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是集心學之大成者,創立了陽明學派。「龍場頓悟」是陽明心學思想宗旨確立的重要標誌。明正德元年,王陽明因得罪宦官劉瑾,在朝堂遭受「廷杖」,受此種「失身枉道之恥」,不僅給他的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而且使其心靈遭受了深刻創傷。在被貶謫貴州龍場。有一夜,突然領悟格物致知的道理。這就是「龍場頓悟」,此次頓悟,不僅是王陽明思想歷程的一個轉折點,而且是從宋朝以來的理學思想真正過渡到明代理學思想的交接處。
他知道如何成為聖賢,如何做一個「完美的人」。在他的感悟中,有四個做人的心得體會。
第一是立志:人生首要的任務是立志,因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人生沒有志向,天下就沒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都是依靠志向才能學成的。
在王陽明看來: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如果沒有志向的話,人們就會荒廢自己的本心,不思進取,嬉戲享樂,最後一事無成。人只有在歷經磨難而不曾停下追求目標的步伐的時候,才會激發自己的潛能,這個過程也叫做立志。從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上來說,立志其實也就是一個知的過程。
第二是勤學:聰明也許不需要勤學,但是智慧和大成就必須從勤學苦練中來
為了向龍場諸生講述「勤學」的道理,王陽明挑明了自己對於門人弟子的遴選標準:不是聰明、機警、敏捷,而是勤奮、執著、謙虛。
堅守謙虛、靜默是為人風格,把自己看作無能,堅定志向,努力實踐,勤學好問,稱讚別人的優點而指摘自己的過失,學習別人的長處而明白自己的短處。
從知行合一思想的角度來說,知伴隨的是行,而行是人的社會實踐的行為,這個行為伴隨人的一生,就是學。
第三是改過: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是古人極為看重的一種道德修養方式,是維繫自身道德體系的
重要標準,其核心是自省和修身。王陽明說,就算是聖人,也是不免要犯錯誤的。聖人與常人之別,其實不在犯不犯錯誤上,而在於能不能及時、不斷地改正錯誤。
如果有錯不能改,那就犯了雙重的錯誤。改過是對自己行為的積極修正,值得敬重,勇於改過,才能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完善自己的道德,才能在事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四是責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
中國文化特別重視朋友之道,把朋友之道作為中國人的五倫之一。督策他人為善是做朋友的道理,但必須以忠言相告,給人以好的思想和方法,儘自己的一片忠愛之心,說話做到溫和而曲折,使對方聽了以後能夠順從接受,尋究其中的事理能夠改進,心有所感而沒有可生氣發怒的地方,這才是真正的為朋友好。
小編今天給大家推薦《王陽明知行合一》這本書用非常淺顯、有趣的語言,不但講述了王陽明精彩的一生,也在這過程中把王陽明的心學作了清楚的介紹。
陽明心學是一劑提升自我、拯救時弊的心靈解藥,陽明心學的核心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讓讀者學會開啟和運用與生俱來的正能量,強大自我內心,走出人生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