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龍應臺演講看「紅歌」的力量

2020-12-11 中國臺灣網

  據臺灣「中央社」17日報導,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赴香港大學演講,在演講中提問臺下聽眾「你們的啟蒙歌是哪一首」。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發言說,「我想起進大學的時候,很多師兄帶我們唱的《我的祖國》」。龍應臺問道,「《我的祖國》怎麼唱,頭一句是什麼?」她的話剛講完,場上多人開始合唱。「中央社」稱,這段視頻上傳網絡後,許多大陸網民表示自己感動得哭了,有人說「愛國港人還是佔大多數」,也有網民調侃「這是一場洗腦對決,真替主講人感到尷尬」。

  當下社會上流行的音樂,其內容大多講述的不是悽悽婉婉、纏纏綿綿的愛情,就是和和美美、團團圓圓的幸福,偶爾流行幾首勵志的就算不錯了。其實這也本無可厚非,社會發展的這麼好,人民安居樂業,多些靡靡之音也是可以的嘛!

  不過,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不說社會上的普通群眾,就算是大學畢業的「高級知識分子」,現在也很少有人關注當今中國的現狀,不信去問問,有幾個中國大學生能把中國當下的最高領導班子說一遍,在這個問題上,有調查顯示,「211」「985」的名牌高校和普通高校是沒什麼差異的,雖然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是,長此下去,真的好嗎?

  這個時代對於年輕人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光明的時代,也可以說是一個悲哀的時代。從歌曲的曲風,我們就能看到,當今年輕一代國民的精神狀態。如果一代人的歌曲回憶不是迷茫、彷徨,就是沉迷享樂、富於幻想。最後只能用一句「生活就是一場隨遇而安」來安撫,偶感孤獨,也僅僅是聽一首汪峰的《彷徨》來驅除,很顯然是不夠的。

  我喜歡莫言的作品,雖然用委婉的方式講述了那個特殊時代的痛苦,但我能看到,即使痛苦,但是人們心中信仰的力量,為他們的未來支撐出了希望。我的父母親就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普通的工農子弟,也並未入黨,但是在高興之餘,母親總愛哼唱幾句那時的紅歌,父親雖五音不全,可他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口哨,吹奏出和諧激昂的旋律。那是一代人的記憶,更能看到一代人的骨氣。

  今天,雖說時代變了,生活好了,國家發展走上快車道了,可是,此時也是該冷靜冷靜了。臺灣與大陸分離如此之久,幾代人的努力,而今卻有付諸東流的可能,香港這個回來許久的「孩子」,「紅歌」而今能在在港大唱響,說明民心未變,但是再這樣下去3年5年,或者10年20年呢?紅歌的力量是否還能延續?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和警惕!(中國臺灣網網友:王鑫)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相關焦點

  • 龍應臺港大演講問啟蒙歌 聽眾合唱《我的祖國》
    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前段時間赴香港大學演講。當她問及在場聽眾的人生啟蒙歌時,臺下多名聽眾唱起了大陸愛國歌曲《我的祖國》。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18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稱,港大雖然被一些人認為鼓吹「港獨」,但香港的力量對比是複雜的,社會狀況也不簡單;香港有愛國愛港的歷史傳統,很多人並沒有高調說出來,但在一些特殊場合和情景下會顯示出來,因此在香港出現這種現象不奇怪。 這場講座是香港媒體與香港大學合作推出的「大學問」系列之一,講題為「一首歌,一個時代」,10月7日舉行,12月14日才在媒體上播出。
  • 龍應臺回應香港大學《我的祖國》演講事件:大河就是大河
    【觀察者網綜合】在剛剛結束的這個周末,龍應臺港大演講視頻火了,觀眾齊聲同唱《我的祖國》更是將現場帶到了高潮,場面令人動容。 昨天(18日),龍應臺本人在港媒發表文章《大河就是大河》,回應此事。 在文章中,龍應臺寫道「可容上千人的港大禮堂當天是滿座,大概一半港人,一半陸生,少許臺灣人和其他地區的華人。」
  • 龍應臺在香港大學演講全場合唱《我的祖國》視頻觀看
    原標題:龍應臺談《我的祖國》合唱一事  編者按:  近日,一段龍應臺在香港大學演講時,全場合唱《我的祖國》的視頻【手機點擊觀看】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龍應臺女士親撰短文回顧了自己在香港大學的演講現場,陳述了自己的認知,並授權南方周末刊發此文。
  • 龍應臺回應香港大學聽眾《我的祖國》事件 網友們怎麼看?
    【觀察者網綜合】針對《我的祖國》強勢刷屏,龍應臺昨日(18日)在港媒發表文章《大河就是大河》回應此事。 當聽到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說自己的啟蒙歌曲是《我的祖國》時,龍應臺心中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是一首「紅歌」,「身為大學副校長的周偉立在一千個師生面前不避諱地說自己的啟蒙歌曲是一首『紅歌』,需要勇氣。」
  • 龍應臺香港大學演講千人合唱我的祖國:愛國是香港主流
    臺灣作家龍應臺今年10月在香港的一場演講中問起啟蒙歌曲,在場的一位香港人士說,他想到的是《我的祖國》。隨後,不知誰開了頭,1000餘人的現場不約而同地合唱起這首歌。­  合唱《我的祖國》,在內地,是再尋常不過的一幕。發生在香港,其實也不必吃驚。­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的祖國》本來就是一首曲調優美、歌詞真摯的好歌。內地不分南北老少,幾乎人人會唱。
  • 龍應臺發文《大河就是大河》(附全文)回應《我的祖國刷屏》
    剛剛過去的周末,觀察者網報導了龍應臺在港大演講全場合唱《我的祖國》的消息,引發強烈反響。昨天,龍應臺本人在港媒發表文章《大河就是大河》,回應此事。  在文章中,龍應臺寫道「可容上千人的港大禮堂當天是滿座,大概一半港人,一半陸生,少許臺灣人和其他地區的華人。」
  • 龍應臺回應《我的祖國》合唱:原以為港人不太會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崔明軒環球時報記者邢曉婧]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前段時間赴香港大學演講。當她問及在場聽眾的人生啟蒙歌時,臺下多名聽眾唱起了大陸愛國歌曲《我的祖國》。
  • 龍應臺香港演講:文化保存不是為了緬懷過去
    昨日下午,當極少公開露面的著名作家龍應臺出現在香港會展中心演講大廳時,全場掌聲雷動。2000名恭候多時的讀者早已將大廳擠得水洩不通,連龍應臺演講席周圍的空地都坐滿了人。自2003年2月辭去臺灣文化局局長以來,龍應臺在將自己的文化理念透過官僚機器的運作變成現實後,一塵不染地回歸文壇,回到寫作。
  • 龍應臺談《我的祖國》全文 龍應臺香港大學演講視頻
    隨後,在講座的問答環節,龍應臺回答學生提問時,說起什麼叫經典歌曲。  龍應臺聽完,一邊點頭,一邊抿嘴微笑。  對此,龍應臺也很認真地回復道,「《義勇軍進行曲》在成為國歌之前,它不是國歌,它是一個抗日歌曲。我會覺得,一個好的作品,它就是好,而不需要去回答一個問題。說你的思想性夠不夠。它是一個好的作品時,它會有各種不同的、微妙的,你不見得能用公式區分析它的原因。」  講座現場氣氛很好,在講座最後,龍應臺誠懇地告訴在座的人:「我們沒有不懷希望的權利。
  • 近看龍應臺 - 近看龍應臺--傳媒--人民網
    昨天,去北大聽龍應臺的講座。 我早已經不是追星的年齡,可還是喜歡龍應臺,喜歡很多能夠把文字變成舞蹈的女人。之前在南周上看到這個中國夢的活動,便去索票。他們給我發了很多簡訊,開始說我入選了,後來又說對未能入選表示遺憾。我都迷糊了,當時決定放棄了,我不想大熱天跑到北大,最後卻無法入場。 早晨,老公問我活動的事兒。
  • 龍應臺香港大學演講問啟蒙歌曲 觀眾席合唱《我的祖國》
    【觀察者網綜合】近日,香港媒體放出了一段龍應臺在港大的演講,令觀者振奮。倒不是因為演講內容,而是演講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 龍應臺問臺下聽眾,你人生最早的啟蒙歌曲是什麼?一位中年聽眾,操著廣普答道:是大學師兄們教的《我的祖國》。然後,措手不及地,全場開始合唱「一條大河波浪寬」……
  • 龍應臺:發掘詩歌安靜的力量(圖)
    與會的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表示:文化部』重新利用歷史建築,是方塘一鑑開;企業家支持詩歌創作,是源頭活水來。」  「齊東詩舍」環境優雅,很適合作為醞釀詩歌的書房。臺灣著名詩人管管、張默、陳黎、鍾喬等均被龍應臺請進了這個大書房。管管認為:「一個民族沒有詩,這個民族的靈魂就會飢餓。」陳黎長期與大陸詩歌界有著密切聯繫,5月份還將赴中國人民大學作訪問學者。
  • 龍應臺小檔案
    龍應臺在北大百年講壇演講龍應臺1952年出生於臺灣高雄縣,祖籍湖南衡山。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之後赴美深造,獲得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文人龍應臺1984年,龍應臺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熱烈迴響;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個月內印刷24次,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1980年代對臺灣民主發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余光中稱其為「龍捲風」。同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震動臺灣文壇。
  • 龍應臺:傾聽一個人的記憶
    龍應臺演講現場 楊明 攝□本報記者 錢歡青 發自北京  從《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1月6日下午,龍應臺在北京做了題為《傾聽一個人的記憶》的演講,這是她自2010年在北京大學演講後,六年來首次在北京,在大陸演講。  龍應臺從自己對家族記憶的找尋開始講起,條分縷析、動情動容地講述了記憶的斷裂、修補,記憶對於編織歷史之網的重要,「一個人的記憶跟集體記憶是這麼細密地編織在一起。你的記憶是什麼就決定了你會忠誠於誰,會反叛於誰。它會決定你的愛、你的恨。」
  • 「美麗」與「文明」:龍應臺的愛與怨
    八月一日,龍應臺在北京大學作了演講,《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不僅談了自己以及臺灣人的「中國夢」,還對一個「文明」的中國作出了期許。龍應臺對中國大陸的抱怨,基於父母長輩那一代人的不由自主、放逐的一生,這是一輩人對中國近代史作出的犧牲。
  • 龍應臺最殘酷的書
    IMBA項目上發表演講。當天演講的主題是「文學有用嗎」,龍應臺一襲白色襯衣搭配黑色長褲,聲音溫柔,淡定從容。  生於臺灣,學成於美國,嫁給德國人,曾做過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現在香港大學做教授的龍應臺,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皆有巨大影響力。這樣一位女性,堪稱傳奇。
  • 龍應臺痛心:臺灣前途堪憂,大陸根本不用動手!
    3月2日,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接受德媒專訪,她稱對臺灣前途感到非常憂慮,臺當局領導人缺乏遠見,陷入每四年一選的鬥爭遊戲中,「沒有看到大陸本身巨大的改變,以及全球新秩序的正在形成。」龍應臺表示,臺領導人不應圍繞著內部的小格局鬥爭,而看不見在大格局裡應要如何保證自身安全。
  • 《演講的力量》:低估了「演講」的力量
    一場青少年演講比賽在某知名大學美國舉行。來自中國的15個孩子被選為優秀的演講者。這些孩子們在表現舞臺上非常平靜,他們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非常清晰,聽了他們的演講後,我深受感動。事實上在許多電視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在舞臺上發表一些精彩的演講,這讓很多家長羨慕不已。
  • 龍應臺:李安的成就受惠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深沉濡染
    臺灣當局「文化部長」龍應臺這幾天忙著在歐洲訪問,也不忘在演講中、專訪中提到李安。龍應臺26日在劍橋大學演講時指出,剛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李安成長背景如同臺灣文化發展史的縮影,臺灣創造的公民社會是多年來努力塑造而成,但挑戰仍未結束。而在接受BBC專訪時,龍應臺亦提到李安,稱李安的成就受惠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深沉濡染。
  • 國內思想周報|反霸凌不能以牙還牙,龍應臺回應《我的祖國》
    阿爾法狗戰勝人類,從哲學上看並不是一項多麼具有突破性的成就。因為無論下棋規則如何複雜,只要機器具有足夠的計算能力和足夠巧妙的算法,下棋過程都可以被計算機所模擬的。而人類的心智涉及了直覺、意識和生命過程等難以被計算機模擬的現象,即便是單純的表徵內容,也通常因為其情境性特徵,而無法清晰地定義它們的形式規則,從而也難以被計算機完全模擬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