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人生大智慧,素其位而行的秘密

2020-12-17 致良知書院

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

《傳習錄》

王陽明認為,作為一個人格高尚的人,應當在他所處的地位上採取適當的行動,思考問題不要越出自己所處的地位。凡是謀求能力所不及的事或是勉強做智慧不能認識的事,都不為致良知。

這裡所說的「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出自《中庸·素位篇》中的「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就是說君子要按照平常自己所處的地位而行事,不去羨慕那些超出本分的東西,不論是身處富貴,或是身處貧賤,或是居住在僻遠的少數民族地區,或是處於患難境地,只要依照當時的境地行事,無論到了什麼地方,都可以保持安然自得的心態。

「素其位而行」的思想,以往很多時候被認為是思想保守,沒有進取精神。

其實,王陽明所說的意思是有其深刻含義的,對今天的我們也不乏啟發意義。從某個角度來看,王陽明是反對那些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人,而不是要求人不思進取。而且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印證了這個道理。

王陽明35歲時,被貶謫到貴州的龍場任驛丞。他從前途無量的京官一下子被貶到一個窮鄉僻壤的山溝裡,面對殘酷的現實,他開始也彷徨過,甚至產生過欲逃避現實的想法,但由於害怕遠遁而去會連累家人,卻又不得不去赴任。

到了龍場,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接踵而至:沒有居住的房屋,人生地不熟,與當地居民語言又不通,兼之因為水土不服,不久隨從們都病倒了……

王陽明從來沒遇到過這麼大的困難,這時候,仿佛世間的各種壞事情都一齊來了,在挑戰他的極限。而且更令他感到沮喪的是,他自幼便立志做聖賢,這麼多年來,為了這個理想,四處尋師訪友,虛心求教,但還是未能達到理想的境地。以前條件那麼優越,尚且不能實現做聖賢的理想,現在被命運安排到了這樣一個交通閉塞的深山裡,而且逃無可逃,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得償夙願?

既然無法逃避現實,王陽明遂決定以另一種方式來面對現實,他乾脆安下心來,平靜地接受了所發生的一切。他不再把所遇到的困難當作折磨,而是把它們視作磨鍊自己的難得機遇,心平氣和地做著自己該做的事:取柴做飯、照顧生病的隨從、開荒種地、與當地的居民交流溝通,並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和技術傳授給他們……

出乎意料的是,王陽明這種看來是不得已的生活態度,竟然使他的人生發生了奇蹟般的改變:他苦苦尋求多年而未果的「格物致知」的秘密,居然在他毫無期待之際領悟了!

而且日子一久,當地居民與他的關係非常融洽,為他構築了「龍崗書院」,影響力日益擴大,四周學子紛紛前來求教……這一切,為他日後得以迅速復出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其實這就是「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的智慧。它絕對不是那些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來為自己的消極心態找藉口的宿命論思想,而是一種獨特的智慧,「君子居易以俟命」,在無法逃避的困境中,保持平靜的心態,默默地努力,以順應不斷變化的局勢,等待機會的到來。

王陽明當然也認識到這一點,如他曾在龍崗書院賦詩云:「寄語峰頭雙白鶴,野夫終不久龍場。」他似乎能感覺到,在日復一日的不懈努力中,自己的力量正逐漸變得強大起來,龍場這個小地方是不能拘束住他的。

果然不久之後,王陽明就告別了龍場,踏上了輝煌而充滿傳奇的人生之路。

可見,「素其位而行」的智慧,是一種隱忍等待的韌勁,是一種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氣度,是一種拿得起、放得下的胸襟,雖身處茅屋也可心懷天下。在不得已的境遇中,通過反求自身,以心去參悟生命,領會天地的運行規律,與大自然化融為一體。

李白有一首詩說:「當其得意時,心與天壤俱。閒雲隨舒捲,安識身有無。」當一個人領悟了「道」的奧秘後,心與天地相融為一。心靈安閒自在,仰觀天上白雲,任其舒捲自如;俯視天下萬物,隨其起伏跌宕。他似乎連身體都沒有了,正如古人所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此時,只有虛無的心載沉載浮,順其自然,無掛無牽……

詩中描述的是一種得意忘言、人天合一後身心閒適、無處而不安然的境界。

儒家認為,聖人的最高境界,即「參贊化育」,就是人能修養到「人天合一」的境界,身心化歸到大自然的造化流行中,從而參與協助天地裁成化育萬物。

素其位而行,就是要求我們以生命去契合宇宙的節奏,在複雜的人生環境中尋找真實的自我,在艱苦的磨鍊中恢復蒙塵已久的本性,從而在心靈平靜的境界中,起到「參贊化育」的作用。

如果我們在外界環境改變之後,用源自「本性」的力量,用自己的「真意」,除去那些浮躁、不安分的妄心、妄念,讓心超越各種事物的束縛,甘於平淡,苦參默會,重新獲得一種清澈空明的心境,這樣才能從小我的境界中突圍而出,使人生得到升華、騰越……

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中,有一句是「無善無噁心之體」,就是說心之本體是沒有善惡之分的,我們心中的好惡情感,只不過是外界事物在頭腦中的反映而已。這種思想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將其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又會出現怎樣的奇蹟?

- 精彩文章 -

● 王陽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 王陽明,一位癲狂少年的逆襲人生

● 王陽明:決定視野的不是眼睛而是人心

● 陽明心學:既生活在這裡,又生活在別處!

相關焦點

  • 《傳習錄》: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
    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01.謙虛其心,宏大其量。解析:《周易》中說,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天地運轉不息,人不斷前進,靠的就是「謙」之道。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四十無疑是人生至關重要的一個年齡,三十沒有立業的四十仍有機會,但四十如果再次錯過,此生恐怕已經木已成舟很難再有大的起色。所以四十作為人生最後一次分水嶺往往需要我們更加謹慎,因為我們的肩上不僅擔負著自己的下半生還有妻兒老小的未來。
  • 《王陽明心學》精選10句人生智慧,每天讀一遍,做個內心強大的人
    《王陽明心學》中的人生大智慧,字數不多,卻深有內涵。不妨收藏起來慢慢品讀學習。1、欲修身,先養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在他36歲時被貶到貴州龍場,就像是坐監獄一般,活著都是難事,但王陽明憑藉著強大的內心活了下來,還悟出了致良知王陽明的《傳習錄》記載了很多人生智慧,《王陽明傳》講述了他坎坷的一生,到最後成為一代大家的故事。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很多人都是在明朝王陽明心學說裡顯淺的闡述,看似很專業其實很表層,雖你說過開悟的條件應是最佳時而不是挫敗低谷時期易跑偏悟錯。可不是天生就帶開竅人生的人不經歷惡錯敗永遠不會去想這些問題,所以想努力開竅的人必定正身陷逆境的,如何建議這些人在學習知行合一在開竅問題上有所成效。
  • 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的內心,讀懂人生慢慢順意
    他的學說簡潔有力,讀懂了王陽明,可以讓你受益無窮。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的內心,世界都為你讓路!讀懂人生越來越順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正以其無入而非學也。王陽明歷經人生低谷,在面對人生的功名利祿、榮辱毀譽時,悟出了一種最佳的人生態度——「淵默」。
  • 王陽明心學9大經典語錄,「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王陽明是誰?王陽明有多厲害?最近幾年的「陽明熱」已經說得很多了,這裡不再贅筆。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令太多太多的人感到無奈、疲憊甚至痛苦,認為人生不順人意和充滿苦楚。如何化解,王陽明心學中早有答案:「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 王陽明心學智慧:人生僵化的時候,記住這一點,避免故步自封
    心學大師王陽明認為,人生大病,只是一個「傲」字。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為指導,從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每個人的身邊有這樣一種人。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在修身、立學、為文、武功方面均有大成的人,這一點似乎只有清代的曾國藩能與之相提並論。然而曾國藩在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卻「屢敗屢戰」,且兩次因為遭逢慘敗而急得想跳水自盡,其勝負之機、其為將風度又與王陽明四十二天內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相去甚遠。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被譽為「真三不朽」者,他的心學對明後期哲學與文藝影響巨大,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而且傳播中外。在中國歷史上,稱為「兩個半聖人」,即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孔子和王陽明各佔其一,曾國藩只算半個(曾國藩: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生只有兩件事靠得住...(附:曾國藩識人術:做人,有兩種貴相;做事,有兩種富相))。
  •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心學的邏輯結構為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心即理是心學的理論基礎,「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致良知是心學的主要內容,「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知行合一是心學的方式方法,「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王陽明心學: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湛若水是大儒陳獻章(人稱白沙先生,入祠孔廟)的高徒,得其衣缽。兩人切磋砥礪,共倡聖學,在京城裡掀起一波小小的漩渦來。雖有人在背後非議,但總體上,講學的日子悠然愜意。然而,一股大風浪突然撲面而來,讓王陽明猝不及防。4.
  • 王陽明《傳習錄》三十句名言,蘊含心學至上智慧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宗師王陽明的論學語錄和書信集,集中體現了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是了解陽明心學最經典的入門必讀書,「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抵制誘惑。
  • 王陽明的人生大智慧,就這2個詞5個字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要成就心學工夫,「事上磨」是主要,根本則在「誠意」。「誠意」和「事上磨」這兩個詞五個字體現了王陽明的人生大智慧。陽明心學的關鍵詞很多,諸如慎獨、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根本上說的其實都是誠意。所以修習陽明心學,要抓住兩大關鍵詞——心能誠意,事上磨練。修心做事兩不誤,出世入世能兼得,這正是王陽明人生智慧的精髓所在。
  • 一篇文章告訴你,王陽明心學多「兇猛」?日本軍神:只能俯首叩拜
    對於王陽明這個人我們還是比較熟悉的,他叫王守仁,號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心學的巔峰,不僅能文,而且能武,人們習慣將他和孔子,孟子,朱子一起並稱為中國的四位聖人,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孔、孟、朱、王。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說的中心是「行」,而不是「知」,這是一種實踐主義的思想。
  • 楊劍平先生談王陽明的心學
    一、心外無物是儒家心學的理論根據有人說王陽明其心學的「心外無物」與西方哲學史上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我思故我在」是一致的。其理由是來自「巖石樹花」的一個典故。一天,王陽明與學生們到野外看到山的巖石上有一棵花樹,十分豔麗。
  • 徹底讀懂王陽明心學,就靠這本2020最正能量日曆了!
    擁有這麼彪悍的人生,究其根本在於,他不僅是「知行合一」心學的提出者,也是罕見的「知行合一」踐行者!王陽明的心學是一種實用的學說,能夠讓我們的思維從混亂變清晰,性格從猶豫變果斷,內心從惶惑變安定。熊貓君以前給大家推薦過度陰山的《知行合一王陽明》系列。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王陽明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心學大師王陽明,在那場決定人生的龍場頓悟中,究竟悟出了什麼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明朝時期的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當時有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思想家。因其自號陽明子,所有人稱陽明先生,王陽明的名字也便來源於此。除了這些官場身份,後人對於王陽明最大的認識,那就是他是心學的開山之人,其陽明心學,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甚至還傳到了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區,深刻影響了這些地區的文明思想。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是在他被貶貴州龍場後,於當地悟道的,人稱「龍場悟道」或者叫「龍場頓悟」。
  • 王陽明心學精髓:一生受益的終極智慧(必看)
    故事背景:1483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相當於是在問,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麼?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因為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但他還是很快做出了堅定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王陽明嚴肅地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