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致良知」與佛學思想「一心二門」(上)

2020-12-16 九地天心

「致良知」與《大乘起信論》

「致良知」是王陽明晚年論學的宗旨。對此後世學者多有論述。如錢德洪說:「江右以來,始單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體,令學者言下有悟。」劉宗周說:「先生教人吃緊在去人慾而存天理,進之以『知行合一』之說,其要歸於致良知,雖累千百言,不出此三言為轉注。」對於王陽明始揭「致良知」的時間,學術界大多認可《王陽明年譜》的記載:「正德十有六年辛巳,先生五十歲,在江西。正月,居南昌。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因此,我們可以大致地說,王陽明始揭「致良知」的時間是正德十六年左右。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的形成過程正是他思想轉向佛學的過程,「致良知」一詞的提出就標誌著這一過程的基本完成。具體說來,王陽明思想轉向佛學的過程就是在《大乘起信論》的基礎上,以「一心開二門」為基本邏輯結構,重新詮釋天理與良知、本體與工夫的關係。

《大乘起信論》相傳為馬鳴菩薩所作。現有兩種譯本,一為梁·真諦法師所譯,一為唐·實叉難陀法師所譯。該《論》雖文字不多,但所含內容極為豐富,且與中國佛教的發展特色有著密切的聯繫。下面簡要介紹其中與王陽明「致良知」思想有關者。

一心開二門

《起信論》的中心教義可綜合為「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在理論上,以一心,二門,三大」最為重要,而在這三者中,又以「一心」為綱。因此,理解《起信論》必先從確定「一心」的性質開始。《起信論》對一心(眾生心)的界定是——

「摩訶衍」,「摩訶」是「大」的意思,也即大乘的教法。「法」指眾生心,「義」指義理、真理。這是說,大乘佛教是以一心即眾生心為體,此心涵攝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也就是說,此心是大乘的義理,真理,是超越的真心。

關於「一心」的超越性,已有學者明確指出過。牟宗三說:「至於《大乘起信論》所提出之『心』乃是超越的真常心,此真常心是一切法的依止;所謂一切法,乃是包括生死流轉的一切法,以及清淨無漏的一切法……一切法都依止於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就表示由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可以開出二門:

洪修平說:「《起信論》從一心開二門,重點在於闡述心真如與心生滅的關係,以說明不變的真如隨緣而生萬法,真妄和合的阿賴耶識通過薰習而復歸清淨本心的大乘法門,它立論的基礎是『真如』、『真心』,眾生心實際上成為真心的代名詞。」據此可知,《起信論》雖然將「一心開二門」中的「一心」稱為「眾生心」,但它並非眾生的當下心(雜染心),而是超越心、真常心,即眾生成佛的根據。誠如以上學者所指出的那樣,《起信論》中的「一心」是指超越的真常心,「眾生心」只是它的代名詞而已。但事實上,《起信論》在強調「一心」的超越性的同時,還將其作為萬法生滅的基礎,即「一心」同時又具有生滅性。從生滅的角度看,它是依如來藏心(真如心)隨著一定條件而起滅,形成生滅法乃至整個染汙的現象世界。這生滅心是依如來藏而有的,而如來藏心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與生滅相和合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與生滅心相當,是融攝萬法和生起萬法的根源。因此,我們可以從體、用兩個角度看「一心」。從體的角度說,「一心」是超越的真常心,從體、用兩分的角度說,「一心」則開為「二門」——

(編者按:所謂「門」,就是指認識途徑、修行手段、悟入方便;所謂「二門」就是從兩個角度去認識、領悟事物的意思)

但就「一心」的超越性和生滅性關係而言,二者則是「非一非異」(既非同一、又非差異)的關係:心真如是超越的本體,沒有染淨分別;心生滅門是現象界,有染淨之分;因此二者是不同的,是「二」。同時心真如的超越性和生滅性又不是截然分開的,二者相即相入方可統一標立「一心」的超越性。所以,可用「二而非二」來概括一心的超越性和生滅性。

覺與迷的關係

作為一部佛教經論,《起信論》主要的目的之一是闡釋生死何以流轉不止和眾生如何獲得解脫的問題,即覺與迷的問題。將這兩個問題統一起來的是真妄和合的阿賴耶識。因此它含有「覺」與「不覺」義。

二者的關係是「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這是說眾生在「本覺」的善性誘導下,喚起對「不覺」的覺醒(始覺),漸漸回歸本然心源,而證「本覺」。如果用儒學的概念解釋,「本覺」相當於「本體論」,「始覺」相當於恢復良知的「工夫論」,證「本覺」相當於「境界論」事實上,理解《起信論》的這一總綱,需要注意眾生心與「無明」的關係。《起信論》是這樣論述這一問題的——

這裡提到了兩個問題:一是超越心的染而不染。對於眾生心的性質,這裡說得很清楚,「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因此它是超越的、不染的,但是這一超越的眾生心卻「為無明所染」,轉化為染心,但眾生心的超越心是不會喪失的,「雖有染心而常恆不變」。這就是說,從眾生心被無明所染的角度看,它是染心,但從眾生心的本性看,其清淨本性是「常恆不變」的,這就是眾生心的「染而不染」。二是無明的產生問題。用上文的話說,「無明」是「忽然念起」而產生的,即起心動念是無明產生的第一因。學術界一般認為《起信論》是依《楞伽經》而造的,《楞伽經》多講境界風動妄念起,而《起信論》中也有此喻。「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舍離,而水非動性。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溼性不壞故。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舍離。」在這裡,風象徵無明,海水譬喻清淨心,波浪則譬喻現象界的染汙相。波浪之興是因風動而起,而海的溼性不因是否有波浪而變。同理,染汙相之起是因無明之風動而有,非清淨心之自生。這個比喻可以解釋清淨心而有染汙之由來,但是無明之風動又是從何而來呢?事實上,這個問題《起信論》沒有回答,也不可能回答。這是因為,佛教關注的就是人生的解脫問題,而那些玄遠的思辨問題或萬物的生成、發展、演變等問題,在原始佛教中本屬於「無記」性質的問題,原始佛教典籍對它並沒有任何哲學性的探討。但是關於「無明」與眾生心的關係問題,卻是眾生生死流轉和解脫的關鍵,因此是佛教關注的重點。

在《起信論》中,眾生心是自性清淨的真心,是眾生成佛的根據。但從一心出發,展開為二門即本體與作用兩個方面,就把一心分為本覺與不覺,而「無明」的汙染是不覺產生的直接原因,由此導致了眾生淪入生死流轉而不得解脫。從解脫的根據看,即使有自性清淨的眾生心作為解脫根據,但因為「無明所染」而使眾生不得解脫;從眾生的修行實踐看,修行就是為了去除無明對眾生心的障蔽。事實上,後者就是《起信論》要揭示的修行途徑。

《起信論》揭示的修行途徑

《起信論》不僅從理論上闡述了成佛的依據和不得解脫的原因,而且它還具體說明眾生修行的方法。誠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一心二門說既有存有論的意義,又有實踐的意義,應當肯定,它主要是為了闡明佛教修持實踐的。」一言以蔽之,《起信論》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當然,《起信論》揭示的修行途徑是以成佛為目的的佛教修行實踐,但其中的兩個方面有助於我們理解王陽明晚年的思想。

其一,建立學佛的信心是修行的關鍵。以往學者在研究《起信論》時,往往偏重於其哲學思辨部分,而忽視其中建立學佛的信心等宗教信仰部分。筆者認為,如何建立學佛的信心是《起信論》修行實踐的基礎。《起信論》在「分別發趣道相」一節中討論了不同境界的人如何發起信心的問題,認為對於初等境界之菩薩信心未定者,首要「信成就發心」。《起信論》將初等境界之菩薩信心未定者稱為「不定聚眾生」,即已有種種善行,經各種方法,最終可以成就二乘境界的人,但這種人如果信心不足,或進或退,則墮二乘地。《起信論》還具體說明了「發心」的方法:「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在佛教教義中,「信解行證」是修行的四種過程。首先須信樂佛法,其次解悟佛法,進而身體力行,最後證悟其果。因此,《起信論》中的初等境界之人首先要發起信心的說法是對「信」的具體闡發。對於佛教而言,這無疑是其信仰得以建立的關鍵。事實上,不僅是佛教,對於任何一種宗教,或者是具有宗教傾向的學說理論而言,都必須有「發起信心」的內容,這是其宗教性的具體體現。而在儒學的宗教化轉型過程中,「發起信心」的問題逐漸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在陽明學中,論「發起信心」的「信得及」成為了一個重要話頭。因此筆者認為,在研究王陽明思想與佛教的關係時,應當注意《起信論》中的「修行信心」問題,此問題對陽明學的宗教化轉型有著特殊的影響。其二,「去妄顯真」的修行實踐。《起信論》認為,發起信心是初等境界者學佛的步驟,而對於中等境界者而言,可以修行「六度」工夫。對於為何要修行六度,《起信論》是這樣說的——

因為真如法體自體、相、用真實如故,沒有貪相、欲望、苦惱、風浪起伏等等缺陷,所以中等境界者通過修行六度就可以更上一層樓,至「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儘管這些具體的修行途徑和境界都是佛教特有的內容,但在它們背後隱藏的思維方式是明確的,即無明汙染了自性清淨的真如法體,從而使眾生淪入生死流轉中;通過修行六度,可以去除無明之染,恢復真如法體的清淨本性,由此就可以「至菩薩究竟地」。概括地說,這種修行途徑的根本特點是「去妄顯真」。當然,除上文列舉的三點以外,《起信論》還包含著其他重要的內容,如三身、薰習等,甚至上述三點也是在佛教特有的義理概念下展開的。儘管如此,上述三點大致反映了《起信論》的理論架構,即在超越的眾生心的基礎上,展開「二門」——即本體與作用兩個方面,把一心分為真如與無明、本覺與不覺、神聖與凡俗兩個層面,進而論證了解脫與輪迴之間的關係,並通過具體的修行實踐,使眾生得以超脫生死,證得涅槃。對於《起信論》對中國佛教發展演變中的巨大作用,學術界無疑是高度認可的。事實上,《起信論》的這一理論架構不僅影響了中國佛教的發展,王陽明晚年的「致良知」也基本符合這一理論架構

下期預告:「致良知」與《大乘起信論》的比較……

禪修與養生——什麼是經行?

同賀觀音節——菩薩心之種種

心學點滴——何不以為賊之勤苦用之於農商

心學點滴——心亂好坐禪

相關焦點

  • 關於近期陽明心學與致良知四合院曝光事件的一些思考
    致良知四合院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助力民族復興,反遭網絡浪潮聲討。作為陽明心學的「愛好者」,一些個人的看法與大家分享。致良知四合院中提倡不說一句善意的謊言,同時也反對「妄議聖賢」。以下個人觀點,讀者吸收有用的,讀者摒棄錯誤的。首先,個人對致良知四合院的使命和願景是高度認同的,以中華傳統文化,喚醒民眾,助力民族復興,這樣的事業是偉大的、崇高的,也是值得關注的。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近代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得益於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最重要的推手,就是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就如梁啓超所言「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人稱王陽明是「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在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聯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
  • 研究||李敬峰:呂柟對陽明心學的辯難及其思想史意義
    這種辯難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典範意義,一是羽翼和發展朱子學,維護朱子學的正統地位;二是阻止和延緩陽明心學在關中的傳播勢頭;最後則在一定程度上補救和發明陽明心學,成為龜鑑地域儒學接受、回應和傳播陽明心學的一個具體而鮮活的個案。陽明心學無疑是當下學術界研究的顯題之一,在較短時間內湧現出數量相當可觀的研究成果,極大地豐富和拓展陽明心學研究的視域和維度。
  • 王陽明為什麼將「致良知」稱為心學的正眼法藏?
    眾所周知,陽明心學大體上有三個內容,一是王陽明在36歲時,在龍場悟道所是提出的「心即理」,二是龍場悟道兩年後,提出的「知行合一」,三是他49歲那年正式提的「致良知」。王陽明像到此,心學的整個框架與體系已經全部完成,也就是說,心學的一切學問,都是圍繞著這三個內容來展開。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王陽明於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的思想,這是陽明心學的發端。在平定寧王之變後,王陽明又提出了「致良知」三個字,作為自己學說的要害與主旨。他的所有學說及思想,如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等,都歸匯到「致良知」裡,得到了總結、提升和融會貫通。
  • 陽明心學:新時代的燈塔!
    曾經看過先哲王陽明先生的一生傳奇經歷,備受鼓舞,心裡總想著用「陽明心學」來指引我前行。生活每有失意之時,便會想起陽明先生的傳奇人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是他一生踐行的最高人生智慧!陽明先生於去世前曾言:「此生光明,夫復何求!」試想,生活中的我們,有幾個可以如此光明磊落!不迷茫的人也許在人生路上已然叱吒風雲,然而這並不是人生的全部。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柴米油鹽,我們需要的很多很多……曾經道法無為,想獨善其身,然而樹欲靜風不止。也曾參悟佛理,想著修行來世,可慧根太淺,難戒煩惱,終究苦海難脫!
  • 《紅樓夢》是一部體現了陽明心學思想精華的小說
    陽明心學是在明代中後期由思想家王陽明創立的一種哲學流派。陽明心學主張「知行合一」、「致良知」、「事上煉」。王陽明繼承了陸九淵的心學,提出「心即理」的主張。將所謂的道德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變成內心的道德自覺。陽明心學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強調個人在進行道德實踐過程中的能動性。
  • 陽明心學不是唯心主義
    中學課本裡把陽明心學歸入了唯心主義哲學範疇,而我們的「顯學」是唯物辯證法,是唯物主義哲學,這就導致了很長時間陽明心學的不入流。回溯到陽明心學誕生的年代,當時的「顯學」是朱熹主導的封建儒學,陽明心學同樣處在不入流的社會地位。今天,要把陽明心學和唯心主義之間的等號拿掉,按照新時代與時俱進的發展觀來提升對陽明心學的認識。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為什麼能成為曾國藩、梁啓超、蔣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後世無數王陽明的崇拜者,為什麼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輝煌事業?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
  • 陽明心學:解決企業難題的定海神針 || 7月心和塾企業家貴州研學
    企業從表象上看,是一個追求利潤的經營實體,本質上卻是一個修行的道場。企業上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實踐中通過「致良知」來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行,從而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超越。正如,把陽明心學成功運用於企業管理,當選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 許嘉璐:陽明心學之跌宕蹉跎
    「我想可否以下面的幾句話概括我的認識: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始終以人/民(二字古相通)為基點,進而『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宋·張載《西銘》),終達『與天地萬物同體』。一百年來,中華民族經歷了『百死千難』,對此愈悟愈深;進入中國的新時代,和睦、和諧、和平,建設生態文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舉目可見、伸手可及的理念和行動,正是歷代賢哲的智慧在空前的大格局中的凝聚、超越和升華。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許先生強調,平和縣既是陽明先生率兵平寇立功的第一站,也是其偉大思想的傳播地,更是王陽明因地名縣的實踐地。平和縣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亂到治,與陽明先生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充分彰顯了其「知行合一」學說的民族精神。認為本次首屆海峽兩岸陽明心學峰會,「開兩岸共同研究、弘揚陽明心學的先河,對增強兩岸文化自信、促進國家統一,庇佑兩岸民眾同享中華振興的福祉,具有特殊的意義」。
  • 陽明心學互動問答
    問題一、中國傳統文化或者說良知文化和西方文化怎麼融合?問題二、我們在學習致良知這個階段是不是要心無旁騖、專心致志,不考慮其他的文化?白立新答:人有南北,人心沒有南北;文化有東西,人心沒有東西。文化的本質是什麼?不就是那顆心嘛。所以當你回到那顆心的時候,哪裡還有那麼多的差別?今天我們學習陽明心學,這是儒家文化。
  • 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那些被我們誤解的陽明心學
    王陽明成了聖人、完人,受到萬人景仰、崇拜,年輕人、企業家都在研習王陽明心學,從此之後,陽明心學被打上了成功學的標籤。這個年頭如果和朋友聊天,你還不知道王陽明,就會被當作沒文化的表現。由此可見,王陽明得多熱啊!這是為什麼呢?
  • 全球「心學」專家齊聚浙江寧波 論陽明思想提學術理論
    全球「心學」專家齊聚浙江寧波 論陽明思想提學術理論 2017-05林波 攝   中新網寧波5月20日電(記者 林波)5月20日,首屆四明國際心學論壇在浙江寧波舉行,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在「心學」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學者共同探討「心學」這一人類普遍的思想與精神課題,以學術提升文化,以文化推進學術。
  • 陽明心學之「心」究竟是什麼?
    陽明心學,先要弄清何為心,那麼必須先從概念上來明確為什麼是「心」。心的另一面是意識性,是思維層面,屬於與客觀存在相對應的,能反應客觀在的意識性質,可以用「思維」、「意識」、「思考」「思想」「欲望」「希望」「理智」「智慧」等等表達。「心」的功能「良知」「私慾」等等,均屬於是人對外在事物的各種反應。是心之動,是功夫。
  • 陽明心學核心思想:到底什麼是下學和上達?
    王陽明沒有正面回答,而從「上達」的對立面、大家不關心的「下學」說起。他認為,凡看得見、聽得到、說得出、想得到的都叫做下學。反之就是上達。陽明說,你們不要心猿意馬了,你所接觸的一切,包括腦子裡的,都是下學。好好從這些地方入手,不要天天想著得道,沒用;只要做好身邊的實事,自然有那一天的到來。王陽明強調「下學」,弱化「上達」,因為人總是對高深的東西痴迷,並且犯三種錯誤。
  • 浙江大學公開課:《陽明心學》全集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 第一集 王陽明與陽明心學01.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 「致良知四合院」助力中國企業家新長徵
    本次學習會由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簡稱「致良知四合院」)主辦,上海致良知學習小組以及蘇州致良知學習小組承辦,學習會希望通過學習陽明心學思想智慧造福企業、造福社會,為企業家提供經營管理的思想理論。 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是一個以企業家為主體、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 2014年由創始人白立新博士與50多位企業家共同創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