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孟斜陽《王陽明傳》

2021-03-05 阿蘿的旅行日記

最近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王陽明很感興趣,特意買來他的傳記看。可惜,本書沒有達到我的期待。在網上查了資料,看到一些比較專業的人說目前尚沒有一本寫的比較好的王陽明傳記。

有這樣一種說法:在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曾國藩(半個)。這樣一位聖人,在500年後的今天去解讀他確實沒那麼容易。就像餘秋雨所說:「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 ,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王陽明一直被人們詬病的哲學在我看來是中華民族智能發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夠有資格給予批評的人其實並不太多。」

王陽明出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本名王守仁,祖籍浙江餘姚,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王守仁天生氣質特殊,5歲時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12歲正式就讀書塾,13歲與書塾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18歲拜訪大學者婁諒時問:「如何做聖賢?」,老先生答:「聖人必可學而至。」這句話對他產生深遠影響,並在以後傳達給了無數人。

明王朝推崇的理論是程朱理學,該學派認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規律,只有格物,才能明理。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就能成為聖人。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這與「存在即合理」異曲同工,但沒有多少人會去探究存在背後的道理。王守仁的目標是成為聖人,所以他認為「格物致知」是自己必須弄清楚的事情,他決定從屋前屋後的竹子開始,史稱「陽明格竹」。盯了竹子七天後,王守仁病倒,格竹失敗讓他對朱熹的學說產生懷疑。

程朱的格物致知,強調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多觀察多思考,這樣才能化繁為簡,融會貫通,這個理論是有其道理的。但是王守仁的這次格竹失敗,對他的後期的龍場頓悟,開創新的學派有重大意義。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守仁中進士,弘治十五年,三十一歲的王守仁肺病復發回家鄉餘姚養病,在陽明洞靜休思考。一方面他希望遠離紅塵,達到佛界「無想無相」的境界,另一方面祖母與父親的恩情使他難以下定決心,在這種思想的衝突中,他頓悟到佛教和道教追求的是棄絕人倫,而人活在世間是要有所擔當的,不能拋棄親情和應盡的責任,從此他的信仰從天上落到人間,心學與佛道分道揚鑣。因曾在陽明洞打坐修習,王守仁被稱作「陽明先生」。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裡,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

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驛站破敗不堪,王守仁搬到附近洞穴取名「陽明小洞天」讀書思考,並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在這裡,他頓悟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也就是說,其實聖人的道理,天底下事物的對與錯,是先天就存在於我的心中,根本不用去外界尋找。當時人多根據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思路,希望將世間萬物的一切天理「格」清楚之後再去實踐。而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天理都在心中,我唯一也必須要做的是用實踐來驗證,而不是再去找尋天理。

王陽明在接下裡的講學和為官過程中將「知行合一」貫徹使用,理論逐步發揚光大,對中晚明學術影響巨大。王陽明思想代表作《傳習錄》在1602年傳入日本,1650年在日本出版,成為日本維新派推翻500多年幕府統治,實現明治維新的指導思想。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到維新派主要人物梁啓超,國學大師胡適、再到陳獨秀,以及毛澤東、蔣介石,對王陽明先生都十分崇敬。

王陽明的優秀並非只在於他是一位宗師級的思想巨匠,他還是一位深通兵法的軍事奇才。出身文官世家,一心讀書成聖,卻擁有不可思議的軍事天賦。他體弱多病,45歲時在國家內亂的危機關頭被推出,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訓練民兵,只用了一年半時間,就永久性地平定了為害贛南二十餘年的匪患;在去平定進貴士兵譁變的途中遭遇寧王朱宸濠叛亂,他指揮臨時招兵買馬拼湊起來的部隊,一個多月時間平息朱宸濠精心籌備十多年的武裝;55歲時不費一兵一卒,招降了朝廷多年束手無策的廣西思田叛軍,並徹底消滅八寨、斷藤峽山賊。

200年後,《明史》的編纂者們總結:「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陽明者。」 

嘉靖八年(1529年),王陽明病逝於歸途南安,終年五十八歲。臨終前最後一句話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這樣一位能文能武的聖人,縱覽中華上千年歷史,很難找出比肩者。

王陽明出身錦衣世家,少時鮮衣怒馬,神採飛揚,十幾歲就確定了「成為聖賢」的人生目標。中年身體抱恙,屢遭貶謫與打壓,又拖著病體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軍旅生涯,依然沒有影響他的思考與探索,最終成為立德、立功、立言的聖人。

初次認識王陽明是在高中的政治課本上,那會兒並沒有意識到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學習將會影響我這一生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課本上將王陽明的學說簡單歸結為唯心主義加以批判,讀完這本書才發現這是不公正的。

一本《王陽明傳》並不能讓我對他的學說有深入了解,畢竟要研究王陽明的心學這一輩子都不一定夠,也不用妄想從一本傳記裡弄清楚。但是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怎能僅用一個「唯心主義」就總結了呢?他在為官過程中,多次用自己的理論指導實踐解決民眾問題,造福一方百姓,這就是王陽明思想的意義。

盡信書不如無書,了解一個人也不能只憑他人的三言兩語。

對傳記這種題材我也有些疑惑,古人傳記往往都是本人離世後,他人整理編撰而成,如何能保證書中事情都是真實的,如何證明對本人思想的解讀是正確的呢?

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都明白語言多麼容易產生誤會,一個人在某種場合講的一句話能被分析出無數種含義。他可能還有解釋的機會,但古人沒有。

那麼,王陽明以及其他大師們如果泉下有知,對本人傳記會滿意嗎?

相關焦點

  • 王陽明與儒學革新
    尹敏志據錢德洪、王汝中所編的《王陽明年譜》記載,在他們的老師十一歲時,便早已流露出異於常人的志向。當時還在餘姚讀私塾的王陽明,有一天這麼問老師:「何為第一等事?」塾師回答:「惟讀書登第耳。」但少年王陽明對這個答案似乎並不滿意,他沉思一會,說道:「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 傳習|世界讀書日,學習王陽明智慧必讀5本書
    據說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導師誕辰150周年;是一位天降偉人疑似駕崩的忌日;還是世界讀書日。偉大的革命導師叫列寧。天降偉人叫三月半。小嘟博士第一次想學習王陽明哲學的願望,來自於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寫王陽明,有些不太正經。但作者的文筆非常好,把王陽明的哲學寫得通俗易懂,把王陽明的一生寫得非常靈動、鮮活。
  • 王陽明:一個人的成就高低,要看他內心的志向,而並非是能力
    王陽明當時就回答,讀書學聖賢。在王陽明的心裡,做聖賢才是他內心的第一頭等大事。這就是他遠大的志向,當他具備這個志向的時候, 他後來所做的一切都以此為出發點。他曾經在考試的時候,幾次落榜。他以落第為榮,並不是說看不起讀書,而是認為真正的聖賢要經得起磨練。如果到手的東西太容易了,就很容易亂心。唯有經歷艱難困苦的過程,我們收穫才會更加純粹。王陽明的這種思想境界為他成為心學大師,指引了一條最為光明的路,他在成為聖賢的志向下,不斷向內探索,終於發現了心學的力量與價值所在。
  • 航務小開王陽明被傳劈腿 和女友李曉涵秘戀半年分手(圖)
    李曉涵和王陽明今年5月被拍到在超市買菜,互動親密光明航務小開王陽明和名模李曉涵秘戀半年,卻在七夕情人節傳出情已逝,還爆出分手原因是因王陽明劈腿,讓李曉涵傷心。李曉涵向來口風超緊宛如緋聞絕緣體,但當時她談起王陽明,總是笑得燦爛,還贊王陽明是「臺灣第一帥」。李曉涵昨提到王陽明,語氣平淡稱只是朋友,但記者表示她給王陽明取的「臺灣第一帥」封號讓他知名度大增,她忍不住笑起來:「是吧!看他以後怎麼報答我!」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王陽明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王陽明:人生須立志,立志當高遠
    明代心學大家王陽明(1472年—1529年)出生於詩書世家,祖父王倫以教書為生,父親王華是成化辛丑科狀元。身為狀元之子,王陽明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學教育。與時人不同的是,他讀書學習卻不以科舉考試為目的。王陽明11歲在京師讀書,曾問私塾老師:「何為第一等事?」
  • 王陽明與弟子的一段對話,看完才知道王陽明為何影響華夏五百年
    從這裡我們能夠曉得,王陽明所說的靜、寂、定,這些都不是地道的靜止,無論是動還是靜都是我們錘鍊本人,追隨本心的過程。所以王陽明是不會同意那些一味強調虛靜的理論和做法的。二、無善無惡王陽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園中除草時,付出了許多汗水,所以哀嘆道:「為什麼天地之間,善難培育,惡難根除!」王陽明當時就在花園賞花,聽到薛侃的嘆息,接口道:「你就沒培育善,也沒有根除惡。」
  • ​【推薦】王陽明與浙江台州 | 張宏敏
    張宏敏《王陽明與浙江台州》一文,以浙江台州天台山為中心,深入考證王陽明本人與台州親炙弟子交往以及再傳弟子的學行情況,同時通過這些弟子的著述,進一步發現浙中王門、粵閩王門、江右王門弟子與以「佛宗道源,山水靈秀」著稱的天台山之間的密切關係,對於深入挖掘陽明學地域性學派之間的相互影響具一定啟發和借鑑意義。
  • 張儷王陽明戀情公布 張儷公開承認戀上王陽明
    近日,演員張儷與臺灣藝人王陽明的戀情被傳的沸沸揚揚,據悉,兩人因真人秀欄目《如果愛》而互生情愫,交住半年感情穩定。
  • 阿信:王陽明《象棋詩》賞析
    女兒從一歲起開始讀書,我自信在孩童中她應該屬於很愛讀書、也讀書很多的小女才子。我問她喜歡什麼?心裡想答案一定是讀書。女兒怎麼告訴我的?她回答:「養寵物。」我心裡一聲嘆息。唉,她這麼說也難怪。上周去都江堰鄉下朋友家玩,每天餵兔子、觀魚、看雞跑,回來非帶走兩隻小鴨鴨。朋友十元錢給她買的。以前早上睡到8、9點,可現在每天6、7點就早早起來,去花園裡張羅著給鴨鴨餵食。
  • 王陽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在王陽明看來,一個人想要真正的成功,能力並不是唯一的因素,而這兩個字才是,那就是「精一」。什麼是「精一」王陽明說:「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所以,王陽明提出了應對之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就是精一的由來,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想要成功,就必須學會精一,學會專注。不只是要管住自己的心,還要讓自己的行動和想法保持一致,理論和實踐的專注,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 明朝牛人王陽明,文武全才,人生跌宕起伏,終成「大家」留名青史
    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的學術地位很高,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四大家,可見王陽明絕對是一位大牛人。王陽明出生於明朝中期,明王朝逐步進入由盛轉衰的時期,國家朝政腐敗,宦官專權,義軍四起,在這樣的背景下,少年時期的王陽明,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眼界與心思,曾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可見其志存高遠。
  • 「心即理」是王陽明人性論的中心思想,也是王陽明心學的起點
    「心即理」是王陽明人性論的中心思想,也是王陽明心學的起點,這個最初起源於他對程朱理學「心理為二」的批判,所謂「心理為二」即是世界觀所指的客觀和主觀的對立,而王陽明處於理論實踐的需要,將主觀與客觀統-起來, 以說明封建社會固有的仁、義、禮、智不僅是客觀的道德規範以及統治階級的意志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
    百家號:日月光輝火[原創]在說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前,首先要提到一個人,顧東橋,名鱗,字華玉,號東橋。江蘇江寧人。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在當時也是很有影響的一位京官。王陽明的七篇論學書中就有一篇是專門為顧東橋寫的。
  • 王陽明:人生五度,你有幾度?
    縱觀王陽明一生,我們會發現智慧的人生離不開五「度」:辦事有力度,說話要適度,胸懷有寬度,眼界有高度,讀書有厚度。01辦事有力度王陽明認為:辦事是最靠譜的修煉。04眼界有高度年僅13歲的王陽明問老師,「何為第一等事」?老師說當然考狀元是第一等事。王陽明說,「登第恐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是讀書學做聖賢。」
  • 王陽明說:真正善良的人,靠著這個字,家族能夠興旺十代,我懂了
    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真正有道德的,特別是做人厚道良善的人,是能夠靠著自己家傳的精神財富,讓自己家族的興旺發達保持十代以上。而相反,如果一個人過惡多端,為非作歹,那麼,這樣的人,帶給家族的,只能是短暫的輝煌,甚至只是曇花一現的富貴。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青壯年時,曾讀書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陽明洞天,自稱陽明子、陽明山人,故學者稱他為陽明先生。 次年,王陽明隨同祖父竹軒翁一起赴京生活,船過鎮江金山寺,竹軒翁與客人飲酒賦詩,尚未成篇,王陽明卻已賦詩一首,詩云: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船客大為驚異。大家又叫王陽明應景賦詩,陽明出口成章,詩驚四座。
  • 王陽明: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收藏經典
    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家訓,濃縮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一、勤讀書,要孝悌知識拓寬格局,格局成就人生。讀書,是獲取知識,打破門第之見最廉價的捷徑。一個七歲的男孩不讀書,就可以放羊掙錢。過了十年,這個孩子就能放牧一大群羊。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通過省廳組織專題學習《知行合一王陽明》,並認真閱讀,改變了我原來對知行合一的片面認識,感想如下:一、王陽明的遠大志向王陽明年輕時堅信自己能成為偉人,成王成聖。儘管為他狀元父親和老師所不屑。看了本書覺得:志向的遠大與否是造成人和人之間差距最根本的因素。志向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觀,生命觀。
  • 王陽明最常和弟子們說的「立志」是什麼?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因曾在會稽山陽明洞修行,號稱陽明子,後世一般稱他王陽明。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哲學家 軍事家 文學家,精通儒釋道,創立陽明心學,後世將他和孔子 孟子 朱熹並成為孔孟朱王。王陽明和其他大儒不同,他還能領兵打仗,用了3年時間平定了困擾大明王朝數十年的贛南匪患,後又遇寧王朱宸濠叛亂,王陽明僅用35天就平定了寧王計劃多年的叛亂。成為歷史上少有的立言 立德 立功三不朽聖人,被成為五百年來第一人。王陽明弟子眾多,獲得巨大成就的也很多。他給弟子們講得最多的就是:「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簡單講就是「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