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一次有意義的頓悟!王陽明的龍場頓悟到底悟出了什麼

2020-12-17 遼寧臺趣看天下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是集心學之大成者,創立了陽明學派。「龍場頓悟」是陽明心學思想宗旨確立的重要標誌。明正德元年,王陽明因得罪宦官劉瑾,在朝堂遭受「廷杖」,受此種「失身枉道之恥」,不僅給他的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而且使其心靈遭受了深刻創傷。在被貶謫貴州龍場。有一夜,突然領悟格物致知的道理。這就是「龍場頓悟」,此次頓悟,不僅是王陽明思想歷程的一個轉折點,而且是從宋朝以來的理學思想真正過渡到明代理學思想的交接處。

他知道如何成為聖賢,如何做一個「完美的人」。在他的感悟中,有四個做人的心得體會。

第一是立志:人生首要的任務是立志,因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人生沒有志向,天下就沒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都是依靠志向才能學成的。

在王陽明看來: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如果沒有志向的話,人們就會荒廢自己的本心,不思進取,嬉戲享樂,最後一事無成。人只有在歷經磨難而不曾停下追求目標的步伐的時候,才會激發自己的潛能,這個過程也叫做立志。從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上來說,立志其實也就是一個知的過程。

第二是勤學:聰明也許不需要勤學,但是智慧和大成就必須從勤學苦練中來

為了向龍場諸生講述「勤學」的道理,王陽明挑明了自己對於門人弟子的遴選標準:不是聰明、機警、敏捷,而是勤奮、執著、謙虛。

堅守謙虛、靜默是為人風格,把自己看作無能,堅定志向,努力實踐,勤學好問,稱讚別人的優點而指摘自己的過失,學習別人的長處而明白自己的短處。

從知行合一思想的角度來說,知伴隨的是行,而行是人的社會實踐的行為,這個行為伴隨人的一生,就是學。

第三是改過: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是古人極為看重的一種道德修養方式,是維繫自身道德體系的

重要標準,其核心是自省和修身。王陽明說,就算是聖人,也是不免要犯錯誤的。聖人與常人之別,其實不在犯不犯錯誤上,而在於能不能及時、不斷地改正錯誤。

如果有錯不能改,那就犯了雙重的錯誤。改過是對自己行為的積極修正,值得敬重,勇於改過,才能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完善自己的道德,才能在事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四是責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

中國文化特別重視朋友之道,把朋友之道作為中國人的五倫之一。督策他人為善是做朋友的道理,但必須以忠言相告,給人以好的思想和方法,儘自己的一片忠愛之心,說話做到溫和而曲折,使對方聽了以後能夠順從接受,尋究其中的事理能夠改進,心有所感而沒有可生氣發怒的地方,這才是真正的為朋友好。

小編今天給大家推薦《王陽明知行合一》這本書用非常淺顯、有趣的語言,不但講述了王陽明精彩的一生,也在這過程中把王陽明的心學作了清楚的介紹。

陽明心學是一劑提升自我、拯救時弊的心靈解藥,陽明心學的核心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讓讀者學會開啟和運用與生俱來的正能量,強大自我內心,走出人生困局。

相關焦點

  • 王陽明龍場頓悟:堪稱歷史上最強的頓悟,他到底悟出了什麼呢?
    王陽明龍場頓悟:堪稱歷史上最強的頓悟,他到底悟出了什麼呢?當我們對一件事情迷惑的時候,如果想到了問題的解決方法,這個詞就叫頓悟。我們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也是讓我們心情更加開闊的,這也是頓悟的另一種含義了。
  • 王陽明龍場頓悟:堪稱史上最強的頓悟,那他到底悟出了什麼呢?
    也許你對頓悟這個詞並不了解,當你對一件事非常迷惑的時候,突然之間想到了問題的解決方法,並且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讓你的心胸豁然開朗,這就是頓悟的意思。歷史上著名的理學家王陽明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頓悟,他在心學這一領域上的理解和造詣因為這一場頓悟而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早在春秋時期,孟子就提出了心學,他所提出的性本善,認為一個人從生下來就是一個善良的人,在不斷的成長中應該正確的發展自己的這個善良之心,因此,他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心學開山鼻祖。
  • 心學大師王陽明,在那場決定人生的龍場頓悟中,究竟悟出了什麼
    王陽明本是明朝弘治十二年的進士,曾擔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可以說,他是一個久居宦海的人,對於官場有著獨到的體驗。除了這些官場身份,後人對於王陽明最大的認識,那就是他是心學的開山之人,其陽明心學,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甚至還傳到了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區,深刻影響了這些地區的文明思想。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是在他被貶貴州龍場後,於當地悟道的,人稱「龍場悟道」或者叫「龍場頓悟」。
  • 王陽明在龍場頓悟出了什麼,從他的心學就能看出許多
    打坐,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傳統修身養性方法;就好比修行途中的點撥,這突如其來的頓悟,像是心靈的一場洗禮,沒有人得知那能量從何何來,只知道那是無與倫比的一場體驗。歷史上最著名的頓悟,當屬王陽明的龍場頓悟,因為那一次,心學大師的稱號被加冕到這位才情滿滿、官運亨通的大師身上,這個稱號,比其他的更多一份含量,畢竟開創一個為後世所流傳的宗教或是學派,那影響可是槓槓的。但為什麼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呢,因為這一學派是衍生自先秦大師-孟子,他不是憑空臆造出來的,而是有所追溯。
  • 毛筆英文書法《頓悟》
    中文翻譯是頓悟,頓悟這個詞是個佛教術語,指禪宗的一個法門,相對於漸悟法門。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見性」法門。它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領悟佛法的要領,從而指導正確的實踐而獲得成就,當然這不是唯一途徑,頓悟更主要的是通過靈感來完成,就時間來說可能是瞬間。與密宗的理念是同一意趣。例如:著名的王陽明的龍場頓悟。
  • 「頓悟」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恍若重生
    這些天在思考一個詞:「頓悟」。你身邊有見過發生「頓悟」的人嗎?我先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吧:「頓悟」這種狀態會發生,但卻不會發生在一般人身上,有這種頓悟的人要麼是本身喜歡思考的,要麼是有「天緣」的。鳳凰要涅槃才能重生,王陽明龍場悟道,袁了凡也是高僧指點打坐禪定時靈魂出竅頓悟改了命,寫出《了凡四訓》。
  • 王陽明的4個人生頓悟: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在一種困頓和痛苦之中,結合自己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終於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
  • 「頓悟」是什麼感覺?像重生一樣
    這些天我在想一個詞:「頓悟」。你見過發生「頓悟」的人嗎?讓我從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開始:「頓悟」的狀態會發生,但不會發生在普通人身上。有這種洞察力的人要麼喜歡思考,要麼有「天緣」。鳳凰需要涅槃重生,王陽明龍場啟蒙,袁了凡也是高僧教導靈魂走出身體,在冥想時突然改變自己的生命,寫下《了凡四訓》。頓悟是一個人生命的轉折點。這是一個改變人生的機會,但必須是有機的。我們會發現,我們以前的一兩個同學偶爾成績不好,而且突然有一天就像掛斷電話一樣,他們什麼都懂。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了什麼,有何現實意義?
    王陽明龍場悟道,自然是悟了「陽明學」,現實意義就是將「心學」、新儒學往前推進一大步,取代了已經開始衰微的經學、理學、打開了儒家學派的新局面,讓這門自先秦創立的學問流派適應時代和思想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臺階。 不過若是想真正搞清楚內裡乾坤,就得有點耐心了。
  • 龍場悟道,36歲的王陽明堅持這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
    王陽明在這裡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意思是說:人的真善美、假醜惡都是一種表面現象,真正的價值在我們人的心中。我們要發現內心的價值,不要被自己的表象所迷惑。也從這一刻起,原本只是一個封建社會普通知識分子的王陽明,人生開始了石破天驚的改變,他開始向成聖的路上狂奔了!就是在龍場頓悟,王陽明的心學誕生!人生遇到困境與低谷時該怎樣度過?
  • 傳習堂 | 王陽明:龍場悟道
    此後,王陽明先生的全部思想和觀點,都是以此為基礎而產生的,可見「龍場悟道」在心學發展中的地位。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由於上書直言,遭宦官陷害,身陷大牢,還受到杖責四十的刑罰。死裡逃生後又被貶到龍場驛站做驛丞,其間經歷的磨難可想而知。可為何他會在安靜但條件惡劣的龍場突然悟道呢? 首先,王陽明生活在一個儒家倫理濃厚的家庭中,倍受親人關愛。
  • 王陽明龍場悟道:這4點做人之道,助我走向成功之路
    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聖人」的並不多,一個是萬世師表的孔子,另一個就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王陽明從小的志願就是做一個「聖人」,小時候讀書時老師問他:念書為了做什麼?他就回答說想成為聖人。果然在貴州龍場悟道後創立了自己的心學,走向「聖人」之路。
  • 王陽明:人這一世的智慧在於「心」,要認清自己,遵從自己的內心
    雖然王陽明的出身起點並不低,但是他的一生並不太順利,早年因得罪宦官劉瑾而被打了40廷杖,之後被貶到貴州龍場做縣丞。貴州是個偏僻荒蠻的地方,一般外來的人根本生存不下去,換做旁人肯定會抱怨命運的不公,但王陽明並沒有抱怨,反而是保持了積極樂觀的心態在龍場活了下來,不僅如此,他還教當地原著名耕地建房,很受當地百姓的擁戴,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就是在這個時候頓悟的。
  • 讀書|孟斜陽《王陽明傳》
    最近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王陽明很感興趣,特意買來他的傳記看。可惜,本書沒有達到我的期待。在網上查了資料,看到一些比較專業的人說目前尚沒有一本寫的比較好的王陽明傳記。有這樣一種說法:在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曾國藩(半個)。這樣一位聖人,在500年後的今天去解讀他確實沒那麼容易。
  • 王陽明龍場悟道:揭開聖人之道的秘密,為世人找到快樂之源
    王陽明也不例外,他在龍場特定場景中,苦苦追尋,終於找到了答案,不但揭開了聖人之道的秘密,還為世人找到了快樂之源。01用人格魅力和學問徵服地方官王陽明在龍場白手起家,建起了龍崗書院,開始講學。毛應奎親自找到王陽明,二人一番長談之後,便被王陽明的人格魅力和學問所徵服了,此後就成了好朋友。這樣一來,王陽明在當地的地位更高了,大家無論有什麼問題,都喜歡來向他請教。但王陽明並不為此而驕傲,他繼續前行在追尋聖賢的道路上。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道?原來就是簡單的四個字
    王陽明想過自己的日子,但偏偏還是無意得罪了人,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當驛臣,王陽明即使在被貶之地,也仍然在思考著人生和萬物、人性和宇宙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時常縈繞在他腦中的問題,究竟自己所謂的「吾心」和「物理」二者之間看似簡單,實則紛繁複雜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 五百年前的龍場悟道(圖)
    這段有時間、有人物、有細節的記敘性文字,讓人聯想到佛教、基督教誕生時的傳奇場景。雖然,作為一種思想形態的陽明學,迥異於作為宗教形態的佛教、基督教;王陽明個人對於歷史與文化的影響,也遠不及釋加牟尼與耶穌。但是,單就中國思想史的演變歷程而言,龍場悟道的那個瞬間,依然產生了石破天驚般的震撼性效果。
  • 聖人究竟是什麼境界?衝破黑暗走向光明,頓悟之後的人生就是聖
    有句話說得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雖然現在人們思想得到解放和升華,很多人都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痴迷於某一個學派的學說。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會思考「道」這個字。人生的道是什麼?其實對於人生來說處處都是道,但是最好的道莫過於頓悟二字。
  • 王陽明龍場悟道的釋經學意蘊
    在此基礎上,王陽明開創出了以「致良知」工夫詮釋《五經》《四書》的具有強烈一己之風格的釋經學。  長期以來,中外陽明學界對這一王陽明「一生中最著名、受討論最多的事件」的思想內涵及其意義多有揭櫫。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並未立刻把所悟之道求證於《大學》或《四書》中的其他經典,而是直接求證於時間上更早出、更具有權威性的《五經》。
  • 王陽明為什麼在龍場這個地方,能突然悟道,成為偉大的哲學家
    此後,王陽明先生的全部思想和觀點,都是以此為基礎而產生的,可見「龍場悟道」在心學發展中的地位。 在來到龍場之前,王陽明在兵部幹到了36歲。由於上書直言,遭宦官陷害,身陷大牢,還受到杖責四十的刑罰。死裡逃生後又被貶到龍場驛站做驛丞,其間經歷的磨難可想而知。可為何他會在安靜但條件惡劣的龍場突然悟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