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藤董事長:做一個有良知、知行合一的人

2021-02-12 西安外事學院

為了堅持以「立德為先」為育人根本,通過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風建設和師生思想道德建設,更好實現學校「一流學院、一流專業」的建設目標,近日,我校開展了校風建設骨幹人員培訓班,學習「王陽明心學」的專題活動。

全體學員在五天內上午參加培訓課,下午分成17個小組學習討論。全校學習「王陽明心學」的氣氛熱烈。

8月13日至14日,我校董事長黃藤逐一參與到每一個小組當中,聆聽學員的學習心得,與廣大教職工親切交流、熱烈討論,並提出了學習「王陽明心學」的建議和方法。

黃藤董事長在發言中講到學習「王陽明心學」兩大要點,一是不要把「王陽明心學」當做知識來學習,而是要掌握它的精髓和要害,承其精神,並把它根植在自己的心中,黃藤董事長列舉了很多具體的事例,倡導大家要「立志、致良知、知行合一」,喚醒自己的良心,拋去被蒙蔽的心,拋去生活中的不滿,先做好自己,然後再「度人」。二是不要把「王陽明心學」歸門派去學,不對它作對錯判斷,黃藤董事長提到王陽明「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用「良知」來實現「知善知惡」,用「格物」去實現「為善去惡」,反省自己的內心,喚起自己的良知,做一個有良知、知行合一的人。 

黃藤董事長強調,「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是對個人一生的要求,只要擦拭亮自己的內心,照亮自己的行為,就一定是一個優秀的人。

最後,黃藤董事長建議大家要學好「王陽明心學」,將它作為武裝自己心靈的武器,學習「王陽明心學」永無止境,要將它作為自己和學校的永恆精神。他勉戒廣大教職員工:「組織學習只是一個階段,對於個人學習『王陽明心學』,要持之以恆,應是一輩子的事情」

在學習討論會上,眾多教職工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學習心得和見解。

思政部代表談到了對王陽明「致良知,及天理,需由氣為載體」的理解,倡導將校園文化建設與良知相結合;

影視藝術學院代表說要將「王陽明心學」落實到自身和生活中去學習,傳遞其精神,並影響周圍的人;

繼續教育學院代表對王陽明「心系禮,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體系談了自己的感悟和體會,並結合工作和生活實際作了總結;

學工部代表將「王陽明心學」與學校「愛崗敬業,感恩奉獻」、「多元集納,自強創新」、「魚化龍」精神等結合起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參與本次校風建設骨幹人員培訓班的17個小組均已有了深入討論,並紛紛表示要落實行動。

作者:李浩  王穩東

編輯:王敏

審核:李浩

相關焦點

  • 黃藤董事長榮獲「新時代影響力人物」
    西安外事學院董事長黃藤榮獲「新時代影響力人物」,外事學院榮獲「最具社會影響力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典範」。黃藤董事長及我校榮登榜單,不僅是社會各界對黃藤董事長及我校辦學成就的認可,更是對民辦教育事業的肯定和支持。黃藤董事長表示,中國的民辦教育,特別是陝西的民辦高等教育經過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 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我認為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對某件事而言,只做對其有利的事,不做對其有害的事,心裡只存有這個想法,而學習「什麼是有利的事,什麼是有害的事」是對其有利的第一件事,也是行動的第一步。比如說我把成為一個孝順的人當作一件事,那我就立刻行動起來,首先學習是行動的第一步,學習怎樣做對父母有利,怎樣做對父母有害,再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做的過程中,若心中存有「不想做有利的事,想做有害的事」之心,即私慾,需要通過致良知的功夫將其去掉。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這就像現在量子物理學中薛丁格的貓原理一樣,所以悟透心即理,你會重新定義世界觀,擁有一個獨立、自尊、崇高的人生。劍刃~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核心的價值觀。是判斷事物的標準,是把握這個世界的原則。而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須做到「事上練」,通俗的講就是當你知道一件事情該怎麼做時你已經是開始行動之初,當你按照你所想去把事情做完就是「知」的結果,所以「知」和「行」是分不開的,是混元一體,仿佛太極圖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讀書筆記丨良知良能 知行合一
    《傳習錄》更像是語錄、書信的混合體,讀此書不能指望像讀現代書籍一樣有一個明晰的邏輯發展脈絡或者是條分縷析的框架結構,故此要讀《傳習錄》就要跳出書本身,從整體上把握陽明思想。陽明心學最關鍵的特點在於一個「本」的問題,要理解他就得抓住這個根本。他在給學生講解心學的時候,經常會用樹來打比方,做對比,我們也姑且借古人智慧用這個分析方法來理解陽明心學。
  • 魏禮群: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同學們,幾年前,你們欣然選擇了社會學院,這是一個很值得稱道的選擇。社會學既是基礎性綜合學科,又是實踐性行動學科。這次人類與新冠肺炎疫情的艱辛鬥爭,更加突顯社會學的重要。我們欣慰而又高興地看到,你們這幾年與快速發展的社會學院相向同行、勵志勵學、奮發向上、茁壯成長。值此臨別之際,我從社會學的基本特徵和根本要義,思考了如何「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作寄語,與大家分享、共勉。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但是老牟覺得這個東西就比較難以拿捏了,每個人都有很多的藉口,比如撈錢是為了做大官,做大官之後才能為人民更好地服務。很多人都是這麼說服自己,走上不歸路的。這樣反而助推了大家做壞事。所以還是得說回到心學的起點,你這個人必須得本心光明才能按照良知行事。比如曾國藩,他利用聲色貨利,出淤泥而不染,立下了豐功偉績,也成就了自己。
  • 「知行合一」中的「良知」和海靈格的「良知」的三個層面的不同?
    上文《「知行合一」中「致良知」,王陽明是如何發現和解說的?》講到: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人的行為準則。人的意念所到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不會有所隱瞞。人只要自己不去欺騙自己的良知,真正順從良知從事,就能存善除惡。這就是活在當下的快樂呀!這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訣,致知的實功夫呀!(其運行的原理就是按照潛意識裡的良知的本能去為人處事)。王陽明的「致良知」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活在每一個當下、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每一件事,那就能獲得如如不動的心和生出排憂解難的無限智慧。
  • 「知行合一」中「致良知」,王陽明是如何發現和解說的?
    就是在這種情境中,王陽明提出了「致良知」,此乃為其心學流派的靈魂。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人的行為準則。人的意念所到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不會有所隱瞞。人只要自己不去欺騙自己的良知,真正順從良知從事,就能存善除惡。這就是活在當下的快樂呀!這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訣,致知的實功夫呀!
  • 心想生:「篤行」就是良知光明的行動,就是知行合一的行動
    ,就是知行合一的行動03:19來自心想生聖人之學01什麼是「篤行」「篤行」是什麼意思很多人就會說「博學」就是要大量的學習,「博學」就是要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就是像朱熹那樣去研究萬事萬物的「理」,然後審問、明辨、慎思,就是去思考、去總結這些東西的規律嘛,然後研究出這些東西的規律,你要踏踏實實的照你這個學到的東西去做,就是「博學篤行」類似於你學到什麼就要做什麼,類似於你知道什麼就要做什麼,理論指導實踐。這個我們在解讀《傳習錄》的時候跟大家說了不是這個意思。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統統蕩滌乾淨,心的本體就能恢復,心就又是天淵了。人的心,性與天原為一體,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時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屬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質的內容。所以,心只有一個,天只有一個,知的本體——天也就只有一個。14.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 遵從自己的本心,不昧良心,不丟良知,知行合一,方為人道。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的意思就是:聖人之道其實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良知就是一個人的本心。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是非,其標準就是良知,而不是另外的一些事情。「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這句箴言,就最能代表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了。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聖人創縣跟皇帝創縣是否有區別?認為皇帝創縣是為了控制老百姓,軍事控制、政治控制,而聖人創縣是為了教化,為了辦學,從人心上治理國家,出發點就不一樣。平和建縣500年有5代知行合一的典範。王陽明是第一代。以及殺身成仁的黃道周,阿里山神吳鳳,文化大師林語堂,知行合一,推動祖國統一的江丙坤主席。這些人都在推動知行合一的思想,傳播文化、創辦教育,培養了無數的傑出人才,為中華民族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 黃藤董事長鼓勵企業家校友:承大德、立大業
    11月29日,我校北京校友分會組織了企業家校友交流座談會,董事長、校長黃藤出席活動,與校友親切交談,強調只有心懷為國家民族奉獻的擔當方能辦大、辦強企業,鼓勵校友承大德、立大業。學校校友總會會長、行政部部長董宇龍參加會議。
  • 黃藤「訴說」黃藤
    作為陝西省民辦教育界唯一連任兩屆的全國人大代表,黃藤始終如一地為中國民辦教育的健康發展盡職盡責,多元考量,貢獻心智,宏觀把脈中國民辦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之路
  • 做「知行合一」的「人民老師」
    在教育愈發「急功近利」的洪流中,教師一定要守住「道德」這根線,並且身體力行,真正成為學生值得學習的人,成為「知行合一」的人民教師。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師德,可以社會上人人都可以說上幾句,教師一度也是人人詬病的境遇。
  • 什麼是人的良知?王陽明:不假思索就付諸行動的,就是「致良知」
    對初入官場的王陽明來說,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了眼前——是違背本心、明哲保身,還是大膽直書、心向光明?王陽明果斷選擇了後者,挨了劉瑾40杖責,還流放到了貴州龍場看管驛站。在趕往龍場的路上,又遭到了劉瑾黨羽的追殺,王陽明縱身投湖才得以倖免。山林遍布、鬱鬱蔥蔥的龍場,又讓王陽明心裡波瀾不斷。他是大明朝的進士,前兵部武選司主事,在這麼一個荒山野嶺的驛站能做什麼?
  • 《傳習錄》:本心與知行合一
    王陽明有兩大主張,其一是「本心」。現代人大多認為「心學」屬於唯心主義學說,從而對其進行批判。這其實是對「心學」的誤讀。實質上,王陽明認為人的一切煩惱和雜念都是由外物帶來的,只有排除外物的幹擾,才能回復到人的本來狀態,即「本心」。這是先生對人的本質的一種思考,實質上與「唯心主義」沒有多少關係的。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三大架構: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要拋開物質世界的變幻,抵達般若的通透智慧,察覺事物運行真正的規律。良知即般若,良知即真我。肉體上的,今生今世的自我,不過是運載生命的軀殼(汽車)。佛教經書眾多,共同認可的規律包括:因果關係,恆常變化,色空不異。
  • 黃藤董事長在新華網和《人民政協報》刊發署名文章
    在民辦教育界一片關注之際,新華網和《人民政協報》分別刊發了我校董事長黃藤的署名文章《教育·聲音:寫在<民辦教育促進法>修訂通過之際》和《擁護之餘的思考和企盼》,原文如下:教育·聲音:寫在《民辦教育促進法》修訂通過之際新華網北京11月9日電 備受矚目的《民辦教育促進法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二君相取為用,則中人上下皆可引入於道。若各執一邊,眼前便有失人,便於道體各有未盡。」既而曰:「已後與朋友講學,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的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只依我這話頭,隨人指點,自沒病痛。此原是徹上徹下功夫。……」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