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淺談楊奉道意筆花鳥畫(一)

2021-02-13 泰山珠寶玉石文化商城

豐而為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淺談楊奉道意筆花鳥畫

文◆李天軍

楊奉道是我眾學生中的一位佼佼者,高考前他曾是我的學生,大學考入泰山學院,我有幸四年中又教過他。我比奉道長九歲,雖是師生關係,但卻是亦師亦友。不僅源於我們同樣熱愛和追求藝術,更是因為他刻苦努力與勤奮好學。他的習畫時間若從高考前算起,倒也有十餘個年頭了,他喜歡花鳥畫,尤其是意筆花鳥畫研究,到現在也不過三五年時間,可是作品水準卻令我佩服不已,同時也得到了我院專家和老師的推崇,並逐漸引起了社會上不少同行和收藏家的青睞。他的意筆花鳥作品以意為象,以墨取韻,畫面蘊含著自然灑脫的意趣,清新脫俗,筆墨靈動之意趣迎面而來,很是令人欣喜。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中國畫是一門「大器晚成」的藝術。因為中國畫是集詩、書、畫、印於一體,承載著中國儒、釋、道文化的精神。中國畫的高校教學也以此為重。奉道畢業於泰山學院美術學院,該校是一所綜合性的教學高校,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美術學院亦是如此。本科期間,人物、花鳥、山水各科都涉及,文化課比重也較專業美術院校大得多。與專業院校比起來,可能不夠「專業」。但宏觀上,卻為學生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留有後勁,活躍在國內很多著名畫家,泰山學院出身的很多,既是最好的例讓。

楊奉道出生於古中都汶上縣,自幼喜愛繪畫,甚至痴迷,父母務農為業,他是幾經挫折考上大學,進入泰山學院美術學院學習後,可謂是如魚得水。求學期間兢兢業業,對知識的吸收如饑似渴,在畫室、教室從早到晚總是他的身影,畫畫是他每天的一切。衣食住行他很簡樸,但他買的書是卻是最多的,深得老師和同學的讚揚和敬佩!

大學畢業到今天奉道一直努力做到天壽先生曾提出「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即中國畫在學習上要黃金分割時間。因為學習中國畫不能單純地為學畫而學畫,還要注重對人的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日積月累,通過對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進行認真的學習和深刻的體驗,才能提高自己的認識以及審美能力。他學習花鳥畫先從傳統入手,徐渭、八大、虛谷、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等大師作品,是他天天揣摩的研習對象,日日沉迷思考的是繪畫語言問題,如筆墨技巧等。用筆中的剛柔、虛實、強弱等問題,從而造就他紮實的基本功,取得今天的成績亦是必然!

然作為畫者,人品、學問、才情、思想要求於一體。畫品的高下,直接取決於畫家素養的多寡。單純的技巧使作品易俗而匠氣,這就是說:書畫之道在於心,心在養育。當今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快餐文化充斥著人們心靈。可是奉道身上的私心雜念及浮躁氣卻較他人少了許多,「去留無意,寵辱不驚」的忘我境界是他經常跟我提起的, 「無異言而生清淨心」使他創作出了真正好的作品。看到他的作品有淨化心靈的感受,能使人清淨下來。

誠如《大學》中記載「欲正其心必誠其意,欲誠其意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把最簡單的一花一草,融自己的思想和人文情懷,賦予筆墨以生機,是意筆花鳥畫最高的境界。楊奉道研習繪事雖十餘年,意筆花鳥畫的探索可謂任重道遠,各方面問題的還期他去解決。墨由筆出,筆由墨顯。筆墨的錘鍊是意筆花鳥畫的支柱。在畫面中,筆主氣墨主韻。畫面中的氣韻是靠筆墨傳達的。由「有法」走向「無法」,是他需要去付出艱辛勞動的過程。

在此我僅希望奉道老弟將為人之情,處事之豪情,花鳥洗心之文人性情、清韻無聲之幽情瀉於筆、傾於墨,赫然成圖。相信他能不斷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開發自己的性靈,養育自己的精、氣、神,藝術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丙申夏拙齋寫於泰山學院

(作者為:泰山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中美協會員)

楊奉道

1985年生於濟寧古中都(汶上),自幼喜歡畫畫,畢業於泰山學院美術系。在校期間主攻花鳥畫兼山水人物畫,多幅作品被留校;曾在科技文化藝術節「濃墨重彩繪祖國,翰墨丹青頌和諧」活動中,被山東電視臺、齊魯晚報、泰山學院報等做過專題報導;作品曾先後多次入選國家級省級展覽。現為山東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

2013年作品入選第十七屆山東美術新人新作展;

2013年作品在改革開放35周年山東省中國畫作品展中獲優秀獎;

2013年作品在山東省「大海杯」中榮獲一等獎;

2014年作品榮獲美德山東山東省網絡書畫展優秀獎;

2014年作品獲「藝術齊魯•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山東作品展創作獎」;

2014年作品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陶都•陶醉中國」吳冠中藝術館第二屆全國中國畫作品展被評為優秀獎;

2015年作品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悲鴻精神」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5年作品獲美德山東山東省網絡書畫展繪畫類三等獎;

2015年作品入選「紀念潘絜茲誕辰一百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6年5月在泰安舉辦花鳥畫個展,2016年12月美德山東獲三等獎。


——泰安專業珠寶、玉石、古玩、書畫商城——

商城地址:山東泰安靈山大街萬達廣場西路南

市內公交:乘9路、37路、38路、46路公交車到泰山珠寶文化城站下車

旺鋪招商:18605380826  朱經理

營銷推廣:5363577、18605389116  李 嶽


相關焦點

  • 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
    ——正心,就像那顆小草一樣。正心,就是堅持,不放縱自己內心驅使,收斂過度行為,就是學習上的「正心」。作為學生,任務就是學習。學習中的難關需要逐個去擊破。學習生活中,正心要從課堂上開始。坐正是最基本的。上課認真聽講,認真與老師一起思考,享受學習的過程。下課後,回憶老師課堂上所講的內容,反覆在自己腦裡打轉。最好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最精煉的轉述出來。
  • 《大學》修身之道: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大學》以修身為核心,同時指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主要方法。強調在修身養性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內省,而且還要同外物相接,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今天摘錄《大學》三句話,與您一起品味其中蘊含的深意。
  • 《禮記·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
    他的這份初心也許是出自《禮記·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跟著習主席學國學 丨 天下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對年輕人提出這麼一個要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引自《大學》,《大學》是「四書」之一。「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其中《大學》包括「三綱」「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實際上是「八條目」。應該說,「三綱」和「八條目」構成了《大學》這本書最核心的要義。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誠意,誠意而後正心,正心而後修身,修身而後齊家,齊家而後治國,治國而後平天下。
  • 儒家中常說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禮記· 大學》中指出八目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文中並未對「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做出任何解釋。古代主流的觀點來源於南宋的朱熹,他曾經在《四書集注》指出「格,至也。
  • (何為誠意正心)
    快十年過去了,多次重翻大學中庸,前天再次一翻,所有的言語全部都自然而然瞭然於心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這本書的道理,和精華在於指導我們明晰那本來就光明的德性,也就是佛所說的: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也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永遠是澄淨圓覺!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 格物致知,究竟在說什麼?
    本號今天討論的是:格物致知,究竟在說什麼?是否如王陽明所說,是「為善去惡」呢?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根據上文來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動作「,都是圍繞著」明明德於天下「這個目的來進行的。
  • 格物致知的新解釋
    格物致知的新解釋,向外求VS向內求 《禮記.大學》「八目」中,「格物、致知」排在最前面,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 一切都是心,致知、誠意、正心指的都是心而已(心想生)
    你首先明心,就是你讓自己悟道開悟;第二你真實的面對自己,就是覺,真實的面對自己就是誠意了。這都是講的是什麼——心。所以你看他說:誠與明德,皆約自心之本體而言。也就是說誠與明德講的都是心,可不是講的外在的物,誠意是不是講心?肯定是講心嘛!什麼能誠意?心能誠意。那明德講的是什麼?肯定還是心嘛!
  • 《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至善是指心靈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達到自然與事物發展相統一的境界。「明明德」和「親民」的一切方向是「止於至善」。以「止於至善」為方向或目標,等於是永無止境的期許。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這個哲學意味很濃的命題,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我國已經有逾千年的歷史。從史料記載來看,這個概念出自《大學》八目。正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對於「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東漢以前卻很少有人解讀。據考證,東漢時期的鄭玄是最早為這個概念做註解的人。一直以來,直到今天,人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見仁見智紛爭不斷。鄙人不揣淺薄,覺得這個概念的含義應該如紅樓夢所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也就是說,你把什麼事物研究明白了都是學問。
  • 梅蘭竹菊的寫與意是北方花鳥畫的基礎,散發出一種獨特美
    導語:梅蘭竹菊的寫與意是北方花鳥畫的基礎,散發出一種獨特美   梅蘭竹菊是花鳥畫中重要表現的對象,是中國花鳥畫的傳統題材,無論哪個畫派都必須掌握相應的梅蘭竹菊畫法。繼承了大寫意精神的北方花鳥畫要求入門首要從寫意梅蘭竹菊的基礎學起,掌握梅蘭竹菊的寫與意就是學習北方花鳥畫的基礎。
  • 人生短暫,誠意正心.
    這位老師爽快的答應了,晚上幾十人聚在一塊,從「正心誠意」開始,什麼是正心?什麼是誠意?古人修學為什麼用大量的時間來培養弟子正心誠意?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才能做到正心誠意?    將近兩個小時的誘導,老師一層一層的給大家剖析,揭開人生的迷瘴,讓大家的心慢慢的收回來,思考如何去學?該怎樣去學?自己的人生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 「格物致知」到底是弄啥嘞?八百字告訴你答案!
    「格物致知」到底是弄啥嘞?八百字告訴你答案!格物是儒家的拳頭產品,也是綱舉目張的重中之重。用通俗的話來講,「格物」就是儒家接觸世界的本源態度,也是終極思維。「格物」的標準概念,源於《大學·八目》,具體內容如下:儒家有八大項目,號稱「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目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外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內修。格物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難達到的境界。格物一通則可以達到修養自身,提高個人能力的功效。
  • 知識力--什麼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什麼?格物的格是分辨,格物的物是事物,致知的致是努力,致知的知是明白。什麼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聖賢研究事物道理的一種方式,源於儒家經典《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因為除了《大學》有這段解釋,未有其他經典上有使用過格物致知,造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成為儒家思想的難解之謎。
  • 「格物致知」背後還大有文章,理論難以理解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所做的論述是: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先秦古籍中只有大學中出現過格物致知,書中也沒有對其做出更詳盡的解釋與說明,所以其原一也無從考察。後來儒者們都對格物致知做了論述和完善。是我們理解其大意的主要內容。朱熹的格物致知:窮事事物物之理,窮至極之理,至知主要在格物。
  • 誠意正心,信守家國
    我國歷史文獻中,誠信一詞很早就被使用。儒家經典《禮記》中說:「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表示有德能的人祭祀,是為了表達他的誠信、忠心和敬仰。在史書中經常可見以誠信一詞來形容一人的品行,比如《北齊書·堯雄傳》中形容堯雄:「雄雖武將,而性質寬厚,治民頗有誠信。」我國思想文化中,誠信思想歷來廣受推崇。《易傳》裡說:「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 儒家的「格物致知」,到底在說什麼?
    格物致知,是中國儒家的關於認識論的一個重要理論。當然,從禮記中的論述,似乎格物致知還是一個關於道德修養的理論。格物致知,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 蓮邦投資:誠意正心之與格投資之物、致投資之知
    格心中之物,致存在之知,而要格物、致知,就需要意誠、正心。所以,在隨著做誠意和正心作業的時候,也致使自身的行為模式在發生變化。因此,也就有了現在從投機轉化至投資的結果。之所以五龍一而再的經常講觀念、理念和價值觀,是因為看到了太多的投資人和管理人所受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