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視頻來源:人民日報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屈原《天問》節選
幾千年前,楚國的土地上,屈原仰頭問天,留下了一首千古詩篇——《天問》。
幾千年後的現在,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天問」真的出發了。
搭載著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進入了預定軌道!
現場視頻
200多個地球日後,天問1號將登陸火星,執行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現場視頻
「日月天體,如何連屬?眾星在天,如何置陳?」跨越時光長河,屈原留下的疑問,將有機會得到今人的解答。
這種浪漫的呼應,是中國航天的一份傳統情懷。從嫦娥、玉兔、北鬥,到神州、長徵、天問……一個個名字背後,是中華民族深沉而厚重的文化。載著千年歷史,邁向廣闊未來,中國航空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現場發射圖片
這次又要去哪呢?
火星(Mars),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
在中國古代,火星被稱為「熒惑」,因其運行軌跡飄忽不定,時常突然逆行,令觀測者感到迷惑,故名。早在《呂氏春秋·制樂》中,就有「熒惑在心」的記載。「熒惑守心」曾是一種著名的星象,意思是,如果逆行發生在心宿,就意味著皇帝將要駕崩,或宰相即將失位,是大兇之兆。
當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觀測能力的進步,火星早已不再神秘。通過發射到火星上的探測器,人們可以看得到這顆橘紅色星體的地形:地表基本是沙漠,沙丘、礫石遍布;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太陽系最大的一條峽谷,遠觀如一條星球的傷痕。
橫亙火星的「水手號峽谷」
「天問一號」探測器,要去火星幹什麼?
預計,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天問一號」將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天問1號著陸器與火星車分離動畫想像圖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一是突破一些關鍵技術;二是建立我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科學目標,主要是實現對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質組成、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等研究。
天問1號在火星想像圖
預計在明年的4月23日,我們中國的火星車,將首次踏上火星表面,進行巡視探測。屆時,我們將接受到來自遙遠火星的這樣一條訊息:
「我已著陸,狀態良好。」
衷心預祝天問1號取得圓滿成功!祝願偉大祖國繁榮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