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企業做著做著,就無法向前了。不可忽視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企業家內心失衡,沒有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也沒能力激活內在能量,從而破解發展之路。
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先生預言,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可見對其的評價相當之高。
陽明心學不僅引導人們內心的良知,更在現今時代,被大力提倡與呼籲重新拾起,把心學運用在企業管理中。
如今,眾多企業依舊面臨著後疫情的重壓與轉型的難題。企業家難以實現企業的轉型突破,無法找到支撐企業的「原點」,更不知如何強大內心,不為外物所動搖。
很多時候,企業家往往忽略了企業的經營管理在於人心的經營與管理。人心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
企業家之所以感到困難重重,難以破解發展之路,皆因沒有利用好企業最根本的動力,也就是這個企業必須擁有被大家認同的奮鬥目標與價值觀,連結人心,上下同欲,才能不斷向前蓬勃發展。
對此,澄觀老師分享:「當人無路可走時,他才會選擇自己理所當然要走的路;反之,但凡有路可走,人往往不會尋找屬於自己那一條。
當人站在高處時會俯視一切,自然看不起其他人,心中便滋長了浮躁與驕橫之心。而當跌入谷底時,才會懂得開始自省。這時候,路人皆我師。
人都是有危機意識,在惡劣的環境之下,便不會在乎面子,只想要一向求心之光明,更是為自己尋求聖賢之道,以去除內心磨練之苦痛。」
(澄觀老師講《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王陽明龍場悟道還原》)
因此,企業家們在貴州陽明文化園學習陽明心學,內則心靈明澈,外則經世致用,對企業經營管理方面也是有著深刻的受益。
何以致良知?如何致良知於事業?
不管是企業家,還是管理者,又或者是企業內部的成員,叩問良知的過程,就是徹底排除私慾的過程。沒有私慾之蔽,就能依據「作為人,何謂正確?」的基準,對接踵而來的問題不斷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正應了陽明先生的話:「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王陽明認為,見父母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良知在人心,不管是聖賢還是常人同樣如此。
雖然,每個人天生都具有良知,但有些人受欲望、貪婪、虛榮心等誘導,良知會被蒙蔽,不能發揮作用。因此,人的良知需要被激活和開發,激活並開發人的良知的過程,就叫致良知。
作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修行良知。企業從表象上看,是一個追求利潤的經營實體,本質上卻是一個修行的道場。
企業上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實踐中通過「致良知」來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行,從而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超越。
正如,把陽明心學成功運用於企業管理,當選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他倡導用良知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並要求管理人員每天晚上進行小結;第二天在改進的基礎上繼續用良知開展工作,晚上再小結。如此循環往復,直至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因為良知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件事情上所體現的良知程度都不同,必須隨時不斷地進行總結,才能不斷地有所進步。由此可見,「致良知」對於人心管理,或者自我管理,都是大有裨益。稻盛和夫講「工作的意義就是修煉靈魂」也是這個道理。
留心發現,在公司內部,掙錢最多的員工一定是品行優秀、表裡如一、敢於擔當的員工。
在市場上,盈利最多的企業一定是客戶滿意、管理出色、敢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
除此之外,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最本質是強調獨立人格,懷疑一切權威,凡事從自我的體驗出發才能做出決斷,任何外在的都只能做為參考。
在企業經營與發展的道路上,最核心的是企業家的獨立品格在其中產生著決定性的重要意義。
企業家擁有自己的思想與精神、品質,企業才能不斷創新,保持強大的競爭力,以「致良知」引領企業往做大做強的方向前行,建立企業智慧的制高點。
誠意,正念頭
「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王陽明說,誠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誠實地踐行良知給你的答案,一個念頭出現,良知自然知道好壞,好的保留,壞的去掉,這就是誠意。
很多企業大部分的功夫花在管理技術方面,人心的激勵與經營卻並沒有加以重視,甚至難以踐行。
因此,對企業管理者而言,更需注重的是在公司願景上達成員工內心一致、也即願景管理,工作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欲成大器,須做到「精一」
所謂「精一」,就是專注當下的目標,縱然世事紛擾,只關注一物,持一心,做一事,不做他想。很多時候,「精一」就是一種笨功夫,只執著一物,將一件事做到極致,但往往就是這樣的心思,卻是最為聰明的做法。
對於高壓力、快節奏的社會,企業也是高強度快速發展。因此,王陽明的心學中的「精一之功」,是一個更好不過的選擇了。
管理者帶領企業全員共同專注當下,全心全意投入於企業發展這件事上,不為外物所幹擾,享受付出與努力所帶來的內心寧靜。
正如稻盛和夫說:「各行各業所謂的名人、高手,他們在達到這個境界之前,無不踏實努力、孜孜以求。」
我們在學習陽明心學不是立刻就能夠理解其中的深意。陽明心學、程朱理學都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之上,陽明心學屬於儒家的一個重要分支。
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還要了解儒家思想,幫助我們去學習和深入了解陽明心學背後的意義。
日本文學家評價中國時說道: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個人物,做到立德、立功、立人且深受日本文學界崇拜,便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明清時期的王陽明、清朝時期的曾國藩,他們都對日本文學產生一定的影響。
2015年,我帶領企業家走訪日本稻盛和夫的京瓷企業,在了解京瓷企業發展史的同時,被一個學習角深受吸引,其中的主題就是陽明心學第48條。
眾所周知日本是禮儀之邦,而禮儀文化的背景就來源於中國。
相傳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流放而悟道之後,深刻明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五十六歲時,他將自己的思想歸納為四句話,被後世稱為「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我很認同這樣的觀點:當我們的責任與能力已經不匹配了,所以我們需要出來學習。即使我們已身為人父母也要不斷學習。因為你的一言一行,你的孩子都會看在眼裡,你偷懶,不願意學習和進步等等平時一些你不經意的事情,都會給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而作為企業的領導者,你的行為、方向、格局以及為人處世都會潛移默化影響著你的團隊。
歷史上沒有一個無能的皇帝能治理好一個國家。所以,作為企業的領導者你必須時刻提醒自己。
陽明心學對提高當代企業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商業越是複雜多變,企業越是需要回歸商業的本質。
以心求道,用陽明心學思想找到商業的本源和本質;以心力求勝,探求企業發展進化規律,提高企業生存能力與管理能力,使企業從小變大,由弱變強。
親臨王陽明悟道之地,企業家們開始感受何為修身養心的心學之道。接下來,讓我們繼續學習和吸取陽明心學的思想精華,努力踐行「致良知」的思想精髓,與企業、與員工、與自己一起進行更好的心靈實修!
鄭莉娜 寧波鴻威國際貨運 總經理
滿懷期待來到了貴陽,王陽明龍場悟道的地方。我很開心又見到了老同學,認識了新同學。
1)今天學習的內容
澄觀老師從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引出王陽明遇到的五大困難:文化困境,大明困境,儒生困境,王陽明困境和終極困境。
了解了一代聖賢王陽明不易的一生。出生在書香門第,從小天資聰慧。不管是書法,還是詩詞都有不錯造詣的才子,偏偏要走上一條最難走的路———立志當聖賢。
孫老師多次強調立志的重要性,在王陽明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他這一生從來沒有改變過自己的初心,程朱理學走不通換佛學,道學,不斷地嘗試。甚至在報效國家平亂時,他還能做到前一分鐘講完指揮作戰,緊接著繼續講學。讓我不由得驚嘆,這需要多強大的造詣和一顆如此淡定從容的心。都是因為他對心學的執著和一顆普渡眾生的心。
2)我最有感觸的內容:知行合一致良知。第一個知和第二個知的區別。孫老師在晚課的時候通過抽菸舉的例子。讓我恍然大悟。
原來我只知道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不是知道或者知識。現在明白了這個「知」除了是良知,還是踐行。知道善惡,但沒有去做就不是真正的「知」。而致良知的「知」才是最終的徹底的覺悟。
3)困惑
知道「立志」「家訓」的重要性,志立了,家訓定了,該怎麼貫徹呢?犯錯的時候要責善,責的意思是引導,可是該如何有效地去引導呢?做個智慧父母很重要,自己還是要不斷地學習。期待明天更加收穫滿滿!
焦勁峰 廣州夢之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總經理
今天跟澄觀老師去陽明學院學習,了解陽明先生的生前過往歷史故事,好像去到那個年代那樣真實而深刻,晚上聽孫老師講,立志,勤學,改過,責善都收穫滿滿。
讓我很深刻的一點是,今天更加理解格物致知所蘊藏的不同含義。最開始是在大學裡面跟孫老師學習的時候了解到這個詞。在接觸的儒家文化中,很多都提到格物致知這個詞,包括朱熹的格物。
一萬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最開始,我學到並理解的意思是:向萬物學習它們的規律,掌握這些規律,運用到自身。向水學習上善若水,跟竹子學習厚積薄發,這些都是在對外物的學習,包括我自己做的事情,像昆蟲學習蝴蝶的蛻變,學習蜜蜂的勤奮和奉獻精神,螞蟻的團結精神。
這次的致知格物又有不同,這裡的知是良知,從我們內在去發現。陽明先生說,心外無物,心即理,所有的萬事萬物規律在我們一出生的時候就有,就在我們的心裏面,所有的道理我們在心裏面問自己就可以,為善去惡是格物。
每次讀,每次去理解都有不同的收穫,這些聖人都要花一生的時間才能弄懂的道理。作為常人的我們更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領悟,就能真正學懂。
我們在整個過程中能夠不斷學到一些東西,不斷進步,我覺得還是很知足,也希望自己能夠不斷精進,看得更通透。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運用到生活和自己的處事方式上去,我覺得這就是巨大的進步!
龍岡書院
王陽明一生中共辦過三個書院,最早的便是龍岡書院。其坐落於貴州省修文縣龍場鎮中國陽明文化園內,是由明代大儒王陽明1508年謫居龍場後所創建。
最初,王陽明在龍場講學授課,是在龍岡山的陽明小洞天中,後當地苗彝鄉民見洞內陰暗潮溼且環境狹小,便幫助他在龍岡山頂修建了龍岡書院。
龍岡書院
王陽明在龍岡書院裡修身講學,傳播文化,講授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學說,聽講者多時達百餘人。五百餘年轉瞬即逝,龍岡書院也歷經了三代的變遷。
陽明文化園
陽明文化園位於修文縣,佔地3500餘畝,是一個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貴州省重點名勝古蹟陽明洞為核心景區的文化旅遊園區。
五百多年前,被貶謫的王陽明在修文龍場悟道,創立了「知行合一」學說和「心學」體系,並創辦「龍岡書院」,讓陽明心學在黔中大地傳播,後世稱之為「陽明文化」,影響深遠,已成為貴州重要的文化名片。
荔波縣大小七孔
荔波大小七孔分為小七孔景區和大七孔景區。位於荔波縣城南部30餘公裡的群峰之中,景區全長7公裡,山水秀美精巧,景致古樸幽靜,置身景區之中,遊人立即能夠感受到如詩如畫的情懷和如夢如歌律。
荔波大小七孔以原始森林、奇峰溶洞、峽谷伏流為主要景觀,驚險神奇,氣勢磅礴,令人激情澎湃,主要景點有大七孔橋、夢塘、恐怖峽、天生橋、妖風洞、地莪峽、水神河、二層河、笑天河、龍頭山、清水塘等,尤其是妖風洞、恐怖峽、地峨宮等景點,極富驚險性、神秘性、奇特性。
青巖古鎮
青巖古鎮,作為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位於貴州省貴陽市南郊,建於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為軍事要塞 。
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簷相間。鎮人文薈萃,有歷史名人周漁璜、清末狀元趙以炯(貴州歷史上第一個文狀元)。
青巖古鎮
鎮內有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青巖教案遺址、趙狀元府第、平剛先生故居、紅軍長徵作戰指揮部等歷史文物。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等革命前輩及其家屬均在青巖秘密居住過。青巖古鎮還是抗戰期間浙江大學的西遷辦學點之一。
2005年9月青巖古鎮景區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17年2月25日,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