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姣娥散文:讀龍應臺的《目送》

2020-12-11 騰訊網

翻閱龍應臺的《目送》,是在一個金秋的下午。此時的我,離開湖南老家剛好十天。

十天前,我離家的前夜,七十歲的老母睡在與我相鄰的床上,絮絮叨叨地告訴我:下次你回家,不知道你是見人,還是見屍,你身上的這套睡衣,我會幫你洗乾淨用塑膠袋裝好放樓上,我活著還能拿給你穿,如果我死了,你要記得我今天的話。

我不置可否,既沒有打斷母親的絮叨,也沒有回應她的叮囑。回老家參加兩個妹妹孩子的婚禮,難得有時間與老母一起生活了半個月。

人前利索,聲音脆亮的她,在我的日夜陪伴中,眼見了她身體的衰弱,記憶的衰退,還有三頓飯前必須吞食的大把藥丸。

我憂傷地望著她,耐心地傾聽她,那些不知重複了多少次的陳芝麻、爛穀子,那些被妹妹們戲謔為「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許多過往和糾結。

我知道,除了我在有限的時間裡,能夠如此耐煩地聆聽她的傾訴,其他人回到她身邊,不是嘰嘰喳喳開玩笑,就是歡天喜地湊牌局。

父親離去十多年了,十多年對於一個七旬老人來說,是一種怎樣的寂寞和孤單?

龍應臺的《目送》,如此深邃地擊中了我,讓我在這些飽含深情的文字中,一次次,感同身受。

龍應臺所寫的,也是我所經歷和正在經歷的。龍應臺所感受的,也是我已感受和正在感受的。她的筆法敏銳,細膩,她的感受幽微,冷靜,無論是面對父親的逝、母親的老,還是兒子義無反顧的離,或者是朋友的相互牽掛,姊妹的攜手同行,那種深入骨髓的憐惜和疼痛讓你不得不相信:「有些路啊,你只能一個人走。」

人生是一場修行。在這場修行中,「我慢慢地,慢慢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是的,不必追。咫尺天涯也好,相伴為鄰也行,生命永遠是獨立特行的個體。溫情脈脈,又飽含冷寂的文字,像風,像雨,又像酒,既有人生的必然,又有必然中的漠然。

每一天,每一刻,我們穿行在紛繁複雜的人世,用無窮盡的奮鬥和一生的努力,跋涉、追尋神馳的旅行路線,殊不知,「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滿樹繁花,最後只剩下辛酸而甜蜜的記憶,有時,連記憶都無蹤可尋。

讀完龍應臺的《目送》,我長久沉寂。腦海中如電影一樣交替閃現各種鏡頭:舉傘站在細雨中,目送載著我的公交車漸漸遠去的父親;站在屋後路邊目送我離去的母親;追到火車站站臺目送我上車的弟弟、姨侄;還有我無數次望著載有兒子的汽車漸行漸遠的複雜心情……

目送,於我,是深藏於心的牽掛、憂傷和愛。

楊姣娥散文:兒時的春耕

楊姣娥:沒有比這更美好的了

楊姣娥:別讓學習成為一件打臉的事

楊姣娥散文:故園

作者簡介:一個喜歡玫瑰和白菜的女人,一個喜歡沉迷於書海的女人,一個被生活累彎了腰卻深懷感恩之心的女人,一個容顏漸老,心態卻依然年輕的女人,一個出入於夢想和現實之中的女人, 一個喜歡折騰自己的女人。

相關焦點

  • 【書友·說書匯】本期共讀龍應臺《目送》
    【書友·說書匯】本期共讀龍應臺《目送》 2020-11-23 16: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龍應臺散文《寂寞》有感
    讀龍應臺散文《寂寞》有感西域九月,天氣漸涼,空氣還是一如既往地乾燥。偶爾有風吹過,依然是風沙的味道。夜深了,剛滿周歲的女兒睡熟了,我才有時間拿起書來靜靜地讀上那麼一會兒。今天拿起的臺灣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特別喜歡那篇《目送》,尤其是文章結尾那段:「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年少時的寂寞,多半是前一種,那是渴望陪伴,渴望存在,渴望被在乎、被認可,父母朋友一句鼓勵、一些陪伴都可以消減。
  • ---再讀龍應臺《目送》
    再讀龍應臺的《目送》是因為很想為它寫點什麼,此次再讀和初讀時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龍應臺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2005年,《親愛的安德烈》2008年,《目送》2001年首版。封面讀龍應臺文字,有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有時溫情滿滿,坦率、憂傷又美麗。
  • 番禺|閱讀打卡⑮:番禺執信附小李霞老師領讀推薦龍應臺《目送》
    「領讀者」計劃本期由番禺執信中學附屬小學李霞老師領讀龍應臺的《目送》,點擊下方語音一起來聆聽吧☟《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 文化封丘——散文:《目送》杜學
    朗誦:王永目送文/杜學兒子在縣上一中,兩個星期才回家一次。每次返校,我都去送他。更多想到的是:他背著書包在前面走,我跟在後面去送他,他走遠了,淡出了我的視線,我還沒有回去,久久的,久久的站在那裡,目送著他……【此文入選《中國精短散文三百篇】作者簡介:杜學,新鄉市封丘人。網名淺墨。喜歡文字。作品散見報刊、雜誌與網絡平臺。十八歲時曾在《中嶽》發表習作。
  • 「年度散文推薦」李宏|目送
    曾在當地報刊上發表有多篇散文、詩歌及小戲小品。部分作品見於省市報刊。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摘自臺灣作家龍應臺的《目送》天空正飄著四月的冷雨,時而有嗖嗖的涼風拂過臉頰。我站在百裡之外的異鄉的土地上,送別前來上班的女兒。遠處的山,近處的水,街道兩旁高大的白楊樹,以及馬路上穿梭不息的車流和行人,此刻,都籠罩在一層灰濛濛的雨幕中了!
  • 隨筆 | 楊姣娥:騎車上幼兒園
    《黃石文學》第246期本期責編 | 王春樹作者簡介|楊姣娥,湖南湘潭人。有小說、散文、文學評論百萬餘字散見於《中華散文》《長江文藝》《椰城》《武鋼文藝》《演講與口才》《中國教育報》《廣州日報》《湖北日報》《珠海特區報》《北京晚報》等100多種報刊雜誌,作品收入多種選本和年鑑;著有《一路花香》《時光碎片》《一個母親的親情手記》《開出自己的芬芳》。
  • 鄉土散文:目送
    從前的日子總是慢,而現在的慢得刻意去尋找,去尋找溫軟舊光陰裡的老故事,去尋找溫暖舊時光裡的老人家,將那些細碎冗雜的過往續寫成詩篇,慢慢斟酌,細細回味……「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
  • 作品分析 | 龍應臺《目送》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
  • 散文:目送,不必追
    文/秋水落梅花【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才真正理解,母親的心很苦,她苦到不忍心看妹妹穿婚紗的樣子,我的相機拍下了妹妹最美的樣子,可是我不知道,母親在親戚朋友都出門後,整整哭了三個小時,回來看到她失魂落魄的樣子,我才知道,不是說所有的目送都一定是溫暖的,母親的目送是不動聲色的關注和內心的煎熬,所以從那天開始,我必須要長大。
  • 《目送》今生我們與父母在目送中愈行愈遠,且告訴我們不必追
    4.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以上這些話,均出自《目送》,是臺灣散文作家龍應臺經典文集,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
  • 縱然鐵石心腸,也扛不過這三個淚崩的點——讀龍應臺《目送》
    你只知道龍應臺《目送》中最經典的那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讀龍應臺的《目送》,你會了解有關人生的五個「常識」
    偶然間揀了一本女兒正在看的書,書名《目送》,作者臺灣龍應臺。幾乎沒有系統看過她寫的書,只知道是個女人,很有才情也有血性,在臺灣有立錐之地。都說讀書會讓人生發智慧,幡然警醒;都說行路會讓人增加見識,開闊眼界;都說常識怎麼變也依舊只能是常識……龍應臺的《目送》裡有篇文章叫<常識>,伊說她自己有次去採訪一個很有學問的人,見那人很是難受的樣子,便關切的詢問,得知是前列腺出了問題,也沒有就那個問題展開更為深刻的討論,匆忙間結束了採訪……常識一:前列腺是男人的身體部件
  • 這一場漫長的目送,願你餘生安好
    大學時代讀龍應臺的《目送》,尤記得那段: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晶晶姐和大姑姑之間,今生今世的緣分似乎太短了。大姑姑沒能看到她成家,晶晶姐回頭卻是連母親的背影也看不到了。
  • 龍應臺《目送》:21世紀的《背影》,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於是在感悟與悲痛間,龍應臺寫下了散文集《目送》。龍應臺在《目送》裡用簡潔真情的文字寫了父母的老與逝,兒子的成長與離開,手足的共老,朋友的牽掛,她在行走中所見到的人、事、物,告訴我們:所謂人生,其實就是看見與被看見,目送與被目送。
  • 2018年讀書筆記·第30本龍應臺《目送》
    全書共七十三篇散文,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和和失智、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
  • 再讀龍應臺的《目送》:仍然被那些優美、富有哲理的句子深深打動
    讀初高中的時候,看過龍應臺很多作品,很喜歡她的一些散文隨筆,她的文筆清新又發人深省。今日偶然又讀到了龍應臺的作品,竟然回憶起了年少青春的我。那時我看龍應臺的書,摘抄了好多優美富有哲理的句子,這些句子朋友似地陪伴我度過了美好的青春!時光飛逝,往事如煙,感嘆歲月不饒人。
  • 2019年高考現代文閱讀技巧點撥:解讀龍應臺《目送》
    文題分析:這是一個兩字構成的偏正式記敘類情感文(散文)的文題,中心詞是動詞「送」,「目」是狀語,表示送的方式。用眼睛默默地送別親人,默默地傳送關注、牽掛、失落、傷感等綿綿的親情。這些目送的經歷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現實生活中上演著,父母目送子女,子女目送父母,很真實,更感人,所以這篇《目送》能給人深刻地啟示:為人子女者不能忽視父母深情的凝望,為父母者幸福享受著子女的每一次目送每一次的孝心和關愛。
  • 龍應臺散文集《目送》觀感:再見,不必追
    從《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龍應臺:溫情的母親,落寞的女兒,思考的文人,被稱為 「華人界最犀利的一支筆」的龍應臺在這本書中所表現出來的,卻是無盡的柔情。「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是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臺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