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字、深意、案例分析: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0-12-22 城市美食導航

首先,「格物致知」來自於《禮記 大學》: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其次,王陽明認為自己只是把《禮記 大學》關于格物致知的本來意思表達出來。

下面詳細解釋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一、字面解釋

1、格:把不正的東西歸正叫做格。

2、物:在王陽明綱領性的文章《大學問》中,他指出,物不是指具體的東西,比如說杯子、車子、電腦,或者某一門學科,如經濟學、心理學,而是:我們的意識所在的地方就是物,比如我們做一個PPT,給父母打電話,開車,都需要用到我們的意識和心,都是物。

別看這個解釋很不起眼,但從根本上將我們的注意力從外界的物體轉移到自我意識上來,更進一步說,格物不再是搞清楚物體道理,比如學了經濟學又去學電腦,學了汽車又來學心理學,學來學去頭髮斑白,連道的影子都沒有摸到。

既然意識所在的地方就是物,也就包含了我們當下所關注的每件事,但是格物不是求知識,而是為了把不正的意識扶正,也即是把腦子裡私慾和惡意清除掉。

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感覺很熟悉,這不就是陽明心學的宗旨:在心裡為善去惡嗎?

答案是:確實是的。

3、致:陽明先生認為就是「到」的意思,但是到哪裡去呢,我相信你肯定猜到了。

4、知:非常直接的,陽明先生認為「知」就是「良知」。那麼上面的問題就有了答案,到哪裡去?到良知那裡去。

二、深刻含義

單個解釋完,現在連起來看,會更加通透。

格物,就是把我們的意識歸正,也就是在一念發動處,清除掉私慾和惡意。

致知,就是致良知。什麼叫致良知?就是回到良知的狀態。良知是什麼狀態?沒有私慾和惡意的狀態。

所以格物就是致知,致知也就是格物。陽明先生把這兩個概念都打通了。

他不但把這兩個概念打通了,而且把所有的概念都打通了。

打通了有什麼好處呢?一句話:方便操作和實踐。

我似乎看到陽明先生在說:《禮記 大學》裡有三綱八目,記都記不住,怎麼做?現在我告訴你們,他們都是一個意思,都是致良知。

所以,記住致良知三個字,其他時間和精力,都花到實踐上去吧。

這就好像「中國夢」三個字一樣,何其簡單,何其精煉,一聽就明白,剩下的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幹。

三、案例分析

《我不是藥神》中勇哥是如何格物致知的?

勇哥在事實的最高峰的時候退出倒賣藥品的事業,幹起了服裝廠。為什麼呢?

因為法律風險太大,隨時可能被抓,划不來。

但到了最後,即使賠錢,即使被抓,他也要撿起來重新幹,為什麼?

因為他的心變了。

以前單純為了賺錢,而經過了老呂去世的刺激之後,突然發現了這件事的意義所在:不再是為了謀取私利,而是為了別人。

他的良知發揮了作用,使得他不惜以自由為代價,給病友們買藥。

為他人的慈悲心代替了謀取私利,這就是格物,也即是致知。始終跟心有關。

最後,總結一下,格物和致知是同一個意思,都是清除內心的私慾和惡意。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歡迎您給我留言。 我是作者陳橋,堅持原創,傳播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到底什麼是格物致知?朱熹和王陽明誰是對的?
    這其中,「格物致知」四字可謂是最常見的。不少大學還將「格物致知」作為校訓,如香港大學的校訓為「明德格物」,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訓為「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南昌大學的校訓為「格物致新 厚德澤人」。但是,到底什麼是「格物致知」呢?有多少人可以清晰的說出四個字的意思呢?實際上,歷史上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過很大的爭論。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首先,「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來的,「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大學》,王陽明有一個「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窮理」,理從外求的概念是說:天下大道要從事事物物上觀察和發現,才能得道窮理。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
    百家號:日月光輝火[原創]在說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前,首先要提到一個人,顧東橋,名鱗,字華玉,號東橋。江蘇江寧人。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在當時也是很有影響的一位京官。王陽明的七篇論學書中就有一篇是專門為顧東橋寫的。
  • 朱熹與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
    格物致知來源於《大學》,是儒家研究事物道理的理論,格物致知在儒家思想史一直存在爭議,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版本,而最被大家所熟悉的當屬朱熹和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觀點。朱熹是宋代理學代表,什麼是「理」,理是規律,天理是大自然的根本規律。
  • 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這個哲學意味很濃的命題,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我國已經有逾千年的歷史。從史料記載來看,這個概念出自《大學》八目。正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對於「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東漢以前卻很少有人解讀。據考證,東漢時期的鄭玄是最早為這個概念做註解的人。一直以來,直到今天,人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見仁見智紛爭不斷。鄙人不揣淺薄,覺得這個概念的含義應該如紅樓夢所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也就是說,你把什麼事物研究明白了都是學問。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知行合一的真正內核同樣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以人為本。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理論研究成果。而且它的創立者王陽明通過自己研究得出的這個理論成果指導了自己的實踐活動而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勳。
  • 知識力--什麼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什麼?格物的格是分辨,格物的物是事物,致知的致是努力,致知的知是明白。什麼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聖賢研究事物道理的一種方式,源於儒家經典《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一直到明朝弘治時期的王陽明,才有「為善去惡是格物」和「致良知」的解讀。
  • 什麼叫格物致知?
    「格物」一詞出自《禮記·大學》,原為「格物致知」。近人胡適藉助科學的興起,將之比喻為科學方法,即作為一種研究真理的方法來看待,同時,他也提到了王陽明格竹子累倒的故事,來說明科學方法的演進。格字本意是什麼?宋儒解釋為「至」,這是對的。
  • 心學大師王陽明為何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王陽明最初是程朱理學的忠實信徒,在他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之後,不僅茫然無所知,還生了一場大病。在歷經了九死一生的挫折生涯之後,王陽明在貶謫地貴州的龍場悟道,建立了自己的龐雜博大的心學體系。要弄清楚知行合一的關係,我們先要搞清楚,王陽明為何要反對朱熹的學說。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王陽明何以與其齊名?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禮記 大學》格物致知!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話了,通過格物,就能夠證得這個良知,也就是本心。那怎麼是格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程朱理學是影響了歷史的重要理論。什麼是理學呢?就是把明「理」作為根本的學說。
  • 「格物致知」如何理解
    「格物致知」是一個中國哲學特有的名詞,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格物致知」語出《大學》,為《大學》所言「八條目」之首二目。「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簡單地說,他講的就是如何認識事物,得到有關事物的知識。「格物致知」,語義甚豐,宋明理學於此有很多解釋。不同解釋表現出思想傾向的不同,這種不同直接關乎宋明理學不同學派之學術品格與精神的不同。
  • 很多人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誤
    王陽明和朱熹,隔著342年。這場對儒家經典的跨時空學術之爭延續到今天,至今人們對格物致知的意思依然沒有明確,或者說,也無需明確。但是在今天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我更喜歡王陽明的觀點。我們每天面對著龐雜的信息,它們從各個終端來到我們的眼前,碎片般的漂浮物,如同地球外太空的垃圾,不僅阻礙我們見到真實的世界,還塑造著一種混亂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答90後生問(139):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未來學者  譚北海 我們期待90後生在譚大施公號中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寶貴意見。近日,有90後生問:「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如何才能格物致知?《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可是,宋代人不知道為什麼就認為《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於是把它從《禮記》中單獨抽了出來。到朱熹撰《四書 章句集注》時,便把《大學》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從此就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公務員」考試用書「四書」之一。
  • 儒家中常說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所謂止,就是到達某個地方不動的意思。至善,就是事理當然的極點。古本《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說文解字》對「格」這麼解釋:「木長皃」即木長貌,樹木生長的樣子。一棵樹,有根,有末梢,一切都從根上生。
  • 王陽明,心學的創立者,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的創立者,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如果問明朝最偉大的人是誰,想必答案可以有許多,但是如果問明朝最偉大的思想家是誰想必沒有什麼可以爭議的,那就是王陽明。王陽明本名是守仁,這個名字的來源是因為他到了五歲的時候還不會開口說話,他的祖父就根據《論語》上面的一句話把他取名為守仁,沒想到這麼一改他沒多久就學會說話了,不得不說非凡之人的確是有些玄異之處的。學會說話的王陽明開始了自己的學習生涯,因為家境富裕,他能得以無憂無慮專心讀書,再加上他的確聰明,所以早早就有了神童的名號。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朱熹與王陽明1、什麼是心孟子說:「心之官則思」。心的功能是思考。打個比喻,人的軀體就像一套衣服,是誰或者什麼東西穿著軀體這件衣服,那就是心。這個心,人得之則生,失之則死。2、什麼是理什麼是理?這個理是天理,不是歪理。那什麼是天理?這要追溯到北宋程顥的說法:「吾學雖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
  • 道家說: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語出自《禮記大學》。說的是從人要從格物開始做工夫,不斷努力,才能夠做到治國平天下。顯然,格物是萬丈高樓的基礎、是起點、是根本功夫。後來的王陽明一開始很相信朱熹對格物的解釋。因為夢想著能做聖人,他先從最基礎的格物做起。這就有了王陽明格竹的故事。最終,他格的吐了血,也未悟出如何做聖人之旨。看來朱子的方法不太適合他。等到陽明龍場悟道之後,他這樣說:「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
  • 儒家的「格物致知」,到底在說什麼?
    格物致知,是中國儒家的關於認識論的一個重要理論。當然,從禮記中的論述,似乎格物致知還是一個關於道德修養的理論。格物致知,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 格物致知的新解釋
    請注意,這裡有兩個「其」,也就是「我」的意思,「要誠我的意,就先要致我的知」,有點類似於蘇格拉底「知德合一」意思,德行來自於「格物致知」。 對於「格物致知」最有名爭論,就是「理學」和「心學」的「向外求」和「向內求」的解釋差異。理學的程顥對「格物致知」的解釋簡單可歸納為「窮究事物道理」,程頤則是「通天理」。朱熹在《四書集注》中對「格物致知」解釋可以簡單理解為「窮極外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