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與父母兒女的故事,有心痛,也有欣慰

2020-12-11 曉曉教育之聲

最近,重溫了龍應臺的《天長地久》一書。龍應臺是一支獨立的筆一一可以燒灼如野火,狂放如江海,也可以溫潤如目送。二O一七年八月,辭去社會任職與相關事務,移居屏東潮州鎮,照顧母親,開始鄉居寫作,創作了《天長地久》一書。

龍的文筆細膩,對事情的敘述中總會有一些妥帖的語言引領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在這本書裡,她給我們重新解讀親情、大愛、普世價值觀。

寫父親的鄉愁

父親在世時從來不曾說過他如何「思多」。他說的,永遠是他的媽媽。

清明的霏細雨輕軟如絮,走在他少年時走過的石板路上,看他曾經遊過泳的江水中的倒影,三月的油菜花鮮豔如他兒時所見,我也明白,他說的「媽媽」,他到八十五歲還說得老淚縱橫的「媽媽」,包含了江邊的野林、百花盛開的泡桐樹、油菜花、老屋、石板路,以及媽媽跪在泥土上拔出蘿蔔、頭髮凌亂的那些時刻……

寫殘酷地直面父輩的衰老

從玉蘭花綻放的那一個黃昏開始,他基本上就不再出門。從鑰匙被沒收的那一個決斷的下年開始,他就直線下墜,疾速衰老,奔向死亡。上一代不會傾吐,下一代無心體會,生命,就像黃昏最後瞬間沒入黑暗。

我們如何對待曾經被歷史碾碎了身心的親愛的上一代?我們又如何對待無話可說、用背對著你但是內心其實很迷茫的下一代

在時光的漂洗中,我們怎麼思索生命的來和去?

我們怎麼迎接,怎麼告別?我們何時擁抱,何時鬆手?

我們何時憤怒,何時深愛?何時堅定拒絕,何時低頭承受?

我們怎麼在「空山松子落」的時辰與自己素麵相對?

寫有大愛與普世價值觀的兒子

在書中,龍賀兩個兒子討論身後事時說:「不要做墳,就給我撒到一棵樹下,做墳太浪費地球了。」

大兒子安德烈說:「還是要個墳吧,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墳,我和飛利浦就有理由以後每年依舊來臺灣?沒有墳,我們和臺灣的聯繫可能就斷了……」

在《天長地久》中還有一個細節:有一次,小兒子菲利普陪龍應臺在巴塞羅納旅行,龍應臺看到一個服裝店,在臺灣屬於那種大家要排著隊進去搶購的那種,很便宜又很有設計感。龍應臺作為女人自然也不會放過。

書中這樣描寫:店裡人頭攢動,生意紅火,經過一圈滿掛牛仔褲的架子,

他說:「」七點九九歐元一條的牛仔褲,媽,你想到廉價的幕後是什麼嗎?生產一條洗白牛仔褲要用掉八千升的水、三公斤的化學物、四百MJ的能量。還有,廉價到這個程度,你可以想像廠商給東莞工人的工資有多低嗎?

我停下腳步,回頭看他,說:「你不進這種店買衣服?」

「我不,」他說,「凡是便宜得不合理的東西我都不買,因為不合理的便宜代表在你看不見的地方有人被剝削,我不認為我應該支持。」

我走出賣衣服的店子,可能像一隻剛剛被訓示的老狗,眼睛低垂看著自己弄髒的爪子。

我們沒入流動的人潮裡,遠處教堂的鐘聲噹噹響起,驚起一群白鴿展翅。走了一段路之後,我停下來,說:「飛,告訴我,難道,你在買任何一個東西之前,都先去了解這個東西的生產鏈履歷,然後才決定買不買?」

「沒那麼道德啦,但是能做就儘量啊,」他輕快地說,「當然不可能每一件東西都去做功課,太累了,但是我覺得要讓這個世界更合理、更公平,是每個人的義務啊。你不覺得嗎?

讀了這一段,我在汗顏的同時深深的被震撼與折服。如今的年輕人,真的有不一樣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就像飛利浦的同學,買了一個法國軍火企業的股票,收益頗豐,但後來得知這個企業跟中東地區買賣軍火,買他的股票等於間接自助了戰爭,他覺得這是不道德的,於是堅決拋售。

願我們,都能像這些青年一樣,有著普世價值觀與大格局大視野,成為優秀的世界公民。

也願龍應臺在書中關於親情、生死、普世價值觀的重新解讀,能給我們更多的思考與行動,珍惜當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種遇見。

備註: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龍應臺:有效期內才是父母
    原標題:龍應臺:有效期內才是父母   文|龍應臺   最近去拜訪了朋友,當我們都坐在朋友家的後院吃東西聊天時,他們的大女兒回家了。大女兒今年18歲,已經不住在家裡了。她跟著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進來,兩個人手上都各有一支煙。穿著很新潮,塞著小肚子,後面寡出腰的部分還有一個刺青。那個男孩子的手腕跟手餚上也有刺青。兩個人竊竊私語,有說有笑,但是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這讓我蠻感慨的,我突然領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實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我第一次見到這個外國女孩時,她才8歲。
  • 龍應臺出新書《天長地久》講述親情故事 嘆「生命從不等候」
    臺灣知名作家龍應臺在新書《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中如是寫道。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新書發表媒體茶敘會24日在臺北舉行。該書包含19封信和30餘幅歷史照片等,龍應臺現場分享了寫作的心路歷程。  「19封信,是對生命信念的親身實踐,是對上一代的感恩致敬,是對下一代的溫柔提醒。有告白、反省、不舍或喃喃自語。」她說。
  • 除兒女外,中年父母更該有自己的生活
    我們先看一個悲傷又讓人警醒的真實故事。江南小鎮,有一對姐妹花,姐姐在一次外派學習歸來後,提出要遠嫁,父親通過多方關係打聽,也隻身去了一趟男方家裡,回來後死活不同意女兒嫁給對方。父女倆就這麼僵持著,誰都不肯讓步。父親氣不過,將姐姐關在房間不讓她出門。妹妹擔心姐姐心理受傷害,在一天晚上放姐姐走了。
  • 龍應臺散文集《目送》觀感:再見,不必追
    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想到這裡,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目送》是龍應臺「人生三書」之三,有21世紀的《背影》之稱。
  • 龍應臺最打動人心一段語錄,僅2句話,卻說出無數為人父母的心聲
    這就是出社會了後的心態,有點擔當,不想再靠自己父母。殊不知依舊還在靠父母,比如辛苦工作五六年,到結婚年齡,依舊買不起一棟房子,父母怎麼不擔心?剛過完年,應該最深有感觸。就是拎著大包小包與父母們告別,而父母目送我們一程,又一程。
  • 作品分析 | 龍應臺《目送》
    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
  • 品讀龍應臺的作品:每一個當下都是天長地久
    昨天看完龍應臺的短篇小說集《銀色仙人掌》後思緒萬千,又把寫「每一個當下都是天長地久」的念頭勾了起來。翻開書,打開手機備忘錄,慢慢用拼音輸入法敲著漢字兒,心也跟著踏實下來。龍應臺,因為祖籍湖南衡東的父親姓龍,祖籍浙江的母親姓應,而她自己是在臺灣出生長大,龍應臺就此得名。
  • 魯迅和龍應臺聯手給父母上了一課:我們為什麼要生孩子
    34歲的龍應臺初為人母,也有過這樣的困惑,因此她以一位母親的親身經驗在書中說:「誰能告訴我做女性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
  • 龍應臺《目送》‖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前兩本《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之前我有分享。第一本是關於華安、華飛小時候的故事,相當於媽媽留給孩子們的成長記錄吧;但其中許多教育孩子的理念和細節值得當今的家長們深思、借鑑。所以從很大程度上,我覺得這是一本適合為人父母者該讀的書。
  • 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後在兒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可無論是「強勢」,還是小心翼翼,不變的永遠是父母對兒女最無私的愛。小時候,覺得父母無所不能,天塌下來有他們抗。那時我們認為天下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坐在爸爸的肩頭上大笑,聽著媽媽講的故事入眠,拉著他們的手在公園散步。從呱呱落地起,父母就是我們最堅實的依靠,他們心甘情願的任由我們差遣。
  • 龍應臺:寒色
    龍應臺:寒色 2013-04-10 11:19:14  來源:大公網
  • 祖籍湖南衡陽的龍應臺:用心觸摸「夢鄉」
    代表著有記憶,有感情。有感情,有記憶代表什麼?有歷史。有歷史代表什麼?有未來。我告訴你這一條短短的嘉鹹街有多少故事的可能。」 龍應臺說,不要小看那些烏七抹黑的建築,那些建築都不能除之而後快,重要的是想出一種辦法,既把前邊的烏七抹黑的樓裡邊的記憶保留下來,同時也讓那個烏七八黑的樓變成一個可愛的東西。她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裡變外不變。
  • 老照片:22大明星的全家福,每張都有故事,王曉棠那張卻令人心痛
    其中每張都有故事,從中我們能感受他們當時的幸福,家庭的和睦,以及天倫之樂所帶來的溫馨。但有幾張令人看後卻感到有些心酸,尤其王曉棠那張,令人非常心痛。咱們先從北影廠的崔嵬開始吧。上圖為崔嵬與妻子何延、兒子崔智、女兒崔敏在70年代中期拍的一張全家福。
  • 龍應臺《目送》:21世紀的《背影》,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
    ——《目送》可能是年紀大了,現在對於親情更加渴望也更加需要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受。2020已經到來,我們又年長了一歲,然而我們的父母卻又老了一歲,在感嘆時間和親情的時候讓我想起了龍應臺在《目送》裡描述有關親情的那些文字,所以今天想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籍。
  • 龍應臺的作文課
    相關報導: 中央社: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710300315-1.aspx中國時報: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030004634-260405聯合報: 潮州國中生作文課 龍應臺用故事情境引導學生思考
  • 龍應臺最殘酷的書
    當天演講的主題是「文學有用嗎」,龍應臺一襲白色襯衣搭配黑色長褲,聲音溫柔,淡定從容。  生於臺灣,學成於美國,嫁給德國人,曾做過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現在香港大學做教授的龍應臺,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皆有巨大影響力。這樣一位女性,堪稱傳奇。
  • 龍應臺《目送》:人生中有些路註定只能獨自修行
    很久之前就看過《目送》,除了有名的那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其餘的倒是印象不深了。筆者對於龍應臺的印象停留在,她是個心思細膩的又有些愛說教但還是尊重孩子的母親(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 龍應臺:大陸歷史斷裂比臺灣嚴重得多
    在去年11月18日,國民記憶庫啟動記者會上,龍應臺便表示,在美國早有這類國民個人記憶記錄的計劃,例如得知父親患了阿爾茨海默患者症後,就會連忙帶著父親去錄音,說出想說的話,如此一來,即便這個父親後來失憶,子女還能保留父親生命的回憶,成為一段「歷史」,「每個人生都有抽屜,需要被打開,國民記憶庫在記錄這些故事,保存珍貴的回憶。」
  • 龍應臺:媽媽美君教的生死課
    他所經歷的生命風景,女兒龍應臺此前有太多的時光不曾參與,而後只能透過照片一頁頁回顧,封裝父母的生命記憶。他不想讓他們的故事隨風而逝。禁語行禪時,65歲的龍應臺瞬間決定:放下一切,回鄉陪伴失智的母親,開始寫信。給母親美君的十九封信,有告白、反省、不舍或喃喃自語,字裡行間有對生命信念的親身實踐,有對上一代的感恩致敬,也有對下一代的溫柔提醒。
  • 龍應臺的作文課:沒有思辨哪有作文
    殺死1名無辜之人就能救5個人,你願意嗎?這是著名的「電車難題」。至於國文課變「背書課」亂象,龍應臺認為第一個原因是國文老師普遍工作量大、無力準備深度課程,第二是師資訓練問題:「老師本身的培養很重要,如果他培養都是什麼詞怎麼寫、都機械性的,那他無法培養出不一樣的孩子。」本次作文課也有大量國文老師參與,這不只是給孩子的課,也是給大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