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論「良知」與「良知之樂」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張 明

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

此段是王陽明晚年在浙江與黃曾省等弟子關於「良知」與「良知之樂」的對話,收為《傳習錄下》第261條。

眾所周知,貴州是陽明心學的發源之地。1508年,37歲的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學說,初步建立陽明心學的思想體系;50歲在江西平定「寧王之亂」後,正式提出「致良知」三字;晚年(51-56歲)在浙江居鄉講學期間,將心學思想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圓融境界。王陽明去世之後(1529年),王門弟子將陽明心學傳遍大江南北,「門徒遍天下,流傳逾百年」,引領出明末的東林書院講學運動;此外,陽明心學還傳到日本和朝鮮,促成近代明治維新的成功。因此,五百年來,陽明心學對東亞儒家文化圈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在王陽明所有著述中,《傳習錄》一書最為重要,一直作為陽明心學的入門階梯而被推崇,錢穆先生將該書列為中國人必讀的七本經典之一。在《傳習錄》中,「良知」是十分重要的關鍵詞,該詞出現的頻率最高,一共有324次。一般而言,人們談論陽明心學時,往往就是圍繞何為「良知」、如何「致良知」等核心問題而展開。因此之故,陽明心學又被稱為「良知之學」。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對「良知」進行了多方面描述和論證。在王陽明那裡,「良知」既是「天道」「天理」,又是「心之本體」「是非之心」。換言之,王陽明認為「良知」既是天地萬物的本體,同時也是人間道德的本體。他借用孟子「良知」一詞,將宋儒遺留下來的兩大問題—本體論問題、修養論問題一齊打通,即本體即功夫,徹上徹下,簡易直接,引起明代學術思想的震動。這是王陽明「良知之學」的重要特點和貢獻。

在上段引文中,王陽明具體談論了兩個問題:第一,何為「良知」?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是天地的主宰,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與道同體,創生宇宙萬物,卻「與物無對」。這就將「良知」上升到了宇宙萬物本體的高度。第二,何為「良知之樂」?王陽明認為,「良知」雖然是宇宙萬物的本體,但它卻又是內在於人心的,人可以將內心的良知恢復得完完全全,當達到毫無虧欠之際,人自然與天道合一,這是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真樂」境界,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以替代。

「樂」一直都是儒家追求的一種境界。「孔顏樂處」之「樂」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本體之樂、體道之樂、超越之樂、灑脫之樂,是一種「渾然與物同體」「視無一物非己」的境界。故孔子有「朝聞道,夕死可也」,「樂而忘其憂,不知老之將至」之嘆。王陽明更近一步,認為「樂是心之本體」,將「樂」與「本體」等量齊觀。他說:「樂是心之本體。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欣合和暢,原無間隔」,「樂者,心之本體也。不喜不怒不哀時,此真樂也。」所以他特別強調「常快活便是功夫」。

有人認為,王陽明在流放貴州龍場期間是十分沮喪和苦悶的。但事實並非如此。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之後,他就已經體會到了作為本體的「良知之樂」。他曾說:「吾『良知』二字,自龍場以後,便已不出此意,只是點此二字不出。於學者言,費卻多少辭說。今幸見出此意,一語之下,洞見全體,真是痛快,不覺手舞足蹈。」王陽明在貴州與弟子們悠遊山水,樂而忘歸的情景,在《居夷集》裡有多篇詩文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是他體會到「良知之樂」的明證。王陽明關於「良知之樂」的表述頗具特色,切不可忽視之。

張明,貴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貴州陽明學學會副秘書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論良知
    王陽明說:「仁,人心也;良知之誠愛惻怛處,便是仁,無誠愛惻怛之心,亦無良知可致矣。」[23]他更承北宋程明道「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之意[24],進而言「不知吾身之疾痛者,無是非之心者也」。而聖人與凡人的天其昏明程度不同,惟其良知「能辨黑白則一」[37],此即上面說過良知知意念之善惡:「凡意念之發,吾心之良知無有不自知者。」[38]惡人被私慾牽引,偏離良知的指引,即沒有「致」其良知——「致良知」,即是對事事物物都以良知處之。[39]故王陽明該會認為,以今語粗松地謂惡人「掉了」、「失卻」良知,亦非不可[40];惟真正意思是惡人仍有良知,只其良知被私慾遮蔽,隱而不彰。
  • 廣論「良知」——王陽明心學入門
    按常理邏輯而論,這個「良知」是蠻奇怪的,無慮而知,如何可能? 我們把時空點回到王陽明先生龍場大悟的那一刻,他的悟道之言是這麼一句話「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 王陽明:「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眾所周知,王陽明在龍場這個地方悟道,但當時所悟的並不是「致良知」,而是心學的核心之一,即「心即理」這一論斷。王陽明至於「致良知」,其實是他在晚年時才提出來論點。那麼,「致良知」是什麼意思呢?王陽明有自己的解釋,按照四句教的說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所謂的「致良知」,在他看來,就是知善知惡,也就是說,徹底的了知善與惡的起因與真相就是「致良知」。說白了,就是內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惡就是「致良知」。
  • 什麼是人的良知?王陽明:不假思索就付諸行動的,就是「致良知」
    想 通了 「知」、「行」關係的王陽明,一掃流放龍場的鬱悶,身體力行地開始了龍場教育工作。入鄉隨俗的王陽明,穿著破舊的麻衣,穿梭於各個村寨。王陽明利用淵博的知識儲備,結合當地風俗,在龍場傳播了儒家思想。流放龍場的這3年,不僅是龍場民眾開化的3年,也是王陽明將先秦經典付諸實踐的3年。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王陽明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並不是想否定規律、法則和萬事萬物的存在,而只是想表明,任何規律、法則和事物,都不可能脫離人的認識能力而存在;同樣,人的意識也不能脫離這些東西而單獨存在,「意未有懸空的,必著事物」(《傳習錄》卷下)。因此,王陽明的世界觀其實既非唯心論,也非唯物論,而是一種即心即物、心物不二的整體論。
  • 什麼是良知——良知的偏誤解讀
    《孟子·盡心》云:「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所言的良知被諸多漢語工具書釋義為「人的不學而知、不學而有、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與善惡的能力」或者「古代唯心思想家指先天的或天生具有的道德意識」。這種解讀在良知主義看來是偏頗甚至錯誤的,更甚至是故意歪曲地反良知。
  • 「知行合一」中「致良知」,王陽明是如何發現和解說的?
    1952年農曆9月前,王陽明一直把「存天理去人慾」作為其心學的唯一目標,平定寧王(朱元璋第17子朱權的玄孫朱宸濠,朱權和他四哥朱棣爭奪帝位中失利被設藩江西南昌)遭張忠團夥饞誣而被皇帝朱厚照奪取頭功之後,迫使死裡逃生的王陽明真正放下了功名利祿。
  •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聖人的無奈,王陽明《長生》賞析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出自儒家聖人王陽明的晚年作品。終明一朝,詩歌文化並無大顯,一是官方思想壓制,另一方面則是朱子理學成為官學,國人思維逐漸哲學化、邏輯化,甚至教條化,在北宋之後詩歌創作熱情和心意凸顯都相對暗淡、低調下來。
  • 費勇《做人,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心存良知,立志賢士
    「王陽明開始定位於心,認為心是我們做人的動力,最後定位於良知,認為良知是做人的唯一動力,只有把握了良知,就能把握這個世界的一切」。在我看來,人的思想之本就是良知,擔當則是立身之本。一個人如果沒有良知就沒有方向,沒有是非善惡觀,沒有擔當,就如行屍走肉。
  • 王陽明則言譯讀016聖學良知
    《王陽明則言譯讀》016聖學良知【原文】心之良知,是謂聖。聖人之學,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致之者,聖人也;勉然致之者,賢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者,愚不肖者也。【譯文】內心達到良知,這就稱為聖明。聖人的學問,惟在這裡導致內心良知而已。自然導致的人,是聖人;勉強導致的人,是賢人;自我蒙蔽,自我蒙昧,而不肯導致的人,是愚昧沒有出息的人。註:請參閱《王陽明全集》悟真錄之二,文錄五:書魏師孟卷。作於嘉靖四年(1525)【乙酉】,王陽明時年54歲。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心外無理心外無物,你可以把人生看成一場修行過程,世間的萬事萬物皆備於我,對個體的「我」而言,與我關聯的世界因「我」而存在,世間發生的一切都與我心產生互動,就像王陽明所講「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就像現在量子物理學中薛丁格的貓原理一樣,所以悟透心即理,你會重新定義世界觀,擁有一個獨立、自尊、崇高的人生。
  • 王陽明為什麼將「致良知」稱為心學的正眼法藏?
    眾所周知,陽明心學大體上有三個內容,一是王陽明在36歲時,在龍場悟道所是提出的「心即理」,二是龍場悟道兩年後,提出的「知行合一」,三是他49歲那年正式提的「致良知」。王陽明像到此,心學的整個框架與體系已經全部完成,也就是說,心學的一切學問,都是圍繞著這三個內容來展開。
  • 第六課:品德修為「致良知」
    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這是「致良知」誕生後王陽明說的一番肺腑之言。王陽明活了57歲,龍場悟道那年他37歲;提出「致良知」是在49歲,至死不渝。王陽明曾寫過多首良知詩,比如「爾身個個自天真,不用求人更問人。
  • 王陽明的「致良知」,孟子的「盡其心」,告訴了我們同一個道理
    前面的《孟子·告子》中,孟子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而不得之」。心是思考的器官,用心思考才能有所得。相比較於耳鼻口舌這些感覺器官,孟子認為,人和其他動物的區別,正是在於心具有思考和反思的能力,而其他感官則容易受外界欲望的蒙蔽,孟子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
  • 季謙先生2015年《王陽明致良知之教》丨第四講「四無」圓說
    《王陽明致良知之教》講習會第四講  「四無」圓說(總第視頻07  全)相關閱讀:季謙先生2015年《王陽明致良知之教》丨第一講道德本義季謙先生2015年《王陽明致良知之教》丨第二講心即理傳統季謙先生2015年《王陽明致良知之教》丨第三講致良知教無聲無臭獨知時, 此是乾坤萬有基。
  • 王陽明:做人有良知,做事懂權謀,才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修養!
    有朋友問:阿信,你總是會在課堂裡提到王陽明,那麼王陽明心學和鬼谷子縱橫學有聯繫嗎?坦白說,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為啥咧?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是阿信的一家之見,我真切的認為良知很重要。雖說研究鬼谷子是阿信的主業,但這些年來確實也沒少花心思鑽研陽明心學。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也就是說良知被遮蔽了,不能夠正常工作了,良知被遮蔽那麼意念就有了善惡之分,那麼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王陽明認為造反的寧王朱宸濠也是有良知的,他在被抓後,也央求王陽明,說他的婁妃是好人,要王陽明好好安葬,寧王也在最後後悔了,當時利慾薰心才會不聽婁妃的忠告,走上造反之路。寧王能說出這個話,說明他的內心也有良知,也知善惡,只是一直被利益遮住了良知。
  • 「知行合一」中的「良知」和海靈格的「良知」的三個層面的不同?
    上文《「知行合一」中「致良知」,王陽明是如何發現和解說的?》講到: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人的行為準則。人的意念所到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不會有所隱瞞。人只要自己不去欺騙自己的良知,真正順從良知從事,就能存善除惡。這就是活在當下的快樂呀!這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訣,致知的實功夫呀!(其運行的原理就是按照潛意識裡的良知的本能去為人處事)。王陽明的「致良知」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活在每一個當下、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每一件事,那就能獲得如如不動的心和生出排憂解難的無限智慧。
  • 陽明心學|「致良知」與佛學思想「一心二門」(上)
    「致良知」與《大乘起信論》「致良知」是王陽明晚年論學的宗旨。對此後世學者多有論述。如錢德洪說:「江右以來,始單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體,令學者言下有悟。」劉宗周說:「先生教人吃緊在去人慾而存天理,進之以『知行合一』之說,其要歸於致良知,雖累千百言,不出此三言為轉注。」
  • 心、意、物:王陽明認識論的展開
    作者簡介: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是王陽明認識論的總綱。「依陽明來看,人不能在自身的存在之外去追問超驗的對象,而只能聯繫人的存在來澄明世界的意義,在人自身存在與世界的關係中,而不是在這種關係之外來考察世界。」王陽明的哲學建構以人心為根本,以人之「良知」與「本心」作為其認識論與修養理論建構的基礎與根據。在王陽明那裡,心與良知是同一的,心即良知,心的那一點靈明即是良知,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