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
此段是王陽明晚年在浙江與黃曾省等弟子關於「良知」與「良知之樂」的對話,收為《傳習錄下》第261條。
眾所周知,貴州是陽明心學的發源之地。1508年,37歲的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學說,初步建立陽明心學的思想體系;50歲在江西平定「寧王之亂」後,正式提出「致良知」三字;晚年(51-56歲)在浙江居鄉講學期間,將心學思想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圓融境界。王陽明去世之後(1529年),王門弟子將陽明心學傳遍大江南北,「門徒遍天下,流傳逾百年」,引領出明末的東林書院講學運動;此外,陽明心學還傳到日本和朝鮮,促成近代明治維新的成功。因此,五百年來,陽明心學對東亞儒家文化圈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在王陽明所有著述中,《傳習錄》一書最為重要,一直作為陽明心學的入門階梯而被推崇,錢穆先生將該書列為中國人必讀的七本經典之一。在《傳習錄》中,「良知」是十分重要的關鍵詞,該詞出現的頻率最高,一共有324次。一般而言,人們談論陽明心學時,往往就是圍繞何為「良知」、如何「致良知」等核心問題而展開。因此之故,陽明心學又被稱為「良知之學」。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對「良知」進行了多方面描述和論證。在王陽明那裡,「良知」既是「天道」「天理」,又是「心之本體」「是非之心」。換言之,王陽明認為「良知」既是天地萬物的本體,同時也是人間道德的本體。他借用孟子「良知」一詞,將宋儒遺留下來的兩大問題—本體論問題、修養論問題一齊打通,即本體即功夫,徹上徹下,簡易直接,引起明代學術思想的震動。這是王陽明「良知之學」的重要特點和貢獻。
在上段引文中,王陽明具體談論了兩個問題:第一,何為「良知」?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是天地的主宰,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與道同體,創生宇宙萬物,卻「與物無對」。這就將「良知」上升到了宇宙萬物本體的高度。第二,何為「良知之樂」?王陽明認為,「良知」雖然是宇宙萬物的本體,但它卻又是內在於人心的,人可以將內心的良知恢復得完完全全,當達到毫無虧欠之際,人自然與天道合一,這是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真樂」境界,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以替代。
「樂」一直都是儒家追求的一種境界。「孔顏樂處」之「樂」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本體之樂、體道之樂、超越之樂、灑脫之樂,是一種「渾然與物同體」「視無一物非己」的境界。故孔子有「朝聞道,夕死可也」,「樂而忘其憂,不知老之將至」之嘆。王陽明更近一步,認為「樂是心之本體」,將「樂」與「本體」等量齊觀。他說:「樂是心之本體。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欣合和暢,原無間隔」,「樂者,心之本體也。不喜不怒不哀時,此真樂也。」所以他特別強調「常快活便是功夫」。
有人認為,王陽明在流放貴州龍場期間是十分沮喪和苦悶的。但事實並非如此。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之後,他就已經體會到了作為本體的「良知之樂」。他曾說:「吾『良知』二字,自龍場以後,便已不出此意,只是點此二字不出。於學者言,費卻多少辭說。今幸見出此意,一語之下,洞見全體,真是痛快,不覺手舞足蹈。」王陽明在貴州與弟子們悠遊山水,樂而忘歸的情景,在《居夷集》裡有多篇詩文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是他體會到「良知之樂」的明證。王陽明關於「良知之樂」的表述頗具特色,切不可忽視之。
張明,貴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貴州陽明學學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