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5日,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FISP)及北京大學主辦的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舉辦,作為本屆世哲會的重要議題和特邀會議,「中國商業哲學論壇」第一次出現在世界哲學大會的舞臺上,北大副校長王博、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安樂哲,中國著名企業文化與戰略專家陳春花,致良知四合院創始人白立新,正和島創始人劉東華等眾多管理學者和重量級企業家齊聚北京,探討中國哲學在商業領域的偉大力量。
金蝶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徐少春現場發表了《讓中國管理哲學的陽光普照世界》為主題的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世界哲學論壇首次在中國舉行,特別有意義,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需要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作出獨特的貢獻。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大的收穫就是建立了自信,從國家層面來講,就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從企業層面來講,就是企業自信和管理自信,而兩個層面的自信本質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哲學的自信。
今年是金蝶二十五年,第一個十年是依據西方管理模式進行學習與探索的十年;第二個十年,是尋找中國管理模式的十年,最近五年是我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越來越自信的五年!
十年前,我提出「中國管理模式」的概念,並提出了解釋這一概念的三角模型,這三個角是,中國管理哲學、最佳管理實踐和現代管理科學,其中中國管理哲學是核心。許多人不以為然,他們只同意「管理」,不同意「中國」和「模式」,理由是中國沒有什麼「管理哲學」,中國的管理都是從西方學來的,也談不上什麼「模式」,很難複製與推廣。
中國有管理哲學嗎?中國管理模式存在嗎?中國管理哲學與中國管理模式果真很難複製與推廣嗎?我在不斷追問自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在成思危先生和陳春花老師的先後支持下,我們組織發起了中國管理模式傑獎遴選理事會,在中國企業中尋找和探索中國管理模式。這11年來,我們聯合幾大商學院,有超過100名的專家學者參與,調研了120多家企業,也訪問了1500多個企業的高管,涵蓋了20多個行業,每年出版一本中國管理模式的案例集,累計有超過150萬字。
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回歸初心,開始重視優秀的中國哲學和傳統文化對企業管理的積極推動作用,比如許多企業家(包括我在內)在致良知四合院老師們的幫助下連續多年學習與踐行致良知,生命煥然一新,團隊凝聚力大幅提升,經營效益越來越好,建立了越來越強大的企業自信和管理自信。
2012年,金蝶在由傳統軟體公司向雲服務公司主動轉型時,我們遭遇了成立以來最大的挑戰,人才大量流失,經營首次虧損,在夜深人靜時,我不斷追問自己: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我突然從心中悟到了三個堅持,「堅持信念、堅持信任、堅持行動」,這三個堅持其實就是從心中生發的仁愛、智慧、能量和勇氣,儘管那個時候,我還不清楚那就是良知,但是,我已經走在朝向光明的道路上。
2016年6月份,金蝶組織42名高管到貴州龍場,拜謁了千古聖人王陽明先生,立下此生光明之志,敢願讓中國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開始將致良知作為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全員開始學習與踐行致良知,兩年來,金蝶管理與文化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創新也多了,企業的自信也增加了,業績也變好了,金蝶在企業雲服務領域已經超越國外同行,成為中國第一。
十年來的探索與實踐證明,中國管理模式與中國管理哲學不僅存在,而且其本質與內涵就是中國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只有堅持中國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創新,才能建立真正的企業自信和管理自信。
哲學是什麼?哲學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心的學科。哲學就是不斷通過追問為什麼來印證價值、發現真理和增長智慧。管理哲學就是研究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人性和人心的學科,其目的就是激發人心中的善意和潛能,本質上就是激發人心中的良知,其實就是致良知。
致良知是中華傳統文化切入點之一,是儒釋道集大成者,是中華5000年文明中的瑰寶,致良知揭示了人間真相。致良知既是人生哲學,也是管理哲學,王陽明先生以其波瀾壯闊的一生充分證明了致良知哲學的偉大。
良知人人皆有,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因此,致良知具有普適性。日本的稻盛和夫說過,「我從中國古典思想中學到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致良知」,就是達致良知,按良知辦事。 遵循良知判斷事物,我認為這是絕對性的東西。到達良知的境界,將良知付諸實行,就是至今我所有事業成功的最大原因。」
我也切身體證到了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金蝶成立二十五年來,我一直在上下求索,尋找管理之道,終於,我找到了「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天理即良知,良知即是道,道在內心,不假外求。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心靈寶藏,人生最大的浪費是心靈寶藏的浪費;人生最大的無知,是不知道在心上垂直攀登;人生最大的不明,是不相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生最大的成功,是致良知、走正道、行王道!
一顆純粹的心靈能夠敏銳感知身邊的變化,而一顆迷失的心靈則會錯失近在眼前的機會,事業的起伏跌宕,完全是自己心靈品質高低的折射!身之主宰,便是心,有怎樣的心,就有怎樣的道,就有怎樣的德,就能成就怎樣的事業!因此,我體證到中國管理哲學的本質就是致良知。有了良知、就找到了陽光、找到了光明,就找到了「學以成人」的康莊大道!
關於中國管理哲學本質的理解,我還有進一步的思考:
中國管理哲學是開發心靈寶藏的哲學,心靈寶藏無量無盡,現代科技的發展將進一步開發心靈寶藏,釋放人類的個性與潛能。
我相信,中國管理哲學與管理思想將會得到充分的綻放與發展!在企業財務、人力資源、協同工作方式、採購、供應鏈、生產製造、全渠道營銷等管理各個領域,將會擁有中國自己的管理哲學和思想,我也會在明年這個時候,推出我的首本中國管理哲學專著,敬請期待。
中國管理哲學是心與心連結的哲學,「網際網路+」將促進人與人的連結,「致良知+」將促進心與心的連結。技術沒有粘性、市值沒有粘性,只有心與心的連結,才能創造持久的粘性。我相信,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踐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踐行致良知,建設企業自信,中國企業的文化核心競爭力將會大幅提升!
中國管理哲學是共同成長的哲學,中國將誕生一批世界級企業家、管理哲學家、思想家,當然,也會誕生一大批專業管理者,我相信,中國的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會得到顯著提升,中國製造一定會向中國創造轉型成功!
中國管理哲學是服務民眾,成就社會的哲學,我相信,中國社會的管理水平將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中國的環境與精神面貌也會煥然一新,中國管理哲學將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管理哲學是21世紀人類的普世管理哲學,我相信,中國管理哲學一定會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為世界哲學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獨特的貢獻。
中國管理哲學的未來
展望中國管理哲學的未來,我們首先要回歸初心。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是保持心靈開放,在事上磨練,通過明心、淨心,體證到生命的智慧,體證到天地萬物一體的奧妙,這與中華文化講的悟道是一致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管理哲學的未來,是以致良知為前提的。對於未來,我還想提三個觀點:
中國管理哲學是反思的管理哲學。黑格爾提出「哲學認識的方式只是一種反思」,25年的創業讓我從夢想開始找到了良知,找到了道。我深深認識到一個純粹的心靈能夠敏銳感知身邊的變化,一顆迷失的心靈就會錯失近在眼前的機會。一個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反思將進一步拓展中國管理哲學的深度。
中國管理哲學是有人文擔當的管理哲學。中國管理哲學不僅可以幫助解決企業的問題,比如切實突破企業發展瓶頸,顯著提升產品的性價比,為社會作出實質性貢獻,而且還可以解決全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中國管理哲學是知行合一的管理哲學。管理哲學是要面向管理實踐的,這是11年來中國管理模式傑出獎得到各方面參與推動制定的理由,也是發起成立中國管理模式50人的理由。致良知四合院以「成就社會、服務民眾」為使命,帶領企業家學習與踐行致良知,我相信,大家對生命和管理的探索將會推動中國管理哲學不斷攀登人類文明的高峰。
中華復興,天下大同,人類文明,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時刻,我要深深的感恩偉大的祖國和偉大的時代,我的所有一切都是這個時代和祖國給予的。所以,當祖國和人民需要我的時候,我一定會奉獻我的一切,甚至生命。
讓我們共同努力,讓陽光照進每一個企業,讓中國管理哲學的陽光普照世界。
註: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責編:李楠樺、楊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