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有效期內才是父母

2020-12-11 人民網教育

原標題:龍應臺:有效期內才是父母

  文|龍應臺

  最近去拜訪了朋友,當我們都坐在朋友家的後院吃東西聊天時,他們的大女兒回家了。大女兒今年18歲,已經不住在家裡了。她跟著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進來,兩個人手上都各有一支煙。穿著很新潮,塞著小肚子,後面寡出腰的部分還有一個刺青。那個男孩子的手腕跟手餚上也有刺青。兩個人竊竊私語,有說有笑,但是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這讓我蠻感慨的,我突然領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實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我第一次見到這個外國女孩時,她才8歲。10年前我去她家時,她可以在短短時間內,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圖,都一模一樣地畫出來。我好驚訝,自從那次以後,我經常慫恿她的父母帶她去拜師學藝,但是他們永遠都可以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來搪塞我。奇怪的是她的父母一面搪塞我,卻又一面跟我炫推她女兒最近又畫了什麼。突然驚覺10年過得好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情,現在已經是10年後了。我不認為她的父母現在有資格去批評他們的女兒,因為一直以來,她的父母只顧著自己,從沒重視過她的教育問題。現在再想教育已經不可能了,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經過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限期內也沒努力過。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已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該說的,該教的,該做的,應該早就做足了,是到了驗收的時候了。這驗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針,也是孩子對外界的應變能力

  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有效了。要知道收手和承受的事實。

  我突然很感慨,我告訴我自己,必須在黃金時期內幫我的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因為時間真的過的很快。我不想將來只有嘆氣,搖頭的份。

相關焦點

  • 龍應臺:父母只有10年有效期!媽媽如何把握孩子成長的3個階段?
    原創 | 小可的向日葵地【導語】龍應臺女士曾經說過類似的話:其實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這個有效期很短,只有十年。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我們用規則,不僅約束孩子,也管理父母的行為,讓孩子和父母有一個明確的約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 為人父母的有效期,很短!很短
    龍應臺說,為人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而且這個時間很短,只有十年。孩子從出生。到幼兒園,再到小學,這黃金的12年就是為人父母最有效的時間。如果在這段時間,保持和孩子的良性溝通,給足孩子充分的愛和陪伴,那麼接下來的日子,不論是遇到青春期,還是在孩子人生重大抉擇的時候,父母都是孩子心裡第一位的。
  • 為人父母在於修行
    1、給予孩子「蝸牛」般的耐心與陪伴父母是有有效期的,錯過了有效期,再怎麼努力也難有效。對於這一輩子只有一次的經歷,父母應該珍惜。孩子是上天給的一份禮物,我們應該在有效期內全情投入,耐心地陪伴著他們長大。
  •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教育一旦過期,就會成為孩子終身的遺憾
    父母的有效期很短,只有10年「你說,是不是孩子16歲之後就基本定型了?作家龍應臺曾說過一個殘忍的事實:父母的保質期很短,只有10年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得有效了。 她也談過自己朋友女兒的一個故事。 龍應臺第一次見朋友女兒時,她才8歲,可以在短時間內把一瓶清酒上的字和畫一模一樣地描繪出來,聰明得讓人忍不住歡喜。 第二次見時,女孩18歲,她和同居男友在一起,身上紋著刺青,手裡夾了根煙,總是習慣性對外人露出不屑的眼神。
  • 做父母的有效期有多長?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一不在身邊就牽腸掛肚的。她才放心。我一般都不會騙孩子,如果什麼事他們喜歡,不同意,又實在要做,就好好勸導,溝通。其實昨晚就說了,剛開始以為是她打,解釋說是媽媽打針。後來排隊她自己坐椅子,我去繳費,她也自己坐椅子等我。打針完,她說,不哭,沒事的,等下帶你去遊樂場玩。把媽媽當小寶寶一樣哄。
  • 過了十年有效期的父母,在四個方面的做法,讓親子關係走向極端化
    《小歡喜》季洋洋其實,孩子出現這種不服管的情況,就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已經過了有效期01 父母的教育有效期只有10年,已經過期在電視劇《中國式關係》中,有一個情節能說明父母教育有效期的問題。45歲的馬國梁與妻子劉俐俐準備離婚,兩人爭奪孩子的撫養權,各不相讓。馬國梁天真的認為,他自己認為,自己的兒子理所應當跟著他。
  • 魯迅和龍應臺聯手給父母上了一課:我們為什麼要生孩子
    文/黎庶 在我還是高中生的時候,讀龍應臺的人生三書,我只覺得龍應臺文字細膩樸實。 當我為人母,再讀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它會觸碰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我才能理解龍應臺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旁,靜靜的看著華安用五歲的小手,慢慢去把一個蝴蝶結紮好。
  • 作品分析 | 龍應臺《目送》
    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
  • 龍應臺最殘酷的書
    「不管是讀醫、讀商,不管是從事任何一個行業,選擇任何一種職業,都離開不對於人性的最深刻的認識,這樣才可能讓自己的事情做得最好,也才知道自己存在的位置。文學用美,用想像,用文字的魔幻的撞擊力,最能夠使我們在平庸、忙碌、無暇思索的生活之中搶下一個慎思明辨的空間。
  • 龍應臺:做父母也有「有效期」,最不該偷懶那十年
    如果父母在「有效期限」內也沒努力過,等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過了,此時再教育就晚了,孩子不想聽你的了,他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幹什麼。1  最近去拜訪了朋友,當我們都坐在朋友家的後院吃東西聊天時,他們的大女兒回家了。大女兒今年18歲,已經不住在家裡了。
  • 龍應臺: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送別
    1與父母的送別父母是我們在這個世上最大的牽絆。印象裡,父親是個健碩帥氣的年輕男子,母親是個優雅漂亮的小姑娘。做醫生的弟弟說:是大家不讓開車之後,他才極速衰老的。龍應臺想起,有一次父親用自己的小貨車送她去大學上班。到了離學校不遠的地方就把她放下車,說:「爸爸對不起你,這不是大學教授該坐的車。」然後開車走了。
  • 龍應臺小檔案
    文人龍應臺1984年,龍應臺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熱烈迴響;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個月內印刷24次,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1980年代對臺灣民主發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余光中稱其為「龍捲風」。同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震動臺灣文壇。
  • 龍應臺散文集《目送》觀感:再見,不必追
    從《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龍應臺:溫情的母親,落寞的女兒,思考的文人,被稱為 「華人界最犀利的一支筆」的龍應臺在這本書中所表現出來的,卻是無盡的柔情。「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是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臺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
  • 龍應臺:天長地久莫強求
    65歲的龍應臺努力把93三歲的美君當成朋友,就美君過往的生活展開來,寫盡了她對生命的感悟。書裡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龍應臺從數千份歷史材料中篩選出的「大河圖文」。龍應臺在人生三書裡,堅持自己不信宗教,但母親美君卻是一個資深的基督徒。龍應臺在《天長地久》裡引用了《舊約 傳道書》「凡事都有定期」的章節。
  • 祖籍湖南衡陽的龍應臺:用心觸摸「夢鄉」
    在書房裡秉筆直書,憂國憂民的龍應臺;在講壇上時而壯懷激烈,時而喁喁細語的龍應臺;與友人餐聚時往朋友碟中夾菜的龍應臺;初為人母時滿心喜悅給孩子餵奶的龍應臺;一身運動短裝、流連菜場巷尾、像一個青春期的女孩一樣興奮地去買花的龍應臺。 「大男人」的龍應臺,「小女人」的龍應臺,哪個才是真正的龍應臺?
  • 讓孩子走向獨立,才是父母的終極使命!
    著名作家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裡講述了這樣兩個故事。有一次在墾丁,龍應臺起身去洗手間之際,問菲力普:&34;菲力普對她說:&34;龍應臺回來後,菲力普又問她:&34;龍應臺答:&34;&34;菲力普的問題讓龍應臺無言以對。面對比菲力普年長的安德烈,龍應臺也是關愛有加。
  • 龍應臺最打動人心一段語錄,僅2句話,卻說出無數為人父母的心聲
    而在這時,就讓人想起了龍應臺的一句經典語錄,打動人心,僅2句話,卻說出無數為人父母的心聲,這句語錄如下: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家庭教育一旦過期,很難再彌補
    教育是個很複雜的概念,父母在孩子身邊,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害怕什麼。只有深入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的存在,才是有效的教育。所謂的父母有效期其實就是孩子的0—12歲\15歲。錯過了孩子的成長,過後想要彌補,往往是非常的難。
  • 龍應臺:有些愛,不必追
    一個人要走過許多路,要經歷許多事,要過五關斬六將之後,才真正懂得,人生的路啊,只能一個人慢慢走,誰也陪不了誰一輩子。《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這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然而,多年前被喻為「龍捲風」的龍應臺,跟目前的龍應臺似乎有著巨大的區別。自1985年《野火集》出版,龍應臺都是一個跨戰馬、提長槍的戰士形象。
  • 龍應臺與父母兒女的故事,有心痛,也有欣慰
    最近,重溫了龍應臺的《天長地久》一書。龍應臺是一支獨立的筆一一可以燒灼如野火,狂放如江海,也可以溫潤如目送。二O一七年八月,辭去社會任職與相關事務,移居屏東潮州鎮,照顧母親,開始鄉居寫作,創作了《天長地久》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