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的三層含義|致良知四合院「企二代」問答錄

2021-02-18 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

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困惑,是因為對「良知」的理解還不夠,僅僅是將「良知」理解成了善良——這只是「良知」的第一層。第二層是力量,我們可以體會到良知是一種力量。第三層,良知是一種智慧。大體上,良知可以從這三個角度來理解。

 

今天,我們看不清問題的本質,是因為我們戴上了若干有色眼鏡。為什麼我們要回歸質樸、莊嚴?就是為了回到事情的本質,就是為了把那些遮蔽我們眼睛的東西除去。

比如,我們作為企業二代,特別希望能夠證明自己。然而渴望證明自己的這個想法,其實就是一副有色眼鏡;同樣地,在意財富名望,也是一副有色眼鏡。我們的眼睛不亮,是因為戴上了有色眼鏡。只有當我們摘掉有色眼鏡,看清問題本質,真正回歸初心的時候,生命才會燃燒,才會自然而然地生發出力量和智慧。學習陽明學,就是讓我們心明眼亮。

 

當下的大健康是如此廣闊的一個市場,但是今天在大健康領域中的從業人員,很多人都沒有看清方向,只不過是這陣風吹過來了,大家跟著跑一段而已,一旦風向改變,他們就跟不上了——因為多數人沒有看清行業的本質。

 

怎樣看清行業的本質?唯有超越現下的短期和長期矛盾,才能看清行業的本質。

短期之內,為了營業額,我們可能會銷售一些不夠好的產品;而讓我們心中有崇高感的產品,又需要長時間的投資,無法很快地看到效果。這種短期與長期之間的矛盾,我們稱之為二維的問題。這就像十字路口,東西方向和南北方向永遠是個矛盾,只能裝一個紅綠燈,我走你不能走,你走我不能走,所以整個道路的通行能力下降了50%。

 

今天,我們要把二維的問題上升到三維空間去解決,比如架起一座立交橋,東西和南北的車輛都可以暢通無阻。我們一定要相信,長期和短期收益都能兼顧的方案是存在的。比如,當下我們就可以想辦法調整自己的產品,讓它變得與眾不同,我們以一顆莊嚴之心,與團隊一起重新發現產品的價值和意義。

 

銷售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銷售可以成為一件偉大的事業。我們用一個好產品,幫助別人有什麼不好?但前提是我們要真正明晰這件產品的意義,找到最適合的消費者群體。每一件產品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我們在銷售上出現的困惑,可能是因為沒有把產品賣給最正確、最合適的人,或者我們沒有發自內心地認同這件產品。如果是後一種情況,我們就需要重新定義產品,重新尋找產品的價值,或者重新調整產品結構、乃至業務結構。

 

我們對消費者、對病人要有足夠的仁愛。我們做大健康產業,這份生意的目的就是解除他人的病苦,做生意只是途徑與手段。如果僅僅是為了做生意而做生意,那麼我們永遠也找不到那份崇高感,我們的生命也就很難充分燃燒,能量和智慧也就無法提升。所以,我們所做的事業要有一個牢固根基,就是仁愛之心。

相關焦點

  • 「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明細 都去哪兒了?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明細,都去哪兒了?來源:新金融頭條「致良知四合院」遭媒體曝光被指「精神傳銷」後,引發大量企業員工對其培訓模式的質疑。而據《華夏時報》記者調查發現,「致良知四合院」的財務收支或存在造假嫌疑。
  • 「致良知四合院」助力中國企業家新長徵
    本次學習會由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簡稱「致良知四合院」)主辦,上海致良知學習小組以及蘇州致良知學習小組承辦,學習會希望通過學習陽明心學思想智慧造福企業、造福社會,為企業家提供經營管理的思想理論。 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是一個以企業家為主體、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 2014年由創始人白立新博士與50多位企業家共同創辦。
  • 文化自信要發揮傳統文化的正能量——也談「致良知四合院」
    近期網絡不明就裡地傳出「致良知四合院」的一些莫名其妙的言論,疑似既無事實根據,也無自圓其說的理由。在網絡上混久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有人在玩弄些個操弄手法搞事。從最善意的角度來說這是博人眼球,或者是「四合院」不小心踩到誰的腳了;如果再往前走一點,不排除就有抹黑企業致人於窘境之嫌了。
  • 致良知四合院親授自省小妙招
    聖人孔子能做到每日如食三餐一般反省自我,作為成長在新時達代的我們,是不是也該反省反省自己,平時哪裡做的不好呢?致良知四合院結合「心-道-德-事」四部曲,精煉的將反省凝結為四部曲和九步驟,指引大家在反省中不走岔路,各層次全方位去改進自己,貫徹深刻反省的本質。
  • 神秘「致良知四合院」被曝光精神控制學員,晶澳太陽能董事長靳保芳...
    在北京靠近東北五環的東風公園內,有座別致的四合院,它的名字叫「致良知四合院」。這裡號稱的是一個以企業家為主體、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其官網介紹為「以致良知為切入點,以中華文化為源泉,以四部曲為精髓,以心靈建設為宗旨,以企業家為主體,以家庭建設為平臺的公益文化促進機構。」
  • 關於近期陽明心學與致良知四合院曝光事件的一些思考
    近日致良知四合院被推倒風口浪尖,自媒體及官方媒體紛紛發聲。致良知四合院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助力民族復興,反遭網絡浪潮聲討。作為陽明心學的「愛好者」,一些個人的看法與大家分享。致良知四合院中提倡不說一句善意的謊言,同時也反對「妄議聖賢」。以下個人觀點,讀者吸收有用的,讀者摒棄錯誤的。
  • 二十年代整個社會應學會珍惜和累積共識――也談致良知四合院
    一清一、「爭議」成爭議,引出話題來從副題可以看出,這是要談「致良知四合院」(下以「四合院」代稱)的。是的,最近有些文章在談論他們的故事,我也想就這個話題聊聊,權當扯閒篇吧。三家分別是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北京致良知公益基金會、北京懷柔致良知四合院公益文化促進中心。「致良知四合院」是其註冊商標。北京人喜歡簡縮,叫著叫著就簡稱為「四合院」了。從「爭議」一文對其的批評烈度和語氣來看,一定是在該單位有過任職或共事的,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爭議」對「四合院」的指謫大多是有偏於事實的。有關這個,我們在下面的文字裡會有一句沒有一句地聊著。
  • 攀枝花市圖書館與致良知四合院聯合舉辦讀書會活動
    2020年8月16日下午,攀枝花市圖書館與致良知四合院在市圖書館多功能報告廳聯合舉辦
  • 致良知:我的一點思考
    致良知四合院的白老師,創立四合院的初心是做好企業家教育,還是賺錢?——畢竟他也是在2010年還沒有創立致良知時,在微博上問過這個世界上是騙子多還是傻子多的人。我更願意相信白老師是有真材實料的,不然也不會吸引28位知名企業家一起創立陽明心學致良知四合院。只是四合院慢慢做大了,也就失去控制了。什麼人都來了,各種利益勾兌也就來了,組織管理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慢慢初心也就變成了一門生意。所以企業要百年基業,的確需要一個好的價值觀引領,真的是要這樣的。否則價值觀不堅定,做什麼都變成了什麼賺錢快做什麼,企業反而做不好。致良知,難啊。
  • 致良知四合院:火星你好,中國來了!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視頻來源:人民日報「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天問1號著陸器與火星車分離動畫想像圖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一是突破一些關鍵技術;二是建立我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
  • 查一查,「致良知」到底有無違法違規
    日前,有媒體爆料稱「致良知」四合院疑似精神控制學員,要求學員在王陽明照片下寫出自己曾做過的惡行。有學員在學習後公開下跪懺悔,稱自己「連畜生也不如」。據了解,「致良知」四合院是一個以企業家為主體、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
  • 白象姚忠良:「致良知」是我們企業家唯一的道路
    但這10個多月的學習對我來說確實發生了很大很大的變化,比過去的二三十年來發生的變化還要大。我的分享分三個部分:一是為什麼學習致良知?二是如何學習?三是學習的收穫和感悟。為什麼學習致良知?所以我們又回過頭來,開始學致良知。我也發現,國內很多企業學稻盛先生學不會,只能學點皮毛,原因就是沒有回到根上來。如果不從根本上去修自己的良知,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照葫蘆是畫不成瓢的。明白這個就簡單了,我們還是從我們的老祖先陽明先生這裡開始,真正的內求,來提升自己。否則,其他的都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
  • 王陽明:「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眾所周知,王陽明在龍場這個地方悟道,但當時所悟的並不是「致良知」,而是心學的核心之一,即「心即理」這一論斷。王陽明至於「致良知」,其實是他在晚年時才提出來論點。那麼,「致良知」是什麼意思呢?王陽明有自己的解釋,按照四句教的說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所謂的「致良知」,在他看來,就是知善知惡,也就是說,徹底的了知善與惡的起因與真相就是「致良知」。說白了,就是內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惡就是「致良知」。
  • 什麼是人的良知?王陽明:不假思索就付諸行動的,就是「致良知」
    ——王陽明「龍場悟道」後的王陽明,否定了「格物致知」,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王陽明心學最核心之處,就是否決了朱熹「格物致知」、「先知後行」的觀點。他認為朱熹格物以求知,從死物獲真知,然後再入世是不合理的。王陽明認為:「良知」是每個人天生都有的,只是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有些人沒有將良知與行動相結合。
  • 第六課:品德修為「致良知」
    這是「致良知」誕生後王陽明說的一番肺腑之言。王陽明活了57歲,龍場悟道那年他37歲;提出「致良知」是在49歲,至死不渝。王陽明曾寫過多首良知詩,比如「爾身個個自天真,不用求人更問人。但致良知成德業,謾從故紙費精神」,等等。
  • 致良知四合院: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有這樣一間神秘的教室:如果你是孩子,它可能就是你的渴望;如果你已成年,它可能就是你曾經的幻想。這間教室,就是56號教室。這是一間誕生奇蹟的教室。奇蹟二從第56號教室離開的孩子,個個熱愛「閱讀」,且終身為自己的人生而讀。「我要我的學生愛上閱讀。閱讀不是一門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軌的人們樂此不疲的一項活動。」
  • 王陽明論「良知」與「良知之樂」
    1508年,37歲的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學說,初步建立陽明心學的思想體系;50歲在江西平定「寧王之亂」後,正式提出「致良知」三字;晚年(51-56歲)在浙江居鄉講學期間,將心學思想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圓融境界。
  • 徐少春:管理的本質是激發人心中的良知
    2018年8月15日,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FISP)及北京大學主辦的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舉辦,作為本屆世哲會的重要議題和特邀會議,「中國商業哲學論壇」第一次出現在世界哲學大會的舞臺上,北大副校長王博、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安樂哲,中國著名企業文化與戰略專家陳春花,致良知四合院創始人白立新,正和島創始人劉東華等眾多管理學者和重量級企業家齊聚北京
  • 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比如說我把成為一個孝順的人當作一件事,那我就立刻行動起來,首先學習是行動的第一步,學習怎樣做對父母有利,怎樣做對父母有害,再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做的過程中,若心中存有「不想做有利的事,想做有害的事」之心,即私慾,需要通過致良知的功夫將其去掉。
  • 陽明心學|「致良知」與佛學思想「一心二門」(上)
    「致良知」與《大乘起信論》「致良知」是王陽明晚年論學的宗旨。對此後世學者多有論述。如錢德洪說:「江右以來,始單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體,令學者言下有悟。」劉宗周說:「先生教人吃緊在去人慾而存天理,進之以『知行合一』之說,其要歸於致良知,雖累千百言,不出此三言為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