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而正心誠意
——我與《史記》的緣分
文/王宗祥
回首往事,還要感謝那個可遇而不可求的時代。那是上世紀50年代後期,我讀高中期間,用的是《文學》課本。講文學課的劉伯華老師在姜堰中學是鼎鼎有名的。他講《史記》中的《信陵君竊符救趙》《荊軻刺秦王》繪聲繪色。我對信陵君似乎沒有留下特別的印象,卻永遠記住了朱亥、侯嬴、荊軻。記得陶淵明《詠荊軻》詩句:「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這套教材被認為是典型的厚古薄今,不久就停用了。對於我來說,卻是我人生與事業的奠基,也是我第一次與《史記》結緣。
少年不識愁滋味。高考的結果,所錄取的學校與所學專業不盡如人意,我知道那是家庭出身的原因。司馬遷「二十而南遊江、淮」,我則負笈淮陰。淮陰是「乞食於漂母,羞辱於胯下」的韓信的出生地。遺憾的是,沒有去漂母祠、胯下橋、韓侯釣臺。
1961年,我被分配到江蘇泗洪縣中學任語文教師。一學年結束,我有幸得到安徽宣城籍陳老師饋贈的1947年版《辭海》。陳老師已決定調回原籍工作,臨分別時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找《辭海》有求必應,如再熟讀《史記》,完全能勝任中學語文教師。既然不可能出而建功立業,那就處而正心誠意吧。」我一直銘記這位尊者的箴言。後來我得到了王伯祥的《春秋左傳讀本》《史記選》。這兩本書選文精要,注釋詳盡,為我後來閱讀古代文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泗洪縣是商、周時徐國所在地,學校距徐君墓、季札掛劍臺不遠。多年來我總覺得泗洪民風淳樸,恪守信義。我利用假日去了宿遷「項王故裡」,徐州雲龍山北麓的範增墓。乘車從泗洪的馬公店向西經安徽泗縣草廟,再向西就到了靈璧縣的虞姬墓,墓在一座土山下,墓前有石碑,橫額刻「巾幗春秋」,右為「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左為「姬耶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再向西南就是固鎮,據說是垓下所在地,沒有探訪。泗洪南面的盱眙,是當年項羽立楚懷王孫熊心為義帝的地方。這裡留有項羽的許多故事,令人唏噓不已。當時腦子裡對《史記》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1968年,我遭誣構,身心受到極大的折磨和屈辱,前途渺茫。蘇軾《留侯論》說「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只是驚愕而不敢怒。我會背「老三篇」,《為人民服務》中引了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受到鼓舞,決意力爭人身安全、精神自由、人格尊嚴。不到一年的時間,上面還我以清白。
1980年代初,到處生機勃發,許多好書相繼出版。1983年,我花10.10元從中華書局購得三家注《史記》。今天看來那點書費微不足道,那時卻佔去一個月工資的五分之一。結合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書》,讀《史記·殷本紀》。王國維從卜辭中讀出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驗證了「《史記》為實錄」。讀《史記·周本紀》成王時「東伐淮夷,殘奄」,淮夷在今泗洪,奄在曲阜。當時《新華日報》報導常州武進湖塘橋出土奄城遺址。我不明白奄城為何出現在江南,寫信向歷史所李學勤先生請教。我據李先生信中的指教,閱讀了李學勤《宜侯夨簋與吳國》(《文物》,1985.7)。文中說:「這時叛周力量一部分殘餘南移,如江蘇武進奄城,傳即奄人所遷,《越絕書》稱之為『古淹君地』。」再查《越絕書》,所記無誤。我深深感到大家學者讀書做學問與常人就是不一樣。讀《史記》確實需要認真。
我認定那些學者就是我的老師,他們的論著就是教材。教學之餘寫些研究性的文章。拙作《烽·燧·表析》於1991年《文史知識》第11期刊用,極受鼓舞。後來撰寫的《「沒撻煞」索解》(《古漢語研究》,1995)《敦煌變文斷代研究札記二則》(《敦煌研究》,2001)得到有關學者的好評。
退休之後,蟄居鄉村。種豆南畝,讀書東窗。處而正心誠意。有人說:當今教授如雲博士如雨,還有什麼問題需你平庸之人去研究?我說:中國是世界大國,但在很多領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人數與先進國家相比尚有差距。學術者天下之公器。古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我讀書研究,不汲汲於名利,追求的是生活充實以及其中樂趣。
(選自《中華讀書報》2020年8月5日,有刪改)
【閱讀訓練】
1.文章副標題為「我與《史記》的緣分」,文章敘述了作者與《史記》的哪些緣分?請分條概括。
2.作者作為一個「平庸之人」研究學問的目的是什麼?
3.陳老師臨別時對作者說「既然不可能出而建功立業,那就處而正心誠意吧」,作者是怎樣做到「處而正心誠意」的?
4.下列對本文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一直銘記陳老師說的「處而正心誠意」,並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箴言。
B.作者親臨項王故裡和垓下所在地等歷史古蹟,加深了對《史記》的印象。
C.閱讀《史記》為作者研究學問打下了基礎,對作者的人生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D.本文介紹了作者與《史記》的緣分,語言樸實無華,不事雕飾。
參考答案:
1.劉伯華老師講的《文學》課,成為我人生與事業的奠基;陳老師贈我《辭海》並叮囑我熟讀《史記》;讀王伯祥的《春秋左傳讀本》《史記選》為我後來閱讀古代文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假日遊「項王故裡」等古蹟;求教「奄城」所在地,認識到讀書做學問要認真嚴謹;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使我受到精神鼓舞;教學之餘研究學問受到學者好評。
2.我國很多領域的研究與先進國家相比尚有差距,作者要為此盡一己之力;追求生活充實並享受研究學問的樂趣。
3.遭誣構,只是驚愕而不敢怒,決意保全自己;認真讀書研究;不汲汲於名利。
4.B(作者沒有探訪垓下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