主張某一個特定的正義,其中隱藏著深不可測的不正義。

3、曾經相信過理想主義者,後來知道理想主義者往往經不起權力的測試:一旦掌有權力,他或者變成當初自己誓死反對的「邪惡」,或者,他在現實的場域裡不堪一擊,一下就被弄權者拉下馬來,完全沒有機會去實現他的理想。理想主義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權力腐化;理想主義者要有能力,才能將理想轉化為實踐。可是理想主義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及稀。

4、曾經相信愛情,後來才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轉化為親情的愛情,猶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塊——它還是那麼玲瓏剔透的冰塊嗎?

一連串的曾經相信的疑惑,然我想起了「薛丁格的貓」當你沒有盒子的時候,永遠不知道貓的狀態。這樣事情才能保有未知的兩面性。

然後她又說「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

再然後她又說「在我二十歲之前不相信的,現在卻信了」。比如「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

相信與不相信之間,令人沉吟。

文中座右銘的段尾說,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這哪能做人生的「座右銘」呢。

有時候我們總是希望能早點知道一些事情。但很多的道理就算當時聽到了,也大多懂不了,記不住。只有經歷的歲月的磨礪和沉澱後,才會瞭然於心。

老年人的時光只剩追憶了,讓我想到一個畫面,或許那些常在街頭小巷、村口,坐在那裡發著呆曬著太陽的老人們。也是在追憶著眼前、追憶著曾經的似水流年。

跌倒:

這章節告訴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很多時候家長、老師告訴自己的是怎麼去成功,怎麼去打敗別人。但是卻沒有教過我們,當面對痛苦時,怎麼去面對,怎麼從困難中走出來。這也是近些年來有很多人抗挫折能力差的原因。人生是一場修行,修行的道路註定是孤獨的。

寒色:

章節寒色,講述了什麼是家?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終身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家也就是兩個人剛好暫時落腳的地方。孩子在哪裡,哪裡就是家。也是人成長中面臨和遇到的地方。心歸所屬的地方就是家。

安德烈教母親做飯母親自己做給自己吃,和後面配著年邁的母親,都像一個孩子聽話。吃魚的那段故事,像極了有一種冷,叫做你母親覺得你冷。

文中進入第二大章節,滿山遍野茶樹開花。每一個小章節,從開始和父親的對話——到問母親父親怎麼樣了——父親已經走了——母親怎麼樣了——母親已經記不住她了——母親已經開始記憶錯亂了。但不管怎麼問候,也遠不及切身的陪伴。我想她總是會後悔自己沒有陪伴在父母身邊吧。

這本書通過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件件瑣碎的事情,表達了作者時常透露著薄涼和無奈,因為,不管身邊有誰,有些路,也只能一個人走。

做子女的時候,當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家庭。未必,能夠時時刻刻陪伴在父母的身邊。這一次的相見,就盼著下一次的重逢。並非無法體會到父母的心情,只是太多的世事掣肘。我能慢慢體會,為什麼有些人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時,會希望住得離父母近一些。

作為父母的時候,與孩子之間漸漸的產生隔膜,孩子的內心世界,總有深邃而風起雲湧的一面,只是,此時作為父母的她們,卻很難再走進去了。文中通過兒子安德烈的一封電郵,讓讀者讀到了一個母親的瑣碎,她的無奈和自嘲。母親,尤其是到了一定年齡的母親,總是瑣碎而寂寞的。面對成長的孩子時,曾經的優雅知性,總會沒有由來地變為困惑和挫敗。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相關焦點

  • 目送造句和解釋_目送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巴金《寒夜》:「他目送著他們,他用羨慕的眼光看他們。」] 目送在教材中的例句: 1、或者輕悠悠地飄過大海,飛越山巔,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個熟睡中的嬰兒的頭髮上……目送著她們,我心裡充滿了快樂、驕傲與希望。
  • 書香飄萬家 好書伴成長 | 親子閱讀讀後感展示
    書香飄萬家 好書伴成長 | 親子閱讀讀後感展示 2020-11-30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作品分析 | 龍應臺《目送》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
  • 龍應臺《目送》:
    [摘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臺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
  • 龍應臺 目送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臺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到了我才發覺,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
  • 楊姣娥散文:讀龍應臺的《目送》
    翻閱龍應臺的《目送》,是在一個金秋的下午。此時的我,離開湖南老家剛好十天。 十天前,我離家的前夜,七十歲的老母睡在與我相鄰的床上,絮絮叨叨地告訴我:下次你回家,不知道你是見人,還是見屍,你身上的這套睡衣,我會幫你洗乾淨用塑膠袋裝好放樓上,我活著還能拿給你穿,如果我死了,你要記得我今天的話。
  • 書香飄萬家 好書伴成長 | 親子閱讀讀後感展示(一)
    現推出「書香飄萬家 好書伴成長」親子閱讀讀後感展示欄目,推薦展示優秀讀書心得,分享閱讀的快樂,感受閱讀的啟迪!本期展示的是來自桐城市婦聯和懷寧縣婦聯推薦的3篇作品。◆書籍:《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遙奮鬥的人生不「平凡」-----《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 鄉土散文:目送
    從前的日子總是慢,而現在的慢得刻意去尋找,去尋找溫軟舊光陰裡的老故事,去尋找溫暖舊時光裡的老人家,將那些細碎冗雜的過往續寫成詩篇,慢慢斟酌,細細回味……「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
  • 【人生感悟】龍應臺:目送
    周五了,再給大家推薦一篇龍應臺的作品——《目送》。 相信這篇經典之作你也不是第一次遇到。 我們需要做的,只不過是目送…… 來重讀一遍龍應臺的《目送》吧: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目送》今生我們與父母在目送中愈行愈遠,且告訴我們不必追
    4.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以上這些話,均出自《目送》,是臺灣散文作家龍應臺經典文集,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
  • 東莞讀後感寫作——不會寫讀後感怎麼辦?
    寫讀後感要掌握以下原則:1、要讀懂原文。每句話,每個段落,全篇寫的是什麼內容,其中主要內容是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都要讀明白。讀不細,讀不明白就無感可發。讀後感重心是感,讀是感的基礎和前提;感是讀的結果和目的。側重寫感不能排除寫讀,重筆寫讀,感的位置也就變了。觀後感的寫作類型與讀後感相似,都是議論文的模式,要有中心論點,要擺事實,講道理。
  • 《目送》:難捨龍應臺的憂傷和美麗
    買了一本龍應臺的《目送》,讀啊讀,竟不忍釋手,幾度淚眼模糊。  書中文章,多是作者對父母兄弟朋友的親情和牽掛,幾分落寞,幾分溫婉,也有不舍無奈之際,作者決然轉身的背影。  《目送》是書名,也是第一篇的篇名,訴說對父親、兒子的眷愛。
  • 董卿誦讀 :目送(龍應臺)
    想必之前聽過龍應臺的《目送》吧?而將這作品放在6月高考季之後來聽,更有深意……目 送作者:龍應臺    朗讀者:董卿▲點開上面綠標聽董卿音頻版《目送》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
  • [《讀後感》之讀後感]
    在頭條讀到一個五年級小女生的幾篇作文(包括《讀後感》)。作為教書的,看見一個不到十二歲的學生,寫出這樣有模有樣的《讀後感》,以及記錄自己生活的小作文,覺得語文功底還是真不錯!如不是老師規定動作,說明孩子有很強的表達欲望。老話說:「文如其人」。讀者讀文,可以「以文識人「。我反覆品味這幾篇文章,邊讀邊在心中勾勒著小作者的生話環境、個性特點、生活中的模樣,漸漸地,漸漸地,有點清晰了。
  • 龍應臺《目送》觀影暨交流會
    2、《目送》放映完畢後,龍應臺將與到場觀眾進行交流。 活動正式開始,首先放映紀錄片《目送》,之後會有觀眾與龍應臺先生互動的環節,最後是龍應臺先生為各位讀者籤名留念。 南方周末總編黃燦上臺致辭,他稱龍應臺的到來是」貴人出門多風雨「,引來觀眾們大笑。他以孫中山先生的臨終遺言「和平,奮鬥,救中國」作結。
  • 目送女兒上幼兒園
    看著她消失在我的視線裡我竟有點失落,這個場景讓我想起龍應臺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 讀後感寫作格式步驟
    為了強化閱讀實效,常常要求我們寫讀後感。寫讀後感是檢驗閱讀成效的最佳手段。寫讀後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阿甘文案】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我們寫不了的。1、寫讀後感引用原文內容要簡要。寫讀後感避免不了要引用原文內容,在引用原文內容要掌握好尺度,不能整段來用,要引用一些能夠最說明問題的關鍵詞句。2、寫讀後感敘述讀的過程要簡略。寫讀後感可以敘述一些讀的過程,但這部分不是寫作的重點。寫閱讀過程要簡單敘述,做到點到為止。
  • 龍應臺:目送(親情美文)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臺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的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
  • 龍應臺散文集《目送》觀感:再見,不必追
    從《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龍應臺:溫情的母親,落寞的女兒,思考的文人,被稱為 「華人界最犀利的一支筆」的龍應臺在這本書中所表現出來的,卻是無盡的柔情。「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是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臺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
  • 讀後感、觀後感作文怎麼寫
    讀後感   01.讀後感的概念   讀後感的概念有兩重含義:一是真實的、不受任何約束的讀後感,二是一種作文的體裁,考試時要接受各種條件的約束。下面這篇讀後感,就接近於第一種讀後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