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看龍應臺 - 近看龍應臺--傳媒--人民網

2020-12-11 人民網傳媒

昨天,去北大聽龍應臺的講座。

我早已經不是追星的年齡,可還是喜歡龍應臺,喜歡很多能夠把文字變成舞蹈的女人。之前在南周上看到這個中國夢的活動,便去索票。他們給我發了很多簡訊,開始說我入選了,後來又說對未能入選表示遺憾。我都迷糊了,當時決定放棄了,我不想大熱天跑到北大,最後卻無法入場。

早晨,老公問我活動的事兒。我說我不去了,他說,「去吧。」想想也是,我不確定有生之年是不是還可以有機會看到龍應臺呢,所以我決定前往,哪怕是白跑一趟我也認了。

先去學校列印確認函,然後跑到北大。進了南門,心潮澎湃,這也是我曾經呆了三年的地方,北大真的一點也沒有變。它的寧靜是人大永遠都沒有的,我很奇怪,為何北大的高牆總能隔斷世外的喧囂,而人大永遠和世界融為一體。

在百年紀念講堂前繞了好幾圈,才在角落裡面找到了南周的辦公地點,順利地換了票,發現已經有很多人在門前排隊了,距離開始的時間還有將近一個小時。我在臺階上坐了下來,一個工作人員對我說,最好還是排隊,「不然,你也許只能坐得很遠,看不見你的偶像了。」

偶像?這個詞好像褻瀆了龍應臺,她不是偶像,大概可以算作心靈導師吧。

排隊的時候,跟後邊的小男孩聊天。他說,黃牛要賣票給他,說,「可以看易中天!」男孩反問他,「易中天是誰啊?」他大笑,說黃牛沒有做好功課,他不知道,這些人都是來看龍應臺的。

確實,我看見很多人手裡都拿著書,比如《目送》、《孩子你慢慢來》、《大江大河》……

易中天講了一個小時,只有一個小時留給龍應臺,我覺得很遺憾。我對易中天沒興趣,他是典型的中國文人,雖然他說,「誰說我是文人,我就罵他娘!我是士!」只是對於中國知識分子那種借古諷今的風格和方式,我一點也不喜歡,他的演講更像是一場言說,慷慨激昂,一會兒唱歌,一會兒笑罵,有氣氛,沒內容。

龍應臺上場了,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她跟我想像中是多麼不同啊!那麼瘦小,那麼溫婉,甚至還有一點點靦腆,她的演講是娓娓道來,更像是一個長者,以一個臺灣人的身份,給你將臺灣的故事,給你講一個在臺灣長大的人的心歷路程。

她給我們聽歌,用那些在臺灣流行的歌,用歌告訴我們臺灣人的夢是如何一路走來的。你不會覺得她在對你宣講什麼,而是在告訴你,她如何思考。

她在屏幕上給了我們兩個問號,

誰在乎大國崛起?

誰在乎血濃於水?

她說她不在乎,國家只是一個組織一個機器,她不在乎這個組織的崛起,她在乎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

演講結束的時候,她給我們讀了十幾年前她離開臺灣移民歐洲時候的一次演講的內容,她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不再恐懼,為了讓他們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以他們喜歡的方式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她說,她的書裡告訴年輕人說,我不相信,可是她說終究有一天你還是需要相信點什麼。所以,我們要去發現,隧道盡頭的希望。

 

 

 

 

 

 

 

相關焦點

  • 龍應臺簡介
    現任香港大學傳媒及新聞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84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稱之為「龍捲風」。1985年以來,她在臺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以專欄文章結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80年代對臺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1986年至1988年龍應臺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專心育兒。
  • 農村老話「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面相」該咋看?
    農村老話:「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說的是什麼意思?農村的俗語老話是咱們農村的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隨著社會發展,朝代更替,不少的俗語老話已經消失在時間的潮流之中。但即便如此,還是有一些俗語老話流傳了下來,就比如咱們今天要說的「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來看看是什麼意思?
  • 龍應臺的作文課
    課堂上,龍應臺讓學生扮演煞車失靈撞上一個人或五個人的換軌工人,嘗試站在不同角度看一件事,讓學生體驗「選擇」背後所隱藏的思考,學習到每種角度都有不同的見解論述。 「不管做出了甚麼選擇,對自己來說,都是當下最好的判斷。」龍應臺說,國小畢業後應具備有觀察理解能力,國中階段可開始進行思考跟判斷的訓練,充實論述跟思辨,需要透過老師來啟發和引導,相信國中生就可跟上。
  • 《中華文摘》文章:龍應臺 在香港播下一把種子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關向東  2006年11月,正在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中心擔任講座教授的龍應臺,完成了兩個心願:  二、她在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中心開設的、歷時9周的「文化政策與傳媒素質」課程結課。報讀課程的80多位學員,有香港政府部門的公務員、此間各大傳媒的編輯記者及專欄撰稿人 、畫家 、作家、律師、建築師,甚至會計師,還有正在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中心學習的碩士、博士,也有每周專程赴港聽課的內地報紙編輯記者。
  • 農村俗語:「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是什麼意思?
    這些老人們說的話我們很有可能常常會忽視掉,因為有的人可能會覺得他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人們他們的想法都是過時的,但是我們要知道老人們的經驗對於我們同樣很重要,只要我們仔細體會就能發現其中韻味,今天我們要給大家說的一句俗語就是「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你知道說的是什麼意思嗎?
  • 俗語: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老祖宗的經驗,在理嗎?
    俗語: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老祖宗的經驗,在理嗎?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是群居動物,我們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可避免的需要跟各色各樣的人打交道,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那麼當你遇到陌生人時,你會先看哪裡呢?俗語說:「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這句話有道理嗎?遠看臉中醫學中有「望聞問切」這個說法,對待來看病之人,首先要望其氣色如何,再聞其味道。問其病痛所在,最後切脈(把脈)。
  • 從《親愛的安德烈》中看龍應臺的教育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龍先生(龍應臺)是我一直很喜歡的一個作家,排開政治立場上來說,她的文字能給青春期的學子們以精神上慰藉,很多年輕人喜歡讀她的書,我也很喜歡。在每個人17、8歲最迷茫的時候,最適合讀龍先生的書。
  • 俗語「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古人識人方式,準嗎?
    俗語「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古人識人方式,準嗎?,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再來看第二句話「近看眼」。眼睛是人的心靈之窗,眼神更能看出其內心的本質好壞,如若其眼神堅毅明亮,與他人對視清澈無比,無絲毫波動,那麼這樣的人為人正直、剛正不阿、並且富有愛心。反之,其眼神躲躲閃閃、不集中、眼神到處遊動,那麼這樣的人會給人一種心思不純不安穩,陰謀多端的感覺,所以這樣的人大可遠離,不可深交。
  • 龍應臺,你居心何在?
    導讀昨日,龍應臺在境外社交平臺上公開發布涉及香港的言論,引起網友熱議,人民日報怒評「為何只見雞蛋不見燃燒彈?」昨日,龍應臺以「花園的地上有一顆雞蛋」形容香港及香港青年,引發網友廣泛關注,話題持續佔據微博熱搜榜。龍應臺聲稱若「武力鎮壓」,是「祖國」背叛香港!圖片來源:要聞記者人民日報:為何只見雞蛋不見燃燒彈?
  • 俗語: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啥意思,老祖宗教你看人
    但是,這些俗語並不都是靠譜的,比如說:「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這是老祖宗教給我們的看人方法,畢竟面由心生,所以這句俗語還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可盡信。「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離得遠的話看一個人的長相,離得近的話看一個人的眼,離得不遠不近的話就看一個人的眼窩。
  • 老人常說「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該如何理解?
    那些老人們更喜歡聊著俗語,通過那些老話來感慨人生,別看這些老話比較通俗,可理解其中的意思,大家就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那麼,老人常說的「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 龍應臺茄萣行腳 回憶無割裂的泥土文化
    東南網3月19日訊 據中評社報導 「文建會主委」龍應臺首次文化行腳,18日第一站先抵成長之地高雄茄萣,不但高雄市長陳菊親往迎接,還吸引了大批媒體採訪與地方民眾圍觀,龍應臺與老友攜手走過老、參訪廟宇,對鄉親的熱情,感動之情溢於言表。龍應臺父親曾經是茄萣的警察巡佐,龍應臺表示,14歲至23歲,人生最重要的成長歲,就在茄萣。
  • 「原住民」平均壽命比普通臺灣民眾短近9年 龍應臺:讓我汗顏
    馬英九赴大武山走訪「原住民」老奶奶(圖片來源:龍應臺Facebook)【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日前走訪老部屬、「失業部長」龍應臺,幫其在屏東市街上水果攤叫賣,事件在島內引起不小反響。龍應臺今天(10日)繼續揭露兩人遊走臺東大武山部落,看到3歲女童和90歲老媽媽,她有感而發地說,部落醫療匱乏,「原住民」比全體臺灣民眾少活幾乎9年,讓身為漢族的她很慚愧。據臺灣「聯合新聞網」3月10日報導,龍應臺在臉書(Facebook)上描述兩人走遊部落的過程,雖然沒有明指「失業之人」是誰,其實就是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
  • 2019年中國傳媒大事記--傳媒--人民網
    2019年已經劃上句號,回望這一年,對於傳媒界來說,有不少大事、喜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中外媒體競相報導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日報改版、「學習強國」平臺上線、中宣部組織開展「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我國首次實現8K超高清內容5G遠程傳輸、 「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首屆理事會議舉行……新年伊始,人民網傳媒頻道帶您回首
  • 龍應臺給93歲失智母親的信(看哭無數人)
    65歲的作家龍應臺辭職回家,照顧93歲的母親應美君。美君患上了阿茲海默症,誰都不認識,在照顧母親的過程中,龍應臺提筆寫下了給母親美君的信,並把這個過程寫成了一本書:《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當下,因為,人走,茶涼,緣滅,生命從不等候。」
  • 龍應臺:李安的成就受惠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深沉濡染
    臺灣當局「文化部長」龍應臺這幾天忙著在歐洲訪問,也不忘在演講中、專訪中提到李安。龍應臺26日在劍橋大學演講時指出,剛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李安成長背景如同臺灣文化發展史的縮影,臺灣創造的公民社會是多年來努力塑造而成,但挑戰仍未結束。而在接受BBC專訪時,龍應臺亦提到李安,稱李安的成就受惠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深沉濡染。
  • 「新媒體與社會發展」系列論壇--傳媒--人民網
    杜登斌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副秘書長、人民在線副總經理。楊馳原 新聞出版總署《傳媒》雜誌社主編。北京市新聞出版局特聘專家。張國濤 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副秘書長。》雜誌社 人民網傳媒頻道 獨家門戶合作媒體:搜狐傳媒 首屆新媒體與社會發展全球論壇    隨著物聯網和信息高速公路等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人類意識形態中的社會結構正以數位化形式展示出來
  • 看了是五星幼兒園,離家也近
    看了是五星幼兒園,離家也近,就想著提前報個名,結果去了負責的老師沒在,打電話說沒位置啦,現在上幼兒園太難了,不到兩歲去報名三歲上幼兒園,基本上提前一年就沒位置了,特別好奇都是怎麼去上的。門口保安也說我們去晚了,這就是個死命題,太早去報名人家不接受,晚了報不上。
  • 傳媒視線:透過微信看人際 讓距離更近還是讓心更遠--傳媒--人民網
  • 從龍應臺演講看「紅歌」的力量
    據臺灣「中央社」17日報導,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赴香港大學演講,在演講中提問臺下聽眾「你們的啟蒙歌是哪一首」。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發言說,「我想起進大學的時候,很多師兄帶我們唱的《我的祖國》」。龍應臺問道,「《我的祖國》怎麼唱,頭一句是什麼?」她的話剛講完,場上多人開始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