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解決企業難題的定海神針 || 7月心和塾企業家貴州研學

2020-08-27 心和領袖演說

為什麼有的企業做著做著,就無法向前了。不可忽視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企業家內心失衡,沒有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也沒能力激活內在能量,從而破解發展之路。


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先生預言,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可見對其的評價相當之高。


陽明心學不僅引導人們內心的良知,更在現今時代,被大力提倡與呼籲重新拾起,把心學運用在企業管理中。



如今,眾多企業依舊面臨著後疫情的重壓與轉型的難題。企業家難以實現企業的轉型突破,無法找到支撐企業的「原點」,更不知如何強大內心,不為外物所動搖。



很多時候,企業家往往忽略了企業的經營管理在於人心的經營與管理。人心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


企業家之所以感到困難重重,難以破解發展之路,皆因沒有利用好企業最根本的動力,也就是這個企業必須擁有被大家認同的奮鬥目標與價值觀,連結人心,上下同欲,才能不斷向前蓬勃發展。



對此,澄觀老師分享:「當人無路可走時,他才會選擇自己理所當然要走的路;反之,但凡有路可走,人往往不會尋找屬於自己那一條。


當人站在高處時會俯視一切,自然看不起其他人,心中便滋長了浮躁與驕橫之心。而當跌入谷底時,才會懂得開始自省。這時候,路人皆我師。


人都是有危機意識,在惡劣的環境之下,便不會在乎面子,只想要一向求心之光明,更是為自己尋求聖賢之道,以去除內心磨練之苦痛。」


(澄觀老師講《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王陽明龍場悟道還原》)


因此,企業家們在貴州陽明文化園學習陽明心學,內則心靈明澈,外則經世致用,對企業經營管理方面也是有著深刻的受益。


喚醒致良知之道


何以致良知?如何致良知於事業?


不管是企業家,還是管理者,又或者是企業內部的成員,叩問良知的過程,就是徹底排除私慾的過程。沒有私慾之蔽,就能依據「作為人,何謂正確?」的基準,對接踵而來的問題不斷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正應了陽明先生的話:「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王陽明認為,見父母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良知在人心,不管是聖賢還是常人同樣如此。


雖然,每個人天生都具有良知,但有些人受欲望、貪婪、虛榮心等誘導,良知會被蒙蔽,不能發揮作用。因此,人的良知需要被激活和開發,激活並開發人的良知的過程,就叫致良知。



作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修行良知。企業從表象上看,是一個追求利潤的經營實體,本質上卻是一個修行的道場。


企業上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實踐中通過「致良知」來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行,從而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超越。


正如,把陽明心學成功運用於企業管理,當選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他倡導用良知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並要求管理人員每天晚上進行小結;第二天在改進的基礎上繼續用良知開展工作,晚上再小結。如此循環往復,直至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因為良知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件事情上所體現的良知程度都不同,必須隨時不斷地進行總結,才能不斷地有所進步。由此可見,「致良知」對於人心管理,或者自我管理,都是大有裨益。稻盛和夫講「工作的意義就是修煉靈魂」也是這個道理。


留心發現,在公司內部,掙錢最多的員工一定是品行優秀、表裡如一、敢於擔當的員工。


在市場上,盈利最多的企業一定是客戶滿意、管理出色、敢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



除此之外,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最本質是強調獨立人格,懷疑一切權威,凡事從自我的體驗出發才能做出決斷,任何外在的都只能做為參考。


在企業經營與發展的道路上,最核心的是企業家的獨立品格在其中產生著決定性的重要意義。


企業家擁有自己的思想與精神、品質,企業才能不斷創新,保持強大的競爭力,以「致良知」引領企業往做大做強的方向前行,建立企業智慧的制高點。


企業管理的心學智慧法則


誠意,正念頭


「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王陽明說,誠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誠實地踐行良知給你的答案,一個念頭出現,良知自然知道好壞,好的保留,壞的去掉,這就是誠意。



很多企業大部分的功夫花在管理技術方面,人心的激勵與經營卻並沒有加以重視,甚至難以踐行。


因此,對企業管理者而言,更需注重的是在公司願景上達成員工內心一致、也即願景管理,工作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欲成大器,須做到「精一」


所謂「精一」,就是專注當下的目標,縱然世事紛擾,只關注一物,持一心,做一事,不做他想。很多時候,「精一」就是一種笨功夫,只執著一物,將一件事做到極致,但往往就是這樣的心思,卻是最為聰明的做法。


對於高壓力、快節奏的社會,企業也是高強度快速發展。因此,王陽明的心學中的「精一之功」,是一個更好不過的選擇了。



管理者帶領企業全員共同專注當下,全心全意投入於企業發展這件事上,不為外物所幹擾,享受付出與努力所帶來的內心寧靜。


正如稻盛和夫說:「各行各業所謂的名人、高手,他們在達到這個境界之前,無不踏實努力、孜孜以求。」


孫鍵老師:從心出發 以心求道


我們在學習陽明心學不是立刻就能夠理解其中的深意。陽明心學、程朱理學都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之上,陽明心學屬於儒家的一個重要分支。


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還要了解儒家思想,幫助我們去學習和深入了解陽明心學背後的意義。



日本文學家評價中國時說道: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個人物,做到立德、立功、立人且深受日本文學界崇拜,便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明清時期的王陽明、清朝時期的曾國藩,他們都對日本文學產生一定的影響。


2015年,我帶領企業家走訪日本稻盛和夫的京瓷企業,在了解京瓷企業發展史的同時,被一個學習角深受吸引,其中的主題就是陽明心學第48條。


眾所周知日本是禮儀之邦,而禮儀文化的背景就來源於中國。



相傳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流放而悟道之後,深刻明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五十六歲時,他將自己的思想歸納為四句話,被後世稱為「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我很認同這樣的觀點:當我們的責任與能力已經不匹配了,所以我們需要出來學習。即使我們已身為人父母也要不斷學習。因為你的一言一行,你的孩子都會看在眼裡,你偷懶,不願意學習和進步等等平時一些你不經意的事情,都會給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而作為企業的領導者,你的行為、方向、格局以及為人處世都會潛移默化影響著你的團隊。


歷史上沒有一個無能的皇帝能治理好一個國家。所以,作為企業的領導者你必須時刻提醒自己。




陽明心學對提高當代企業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商業越是複雜多變,企業越是需要回歸商業的本質。


以心求道,用陽明心學思想找到商業的本源和本質;以心力求勝,探求企業發展進化規律,提高企業生存能力與管理能力,使企業從小變大,由弱變強。


親臨王陽明悟道之地,企業家們開始感受何為修身養心的心學之道。接下來,讓我們繼續學習和吸取陽明心學的思想精華,努力踐行「致良知」的思想精髓,與企業、與員工、與自己一起進行更好的心靈實修



學員分享


鄭莉娜 寧波鴻威國際貨運 總經理


滿懷期待來到了貴陽,王陽明龍場悟道的地方。我很開心又見到了老同學,認識了新同學。


1)今天學習的內容

澄觀老師從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引出王陽明遇到的五大困難:文化困境,大明困境,儒生困境,王陽明困境和終極困境。


了解了一代聖賢王陽明不易的一生。出生在書香門第,從小天資聰慧。不管是書法,還是詩詞都有不錯造詣的才子,偏偏要走上一條最難走的路———立志當聖賢。


孫老師多次強調立志的重要性,在王陽明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他這一生從來沒有改變過自己的初心,程朱理學走不通換佛學,道學,不斷地嘗試。甚至在報效國家平亂時,他還能做到前一分鐘講完指揮作戰,緊接著繼續講學。讓我不由得驚嘆,這需要多強大的造詣和一顆如此淡定從容的心。都是因為他對心學的執著和一顆普渡眾生的心。


2)我最有感觸的內容:知行合一致良知。第一個知和第二個知的區別。孫老師在晚課的時候通過抽菸舉的例子。讓我恍然大悟。


原來我只知道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不是知道或者知識。現在明白了這個「知」除了是良知,還是踐行。知道善惡,但沒有去做就不是真正的「知」。而致良知的「知」才是最終的徹底的覺悟。


3)困惑

知道「立志」「家訓」的重要性,志立了,家訓定了,該怎麼貫徹呢?犯錯的時候要責善,責的意思是引導,可是該如何有效地去引導呢?做個智慧父母很重要,自己還是要不斷地學習。期待明天更加收穫滿滿!


焦勁峰 廣州夢之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總經理


今天跟澄觀老師去陽明學院學習,了解陽明先生的生前過往歷史故事,好像去到那個年代那樣真實而深刻,晚上聽孫老師講,立志,勤學,改過,責善都收穫滿滿。


讓我很深刻的一點是,今天更加理解格物致知所蘊藏的不同含義。最開始是在大學裡面跟孫老師學習的時候了解到這個詞。在接觸的儒家文化中,很多都提到格物致知這個詞,包括朱熹的格物。


一萬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最開始,我學到並理解的意思是:向萬物學習它們的規律,掌握這些規律,運用到自身。向水學習上善若水,跟竹子學習厚積薄發,這些都是在對外物的學習,包括我自己做的事情,像昆蟲學習蝴蝶的蛻變,學習蜜蜂的勤奮和奉獻精神,螞蟻的團結精神。


這次的致知格物又有不同,這裡的知是良知,從我們內在去發現。陽明先生說,心外無物,心即理,所有的萬事萬物規律在我們一出生的時候就有,就在我們的心裏面,所有的道理我們在心裏面問自己就可以,為善去惡是格物。


每次讀,每次去理解都有不同的收穫,這些聖人都要花一生的時間才能弄懂的道理。作為常人的我們更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領悟,就能真正學懂。


我們在整個過程中能夠不斷學到一些東西,不斷進步,我覺得還是很知足,也希望自己能夠不斷精進,看得更通透。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運用到生活和自己的處事方式上去,我覺得這就是巨大的進步!


更多精彩瞬間



課程詳情



課程導師



帶隊導師



為你精選的匠心行程


龍岡書院


王陽明一生中共辦過三個書院,最早的便是龍岡書院。其坐落於貴州省修文縣龍場鎮中國陽明文化園內,是由明代大儒王陽明1508年謫居龍場後所創建。


最初,王陽明在龍場講學授課,是在龍岡山的陽明小洞天中,後當地苗彝鄉民見洞內陰暗潮溼且環境狹小,便幫助他在龍岡山頂修建了龍岡書院。


龍岡書院


王陽明在龍岡書院裡修身講學,傳播文化,講授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學說,聽講者多時達百餘人。五百餘年轉瞬即逝,龍岡書院也歷經了三代的變遷。


陽明文化園


陽明文化園位於修文縣,佔地3500餘畝,是一個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貴州省重點名勝古蹟陽明洞為核心景區的文化旅遊園區。


五百多年前,被貶謫的王陽明在修文龍場悟道,創立了「知行合一」學說和「心學」體系,並創辦「龍岡書院」,讓陽明心學在黔中大地傳播,後世稱之為「陽明文化」,影響深遠,已成為貴州重要的文化名片。


荔波縣大小七孔


荔波大小七孔分為小七孔景區和大七孔景區。位於荔波縣城南部30餘公裡的群峰之中,景區全長7公裡,山水秀美精巧,景致古樸幽靜,置身景區之中,遊人立即能夠感受到如詩如畫的情懷和如夢如歌律。


荔波大小七孔以原始森林、奇峰溶洞、峽谷伏流為主要景觀,驚險神奇,氣勢磅礴,令人激情澎湃,主要景點有大七孔橋、夢塘、恐怖峽、天生橋、妖風洞、地莪峽、水神河、二層河、笑天河、龍頭山、清水塘等,尤其是妖風洞、恐怖峽、地峨宮等景點,極富驚險性、神秘性、奇特性。


青巖古鎮


青巖古鎮,作為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位於貴州省貴陽市南郊,建於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為軍事要塞 。


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簷相間。鎮人文薈萃,有歷史名人周漁璜、清末狀元趙以炯(貴州歷史上第一個文狀元)。


青巖古鎮


鎮內有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青巖教案遺址、趙狀元府第、平剛先生故居、紅軍長徵作戰指揮部等歷史文物。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等革命前輩及其家屬均在青巖秘密居住過。青巖古鎮還是抗戰期間浙江大學的西遷辦學點之一。


2005年9月青巖古鎮景區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17年2月25日,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相關焦點

  • 遊陽明洞,學《陽明心學》,做內聖外王的校長
    以校長的名義:遊陽明洞,學《陽明心學》,做內聖外王的校長       ——中國企業家校長匯雲南校友「貴州陽明洞」
  • 陽明心學是企業管理的終極答案
    @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哲學,當然也適用於企業管理的實踐,不但可以使企業管理更上一層樓,更重要的是還決定著企業經營的成敗。可以說,陽明心學是企業管理的終極答案。國內的海爾、萬科、韓都衣舍、上汽集團等知名企業,他們的管理哲學也都是源於陽明心學。我們發現,雖然學習陽明心學的企業家越來越多,但是如何把陽明心學的智慧應用到企業的管理實踐,實現企業的成功,還沒有成熟的方法。
  • 陽明後學與陽明心學的變異
    不少對初學心學的愛好者都有這樣這樣問題:為何陽明心學沒有取代程朱理學?有的愛好者還簡單地認為心學倡導人性解放、不利於統治者等。事實是怎樣呢?筆者帶大家了解一下陽明後學。這使學派大盛,也合乎王陽明心學「愚夫愚婦可學」的觀點,又為陽明心學的流弊打下基礎。王艮說:「聖人之道,無異於百姓日用;凡有異者,皆謂之異端。」在他看來,因為百姓日用已經是聖人之道,所以沒有刻意去做功夫的必要。泰州學派的傳人,如羅汝芳、周汝登等,都是崇尚虛無、沉迷禪學道術的,直至學派背離儒家「尊德性而道問學」之宗旨。
  • 陽明心學互動問答
    整個製造業的創造實際也是在滿足人的欲望,如果企業做得越好,就是更大限度的滿足人的欲望。如果全中國人甚至全世界都去致良知,可能會制約我們的經濟發展,因為大家不需要那麼多了。作為企業經營者,我們要對大自然多一分敬畏,對欲望多一分警覺,你談到的就是這份警覺。換個角度來講,追求幸福美滿的生活是我們每個人的權利,也是企業家的機會。讓我們的客戶、消費者過上更好的日子,讓他們能夠享受到物美價廉的產品有什麼不好?
  • 「陽明心學」為何在日本獨樹一幟,甚至反過來影響起源地的中國
    明正德三年(1508年),陽明先生王守仁在貴州龍場驛經歷龍場悟道後,正式創立心學,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學著名命題。岡田武彥是「九州學派」的著名學者,他學貫中西,精通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被學者尊稱為「儒學祭酒」,為世界第一流的陽明學大家。他認為「陽明學是體認之學,是培根之學,是身心相即、事上磨鍊之學」,是「行動哲學」;其徒錢明先生說「岡田學」實質是「體認之學」和「培根之學」。
  • | 陽明心學課堂
    陽明心學課程的學習是提前預習,提前寫作業。我們一定要學透,100天的學習要收穫三年的成長,務必拿出相應的時間和精力,這是非常值得的。在以往,很多企業家聽陽明心學導讀會聽好幾遍,因為我們不是學習知識,陽明先生為我們講述的也不是簡單的道理。
  • 學陽明心學
    最開始看的是酈波老師百家講壇的《五百年來王陽明》,講的太好了,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不管你是否對陽明心學有興趣,都非常值得去看一下,你肯定能被酈波老師幽默風趣的表達所吸引,也能對王陽明這個人的一生有個整體的認識。
  • 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那些被我們誤解的陽明心學
    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那些被我們誤解的陽明心學中國當代著名學者,現代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杜維明曾說:「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他為什麼會作出這種大膽的判斷呢?王陽明成了聖人、完人,受到萬人景仰、崇拜,年輕人、企業家都在研習王陽明心學,從此之後,陽明心學被打上了成功學的標籤。這個年頭如果和朋友聊天,你還不知道王陽明,就會被當作沒文化的表現。由此可見,王陽明得多熱啊!這是為什麼呢?
  • 千萬別把「陽明心學」當成人生秘籍
    陽明心學只是一個結果,在此之前,你是否知道王陽明都經歷了什麼?他七歲作詩,13歲已經讀了四書五經,年輕時通覽經史。還為了自己的軍事猜想單身騎匹馬孤身一人深入匈奴軍營。十歲即立下「做聖人」之志,為求證聖賢之道,還鬧出「格竹子」格到暈厥的笑話。
  • 為什麼學陽明心學的人一定要學《大學》?
    我曾在深圳圖書館和東莞圖書館開設陽明心學系列講座,每堂課結束前,我都會講這麼一句話: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無論各位在課上聽懂了多少,只要拿回去用,就會有效果,無效找我。 此時,聽眾們往往報之以熱烈的掌聲,似乎在告訴我,他們都聽懂了。有時我不放心,會問多一句:誰能說說看回去後該怎麼用起來?環顧一圈,看到的卻大多數是茫然的眼神。
  • 「喚醒良知 真學實修」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北京主論壇於11月19日在京圓滿結束!
    11月19日,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進入到第二天。與會專家學者與企業家等人圍繞「東方商道——事上磨,動中靜,求諸己」、「書院的傳承與使命」等主題做了精彩的演講和對話。19日下午舉行了中國百家書院聯盟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全球視野下的陽明心學與實踐應用」的國際對話,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各地分論壇落地實踐研討與學術總結。
  • 陽明文化研學:龍場悟道、南贛治理、餘姚生紹興葬
    三條陽明文化研學線路正在報名中,快和團隊、朋友、家人一起參加研學吧,一起身臨其境、心臨其境,牽手聖賢,立志敢願,實現生命的成長和突破!王文成公祠立志陽明文化園研學陽明紀念館研學6月5日-7日餘姚紹興 研學導師餘姚紹興研學將有神秘導師蒞臨指導
  • 許嘉璐:陽明心學之跌宕蹉跎
    在這一次民族反思的潮流中,陽明學說就像從雪藏中復甦了一樣,在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年裡,為許多重要政治人物和著名學者所強調和提倡,出現了否定之否定局面。但是,在這一次的循環中,陽明之學的傳播和對人生、社會的滲透仍然局限於政、學兩界狹小的圈子裡,沒有形成全民族的共知共行。這
  • 許嘉璐:陽明心學的落地與升華
    陽明心學,作為治世、致用之學,在中國、在東亞曾經被冷落了相當長時間。陽明之學的弘揚,現在正當其時:人人需要,社會需要,國家需要,也可以說世界需要。尤其是對東亞幾國來說,把積存或沉睡在個人和集體記憶中的「良知」喚醒,是解決當前種種家庭的、社會的、國際的風險和危機不可或缺的課題。
  • 岡田武彥的陽明心學
    譚宇宏(媒體人)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是暢銷書作者、國際儒學泰鬥岡田武彥先生的成名作及代表作,被公認為日本研究陽明心學的扛鼎之作,著名漢學家狄百瑞曾鄭重地將它置於案頭隨時翻閱,哲學大師陳榮捷、著名哲學家唐君毅等學術界泰鬥們對它曾予以高度評價。
  • 我的儒家文化學思歷程:從陽明心學到心學心理學⊙張辰
    為了探究清楚王陽明如何能死得如此康莊坦然,我開始了研習陽明心學的歷程。通過學習陽明心學才知道,儒家的學問原來不是吃人的禮教,而是非常活潑靈動的學問。但是,因為既有的成長環境,形成了很多刻板的認知與偏見,以至於在心學的學習過程中,累積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我只能通過QQ、論壇開始四處求教,當時網絡上已經有很多知名的大師。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對天地文化基金會理事長、新英才投資集團董事長藍春及其夫人閩南地區知名民營企業家楊英,為峰會所作出的貢獻和支持表示感謝。今天上午開幕的時候許嘉璐先生發來了熱情洋溢的賀信,肯定了我們本次論壇的主題——「知行合一 祖國統一」的價值和意義。高斌理事長認為本次首屆海峽兩岸陽明心學峰會是一次陽明心學真正升華和落地的會議,更是貫徹許嘉璐先生提出的「以學術為基礎,以歷史為背景,以人民為中心,以創新為化古」的思想的會議。正是因為許先生旗幟鮮明的觀點,我們才有本次峰會的主題。
  • 原創|陽明心學有什麼用?
    這是靜之兄第1411篇原創,累計原創280萬字日本的維新派,把陽明心學拿來用,就找準了問題的關鍵點,推動了明治維新,實現了國家的改制。東鄉平八郎,在甲午海戰和日俄海戰中靈活的運用了陽明心學,就取得了以弱勝強的奇功。稻盛和夫,把陽明心學應用於企業的經營管理,竟然創立了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救活了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陽明心學如此厲害,可見一斑。那麼,陽明心學究竟厲害在什麼地方?做事。做事,就是解決問題。解決問題,關鍵在於判斷。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構築了陽明心學的基石是什麼呢?那就是王陽明概括的四句話,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後來人們稱之為陽明心學「四句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我們就陽明心學四句教深入解讀:1.
  • 陽明心學——感悟
    知行合一是偉大思想——心學的精髓。心學的創始人則是流芳千古的王陽明先生。王陽明何許人也,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餘姚人。明朝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的一生充滿神奇色彩,四歲之前就已將爺爺王天敘經常朗誦的書籍爛熟於心。年少的王陽明問私塾老師「何謂天下第一等事」,老師回答道「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