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王陽明很感興趣,特意買來他的傳記看。可惜,本書沒有達到我的期待。在網上查了資料,看到一些比較專業的人說目前尚沒有一本寫的比較好的王陽明傳記。
有這樣一種說法:在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曾國藩(半個)。這樣一位聖人,在500年後的今天去解讀他確實沒那麼容易。就像餘秋雨所說:「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 ,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王陽明一直被人們詬病的哲學在我看來是中華民族智能發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夠有資格給予批評的人其實並不太多。」
王陽明出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本名王守仁,祖籍浙江餘姚,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王守仁天生氣質特殊,5歲時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12歲正式就讀書塾,13歲與書塾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18歲拜訪大學者婁諒時問:「如何做聖賢?」,老先生答:「聖人必可學而至。」這句話對他產生深遠影響,並在以後傳達給了無數人。
明王朝推崇的理論是程朱理學,該學派認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規律,只有格物,才能明理。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就能成為聖人。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這與「存在即合理」異曲同工,但沒有多少人會去探究存在背後的道理。王守仁的目標是成為聖人,所以他認為「格物致知」是自己必須弄清楚的事情,他決定從屋前屋後的竹子開始,史稱「陽明格竹」。盯了竹子七天後,王守仁病倒,格竹失敗讓他對朱熹的學說產生懷疑。
程朱的格物致知,強調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多觀察多思考,這樣才能化繁為簡,融會貫通,這個理論是有其道理的。但是王守仁的這次格竹失敗,對他的後期的龍場頓悟,開創新的學派有重大意義。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守仁中進士,弘治十五年,三十一歲的王守仁肺病復發回家鄉餘姚養病,在陽明洞靜休思考。一方面他希望遠離紅塵,達到佛界「無想無相」的境界,另一方面祖母與父親的恩情使他難以下定決心,在這種思想的衝突中,他頓悟到佛教和道教追求的是棄絕人倫,而人活在世間是要有所擔當的,不能拋棄親情和應盡的責任,從此他的信仰從天上落到人間,心學與佛道分道揚鑣。因曾在陽明洞打坐修習,王守仁被稱作「陽明先生」。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裡,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
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驛站破敗不堪,王守仁搬到附近洞穴取名「陽明小洞天」讀書思考,並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在這裡,他頓悟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也就是說,其實聖人的道理,天底下事物的對與錯,是先天就存在於我的心中,根本不用去外界尋找。當時人多根據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思路,希望將世間萬物的一切天理「格」清楚之後再去實踐。而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天理都在心中,我唯一也必須要做的是用實踐來驗證,而不是再去找尋天理。
王陽明在接下裡的講學和為官過程中將「知行合一」貫徹使用,理論逐步發揚光大,對中晚明學術影響巨大。王陽明思想代表作《傳習錄》在1602年傳入日本,1650年在日本出版,成為日本維新派推翻500多年幕府統治,實現明治維新的指導思想。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到維新派主要人物梁啓超,國學大師胡適、再到陳獨秀,以及毛澤東、蔣介石,對王陽明先生都十分崇敬。
王陽明的優秀並非只在於他是一位宗師級的思想巨匠,他還是一位深通兵法的軍事奇才。出身文官世家,一心讀書成聖,卻擁有不可思議的軍事天賦。他體弱多病,45歲時在國家內亂的危機關頭被推出,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訓練民兵,只用了一年半時間,就永久性地平定了為害贛南二十餘年的匪患;在去平定進貴士兵譁變的途中遭遇寧王朱宸濠叛亂,他指揮臨時招兵買馬拼湊起來的部隊,一個多月時間平息朱宸濠精心籌備十多年的武裝;55歲時不費一兵一卒,招降了朝廷多年束手無策的廣西思田叛軍,並徹底消滅八寨、斷藤峽山賊。
200年後,《明史》的編纂者們總結:「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陽明者。」
嘉靖八年(1529年),王陽明病逝於歸途南安,終年五十八歲。臨終前最後一句話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這樣一位能文能武的聖人,縱覽中華上千年歷史,很難找出比肩者。
王陽明出身錦衣世家,少時鮮衣怒馬,神採飛揚,十幾歲就確定了「成為聖賢」的人生目標。中年身體抱恙,屢遭貶謫與打壓,又拖著病體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軍旅生涯,依然沒有影響他的思考與探索,最終成為立德、立功、立言的聖人。
初次認識王陽明是在高中的政治課本上,那會兒並沒有意識到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學習將會影響我這一生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課本上將王陽明的學說簡單歸結為唯心主義加以批判,讀完這本書才發現這是不公正的。
一本《王陽明傳》並不能讓我對他的學說有深入了解,畢竟要研究王陽明的心學這一輩子都不一定夠,也不用妄想從一本傳記裡弄清楚。但是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怎能僅用一個「唯心主義」就總結了呢?他在為官過程中,多次用自己的理論指導實踐解決民眾問題,造福一方百姓,這就是王陽明思想的意義。
盡信書不如無書,了解一個人也不能只憑他人的三言兩語。
對傳記這種題材我也有些疑惑,古人傳記往往都是本人離世後,他人整理編撰而成,如何能保證書中事情都是真實的,如何證明對本人思想的解讀是正確的呢?
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都明白語言多麼容易產生誤會,一個人在某種場合講的一句話能被分析出無數種含義。他可能還有解釋的機會,但古人沒有。
那麼,王陽明以及其他大師們如果泉下有知,對本人傳記會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