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這3個訣竅,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2020-12-24 易說蓮花

格物致知,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傳承,最早出自《禮記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則修其身;

修身,齊家,治國,明德,明德天下。

從這個先後順序可以看出來,格物,是最基礎的事情。雖然我們經常聽古人說「格物致知」,具體如何實踐?很多人還是感到一頭霧水。「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這3個訣竅,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1重境界:格物,透過現象,看本質。

宋代理學家程頤認為,「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窮其理,達到融會貫通。

朱熹基本繼承這種說法,他認為,要貫通,必須花工夫,格一物、理一事都要窮盡,由近及遠,由淺而深,由粗到精。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節次第,重重而入,層層遞進。

這和現代科學研究、推理方法,是一致的,通俗地說,格物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比方說,有3個人,面對一塊看起來普通、但形狀好看的石頭。

A說,這是一塊糙石,沒什麼用,丟了。

B說,這塊石頭看起來很有藝術美感,可以留著,練書法時用來鎮紙。

C用手掂量一下,又詳細詢問了這塊石頭的由來和產地,最後他認為這塊石頭可能含玉,找來鑑定專家,果然是一塊璞玉!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 ,A的格物能力最低,B稍微好一點,C的格物能力最高。

第2重境界:致知,有用為角,無用為格。

《史記·律書》曰:「角者,言萬物皆有枝格如角也」。

古人認為萬物皆有角格,角是外象,格是內空。角有萬異,而格是一同。格物,即從萬象中抽象,從抽象至無象,找悟萬物共同的特性。

怎麼理解呢?

任何事物皆有兩面,有用的、可見的一面;以及不可見的、無用的一面。有用為角,無用為格。

比如:一個碗。你能看見碗的材質,工藝,樣式,顏色,即是有用的。而無用的,就是碗空出的地方,空出來的地方,才能盛裝東西。這也是道家說的「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禮記·緇衣》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一個人有用,通常是指有技能、能力,能創造一些價值。比如,馬雲打造了阿里巴巴,這是有用。你學了開車的技能,即可以開車。你通過了司法考試,就能當律師。這都是有用。

一個人無用,通常是指品行,道德。一個人品德高尚,不偷不搶,不生是非,對人真誠,對伴侶忠誠,這樣的品德,通常創造不出價值。雖然無用,乃為大用。

第3重境界:融合,物我融為一體,心物一體。

《書.君奭》:「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於皇天。」

這裡的格,是感通的意思。格於皇天,感通上天。

格者,正也,心物一體。

王陽明說:「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

後又說:「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在他看來,格物就是正己意,致知就是致良知。心學裡,心物一體,心正則物正。道家則說天人合一。

以上就是格物致知的三重境界,循序漸進,就是達到了真知。

PS:本文由易先生原創,從一個全新的視野,解讀疑難國學,傳承古老文化。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格物致知、埋頭苦讀、知行合一,《論語》中怎麼看待這三個境界?
    今天的這句話是孔子對於自己學習的反思,從自己思考到讀書學習,孔子無疑是進步了,但是那是終點嗎?既然孔子都已經發現了終日而思無益,那為什麼後來還有「格物致知」的說法?一,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學習的幾個階段或者是幾個境界。境界一,自己思考。這個學習不僅無益,而且有害。因為如果我們自己思考的話不僅吸收不了新鮮的知識,而且會有一個問題就是自己會「走火入魔」。
  • 知識力--什麼是格物致知
    因為除了《大學》有這段解釋,未有其他經典上有使用過格物致知,造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成為儒家思想的難解之謎。一直到明朝弘治時期的王陽明,才有「為善去惡是格物」和「致良知」的解讀。而忽略了真正的理解是沒有語言文字法的事實法的理解才是真理解。自古以來,凡是悟道的聖人都只是,把自己理解之後的理轉化成為語言文字式的知識,期望後世通過文字去學習而掌握知識。
  • 儒家的「格物致知」,到底在說什麼?
    好玩的國學先說一下結論,格物致知在中國哲學史上,曾經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在哲學史上,對格物致知的理解,起碼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一種是通過對萬事萬物的探究和學習,從而獲得對萬事萬物的認識,從而獲得對世界對人生的理解。通俗點說,這其實就是一個學習而不斷獲得知識的過程。這裡面的格,是來的意思。
  • 格物致知的含義
    也有訓為「正」或「檢」的,《尚書·周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孔氏傳曰:「彈正過誤,檢其非妄之心」。這些用法均可轉義為「考究」、「考察」或「檢驗」。由此,《辭海》對格物致知的解釋是:「謂窮究事物的原理而獲得知識」。這一解釋不為離譜。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簡單說就是掌握事物運行的規律,並且運用他。朱熹,研究物,量變得質變。王守仁陸九淵,心是感應萬物,歸於心,因此心即理。知行合一,佛教說的實修,大眾通常說的實踐與踐行,都是告訴我們要行動起來,行動,才有改變一切的可能。知行合一,才能致良知。良知可以影響周圍一切,可以找到事物運行真正的規律,掌握規律的人,才是自由的,喜悅自在的。當然,你還需要平和、放鬆、清淨,才能提升察覺力,感受生命共同體,增加生命體驗的深度與寬度,幸福與圓滿就會時刻伴你左右。你找到了真我,就是開悟。
  • 「格物致知」,應該怎麼「格」?
    「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是其三綱,也是儒者所要達到的理想境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達到這一理想境界的步驟和方法。「格物致知」是起始點,是基礎,但《大學》對如何「格物」沒有作任何表述,對 「知」也沒有明確的界定,這為後世的理解帶來了困惑,千百年來,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成了一樁公案。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探究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麼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麼弊端?明確: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 「格物致知」到底是弄啥嘞?八百字告訴你答案!
    「格物」的標準概念,源於《大學·八目》,具體內容如下:儒家有八大項目,號稱「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目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外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內修。格物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難達到的境界。格物一通則可以達到修養自身,提高個人能力的功效。
  • 儒家中常說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本:末:這兩個字都是小篆,都是一個「木」字,加上指事符號(就是那短短的一橫),告訴我們哪個是根本,哪個是末梢。同樣,萬事萬物,有本有末,有始有終,知道什麼是根本、起始,才算是格物致知。(子罕篇第九)一棵樹縱然有千萬枝杈,但總是從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孔夫子所謂「無知」,反倒更襯託了他的高明,反觀今日,讀書千萬,引經據典,具體讓做事卻手足無措者,實在算不得「格物致知」。《大學》裡的「格物致知」就是對事物的分析方法。古聖先賢通過定靜安慮而得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這一基本律。
  • 海拓日記68:格物致知
    司機心裡,MMP,你個神經病~但是還是遵從稻盛和夫先生的意思,把車送進修理站去檢查,結果真的發現發動機上掉了一顆螺絲。這也是稻盛和夫先生一直所說的,傾聽"產品的哭泣聲"。當你對一件事,達到了格物的境界,你就能聽到「產品的哭泣聲」如果你能喜歡上你的工作,喜歡上自己製造的產品,那麼當某個問題發生的時候,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反之,就不可能達到格物的境界!格物,到底什麼是格物呢?
  • 黨員幹部唯有「格物致知」方能「止於至善」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它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實踐精神。由此看出,格物是致知的前提,也是唯一的途徑。新時代的黨員幹部欲「止於至善」,達到崇高、極完美的理想境界,唯有不斷踐行「格物致知精神」。上下求索,閒暇之餘博學之、審問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格物致知精神」在中華民族幾千年及中國共產黨光輝歷程上得以不斷實踐。
  • 很多人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誤
    我們被與我們無關的信息刷屏,每天花五六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茫然而焦慮地盤手機,試圖通過信息的擴充來獲得無用的安慰。虛擬的體驗,不斷侵蝕真實的感知,這種情況只會越來越糟。所以,這個時代更需要一個王陽明來提醒我們,人的內心本來是完善的,當我們撥開那些多餘的遮蔽和紛擾,大膽地去偽存真,就能獲得更有質量的生活乃至生命。這或許也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格物致知吧。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關于格物致知,王陽明是得到了高人的指點,但如何格物,如何致知,還是做了很多的嘗試,其中格竹子一事比較有趣。為了悟透竹子,他在竹林裡幾天幾夜盯著竹子看,想通過如此「格物」達到最終的悟道,而最終他實在堅持不下來,也讓他明白,這並不是成為聖人的方法。此事說明他為了一件事可以付出絕對的努力,並且也讓有足夠的時間深度思考。
  • 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
    只要把自己的心給鎮住,這堂課的百分之九十都已掌握。如果自己還是不懂,不要先急著問老師,自學是一個非常好的自我價值體現的過程。若還是理解不透,及時問老師。日積月累,我們的知識就鍛鍊成了有力的拳頭。課後有時間,與自己不太擅長的科目任課老師交談,這樣比較有平衡性,不易偏科。其實,提高學習成績並不是什麼難事,最關鍵是把心鎮住。面對現實生活,正心還滲透到了修身做人的方面。
  • 「格物致知」——再學習
    格物致知,最早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但是《大學》卻沒有給出任何解釋,所以該詞成為後代各「大儒」打破腦袋都想弄明白的難題。東漢鄭弦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註解,認為該詞的意思為事物之來發生,隨人所知習性喜好。後來又有許多大儒各有觀點,也是爭論不休。爭論直到宋儒為代表朱熹對」格物致知「的觀點產生而止。南宋朱熹學說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 王陽明:格物只在心上做,真理何必外物尋?
    雖然《大學》裡提及了「格物」,但卻沒有作出任何解釋,於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便成了儒家思想的未解之謎。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學者對「格物」作出自己的解讀。如果說,「亭前格竹」時候的王陽明,對朱熹的「格物論」已經產生了懷疑,那麼龍場驛站時的王陽明,終於和朱子的「格物論」徹底決裂。1509年的某天夜裡,這是中國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個夜晚。《年譜》中對那個夜晚有過這樣的記載:「陽明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這一次,他頓悟了。
  • 「格物致知」如何理解
    「格物致知」是一個中國哲學特有的名詞,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格物致知」語出《大學》,為《大學》所言「八條目」之首二目。「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簡單地說,他講的就是如何認識事物,得到有關事物的知識。「格物致知」,語義甚豐,宋明理學於此有很多解釋。不同解釋表現出思想傾向的不同,這種不同直接關乎宋明理學不同學派之學術品格與精神的不同。
  • 格物致知的新解釋
    《大學》中只有一段講到「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也就是說一個人要「誠意」,要有真誠的心意,就先要「致知」,而「致知」的關鍵在於「格物」。請注意,這裡有兩個「其」,也就是「我」的意思,「要誠我的意,就先要致我的知」,有點類似於蘇格拉底「知德合一」意思,德行來自於「格物致知」。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
    百家號:日月光輝火[原創]在說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前,首先要提到一個人,顧東橋,名鱗,字華玉,號東橋。江蘇江寧人。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在當時也是很有影響的一位京官。王陽明的七篇論學書中就有一篇是專門為顧東橋寫的。
  • 講座|北大教授楊立華:從「格物致知」到「心外無理」
    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才有了陽明的思想。由於朱子學長期被定於一尊,帶來的一個結果是思想上的陳陳相因,這基本上是思想史無法擺脫的命運,也即當一個激動人心的原創的哲學時代結束以後,一個集大成的理論綜合一旦被確立為一尊,那個僵化、教條陳陳相因的局面就會出現。這是因為曾經激動一代人的那個最根本的哲學問題被遺忘掉了。任何一個偉大的哲學時代,既要有時代的根本課題,也要有哲學上那個最根本的偉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