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發文《大河就是大河》(附全文)回應《我的祖國刷屏》

2020-12-11 閩南網

  剛剛過去的周末,觀察者網報導了龍應臺在港大演講全場合唱《我的祖國》的消息,引發強烈反響。昨天,龍應臺本人在港媒發表文章《大河就是大河》,回應此事。

  在文章中,龍應臺寫道「可容上千人的港大禮堂當天是滿座,大概一半港人,一半陸生,少許臺灣人和其他地區的華人。」

  當聽到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說自己的啟蒙歌曲是《我的祖國》時,「站在臺上的我,腦海如電光石火般閃過好些念頭」。

  而更讓龍應臺驚訝的是,「 原以為大陸人之間會有代溝--也許年輕人不太會唱,但是發現年輕人一樣純熟地唱;原以為港人可能不太會,發現港人能唱的也很多。」

  在文章最後,龍應臺寫道:

  當一個半小時的演講被切出一個碎片,然後那純淨自然、敞開傾聽的片刻突然變成一個刀光劍影的東西,我只能說,這樣充滿猜疑地活著,不累嗎?

  但據觀察者網查詢,內地媒體在刊發此文時並未出現這段話。

  10月7日,龍應臺在香港大學發表名為《一首歌,一個時代》的演講,她問現場觀眾啟蒙歌曲是什麼,坐在前排的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回答說,是他剛進大學時師兄帶著場的《我的祖國》。

  龍應臺不敢相信,反問了一句,「真的?《我的祖國》怎麼唱,頭一句是什麼?」

  話剛問完,全場響起大合唱,「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近日,一段龍應臺在香港大學演講時,全場合唱《我的祖國》的視頻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龍應臺女士親撰短文回顧了自己在香港大學的演講現場,陳述了自己的認知,並授權南方周末刊發此文。

  龍應臺《大河就是大河》全文:

  在港大演講「一首歌,一個時代」之前,我特別對身邊臺灣和香港朋友們做了「微調查」,問他們:「你的啟蒙歌是什麼?」「啟蒙」,不一定得是兒時聽到學到的歌,而是,回首想想什麼歌對你自己的成長曆程有著特別的意義。

  幾乎每一個人都得認真地想一想才給得出答案。世代不同,答案不一樣。在臺灣,老一輩的,也許會說出一首抗日時期的愛國歌曲,譬如《家在山那邊》或者1945年之前的一首日本民謠。年輕的有的提到像《橄欖樹》這類的校園民歌,有的提及正活躍當下的周杰倫。

  香港的朋友,一番沉吟之後,往往想到的是英文歌。好幾個朋友選的都是約翰列儂的 Imagine. 那充滿人道主義理想色彩的歌,感動了太多青春易感的心,而這首歌,列儂自己說,內容「幾乎就是個共產主義宣言。」

  於是我最後決定,演講就從幾首歌詞內容經過多重意義轉換的外文歌曲說起。尤其是南斯拉夫電影「橋」的主題曲「啊朋友再見」,從農民的耕作民謠轉換成遊擊隊歌曲,到了七十年代,透過電影的力量風靡了整個中國。

  1940年代為了紀念被國民政府鎮壓而遇難的學生所寫的歌,輾轉到臺灣變成了五十年代白色恐怖犧牲者步向刑場前的告別哀歌。歌曲,因為時空更替,與不同的集體記憶接軌而產生完全不同於初衷的意義,但是每一個意義都是真實的。

  可容上千人的港大禮堂當天是滿座,大概一半港人,一半陸生,少許臺灣人和其他地區的華人。聽眾合唱了好幾首歌,臺灣人用國語合唱《綠島小夜曲》,一首包裝在愛情裡的政治抗議歌;香港人用粵語合唱《友誼之光》,兩曲其實是同一首歌。當坐在第一排的周偉立教授回答說,他的啟蒙歌是「我的祖國」時,站在臺上的我,腦海如電光石火般閃過好些念頭。

  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是一首「紅歌」,身為大學副校長的周偉立在一千個師生面前不避諱地說自己的啟蒙歌曲是一首「紅歌」,需要勇氣。

  但我欣賞他的誠實。七十年代的香港,尤其是七十年代的香港大學,所處的氛圍曾經被稱為「火紅的年代」,就如同1971年列儂發表的Imagine所傾訴的,那時的港大學生,在英國帝國統治的陰影中,是多麼憧憬那個紅色的「祖國」可以帶來公平正義和民族自尊。周偉立所說的「師兄們」,就是那「火紅的年代」裡擁抱著純真信仰的一整代年輕人。他的「啟蒙」來自那個年代對理想最熱切、最激情的追求,由一首歌來代表,在他脫口而出的那一個剎那,我就懂了。

  可是這首歌我沒聽過--我想聽,而且這一半陸人一半港人的場內,聽一首對方深愛但是自己不識的歌,不是最好的傾聽嗎?演講的最終目的,其實不在於講,而在於傾聽。

  我的念頭全部都在一瞬間閃現:讓我們聽聽這首歌吧。於是我當場邀請大家一起合唱。

  聽眾開始唱時還有點害羞,零零落落的,但是旋律的優美有一種感染力,一會兒就唱開了。歌聲流蕩,化解心中原有塊壘,坐在一旁不相識的人在唱歌時相視而笑,是多麼美好的事,我於是讓大家合唱的時間拉長一點,雖然演講時間已經所剩無幾。讓我驚訝的是,原以為大陸人之間會有代溝--也許年輕人不太會唱,但是發現年輕人一樣純熟地唱;原以為港人可能不太會,發現港人能唱的也很多。

  一首歌,在不同的時空裡,撞見不同的記憶,就產生不同的情愫和意義。在港大大堂裡一千人坐在一起唱歌的那幾分鐘,在當下的情境裡,唱的就是大河波浪,詠的就是稻花白帆,歌所帶出來的個人記憶當然不同,可能是往日初戀,可能是家國情懷,可能是某種不堪回首,可能什麼都沒有,就是那簡單美麗的旋律; 那是非常純淨的幾分鐘。

  歌的意義會轉換,歌的溫柔力道強於刀劍,正好是我整個演講的核心。

  有時候,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浪就是稻浪罷了。

責任編輯:曹瑞

相關焦點

  • 龍應臺回應香港大學《我的祖國》演講事件:大河就是大河
    【觀察者網綜合】在剛剛結束的這個周末,龍應臺港大演講視頻火了,觀眾齊聲同唱《我的祖國》更是將現場帶到了高潮,場面令人動容。 昨天(18日),龍應臺本人在港媒發表文章《大河就是大河》,回應此事。 她在文中提到:「當坐在第一排的周偉立教授回答說,他的啟蒙歌是《我的祖國》時,站在臺上的我,腦海如電光石火般閃過好些念頭。 「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是一首『紅歌』,身為大學副校長的周偉立在一千個師生面前不避諱地說自己的啟蒙歌曲是一首『紅歌』,需要勇氣。」
  • 解放軍報刊文回應龍應臺文章:大河不只是大河
    12月23日,《解放軍報》刊登題為《大河不只是大河》的文章,反駁臺灣知名文化人龍應臺《大河就是大河》一文。《解放軍報》原文如下:這兩天,一則文化新聞成為網絡熱點:祖國寶島的一位「文化名人」,到香港大學作《一首歌,一個時代》的演講,沒想到遇到全場觀眾同唱歌曲《我的祖國》。這多少令這位名人有點意外,發表《大河就是大河》作為回應,稱「有時候,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浪就是稻浪罷了」。大河不只是大河。
  • 龍應臺回應香港大學聽眾《我的祖國》事件 網友們怎麼看?
    【觀察者網綜合】針對《我的祖國》強勢刷屏,龍應臺昨日(18日)在港媒發表文章《大河就是大河》回應此事。 當聽到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說自己的啟蒙歌曲是《我的祖國》時,龍應臺心中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是一首「紅歌」,「身為大學副校長的周偉立在一千個師生面前不避諱地說自己的啟蒙歌曲是一首『紅歌』,需要勇氣。」
  • 龍應臺香港大學演講千人合唱我的祖國:愛國是香港主流
    臺灣作家龍應臺今年10月在香港的一場演講中問起啟蒙歌曲,在場的一位香港人士說,他想到的是《我的祖國》。隨後,不知誰開了頭,1000餘人的現場不約而同地合唱起這首歌。­  合唱《我的祖國》,在內地,是再尋常不過的一幕。發生在香港,其實也不必吃驚。­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的祖國》本來就是一首曲調優美、歌詞真摯的好歌。內地不分南北老少,幾乎人人會唱。
  • 龍應臺在香港大學演講全場合唱《我的祖國》視頻觀看
    原標題:龍應臺談《我的祖國》合唱一事  編者按:  近日,一段龍應臺在香港大學演講時,全場合唱《我的祖國》的視頻【手機點擊觀看】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龍應臺女士親撰短文回顧了自己在香港大學的演講現場,陳述了自己的認知,並授權南方周末刊發此文。
  • 龍應臺香港大學演講問啟蒙歌曲 觀眾席合唱《我的祖國》
    【觀察者網綜合】近日,香港媒體放出了一段龍應臺在港大的演講,令觀者振奮。倒不是因為演講內容,而是演講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 龍應臺問臺下聽眾,你人生最早的啟蒙歌曲是什麼?一位中年聽眾,操著廣普答道:是大學師兄們教的《我的祖國》。然後,措手不及地,全場開始合唱「一條大河波浪寬」……
  • 《我的祖國》的情感來源: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條大河」
    《我的祖國》的情感來源: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條大河」金羊網  作者:宋昀瀟  2020-08-31 電影《上甘嶺》裡一曲《我的祖國》
  • 歌曲《我的祖國》詞作者喬羽:這條大河是中國人共同的記憶
    《我的祖國》因電影《上甘嶺》而誕生,但歌中所表達的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的真摯情感,使之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的記憶。值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文旅中國客戶端記者採訪了《我的祖國》詞作者喬羽,聽他為我們講述《我的祖國》和他的故事。
  • 龍應臺稱「祖國背叛香港」?「只見雞蛋不見燃燒彈」不是蠢就是壞
    臺灣作家龍應臺近日在社交媒體上談論香港亂局。一向凹慈悲人設的她,這一次同情起了「香港街頭的年輕人」。在這篇長文中,龍應臺將大陸比作「銅牆鐵壁」,將香港反對派比作「細小的雞蛋」,意在建構起後者「以卵擊石」的悲壯。
  • 歌曲《我的祖國》詞作者喬羽:這條大河是時代,也是歷史,更是中國人...
    《我的祖國》因電影《上甘嶺》而誕生,但歌中所表達的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的真摯情感,使之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的記憶。值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文旅中國客戶端記者採訪了《我的祖國》詞作者喬羽,聽他為我們講述《我的祖國》和他的故事。
  • 龍應臺回應《我的祖國》合唱:原以為港人不太會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崔明軒環球時報記者邢曉婧]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前段時間赴香港大學演講。當她問及在場聽眾的人生啟蒙歌時,臺下多名聽眾唱起了大陸愛國歌曲《我的祖國》。
  • 大河網【大河論壇】手機客戶端驚喜上線!
    河南社情民意平臺——大河網大河論壇手機客戶端驚喜上線!【大河論壇介紹】大河論壇是大河網旗下民生時政論壇,創辦於2003年,關注民生時事,反映社情民意,聚焦城市建設,弘揚社會正能量的民生時政論壇!自創辦以來,大河論壇充分發揮河南重點新聞網站的政治性、權威性、服務性,反映了網絡民聲,匯聚了網絡民智,推動了網絡問政,為中原崛起、河南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大河報號」:呼嘯的風景
    命名進京列車,贊助建業足球,資助公益事業……  大河品牌已經深入人心,大河報影響力已經遍布社會各個角落。  □首席記者 杜超    「你們可真會擴展品牌覆蓋啊。每次坐上K180次進京列車,滿眼都是大河報的標誌,讓旅客們感到簡直像進入了大河報社——窗簾、臥具、廣播聲音,配發的大河報、大河文摘報,都讓旅客產生強烈好奇感、認同感和信賴感。一份大河報在手,直至看到關燈,新聞信息、生活常識、社會現象,吸引了無數軟臥、硬座的讀者。」  「好多北京及外地乘客都由此熟悉了大河報。K180/179次列車,簡直成了呼嘯的大河報。這個冠名你們划算啊!」
  • 國內思想周報|反霸凌不能以牙還牙,龍應臺回應《我的祖國》
    而「打回去」的單一策略面對不同形式的霸凌行為,不但不管用,反而會讓受害小孩更加被邊緣化和遭到歧視、排斥——「打回去」其實就是在製造霸凌的氛圍,惡化校園環境。此外,霸凌行為是一種群體現象,不是只在霸凌者和受害者之間的事情,沒有發聲的旁觀者,也仍然在參與和扮演著投票的角色,共同促使著霸凌的發生。
  • 「相聚大河學校 遇見更好的你」-大河學校少先隊舉行迎新生活動
    9月1號,大河學校迎來了40名可愛的小同學,他們的到來,為大河學校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但是,他們對將要迎來的學習與生活還充滿著迷茫,所以大河學校少先隊組織了一次迎新活動,為新同學指點迷津。01 參觀美麗校園大河學校啟航中隊的老隊員代表帶領一年級同學參觀美麗校園
  • 大河造句和解釋_大河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大河在教材中的例句:1、他翻過九十九座高山,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出自:統編版二年級下冊-課文2-25、羿射九日)大河參考例句:1、一條大河波浪寬,端起這杯咱就幹。2、橋身直跨大河兩岸,像一條飛虹。3、歲月的大河淘盡了一切無價值的泥沙,而把真理留下。
  • 《大江大河2》楊採鈺原聲英文大獲好評
    近日,由上海廣播電視臺、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SMG尚世影業聯合出品,李雪、黃偉執導,孔笙監製,王凱、楊爍、董子健、楊採鈺領銜主演的當代都市劇《大江大河2》。作為繼《大江大河》之後的精品續作,該劇品質更上一層樓,播出後口碑評分一路走高,更獲得了雙臺收視破1的好成績。
  • 龍應臺談《我的祖國》全文 龍應臺香港大學演講視頻
    隨後,在講座的問答環節,龍應臺回答學生提問時,說起什麼叫經典歌曲。  她剛說完,另一名學生站起來說道:我的啟蒙歌曲是《義勇軍進行曲》。  龍應臺聽完,一邊點頭,一邊抿嘴微笑。  對此,龍應臺也很認真地回復道,「《義勇軍進行曲》在成為國歌之前,它不是國歌,它是一個抗日歌曲。我會覺得,一個好的作品,它就是好,而不需要去回答一個問題。說你的思想性夠不夠。它是一個好的作品時,它會有各種不同的、微妙的,你不見得能用公式區分析它的原因。」  講座現場氣氛很好,在講座最後,龍應臺誠懇地告訴在座的人:「我們沒有不懷希望的權利。
  • 龍應臺港大演講問啟蒙歌 聽眾合唱《我的祖國》
    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前段時間赴香港大學演講。當她問及在場聽眾的人生啟蒙歌時,臺下多名聽眾唱起了大陸愛國歌曲《我的祖國》。據臺灣「中央社」17日報導,龍應臺在演講中表示「一首歌能夠經歷數十年依然不被忘記,是因為它是時代、是歷史,更是每一個人的回憶與安慰」,接著提問臺下聽眾「你們的啟蒙歌是哪一首」。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發言說,「我想起進大學的時候,很多師兄帶我們唱的《我的祖國》」。龍應臺反問道,「真的?《我的祖國》怎麼唱,頭一句是什麼?」她的話剛講完,場上多人開始合唱。
  • 在大河唐城靜聽千年迴響
    我終於走到它的面前,對它的高處,須仰望了。   這是一座用夯土築成的古城。   出發到大河唐城之前,在巴裡坤縣文物局陳設著書畫筆硯的會議室,局長蔣曉亮對我講述了這座古城的來歷:巴裡坤古名蒲類。兩漢時期,巴裡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西漢初年,匈奴在巴裡坤打敗了月氏並佔據了這一地區,引發了第一次民族大遷移。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被匈奴扣留10年,就是被扣留在巴裡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