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春:管理的本質是激發人心中的良知

2020-12-13 人民網

2018年8月15日,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FISP)及北京大學主辦的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舉辦,作為本屆世哲會的重要議題和特邀會議,「中國商業哲學論壇」第一次出現在世界哲學大會的舞臺上,北大副校長王博、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安樂哲,中國著名企業文化與戰略專家陳春花,致良知四合院創始人白立新,正和島創始人劉東華等眾多管理學者和重量級企業家齊聚北京,探討中國哲學在商業領域的偉大力量。

金蝶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徐少春現場發表了《讓中國管理哲學的陽光普照世界》為主題的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世界哲學論壇首次在中國舉行,特別有意義,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需要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作出獨特的貢獻。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大的收穫就是建立了自信,從國家層面來講,就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從企業層面來講,就是企業自信和管理自信,而兩個層面的自信本質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哲學的自信。

今年是金蝶二十五年,第一個十年是依據西方管理模式進行學習與探索的十年;第二個十年,是尋找中國管理模式的十年,最近五年是我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越來越自信的五年!

十年前,我提出「中國管理模式」的概念,並提出了解釋這一概念的三角模型,這三個角是,中國管理哲學、最佳管理實踐和現代管理科學,其中中國管理哲學是核心。許多人不以為然,他們只同意「管理」,不同意「中國」和「模式」,理由是中國沒有什麼「管理哲學」,中國的管理都是從西方學來的,也談不上什麼「模式」,很難複製與推廣。

中國有管理哲學嗎?中國管理模式存在嗎?中國管理哲學與中國管理模式果真很難複製與推廣嗎?我在不斷追問自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在成思危先生和陳春花老師的先後支持下,我們組織發起了中國管理模式傑獎遴選理事會,在中國企業中尋找和探索中國管理模式。這11年來,我們聯合幾大商學院,有超過100名的專家學者參與,調研了120多家企業,也訪問了1500多個企業的高管,涵蓋了20多個行業,每年出版一本中國管理模式的案例集,累計有超過150萬字。

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回歸初心,開始重視優秀的中國哲學和傳統文化對企業管理的積極推動作用,比如許多企業家(包括我在內)在致良知四合院老師們的幫助下連續多年學習與踐行致良知,生命煥然一新,團隊凝聚力大幅提升,經營效益越來越好,建立了越來越強大的企業自信和管理自信。

2012年,金蝶在由傳統軟體公司向雲服務公司主動轉型時,我們遭遇了成立以來最大的挑戰,人才大量流失,經營首次虧損,在夜深人靜時,我不斷追問自己: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我突然從心中悟到了三個堅持,堅持信念、堅持信任、堅持行動」,這三個堅持其實就是從心中生發的仁愛、智慧、能量和勇氣,儘管那個時候,我還不清楚那就是良知,但是,我已經走在朝向光明的道路上。

2016年6月份,金蝶組織42名高管到貴州龍場,拜謁了千古聖人王陽明先生,立下此生光明之志,敢願讓中國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開始將致良知作為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全員開始學習與踐行致良知,兩年來,金蝶管理與文化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創新也多了,企業的自信也增加了,業績也變好了,金蝶在企業雲服務領域已經超越國外同行,成為中國第一。

十年來的探索與實踐證明,中國管理模式與中國管理哲學不僅存在,而且其本質與內涵就是中國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只有堅持中國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創新,才能建立真正的企業自信和管理自信。

哲學是什麼?哲學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心的學科。哲學就是不斷通過追問為什麼來印證價值、發現真理和增長智慧。管理哲學就是研究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人性和人心的學科,其目的就是激發人心中的善意和潛能,本質上就是激發人心中的良知,其實就是致良知。

致良知是中華傳統文化切入點之一,是儒釋道集大成者,是中華5000年文明中的瑰寶,致良知揭示了人間真相。致良知既是人生哲學,也是管理哲學,王陽明先生以其波瀾壯闊的一生充分證明了致良知哲學的偉大。

良知人人皆有,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因此,致良知具有普適性。日本的稻盛和夫說過,「我從中國古典思想中學到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致良知」,就是達致良知,按良知辦事。 遵循良知判斷事物,我認為這是絕對性的東西。到達良知的境界,將良知付諸實行,就是至今我所有事業成功的最大原因。」

我也切身體證到了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金蝶成立二十五年來,我一直在上下求索,尋找管理之道,終於,我找到了「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天理即良知,良知即是道,道在內心,不假外求。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心靈寶藏,人生最大的浪費是心靈寶藏的浪費;人生最大的無知,是不知道在心上垂直攀登;人生最大的不明,是不相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生最大的成功,是致良知、走正道、行王道!

一顆純粹的心靈能夠敏銳感知身邊的變化,而一顆迷失的心靈則會錯失近在眼前的機會,事業的起伏跌宕,完全是自己心靈品質高低的折射!身之主宰,便是心,有怎樣的心,就有怎樣的道,就有怎樣的德,就能成就怎樣的事業!因此,我體證到中國管理哲學的本質就是致良知。有了良知、就找到了陽光、找到了光明,就找到了「學以成人」的康莊大道!

關於中國管理哲學本質的理解,我還有進一步的思考:

中國管理哲學是開發心靈寶藏的哲學,心靈寶藏無量無盡,現代科技的發展將進一步開發心靈寶藏,釋放人類的個性與潛能。

我相信,中國管理哲學與管理思想將會得到充分的綻放與發展!在企業財務、人力資源、協同工作方式、採購、供應鏈、生產製造、全渠道營銷等管理各個領域,將會擁有中國自己的管理哲學和思想,我也會在明年這個時候,推出我的首本中國管理哲學專著,敬請期待。

中國管理哲學是心與心連結的哲學,「網際網路+」將促進人與人的連結,「致良知+」將促進心與心的連結。技術沒有粘性、市值沒有粘性,只有心與心的連結,才能創造持久的粘性。我相信,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踐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踐行致良知,建設企業自信,中國企業的文化核心競爭力將會大幅提升!

中國管理哲學是共同成長的哲學,中國將誕生一批世界級企業家、管理哲學家、思想家,當然,也會誕生一大批專業管理者,我相信,中國的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會得到顯著提升,中國製造一定會向中國創造轉型成功!

中國管理哲學是服務民眾,成就社會的哲學,我相信,中國社會的管理水平將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中國的環境與精神面貌也會煥然一新,中國管理哲學將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管理哲學是21世紀人類的普世管理哲學,我相信,中國管理哲學一定會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為世界哲學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獨特的貢獻。

中國管理哲學的未來

展望中國管理哲學的未來,我們首先要回歸初心。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是保持心靈開放,在事上磨練,通過明心、淨心,體證到生命的智慧,體證到天地萬物一體的奧妙,這與中華文化講的悟道是一致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管理哲學的未來,是以致良知為前提的。對於未來,我還想提三個觀點:

中國管理哲學是反思的管理哲學黑格爾提出「哲學認識的方式只是一種反思」,25年的創業讓我從夢想開始找到了良知,找到了道。我深深認識到一個純粹的心靈能夠敏銳感知身邊的變化,一顆迷失的心靈就會錯失近在眼前的機會。一個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反思將進一步拓展中國管理哲學的深度。

中國管理哲學是有人文擔當的管理哲學中國管理哲學不僅可以幫助解決企業的問題,比如切實突破企業發展瓶頸,顯著提升產品的性價比,為社會作出實質性貢獻,而且還可以解決全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中國管理哲學是知行合一的管理哲學管理哲學是要面向管理實踐的,這是11年來中國管理模式傑出獎得到各方面參與推動制定的理由,也是發起成立中國管理模式50人的理由。致良知四合院以「成就社會、服務民眾」為使命,帶領企業家學習與踐行致良知,我相信,大家對生命和管理的探索將會推動中國管理哲學不斷攀登人類文明的高峰。

中華復興,天下大同,人類文明,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時刻,我要深深的感恩偉大的祖國和偉大的時代,我的所有一切都是這個時代和祖國給予的。所以,當祖國和人民需要我的時候,我一定會奉獻我的一切,甚至生命。

讓我們共同努力,讓陽光照進每一個企業,讓中國管理哲學的陽光普照世界。

註: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責編:李楠樺、楊曦)

相關焦點

  • 2018深圳金蝶用戶大會舉行 徐少春詮釋新時代企業家精神
    與會嘉賓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企業如何利用數位化技術進行顛覆重構,重塑商業模式與核心競爭力,實現自我超越,以及通過管理重構,成就客戶、利益人心,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下金蝶與用戶同心同行,同創美好未來。金蝶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徐少春分享《新時代企業家精神》徐少春分享新時代企業家精神「愛,冒險,活上去」,金蝶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徐少春徐少春結合對聖賢智慧的領悟和創業25年的實踐真知,通過簡單的六個字為大家詮釋生命的意義
  • 戰新人物04期|徐少春:重構企業數字戰鬥力
    徐少春呼籲:「中國財務軟體公司重任在肩,可以走自己的路。」金蝶順應時代,開發了K/3 ERP產品,實現了企業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三合一,並且融合了電子商務功能,獲得了市場良好回應,被評價更適合中國國情的管理軟體。
  • 宗寧:五年了,金蝶徐少春終於說出了這個詞
    在過去5年中,金蝶多次談雲,釋放在雲領域的轉型信號;但直到在本月20日的渠道夥伴大會上,創始人徐少春才首次對夥伴公開提及「金蝶雲」這個概念,並宣布金蝶的轉型已涅槃重生,擔當得起「企業雲服務」這面大旗。(金蝶創始人徐少春演講)雲服務大潮襲來,不一樣的金蝶雲「雲服務」在過去一年已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 心理學小故事:絕境能激發人心中難以想像的勇氣!
    心理學感悟:絕境能激發人心中難以想像的勇氣,所以很多人的失誤就在於沒有給對手留餘地。【2】無處避難在皇后的宮中有一些秘密地牢,黑暗而且無人知曉,與世隔絕,那裡不分晝夜。
  • 「良知」的三層含義|致良知四合院「企二代」問答錄
    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困惑,是因為對「良知」的理解還不夠,僅僅是將「良知」理解成了善良——這只是「良知」的第一層。第二層是力量,我們可以體會到良知是一種力量。第三層,良知是一種智慧。大體上,良知可以從這三個角度來理解。
  • 金蝶徐少春榮獲中歐商學院傑出校友評選之『傑出人物獎』
    學院將本年「傑出人物獎」頒給了金蝶國際軟體集團董事局主席徐少春,以表彰其在所屬行業的卓越表現及對社會和母校作出的傑出貢獻。溫家寶總理稱讚中歐是「眾多優秀管理人士的搖籃」。 在此次中歐十五周年校慶之際,學院開展了「管理改變世界,教育開啟未來」 -- 2009中歐十五周年校慶傑出校友評選活動,旨在大力表彰和宣傳在所屬行業表現卓越,以及對社會和母校做出傑出貢獻的校友。前期經過廣大校友近3000個有效提名、推薦,共產生185位被提名的校友個人和18個校友團體,依據提名總量共有64位個人和11個團體入圍複選。
  • ...人徐少春:創業成功的秘訣是要做「瘋子」、「聾子」和「傻子」!
    金蝶軟體創始人徐少春:創業成功的秘訣是要做「瘋子」、「聾子」和「傻子」!由創業家雜誌主辦的「2012克萊斯勒杯黑馬大賽·秋季賽」於2012年9月7日在廣東省深圳市華僑城洲際大酒店舉行,圖為徐少春致辭。
  • 良知一輪明月,光明灑滿山川河流
    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復理。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則意誠。
  • 「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明細 都去哪兒了?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明細,都去哪兒了?來源:新金融頭條「致良知四合院」遭媒體曝光被指「精神傳銷」後,引發大量企業員工對其培訓模式的質疑。而據《華夏時報》記者調查發現,「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收支或存在造假嫌疑。
  • 什麼是良知——良知主義認為正確的良知釋義
    人類知與不知都不影響事物「好」的存在,不知需要知,知而遵從需要性、益用性;可知而不知,或者可知而不想、不看、不說、不認同及反對、惡意歪曲個人或社會的認知與知念(知識),在良知主義看來都屬於非良知。非良知只會對事物本身上的「好」產生影響,但否定不了「好」的本質,也永遠阻礙不了社會的整體性進步。人類進化的過程就說明人類是整體上進步、發展的。
  • 北森雲計算董事長王朝暉出席「2018(首屆)中國管理模式全球論壇」
    ▼徐少春  中國企業管理模式的本質是「致良知」  金蝶集團創始人、中國管理模式50人+論壇聯合發起人徐少春在主題演講中表示,經過多年的堅持和探索,他對中國管理模式的形成越來越覺得有信心,特別是由人大商學院舉行這樣一個論壇,非常有意義。
  • 什麼是良知——良知的偏誤解讀
    第三,孟子所言的良知被解讀為「不學而知」是對良知的嚴重歪曲與褻瀆首先,孟子並未說良知、良能是什麼,而說的是不學而能的能力屬於良能、不慮而知的能力屬於良知,說的是兩種個人展現的能力和社會人群中所存在的這兩種現象歸屬於什麼。
  • 當形式大於了本質,欲求大於了良知,繁忙大於了反思,人就低級了
    1.當形式大於了本質,當欲求大於了良知,當繁忙大於了反思,人就變低級了。2.死亡,無能如何預料,他終歸都是不速之客,它的來到永遠超前你的想像。
  • 心的一面是良知,是需要用功顯現,另一面是什麼
    陽明先生說:良知是與生俱來的,良知是心念到處。良知即不是先驗性的,也不是經驗性的,不是與生俱來的,良知是過程,不是固定不變的,即要明白,又要用功。明白是因為它必須來源於客觀存在,要用功是因為這些客觀存在僅只是客觀存在,還必須與自身進行融合而不分開,分開就不是知行合一了。
  • 焦國成:資本自由與社會良知
    社會良知是人群道德心、道德感的凝結。它關懷每個人的福利、自由、權利和幸福,關懷人群的和諧、社會的秩序以及人群的全面的、均衡的和長久的幸福。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社會良知在本質上是人民意志的體現。它表現於國家的法律、政府的政策和規章、社會的倫理道德以及公共輿論和呼聲之中。   資本自由與社會良知是一對矛盾。
  • 為人處世婉曲也是良知 | 同修082
    所以,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上等人互相捧,下等人互相整!你把身邊的人看成草,你被草包圍,你就是「草包」!你把身邊的人看成寶,你被寶包圍著,你就是「聚寶盆」!人生要懂得放大別人的優點,欣賞別人的長處,才能相互協助,相互支持,實現共贏!「緣」來是你, 「友」你真好!欣賞別人,幸福自己。人生最大的課題是:知恩,感恩,報恩知福,惜福,造福。
  • 知行學思 | 良知本來自明——《傳習錄》分享
    良知本來自明。氣質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開明:質美者,渣滓原少,無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瑩徹,些少渣滓,如湯中浮雪,如同能作障蔽? ——《傳習錄》一六四(節選)
  • 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比如說我把成為一個孝順的人當作一件事,那我就立刻行動起來,首先學習是行動的第一步,學習怎樣做對父母有利,怎樣做對父母有害,再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做的過程中,若心中存有「不想做有利的事,想做有害的事」之心,即私慾,需要通過致良知的功夫將其去掉。
  • 青島大學商學院Q29 精進成長班 | 「陽明心學與商業本質」
    青島智誠靈動戰略品牌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傳媒大學戰略品牌研究所研究員致良知四合院志願者山東盛和塾發起人陽明心學之道在商業問題上,王老師從陽明心學角度,以心求道,回歸商業本質,探求商業進化,解密管理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