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生:「篤行」就是良知光明的行動,就是知行合一的行動

2020-12-20 心想生聖人之學

「篤行」就是良知光明的行動,就是知行合一的行動

03:19來自心想生聖人之學

01

什麼是「篤行」

「篤行」是什麼意思——就是博學慎思審問明辨篤行。這是《中庸》裡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很多人就會說「博學」就是要大量的學習,「博學」就是要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就是像朱熹那樣去研究萬事萬物的「理」,然後審問、明辨、慎思,就是去思考、去總結這些東西的規律嘛,然後研究出這些東西的規律,你要踏踏實實的照你這個學到的東西去做,就是「博學篤行」類似於你學到什麼就要做什麼,類似於你知道什麼就要做什麼,理論指導實踐。這個我們在解讀《傳習錄》的時候跟大家說了不是這個意思。

博學之審問之,這個「之」是什麼——誠意是誠意。也就是說「博學」是學什麼——學「誠意」,「慎思」思什麼——思「誠意」,「審問」是問什麼——問「誠意」,「明辨」是辨什麼——辨「誠意」,「篤行」是行什麼——行「誠意」,「誠意」就是良知光明。所以如果說你「篤行」,你就是良知光明的行動就是知行合一的行動。

02

「冥行」就是在夢遊

王陽明他把行動分為兩種一種叫「冥行」、一種叫「篤行」「冥行」就是夢遊它是沒有什麼創造力的,它不能給你帶來所謂的豐盛、富足、美滿、奇蹟,它只能給你帶來匱乏、貧窮。為什麼我們很多人過得不好啊?很多人就是生命當中採取了大量的行動,但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豐盛、圓滿、富足、自在,反而是困頓、匱乏、貧窮、失敗,就是因為我們很多人做了大量的「冥行」,而不是大量的「篤行」。

03

「心」外無行動

這就是跟大家說的:你的行動是身心合一的嗎?因為行動,它在「心」中,「心」外無行動。「心外無行動」就是說你的行動和「心」要麼合一要麼就不合一。這個就是剛剛我們跟大家講的,用一個詞很好的表示,叫身心合一還是身心分離。那剛才也跟大家說了:很多人他做的事情是身心分離的,很多人做的事情是知行不合一的、知行分離的所以你再多的行動你帶來不了你想要的結果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人的良知?王陽明:不假思索就付諸行動的,就是「致良知」
    ——王陽明「龍場悟道」後的王陽明,否定了「格物致知」,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王陽明心學最核心之處,就是否決了朱熹「格物致知」、「先知後行」的觀點。他認為朱熹格物以求知,從死物獲真知,然後再入世是不合理的。王陽明認為:「良知」是每個人天生都有的,只是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有些人沒有將良知與行動相結合。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簡單歸納下這劍柄、劍刃、劍鋒!
  • 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知行合一是大儒王陽明先生提出的,我對此有些見解跟大家分享一下。學習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學習的結果,兩者是一體的。我認為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對某件事而言,只做對其有利的事,不做對其有害的事,心裡只存有這個想法,而學習「什麼是有利的事,什麼是有害的事」是對其有利的第一件事,也是行動的第一步。
  • 遵從自己的本心,不昧良心,不丟良知,知行合一,方為人道。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的意思就是:聖人之道其實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良知就是一個人的本心。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是非,其標準就是良知,而不是另外的一些事情。「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這句箴言,就最能代表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了。
  • 讀書筆記丨良知良能 知行合一
    如果把陽明心學看成是一棵完整的大樹,那麼良知便是樹的根脈。那麼什麼是良知?《孟子·盡心上》講:「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王守仁所理解的良知則是:「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 抑鬱症:改善從行動開始,從行動上改變認知,從認知上加強行動
    應該做的事是立即行動起來,尋求與外界的連接和支持,如果你認為這種感覺令你痛苦,而你又想擺脫它,請你馬上立即加強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包括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這些都是積極的因素,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行動起來。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所有的善惡煩惱都來自內心發出的意念,也就是與生俱來的七情六慾。
  • 知行合一王陽明7:摒棄弱點,光明本心,才能無所畏懼
    知行合一王陽明7:摒棄弱點,光明本心,才能無所畏懼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知行合一擁有巨大的威力,可以撬動天地萬物。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體光明。若僅求記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王陽明說,讀書的目的在於發明我們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於記住一個詞,一句話。不在於如何去記住書本,而在於如何用書本上的道理啟發自我。9.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 何謂「知行合一」?王陽明先生曾親自做出過解釋
    2、經龍場悟道後,王陽明先生先是提出了「致良知」說,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致良知,即重新煥發起吾那本自具足的良知良能,在此基礎上,為防止學人將此學問只是落於空談及進一步闡明「良知」之論,陽明先生又進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說。
  • 「知行合一」中的「良知」和海靈格的「良知」的三個層面的不同?
    上文《「知行合一」中「致良知」,王陽明是如何發現和解說的?》講到: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人的行為準則。人的意念所到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不會有所隱瞞。人只要自己不去欺騙自己的良知,真正順從良知從事,就能存善除惡。這就是活在當下的快樂呀!這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訣,致知的實功夫呀!(其運行的原理就是按照潛意識裡的良知的本能去為人處事)。王陽明的「致良知」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活在每一個當下、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每一件事,那就能獲得如如不動的心和生出排憂解難的無限智慧。
  • 黃藤董事長:做一個有良知、知行合一的人
    黃藤董事長在發言中講到學習「王陽明心學」兩大要點,一是不要把「王陽明心學」當做知識來學習,而是要掌握它的精髓和要害,承其精神,並把它根植在自己的心中,黃藤董事長列舉了很多具體的事例,倡導大家要「立志、致良知、知行合一」,喚醒自己的良心,拋去被蒙蔽的心,拋去生活中的不滿,先做好自己,然後再「度人」。
  • 《傳習錄》:本心與知行合一
    陽明先生的另外一大主張是:「知行合一」。很多人對「知行合一」的理解是「思想和行動要一致,不要說一套、做一套」。在沒有閱讀先生的大作前,我也抱有同樣的觀念。真正閱讀之後,才發現這是一種誤解。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又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所成」。現代主流觀念認為「知」指道德、良知,「行」指行為。
  • 良知一輪明月,光明灑滿山川河流
    良知就需要個體自我克制,去除自我的私心,就是心的兩面。因此人的意識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個人自我意識的綜合。減少個人的自我意識(這是指純粹的私心,不是否定人的主體本身)的夾雜,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慾。因此一方面必須知道良知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克制私意。否則都把遵循自己的心,當成遵循良知。然而卻不知道他們遵循的心卻是自己的私慾。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就是要拋開物質世界的變幻,抵達般若的通透智慧,察覺事物運行真正的規律。良知即般若,良知即真我。肉體上的,今生今世的自我,不過是運載生命的軀殼(汽車)。佛教經書眾多,共同認可的規律包括:因果關係,恆常變化,色空不異。
  • 熟讀心學口訣,遇事當機立斷,行動勢如破竹!
    很多人表示,陽明心學幫他們解決了「道理我都懂,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困境,行動力暴漲!還有人表示:想把王陽明系列再看一遍,把金句抄下來定期翻閱。但想到這套書的厚度,熊貓君覺得,與其讓大家辛苦摘抄,不如請作者親自操刀。
  • 關於「知行合一」,我的1700字理解
    這自然而然就包含著一條「指示性的建議」:我們要不斷地找尋真理,通過反覆實踐,讓我們的行動符合真理,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二、「知行合一」是一個「說明性」的「名詞」。「知」意為「你的思想」,「行」意為「你的行動」。這個詞意為「你的思想與你的行動總是一致的」。反過來說,你的行動代表了你的真正思想。
  • 一個人最好的修行,是「知行合一」
    陽明先生強調「事上磨鍊」就是重視實踐的作用。陽明先生強調「知行合一」。他的「知」與「行」始終並駕齊驅。他的「致良知」一刻不曾離開具體的事物,他的理論從未脫離實際。在實踐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觸及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繫。
  • 非實加體認之功而真有以見夫良知者,則亦莫能辯其言之似是而非也
    鍾意字畫踐行致良知以來,深感所有問題都是自己良知之心未明導致事上未能切實篤行所致,所以大多數時候會建議學習致良知,然這一行為也引來諸多不解。所以她特別反對我學習並推廣致良知,更不用說讓她學習!,不能一味地讓他們學習致良知。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