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生五度,你有幾度?

2020-12-16 人生五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作者:一翁

來源:南師國學堂

知道得越多,越會發現自己無知。

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時至今日,王陽明為人處事的精髓,仍與當代不謀而合。

縱觀王陽明一生,我們會發現智慧的人生離不開五「度」:

辦事有力度,說話要適度,胸懷有寬度,眼界有高度,讀書有厚度。

01

辦事有力度

王陽明認為:辦事是最靠譜的修煉。

所謂「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人需要在事情上磨鍊,下功夫,在忍耐中成長,在逆境中成熟。

王陽明奉旨到江西廬陵縣做知縣的第一天,便有一群百姓湧入了縣衙門,哭天喊地要求減免稅負。

他一邊安撫鄉民的情緒,一邊展開深入真相,原來葛布稅並不是朝廷下達的合法稅收,而是宦官魚肉百姓的藉口。

於是他向鄉民們宣布,今年就會免去葛布稅。

王陽明新官上任,居然直接跳過了官場的繁文縟節,貿然免除了一項稅收,下屬被嚇得不輕。

王陽明卻不卑不亢向上級報告,處理得非常漂亮。

做該做的事,說該說的話,一切都會順其其然,不求自來。

02

說話要適度

老話常說:「一言折盡平生福。」

王陽明也道:「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將勸意多,方是。」

隨意指責他人的人,只會暴露自己的低素質。

蘇格拉底非常善於演說,以教人講話為職。

有一個青年前來請教,並說明演說如何重要云云。

蘇格拉底等他說了半天以後,向他索要雙倍學費,青年問為什麼。

蘇格拉底說:「因為我除了要教你講話以外,還要教你如何不講話。」

出言有尺,說話有度。

不說大話、空話,不說廢話、壞話,言行在於美,不在於多。

所謂「仁者,其言也訒。」謹言實為修身之要。

03

胸懷有寬度

古今成大事者,都是寬宏大量、氣吞山河之人。

王陽明認為,心胸狹窄,是災禍的根源,坦然才會有福報。

他曾說:「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心胸狹隘之人,局限的不只是自己的思想,困住的更是整個人生。

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

人無完人,事無完事,心胸大了,事就小了,彼此包容,天下太平。

有一句古語是這樣說的: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芝麻綠豆大的事兒,無足輕重隨它去。

容別人所不能容,將得別人所不能得。

04

眼界有高度

年僅13歲的王陽明問老師,「何為第一等事」?

老師說當然考狀元是第一等事。

王陽明說,「登第恐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是讀書學做聖賢。」

在當時,考取功名是讀書人的首要目標,但王陽明卻不走尋常路,要做虛無縹緲的聖賢。

他父親知曉後有點不以為然,但祖父十分欣賞他。

因為,眼界決定思維,思維決定格局,格局決定結局。

《顏氏家訓》裡有一個名言:

山中人不信有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魚山中人不信。

眼界小的人,很難相信山外有海,海外有山。

比起見識的廣度,眼界更是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深度,預示著人生的高度。

05

讀書有厚度

英國作家雪萊曾說:「讀書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虛。」

深以為然。

一個人知道得越多,越會發現自己無知。

王陽明認為,讀書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記得」,第二重境界是「曉得」,第三境界重是「明心」。

「記得」只是記住了書中的話;

「曉得」則是理解了話的意思;

「明心」是需要在心上用功,存本心,讀好書,近賢人。

讀好書就是與高尚的人談話,多讀書是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書讀得越多,越能明事理,越能擁有不俗的人生。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人生投資。

量變會形成質變,總有一天,你會感謝你讀過的每一本書。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懂得節制,是更高級的人生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聖人,他一生推崇知行合一,他用一生的實踐告訴我們: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節制。01 節制,是一種大智慧「節飲食,戒遊戲」是王陽明家訓中的重要一條。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越來越繁榮,生活水平提高,吃得越來越好,但很多人有了三高、心血管等富貴病。在物質刺激下,很多人還有了精神空虛的毛病。《黃帝內經》有云:飲食有節。真正的智者,飲食懂得自律,掌握好度。王陽明所提的節飲食,飲食有度,方得健康、方得自在;戒遊戲,則是為了立志,防止過於沉迷遊戲,消磨意志,一事無成。
  • 一曲《人生幾度相逢》好聽哭了
    一首《人生幾度相逢》好聽哭了一首《人生幾度相逢》好聽哭了一首《人生幾度相逢》好聽哭了一首《人生幾度相逢》好聽哭了一首《人生幾度相逢》好聽哭了一首
  • 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的內心,讀懂人生慢慢順意
    他的學說簡潔有力,讀懂了王陽明,可以讓你受益無窮。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的內心,世界都為你讓路!讀懂人生越來越順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想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一定要有擔當,要在逆境中磨練自己,人生只有短短幾十年,如果想有所作為,必須要勇於挑戰,在泥濘而曲折的磨難中,去修煉自己內心!通過困苦貧乏,鍛鍊身心,王陽明說過,人生經歷越多,你的內心就越強大!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 王陽明: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11歲的王陽明在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相當於是在問: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麼?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因為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但他還是很快作出了堅定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王陽明嚴肅地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老。
  • 人生七個「度」,你有幾度?(深度好文)
    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就是說伶牙俐齒、咄咄逼人經常會被人討厭,若是一味地言無不盡,觸及談話對象的痛點,那麼身邊的朋友必定會一個一個離你而去。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小A問朋友小B:「咱們認識這麼久了,你覺得我有什麼缺點需要改嗎?」小B實心實意地說了小A的很多缺點,諸如不守時、說話刻薄、有時言而無信,卻沒注意到小A的臉色漸漸陰沉。多鐵的關係,都禁不住口無遮攔,說話不懂尺度,最後必有禍難。
  • 五歲不言的天才兒童-王陽明
    也是近五百多年來,最神奇的人生大智慧。後人將王陽明與孔子 孟子 朱熹並稱為「儒家四聖」。王陽明從少年輕狂到潛心向學,從被囚詔獄到龍場悟道,從一封信剿滅山賊,到四十多天平寧王之亂,於重重困境之中,修煉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一代聖人。其跌宕起伏的個人經歷可謂是精彩紛呈,有人說,欲成大事業者必讀王陽明。也有人說「一生伏首拜陽明」。今天,我們由兩首詩入手,去看看王陽明小時候的故事。
  • 文化視野|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蹉跎了20年,王陽明直到35歲才歸正於聖賢之心,就是陽明心學,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和方向。可以說,「五溺」之旅非但沒有影響他的成聖路,反而幫助他完成了積澱過程,從而才有了日後的一朝頓悟。王陽明此間從未停止過人生思考:怎樣才能活下去更有意義呢?我到底還能不能成聖賢?聖人如果也身處這樣的環境,會怎麼做呢?
  • 56歲的王陽明用一生告訴你:沒有意義的人生,空活百歲,又有何用
    王陽明也叫王守仁,子號陽明先生,出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於明世宗嘉靖七年去世了。王陽明用自己56歲的一生告訴世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即便是短暫的,也是閃耀的,沒有意義的人生,即便是長久的,也是沒有用處的。
  • 寫出不同人生階段的王陽明
    近日,現代出版社出版了呂崢長篇小說《天機破·王陽明》,完整講述了王陽明從叛逆少年到心學宗師的傳奇人生。  作為一名85後青年作家,呂崢八年前就出版了暢銷書《明朝一哥王陽明》,成為第一個把王陽明寫火的歷史作家。《天機破·王陽明》是呂崢歷時三年,基於對陽明心學和王陽明生平的潛心研究創作而成的長篇小說。
  • 為什麼說王陽明的人生近乎完美?
    他在人生和事功上的巨大成功,先天對此後五百年裡的英雄人物或創造了偉大事業的人物有著解藥或秘笈式的吸引力:曾國藩組建民團的思維源泉正是他;康有為、梁啓超將他的心學作為拯救中國的一劑良藥;蔣介石青年時就深悟到他的格言,取「大中至正」,將自己的本名「志清」改為「中正」,晚年退居臺灣時,還將臺北郊外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國學大師錢穆評價說:天下之學,盡在王陽明心學。
  • 王陽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
    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為什麼能成為曾國藩、梁啓超、蔣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後世無數王陽明的崇拜者,為什麼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輝煌事業?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王陽明說過這樣的話:「在心體上不能遺留一個念頭,有如眼中不能吹進一丁點灰塵。一丁點能有多少呢?
  • 王陽明:人生艱難處,便是修心時,強大的氣場都是在人生低谷煉成
    林清玄先生有段話令人印象深刻: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成功不過是一瞬間的感覺,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滋味,榮辱得失不過是過眼雲煙,起起伏伏才是人生的常態。心若安定,心無掛礙,自然歡喜。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事,悟透這五句話,或許可能飛黃騰達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事,悟透這五句話,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男人成大事有沒有訣竅?是否存在捷徑?很多男人應該都想知道答案。答案是:有。當然,這裡所謂的「有」並不是一步登天那種訣竅和捷徑,而是男人成大事的一些做事上的絕學,掌握了這些絕學,其實就是有了訣竅,也就是走了捷徑。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三):知行合一能擔當
    分明聽到王陽明一聲斷喝。 哪來天生的聖人?我只不過是個肯下笨功夫的庸人;哪來不朽的「第一」?我只不過是個有血有肉、愈挫彌堅、知行合一的普通人;哪來無敵的「戰神」?我只不過是一位和你一起切磋踐履「心學」的師友和戰友:為什麼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 王陽明告誡男人:人生後半輩子,不靠錢和人脈,而是這七個字
    三、知這個字暗示我們做人要有自知之明。王陽明提醒大家,做人做事都要看清自己的實力,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去做事。年輕的時候我們可以拼盡全力去做事,但是人到中年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去做事。
  • 王陽明:相由心生,你的外表藏著你的人生之道,你的臉亦是你的命
    王陽明說:相由心生,你的外表藏著你的人生之道,你的臉就是你的命。王陽明有個痴心於道教的好友官員叫雲谷。某次,雲谷對王陽明說,我想辭官歸隱修道,你意下如何?王陽明說,你做不到的。雲谷不以為然地問,你如何知道?
  • 王陽明:你的格局有多大,前途就有多遠
    1你的志向就是你的天花板有一句古話說:「再大的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一個人有多大的志向,就能做成多大的事,就能看見多大的世界,就能走向多遠的未來。小時候,王陽明問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事?」在生活中,大多數的煩惱和痛苦,不在於遇到了不好的人和事,是你以怎樣的心態去看待。有時,你的心寬了,世界就大了。有時,你的心大了,人生就順了。1496年,王陽明在會試中再度名落孫山。有人在發榜現場未見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陽明卻無動於衷。
  • 悅讀陽明 | 心途:王陽明的傳奇人生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王陽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一樣的王陽明。 由於王陽明熱,時下的王陽明傳記也不少,看後往往讓人感到,這寫的與其說是王陽明,不如說寫的是現代人精神的彷徨和迷惘,迎合的是現代人精神皈依的缺失。而真正的王陽明是什麼樣的人,他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對社會和人生有著什麼樣恆久的指引意義,他在中國雄厚的傳統思想積澱中的定位如何,卻反為人們所忽略。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王陽明(1472-1529),明朝人,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年輕時築室習靜于越之陽明洞,遂號陽明。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個年代達到了別人難以及其的高度。
  • 王陽明|放下自我,是人生最高級的修行
    那麼說到當今社會的現代人,雖不一定有王陽明那麼波瀾起伏的人生,但囿於職場、婚姻、房/車、醫療、教育、家庭、養老等現實問題,同樣壓力巨大。比如我們時不時就會看到看到有人加班猝死、懷孕跳樓的新聞。其實在當今社會,尤其是對壓力巨大、抑鬱滿懷的人來說,王陽明的這種「放下自我」的心態更是一種重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