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訓練:處而正心誠意 ——我與《史記》的緣分

2021-02-08 讀寫新講堂

處而正心誠意

——我與《史記》的緣分

文/王宗祥

  回首往事,還要感謝那個可遇而不可求的時代。那是上世紀50年代後期,我讀高中期間,用的是《文學》課本。講文學課的劉伯華老師在姜堰中學是鼎鼎有名的。他講《史記》中的《信陵君竊符救趙》《荊軻刺秦王》繪聲繪色。我對信陵君似乎沒有留下特別的印象,卻永遠記住了朱亥、侯嬴、荊軻。記得陶淵明《詠荊軻》詩句:「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情。」這套教材被認為是典型的厚古薄今,不久就停用了。對於我來說,卻是我人生與事業的奠基,也是我第一次與《史記》結緣。

  少年不識愁滋味。高考的結果,所錄取的學校與所學專業不盡如人意,我知道那是家庭出身的原因。司馬遷「二十而南遊江、淮」,我則負笈淮陰。淮陰是「乞食於漂母,羞辱於胯下」的韓信的出生地。遺憾的是,沒有去漂母祠、胯下橋、韓侯釣臺。

1961年,我被分配到江蘇泗洪縣中學任語文教師。一學年結束,我有幸得到安徽宣城籍陳老師饋贈的1947年版《辭海》。陳老師已決定調回原籍工作,臨分別時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找《辭海》有求必應,如再熟讀《史記》,完全能勝任中學語文教師。既然不可能出而建功立業,那就處而正心誠意吧。」我一直銘記這位尊者的箴言。後來我得到了王伯祥的《春秋左傳讀本》《史記選》。這兩本書選文精要,注釋詳盡,為我後來閱讀古代文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泗洪縣是商、周時徐國所在地,學校距徐君墓、季札掛劍臺不遠。多年來我總覺得泗洪民風淳樸,恪守信義。我利用假日去了宿遷「項王故裡」,徐州雲龍山北麓的範增墓。乘車從泗洪的馬公店向西經安徽泗縣草廟,再向西就到了靈璧縣的虞姬墓,墓在一座土山下,墓前有石碑,橫額刻「巾幗春秋」,右為「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左為「姬耶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再向西南就是固鎮,據說是垓下所在地,沒有探訪。泗洪南面的盱眙,是當年項羽立楚懷王孫熊心為義帝的地方。這裡留有項羽的許多故事,令人唏噓不已。當時腦子裡對《史記》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1968年,我遭誣構,身心受到極大的折磨和屈辱,前途渺茫。蘇軾《留侯論》說「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只是驚愕而不敢怒。我會背「老三篇」,《為人民服務》中引了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受到鼓舞,決意力爭人身安全、精神自由、人格尊嚴。不到一年的時間,上面還我以清白。

1980年代初,到處生機勃發,許多好書相繼出版。1983年,我花10.10元從中華書局購得三家注《史記》。今天看來那點書費微不足道,那時卻佔去一個月工資的五分之一。結合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書》,讀《史記·殷本紀》。王國維從卜辭中讀出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驗證了「《史記》為實錄」。讀《史記·周本紀》成王時「東伐淮夷,殘奄」,淮夷在今泗洪,奄在曲阜。當時《新華日報》報導常州武進湖塘橋出土奄城遺址。我不明白奄城為何出現在江南,寫信向歷史所李學勤先生請教。我據李先生信中的指教,閱讀了李學勤《宜侯夨簋與吳國》(《文物》,1985.7)。文中說:「這時叛周力量一部分殘餘南移,如江蘇武進奄城,傳即奄人所遷,《越絕書》稱之為『古淹君地』。」再查《越絕書》,所記無誤。我深深感到大家學者讀書做學問與常人就是不一樣。讀《史記》確實需要認真。

  我認定那些學者就是我的老師,他們的論著就是教材。教學之寫些研究性的文章。拙作《烽·燧·表析》於1991年《文史知識》第11期刊用,極受鼓舞。後來撰寫的《「沒撻煞」索解》(《古漢語研究》,1995)《敦煌變文斷代研究札記二則》(《敦煌研究》,2001)得到有關學者的好評。

  退休之後,蟄居鄉村。種豆南畝,讀書東窗。處而正心誠意。有人說:當今教授如雲博士如雨,還有什麼問題需你平庸之人去研究?我說:中國是世界大國,但在很多領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人數與先進國家相比尚有差距。學術者天下之公器。古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我讀書研究,不汲汲於名利,追求的是生活充實以及其中樂趣。

(選自《中華讀書報》2020年8月5日,有刪改)

【閱讀訓練】

1.文章副標題為「我與《史記》的緣分」,文章敘述了作者與《史記》的哪些緣分?請分條概括。

2.作者作為一個「平庸之人」研究學問的目的是什麼?

3.陳老師臨別時對作者說「既然不可能出而建功立業,那就處而正心誠意吧」,作者是怎樣做到「處而正心誠意」的?

4.下列對本文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一直銘記陳老師說的「處而正心誠意」,並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箴言。

B.作者親臨項王故裡和垓下所在地等歷史古蹟,加深了對《史記》的印象。

C.閱讀《史記》為作者研究學問打下了基礎,對作者的人生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D.本文介紹了作者與《史記》的緣分,語言樸實無華,不事雕飾。

參考答案:

1.劉伯華老師講的《文學》課,成為我人生與事業的奠基;陳老師贈我《辭海》並叮囑我熟讀《史記》;讀王伯祥的《春秋左傳讀本》《史記選》為我後來閱讀古代文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假日遊「項王故裡」等古蹟;求教「奄城」所在地,認識到讀書做學問要認真嚴謹;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使我受到精神鼓舞;教學之餘研究學問受到學者好評。

2.我國很多領域的研究與先進國家相比尚有差距,作者要為此盡一己之力;追求生活充實並享受研究學問的樂趣。

3.遭誣構,只是驚愕而不敢怒,決意保全自己;認真讀書研究;不汲汲於名利。

4.B(作者沒有探訪垓下所在地)

相關焦點

  • 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
    我是高二83班的班主任席晨強,很榮幸能夠站在國旗下演講,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正心。生活中,當我們看見被風雨淋溼的小草,是否想到,在風雨中,它剛剛經受考驗,抓牢了自己的內心,捍衛了頑強的榮譽。因為它帶著泥土的芳香,正穩了它最初的希望。
  • 《大學》修身之道: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大學》以修身為核心,同時指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主要方法。強調在修身養性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內省,而且還要同外物相接,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今天摘錄《大學》三句話,與您一起品味其中蘊含的深意。
  • 人生短暫,誠意正心.
    這位老師雖然和我接觸的時間不是很長,交往的次數也不是很多,但他淵博的知識,對任何事物都能窮究其理的態度,非常令我敬佩,所以我非常希望能請到這位老師給門診部的學生分享一些東西。        這位老師爽快的答應了,晚上幾十人聚在一塊,從「正心誠意」開始,什麼是正心?什麼是誠意?古人修學為什麼用大量的時間來培養弟子正心誠意?
  • (何為誠意正心)
    最後的關鍵就是誠意正心了,這個就是實際的功夫了!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很簡單就是說的誠意這個功夫最根本的就是不要自欺欺人,要遵循真正的本心,如同厭惡臭氣,喜歡好看的色相一樣自然而然的。
  • 一切都是心,致知、誠意、正心指的都是心而已(心想生)
    你首先明心,就是你讓自己悟道開悟;第二你真實的面對自己,就是覺,真實的面對自己就是誠意了。這都是講的是什麼——心。所以你看他說:誠與明德,皆約自心之本體而言。也就是說誠與明德講的都是心,可不是講的外在的物,誠意是不是講心?肯定是講心嘛!什麼能誠意?心能誠意。那明德講的是什麼?肯定還是心嘛!
  • 跟著習主席學國學 丨 天下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對年輕人提出這麼一個要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引自《大學》,《大學》是「四書」之一。「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其中《大學》包括「三綱」「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實際上是「八條目」。應該說,「三綱」和「八條目」構成了《大學》這本書最核心的要義。
  • 《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至善是指心靈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達到自然與事物發展相統一的境界。「明明德」和「親民」的一切方向是「止於至善」。以「止於至善」為方向或目標,等於是永無止境的期許。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禮記·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
    他的這份初心也許是出自《禮記·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誠意正心,信守家國
    誠信之德的第二層內涵是誠,即誠意正心。儒家非常重視「誠」,《中庸》裡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又說:「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質之終始,無誠不物。」誠首先是不自欺。《大學》裡直接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陸九淵也說:「慎獨即不自欺。」所謂君子閒居獨處時,仍保有敬畏之心。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淺談楊奉道意筆花鳥畫(一)
    豐而為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淺談楊奉道意筆花鳥畫文◆李天軍楊奉道是我眾學生中的一位佼佼者
  • 蓮邦投資:誠意正心之與格投資之物、致投資之知
    格心中之物,致存在之知,而要格物、致知,就需要意誠、正心。所以,在隨著做誠意和正心作業的時候,也致使自身的行為模式在發生變化。因此,也就有了現在從投機轉化至投資的結果。之所以五龍一而再的經常講觀念、理念和價值觀,是因為看到了太多的投資人和管理人所受之苦。
  • 先談誠意正心,在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古人講誠意正心,也是明白良相能救國良醫能就人,而一切的源頭是心要正意要誠。張大夫的案例在古代不是個案,在現代也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在那學習些醫理就敢給人看病,有更甚者把自己包裝一下就是華佗再世了。隨著國家生活富裕,對健康的追求就更加迫切了,而這時也是別有用心之人鑽空子的最佳時間,在古書上找個藥方並包裝一下就成了什麼病都能治神藥了。
  • 有關《史記》的三次哭泣|閱讀《史記》
    在我的閱讀和經歷中,我常常想起三個和《史記》相關的直接或間接的哭的故事,這些人的歌哭悲歡,可以讓我們認識許多世相百態、物理人情。《唐張守節史記正義佚存》(二十四史校訂研究叢刊),[日]瀧川資言 著 [日]小澤賢二 錄文 袁傳璋 校點對十五年前的求學往事,我好多都記不真切了,但袁先生授課時的一件小事,讓我至今難以忘卻。那是在《〈史記〉選讀》的最後一節課上,白髮蒼蒼的袁先生居然在課堂上痛哭了起來。
  •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上坤地產的「王道」之路!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十一載,上坤地產積累無數的經驗積澱與為宜居而來的初心一起,開啟了成長的新徵程,成就了屬於自己的「王道」之路!
  • 願有後生,值得你託付 | 閱讀《史記》
    從小我們的語文老師就教著我們這些文學常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作者;史官世家出身;還有我們課餘之間戲稱的「太監」。似乎我們每一個人都對這位太史公有些了解,卻又不太了解。上大學之前,我對司馬遷的認識大致也僅限於此,大學時,我開始讀《史記》,了解司馬遷。讀完《史記》,我想要懂司馬遷,想要做他的朋友。
  • 司馬遷之「想見」與「被想見」 | 閱讀《史記》
    ……「想見其為人」和「想見其人」頻現我之閱讀中。難道他們真的那麼迷、那麼「粉」、那麼「想見」?(「見」且不作「現」解,並模糊兩種「想見」之差別。)當我在《史記》中一而再地看到司馬遷也因讀之書文而「想見其為人」的表達時,我確信這是真的;同時確認:司馬遷當是中華如此「想見」的「始作俑者」。
  • 青島大學書記、校長2020年教師節賀詞:誠意正心,興賢育才!
    誠意正心 興賢育才——校黨委書記胡金焱、校長夏東偉2020年教師節賀詞老師們,同學們,同志們:春華秋實,桃李沁香。誠意正心,不忘使命,你們用行動詮釋初心和使命,用付出鐫刻責任與擔當,彰顯了新時代青大教師的精神風貌,凝聚起攻堅克難、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
  • 難覓知音的司馬遷|閱讀《史記》
    李白聽到這樣的評語應該不會高興,因為陰鏗在文學史上名氣太小、地位太低,李白這樣心高氣傲的人,絕對不會滿意,他或許會想:「子美老弟,『李白一鬥詩百篇』這個評價我接受,至少說明我寫得快,但是陰鏗能跟我比嗎?你修學好古,也是讀書破萬卷的人,豈不知『譽人不增其美,則聞者不快其意?』我不要你誇張,但起碼的實事求是還得要吧。
  • 王陽明:心能誠意,事上磨練,要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
    1908年,在日本留學的蔣中正曾在日記裡面說:「不論是在火車上、電車上還是在輪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時候,總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讀完之後,就閉目靜坐,思索精義」。國學大師錢穆曾說: 陽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於誠意,亦曰謹獨,亦曰立志,其實皆求能「誠意」耳。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據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遊南鎮,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陽明的這一觀點像極了上面貝克萊的觀點——存在即被感知。看見花時,感覺到了,花就存在;沒有看見時,感覺不到,花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