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縱觀王陽明的一生,歷經坎坷,遭遇的磨難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他的成長經歷,也為我們指出了人類心靈的無限可能性,甚至包括身體健康和改變命運。
在虔州時,陳九川病倒了。王陽明說:「關於病這個東西,格也很困難,你感覺如何?」陳九川說:「功夫的確很難。」王陽明說:「經常保持快樂、樂觀的心情,即為功夫。」可能大家在現實生活中看到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兩個得相同疾病的人,一個人性格開朗,另一個人性格憂鬱。那個性格開朗,能用樂觀的心態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個性格憂鬱、遇事悲觀的人好得快。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對於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即使碰到很困難的事情,只要心態積極,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充滿樂觀的意念,大腦處於這種和諧的狀態,就會分泌出對身體有益的激素。相反,如果心情憂鬱悲觀,整天哀聲嘆氣,處於一種苦悶怨怒的狀態,大腦受到這種惡性刺激,就會分泌出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所以如果能修養自己的心,不論什麼事都保持一種樂觀開朗的心態,就能促使身心處於陰陽平衡,從而保持健康的體魄和年輕的精神。王陽明在龍場謫居期間,寫下了一篇千年傳誦的《瘞旅文》,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有一個從京師來的小官,帶著一個兒子和一個僕人,從龍場路過去上任,陰雨天黑,投宿於一苗民家。沒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從那條路過來,說這個小官已死在路上。下午他的兒子又死了,第三天連僕人也死在山坡之下。聽到此訊,王陽明悲傷之餘,命兩名童子去把三具屍體埋了,並感慨地說:我早知道你肯定會死,因為前兩天我隔著籬笆望見你愁容滿面,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如果你實在貪戀這五鬥米的俸祿,就應該高高興興地去上任,為什麼要這麼不開心呢?要知道,在遙遠的路途中,餐風宿露,攀越崖壁,行走於高山野嶺之頂,經常是饑渴勞累,筋骨疲憊不堪,而又有瘴厲之氣時時侵擾著身體,如果這時又有憂鬱哀愁積於內心,內外夾攻,豈有不死之理?而我離開故鄉來到這裡,已有兩年了,同樣也經歷了瘴毒之氣的侵害,但卻能安然無恙,就是因為我始終保持著豁達愉悅之心,沒有一天是像你這樣悲悲切切、憂鬱哀愁的。正因為王陽明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悅、快樂的心情,被貶謫到龍場那個環境十分惡劣的地方時,跟隨他來的僕人都病倒了,唯獨他一個人無事,這正證明了擁有好心情的重要性。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經歷,與王陽明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他被元軍俘虜後,經受了三年非人的關押生活,始終剛毅不屈,並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正氣歌》。我被關在陰暗潮溼的牢房裡,即使在陽光明媚的春天,裡面也像夜晚一樣黑暗。連牛馬也一起關在這裡,我吃的也是像給雞、鳥所吃的粗劣不堪的食物。一到下雨或有霜露的時節,牢房裡就四處漏水,地上被衝出道道溝溝坎坎。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寒來暑往,說也奇怪,我居然什麼病也沒有生。這其中哪有什麼技巧,只不過是我身懷浩然正氣,各種病邪怎能侵襲我的身心呢。可見,心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十分巨大,有時甚至關乎生死。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關鍵就在於如何引導和掌握自己的心境。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競爭空前激烈,人們的內心普遍受到各種壓力的侵擾,壓力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及時對自己的身心狀態進行調整。
王陽明針對練習書法曾說:「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古人不論什麼事情,隨時都在心上學習,等到心精明透徹了,字自然也就寫得好了。這種方法他總結為八個字:凝思靜慮,擬形於心。這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大秘密: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圖像,會將與之相應的事物吸引過來。縱觀王陽明的一生,雖然無數坎坷,歷經磨難,但令人驚奇的是,每當面臨危機的關鍵時刻,總有貴人出現,機遇也總在那看似無望的時候到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有意無意中運用了這個方法。因為無論在怎樣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都能很快調整自己的心境,儘量保持在一種淡定、愉悅、快樂的狀態中。在這種狀態裡,呈現在他心中的心理圖像,必然是積極向上的,既有對人生的美好追求,也有對事業的熱切期待。精神如此專注在美好而光明的境界上,自然就能將美好而光明的東西吸引過來。假如一個人過多地關注那些負面事物,就會把一些負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裡,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潛意識中。這時,他心中對自己的期待,就會有意無意地停留在那些消極的層面上。比如借了別人一筆錢,他往往會這樣想:「生活真艱難,我什麼時候才能掙到這筆錢好儘快還給人家呢?」心裡總有一種憂慮、焦急的想法,這樣腦海裡浮現出的必然是生活艱難、錢很難掙到的心理圖像。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都集中在這些負面想法上,自然就把與之相應的東西吸引過來。所以,我們要想在人生中獲得幸福,就得 「凝思靜慮,擬形於心」,讓自己的心靈安靜下來,在腦海中經常想像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讓它形成一幅穩定、生動的心理圖像,發揮主導作用。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價值的事情上,這樣才可能達到成功。
王陽明說:「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白天做功夫覺得煩擾,就靜坐;如果懶得看書,就去看書;這是對症下藥。
他告訴我們,修心的要點,在於做到克己自製,有一種自律的精神。
要做到克己自律,關鍵在於每天去做一點自己心裡並不願意做、但對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來磨礪、調控自己的心性。換句話說,就是要經常強迫自己進入狀態。這樣,你便不會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義務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這種自律行為就變成習慣,主宰著你的行為。
也許有人不贊同做事要強迫自己的說法和做法,而認為一個人應該以一種愉悅、歡快的心情去學習、讀書、做事,以為這樣才符合心理學及大腦思維的規律。因為據研究,人類的大腦只有在愉悅、快樂的狀態下才能最好地發揮作用。
但世間哪有那麼多心甘情願和心情愉悅的事?除非是好逸惡勞,娛樂享受。越有用的事情做起來越不舒服。所以要考慮人性的弱點,對此王陽明和曾國藩都主張:咬牙做去!
人是一種十分矛盾的動物,強大的惰性與巨大的潛力在體內共存,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人就會變得十分懶散,做事拖拖拉拉,得過且過,十足一個平庸之輩。而施加了一定的壓力和強迫之後,不斷朝向一個目標努力,人的潛力才會被激發出來,顯現出不同於常人的地方。
可以說,世上的許多事情都是被逼出來的,人必須強迫自己,才能將自身潛在的才華和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切的偉人和成功的人,都是對自己夠狠的人。
人都有習氣,蒙蔽了自己的心,習氣和蒙蔽越重,強迫自己就越艱難。但別無他法,只有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強迫的磨礪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壞習氣,才能恢復心的本來光明。這就是王陽明為我們指出的路。
所以,凡事多強迫自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修為和成功。
覺醒生命,探求真諦,回歸真我,返本達源……
在短暫的人生歷程中,在茫茫的人海中,在紛紜的眾說中,您可曾找到方向?
一燈除暗,一智破愚。東舟講堂與諸有緣人,學習國學精華,點亮心燈、照亮別人;契入聖賢智慧,正己成人、內聖外王。
傳承東方智慧 啟航心性方舟!
長按二維碼可識別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