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不侵,逆轉命運」,王陽明心學4大驚人智慧.

2021-02-18 東舟講堂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縱觀王陽明的一生,歷經坎坷,遭遇的磨難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他的成長經歷,也為我們指出了人類心靈的無限可能性,甚至包括身體健康和改變命運。


 

在虔州時,陳九川病倒了。王陽明說:「關於病這個東西,格也很困難,你感覺如何?」陳九川說:「功夫的確很難。」王陽明說:「經常保持快樂、樂觀的心情,即為功夫。」可能大家在現實生活中看到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兩個得相同疾病的人,一個人性格開朗,另一個人性格憂鬱。那個性格開朗,能用樂觀的心態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個性格憂鬱、遇事悲觀的人好得快。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對於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即使碰到很困難的事情,只要心態積極,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充滿樂觀的意念,大腦處於這種和諧的狀態,就會分泌出對身體有益的激素。相反,如果心情憂鬱悲觀,整天哀聲嘆氣,處於一種苦悶怨怒的狀態,大腦受到這種惡性刺激,就會分泌出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所以如果能修養自己的心,不論什麼事都保持一種樂觀開朗的心態,就能促使身心處於陰陽平衡,從而保持健康的體魄和年輕的精神。王陽明在龍場謫居期間,寫下了一篇千年傳誦的《瘞旅文》,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有一個從京師來的小官,帶著一個兒子和一個僕人,從龍場路過去上任,陰雨天黑,投宿於一苗民家。沒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從那條路過來,說這個小官已死在路上。下午他的兒子又死了,第三天連僕人也死在山坡之下。聽到此訊,王陽明悲傷之餘,命兩名童子去把三具屍體埋了,並感慨地說:我早知道你肯定會死,因為前兩天我隔著籬笆望見你愁容滿面,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如果你實在貪戀這五鬥米的俸祿,就應該高高興興地去上任,為什麼要這麼不開心呢?要知道,在遙遠的路途中,餐風宿露,攀越崖壁,行走於高山野嶺之頂,經常是饑渴勞累,筋骨疲憊不堪,而又有瘴厲之氣時時侵擾著身體,如果這時又有憂鬱哀愁積於內心,內外夾攻,豈有不死之理?而我離開故鄉來到這裡,已有兩年了,同樣也經歷了瘴毒之氣的侵害,但卻能安然無恙,就是因為我始終保持著豁達愉悅之心,沒有一天是像你這樣悲悲切切、憂鬱哀愁的。正因為王陽明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悅、快樂的心情,被貶謫到龍場那個環境十分惡劣的地方時,跟隨他來的僕人都病倒了,唯獨他一個人無事,這正證明了擁有好心情的重要性。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經歷,與王陽明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他被元軍俘虜後,經受了三年非人的關押生活,始終剛毅不屈,並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正氣歌》。我被關在陰暗潮溼的牢房裡,即使在陽光明媚的春天,裡面也像夜晚一樣黑暗。連牛馬也一起關在這裡,我吃的也是像給雞、鳥所吃的粗劣不堪的食物。一到下雨或有霜露的時節,牢房裡就四處漏水,地上被衝出道道溝溝坎坎。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寒來暑往,說也奇怪,我居然什麼病也沒有生。這其中哪有什麼技巧,只不過是我身懷浩然正氣,各種病邪怎能侵襲我的身心呢。可見,心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十分巨大,有時甚至關乎生死。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關鍵就在於如何引導和掌握自己的心境。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競爭空前激烈,人們的內心普遍受到各種壓力的侵擾,壓力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及時對自己的身心狀態進行調整。


 

王陽明針對練習書法曾說:「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古人不論什麼事情,隨時都在心上學習,等到心精明透徹了,字自然也就寫得好了。這種方法他總結為八個字:凝思靜慮,擬形於心。這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大秘密: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圖像,會將與之相應的事物吸引過來。縱觀王陽明的一生,雖然無數坎坷,歷經磨難,但令人驚奇的是,每當面臨危機的關鍵時刻,總有貴人出現,機遇也總在那看似無望的時候到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有意無意中運用了這個方法。因為無論在怎樣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都能很快調整自己的心境,儘量保持在一種淡定、愉悅、快樂的狀態中。在這種狀態裡,呈現在他心中的心理圖像,必然是積極向上的,既有對人生的美好追求,也有對事業的熱切期待。精神如此專注在美好而光明的境界上,自然就能將美好而光明的東西吸引過來。假如一個人過多地關注那些負面事物,就會把一些負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裡,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潛意識中。這時,他心中對自己的期待,就會有意無意地停留在那些消極的層面上。比如借了別人一筆錢,他往往會這樣想:「生活真艱難,我什麼時候才能掙到這筆錢好儘快還給人家呢?」心裡總有一種憂慮、焦急的想法,這樣腦海裡浮現出的必然是生活艱難、錢很難掙到的心理圖像。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都集中在這些負面想法上,自然就把與之相應的東西吸引過來。所以,我們要想在人生中獲得幸福,就得 「凝思靜慮,擬形於心」,讓自己的心靈安靜下來,在腦海中經常想像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讓它形成一幅穩定、生動的心理圖像,發揮主導作用。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價值的事情上,這樣才可能達到成功。


王陽明說:「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白天做功夫覺得煩擾,就靜坐;如果懶得看書,就去看書;這是對症下藥。

他告訴我們,修心的要點,在於做到克己自製,有一種自律的精神。

要做到克己自律,關鍵在於每天去做一點自己心裡並不願意做、但對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來磨礪、調控自己的心性。換句話說,就是要經常強迫自己進入狀態。這樣,你便不會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義務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這種自律行為就變成習慣,主宰著你的行為。

也許有人不贊同做事要強迫自己的說法和做法,而認為一個人應該以一種愉悅、歡快的心情去學習、讀書、做事,以為這樣才符合心理學及大腦思維的規律。因為據研究,人類的大腦只有在愉悅、快樂的狀態下才能最好地發揮作用。

但世間哪有那麼多心甘情願和心情愉悅的事?除非是好逸惡勞,娛樂享受。越有用的事情做起來越不舒服。所以要考慮人性的弱點,對此王陽明和曾國藩都主張:咬牙做去!

人是一種十分矛盾的動物,強大的惰性與巨大的潛力在體內共存,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人就會變得十分懶散,做事拖拖拉拉,得過且過,十足一個平庸之輩。而施加了一定的壓力和強迫之後,不斷朝向一個目標努力,人的潛力才會被激發出來,顯現出不同於常人的地方。

可以說,世上的許多事情都是被逼出來的,人必須強迫自己,才能將自身潛在的才華和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切的偉人和成功的人,都是對自己夠狠的人。

人都有習氣,蒙蔽了自己的心,習氣和蒙蔽越重,強迫自己就越艱難。但別無他法,只有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強迫的磨礪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壞習氣,才能恢復心的本來光明。這就是王陽明為我們指出的路。

所以,凡事多強迫自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修為和成功。


王陽明說:「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於得失耳。」讀書作文,怎麼能牽累人呢?人其實是被自己的計較得失牽累了。這句話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累的根本原因——精神的內耗。這內耗則來自內心對得失的計較。比如你做一件重要的事,會希望做的好、害怕做不好,會思慮做得好會怎樣、做不好會怎樣,這就是計較,內耗也就開始了。焦慮也是如此產生的。在這種狀態下,必然會在那裡患得患失,雜念叢生,而不能進入全神貫注的高效狀態。表面上他很努力,其實根本無法做到真正的投入,效率很低,當然就不會有好的成績和效果。怎麼應對?王陽明告訴我們,只要心靈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不會給心造成牽累;即使有了牽累,也容易察覺並去掉。比如讀書的時候,知道有強記的心不對,就去掉它;知道有求快的心不對,就去掉它;知道有爭強鬥勝的心不對,就去掉它……如此一來,就是一個完全沒有自我計較、純為天理的心。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目標與追求,這樣心靈就能從眼前的事情中脫身出來,立於更深、站在更高去看待這件事情,也就不再有那麼多的計較了。這樣就能做許多事而不為其所累。這是怎樣一種心靈境界呢?王陽明說:「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聖人的心就像明鏡,清清明明,任何事物來了都可以照見,等它們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跡。莊子也曾說過一樣的話:「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心靈只有如此,才能在處理各種事務時悠遊自如,從容不迫,應變無窮。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我們尤其需要這種「心如明鏡」的狀態,才能生活得更輕鬆快樂一點。今天的人都追求快,古人則說:欲速則不達。儘管我們想快,但心理急躁,就會失去冷靜、從容處理事情的能力,就會感到艱難和痛苦,就會以更糟的心情來對待生活,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其實我們的心靈本來有著驚人的能力和智慧,在沒有外物幹擾、寧靜平和的狀態下,能以更高的效率、更正確的方式來應對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如何才能擁有這種狀態呢?答案就是一個字:閒。白巖松說:發呆,喝茶,看四季變化,都被認為是無用的事,都不做。那有用的事如何提升呢?大家有創意的時間嗎?一有空就掏出手機,時間立刻被填補,手機拿走了人們的無聊,也拿走了伴隨著無聊的偉大創意。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在喝茶發呆時想出來的,相反忙碌的時候沒有想出來。閒有兩種,一種是人閒心也閒,給自己一些時間,從繁忙中脫身出來;一種是人忙心不忙,這是需要靠人的閒去養,和在覺察克制中去修的。無論哪種,其實對我們做事都更有利。這也是莊子說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不要像一個美國社會學家所說的:中國人活得太累了,他們的人生只有兩個詞,成功和拼搏……我很奇怪,他們連快樂都感受不到,卻想追求幸福。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如果你覺得諸事不順,疲憊不堪,身體也越來越差,卻成績甚微,也許你該將眼光投向自己的內心,去檢索心內的陋習,跨越自己的心坎。若能把心中之賊破掉,學業、家業、事業就會改觀,人生問題就能釜底抽薪地解決掉。

覺醒生命,探求真諦,回歸真我,返本達源……

在短暫的人生歷程中,在茫茫的人海中,在紛紜的眾說中,您可曾找到方向?

一燈除暗,一智破愚。東舟講堂與諸有緣人,學習國學精華,點亮心燈、照亮別人;契入聖賢智慧,正己成人、內聖外王。

傳承東方智慧 啟航心性方舟

長按二維碼可識別添加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四大驚人智慧:修好這顆心,百病自不侵
    他決心利用所剩不多的生命,他開始騎行,想在生命的最後看看這個世界。結果,他在這次冒險後奇蹟般的康復了。反而是哪些躺在床上,態度焦慮、悲觀的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失去了生命。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對於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 王陽明:修心可以百病不侵,也可以扭轉命運
    01修好自己這顆心可以百病不侵在虔州時,陳九川病倒了。正因為王陽明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悅、快樂的心情,被貶謫到龍場那個環境十分惡劣的地方時,跟隨他來的僕人都病倒了,唯獨他一個人無事,這正證明了擁有好心情的重要性。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經歷,與王陽明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他被元軍俘虜後,經受了三年非人的關押生活,始終剛毅不屈,並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正氣歌》。
  • 心學四大驚人智慧:修好這顆心,百病自不侵,好運自來臨!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創立的「心學」體系,集立德、立言、立功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遍及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我們熟知的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很多人都是在明朝王陽明心學說裡顯淺的闡述,看似很專業其實很表層,雖你說過開悟的條件應是最佳時而不是挫敗低谷時期易跑偏悟錯。可不是天生就帶開竅人生的人不經歷惡錯敗永遠不會去想這些問題,所以想努力開竅的人必定正身陷逆境的,如何建議這些人在學習知行合一在開竅問題上有所成效。
  •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要想改變命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悟
    心學祖師,明代大儒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時,從睡夢中驚醒,跳起大呼:「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謫官龍場,是王陽明坎坷人生的一次劫難,也是促成他悟入聖人之道的大事因緣。在貴州的三個年頭裡,王陽明遍歷種種苦難,受到無盡的折磨,卻在貴州悟道成道,創立了自己獨特的「心學」體系。
  • 《傳習錄》: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
    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01.謙虛其心,宏大其量。解析:《周易》中說,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天地運轉不息,人不斷前進,靠的就是「謙」之道。
  • 王陽明心學智慧:能成大事的人,落魄時懂得這樣改變,內心更強大
    但是他堅持了下來,其實初到龍場的王陽明也曾經對自己的人生提出過質疑,也曾經失去過方向,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自己。他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在不幸中慢慢成長。他開始跟自己的內心對話,他開始忽略自己身體上的苦,直面自己的內心,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之後他終於悟透了人生的真諦,開創了自己的心學智慧。
  • 王陽明:人的命運靠自己掌握!牢記3條「天規」,金錢自然就來
    人生的命運由什麼掌握?上帝?金錢?人脈?都不是,而是自己!我命由我不由天,要想讓命運大反轉,首先你得有足夠的頭腦,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不是能力,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和思維!王陽明命運坎坷,遭遇的磨難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一生三起三落,在不斷的遭人陷害中,還能最終活下來,並創造了王陽明心學,影響了全世界!王陽明將自己的命運牢牢抓到自己手中,認為,只要修心,就能百毒不侵!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抵制誘惑。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 王陽明心學:人生大智慧,素其位而行的秘密
    《傳習錄》王陽明認為,作為一個人格高尚的人,應當在他所處的地位上採取適當的行動,思考問題不要越出自己所處的地位。凡是謀求能力所不及的事或是勉強做智慧不能認識的事,都不為致良知。到了龍場,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接踵而至:沒有居住的房屋,人生地不熟,與當地居民語言又不通,兼之因為水土不服,不久隨從們都病倒了……王陽明從來沒遇到過這麼大的困難,這時候,仿佛世間的各種壞事情都一齊來了,在挑戰他的極限。
  • 王陽明心學9大經典語錄,「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王陽明是誰?王陽明有多厲害?最近幾年的「陽明熱」已經說得很多了,這裡不再贅筆。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令太多太多的人感到無奈、疲憊甚至痛苦,認為人生不順人意和充滿苦楚。如何化解,王陽明心學中早有答案:「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而王陽明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就,與他開創並秉持的「心學功夫」密不可分。王陽明認為,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是要不斷超越自己,而要想超越自己,就要克制自己的內心,因為勝負往往就在心動與不動之間,總結其核心,不外乎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 《王陽明心學》精選10句人生智慧,每天讀一遍,做個內心強大的人
    《王陽明心學》中的人生大智慧,字數不多,卻深有內涵。不妨收藏起來慢慢品讀學習。1、欲修身,先養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王陽明心學最高概括6、無私心就是道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
  • 王陽明大智慧:小人惹不起?格局大的人不糾纏,智慧高的人會周旋
    那些小人當時都要比王陽明厲害,很多次都把王陽明逼上絕境,甚至多次危及到性命!但是王陽明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自有一套方法對付他們。並且,王陽明把這些磨難當做歷練自己內心的最佳時機,泰然處之,反而成為了他的心學大成的磨練石。
  • 王陽明心學精髓:一生受益的終極智慧(必看)
    4、王陽明: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點題: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便能無往而不勝。故事背景: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
  • 王陽明的心學與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為歷代儒學推崇。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到了明朝,陳獻章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陳獻章之後,湛若水和王陽明為代表人物,湛若水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而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 科學家驚人發現:百病不侵的秘密
    哲學閱讀中國人必備閱讀寶庫,涵蓋人生哲學、職場智慧
  • 王陽明的成聖之路:4句話解釋陽明心學
    很多王陽明心學研究者都認為「四句教」是王陽明心學繼「致良知」後的又一次升華,不過我們不必看王陽明的解析,只在這二十八個字上望文生義,就可以發現,它可能僅僅是王陽明致良知的一個程式,也就是面對一件事時如何「致良知」。用一種不客氣的話來說,「四句教」被後來王陽明心學的服膺者們極不明智地誇大了。我們以一個例子來說明下。
  • 楊劍平先生談王陽明的心學
    二、「良知」乃聖學開悟之成果王陽明心學中的「致良知」,便是指開悟後的那種不學而會,不求自得的大智慧、大知識,在佛學來說則便是般若正智。這種智慧則必須在身心合一,神氣合一,時空合一,體用合一,人天合一的基礎上才能產生,這是修道者開悟後的成果。所以,自古以來,大聖人們都走的是這條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