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人生大智慧,就這2個詞5個字

2020-12-12 水煮歷史

國學大師錢穆曾說:陽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於「誠意」,亦曰「謹獨」,亦曰「立志」,其實皆求能「誠意」耳。誠意之極,即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則即是「誠意」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要成就心學工夫,「事上磨」是主要,根本則在「誠意」。「誠意」和「事上磨」這兩個詞五個字體現了王陽明的人生大智慧。陽明心學的關鍵詞很多,諸如慎獨、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根本上說的其實都是誠意。所以修習陽明心學,要抓住兩大關鍵詞——心能誠意,事上磨練。修心做事兩不誤,出世入世能兼得,這正是王陽明人生智慧的精髓所在。

誠意:向著身心中和

王陽明說:「惟天下之大誠,能立天下之大本。」誠意,就是正念頭,誠實地踐行良知給你的答案。一個念頭出現,良知自然知道好壞,好的保留,壞的去掉,這就是誠意。

王陽明又說,誠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喜歡善如喜歡美色,厭惡惡如厭惡惡臭。這雖然聽上去很簡單,做起來卻實屬不易。我們知道佔便宜是壞的,可有時候卻經不住誘惑去佔了。一旦佔了,這就不是「好善惡惡」的心了。正是因為我們總不誠,所以內心往往出現愧疚,自然就無法獲得應有的平和靜謐。

王陽明還曾說,工夫的困難之處,全部在于格物致知上面,格物致知則是誠意的事情。意誠之後,大體上,心也自然正了,身也自然修了。但正心修身的工夫,也各自有用力的地方,修身是在喜怒哀樂已發上用功,正心是在喜怒哀樂未發上用功;心正就是中,身修就是和。

所以,當我們做事情的時候,當我們與人交往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誠意。這樣就能夠做到喜怒哀樂未發,或者喜怒哀樂發出來但符合禮儀,這就是「中和」。特別是與別人交往的時候,我們希望別人對我們有誠意,沒有人願意與一個沒有誠意的人交往。同時,我們要獲得別人的尊重,要辦成事情,我們自己也要有誠意。

誠意不僅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時候別人對我們的一種要求、一種期望,更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一種要求和期望。

事上磨:修煉強大內心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這是王陽明特別打動人的一句話。

陸澄問王陽明:「清靜時,便覺得心境泰然,但一遇事便感覺不一樣了,怎麼辦呢?」王陽明說:「這是只知道靜養,不知道做克除私心雜念工夫的緣故。這樣來對待事情,心境便會反反覆覆。人必須在事上磨練自己,這樣才能夠最終處變不驚,遇事泰然處之。」

這個在事上磨的功夫是很多人的瓶頸。很多事情想想蠻好,說起來也一套一套的,但往往最後卻成了「心高命薄」「小姐心丫鬟命」。問題是想的不去做,想做做不了,越做不了越想得多,最後只能靠想像撫慰自己了,把自己給打了個死結。

王陽明當年經常被質問,他的學說和佛家的禪宗有什麼區別?王陽明用一句話就堵住了這些人的嘴:我尤其主張的是要去事上磨練,而不是像木雞一樣只是坐在那裡想;道理都在我心中,積極的心態就能成就大事。

後來,王陽明又提出「知行合一」——知道的事情必須要到做事中檢驗,只有做事才能證明你是不是真的知道了,「知而不能行,只是不知」。最終又提出了「致良知」,也就是憑良知去做事,一個有良知的人,肯定是個能做事的人。總之,王陽明主張,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入世做事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法門。

這是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通過事上磨,心上覺,去除私慾,警察克己,讓內心明亮清澈如鏡,物來順應,過而不著,就能修得如如不動的強大內心。

在這個心為物役的時代,無論是貧是富,人們總覺得自己活得很累,不斷追求更高、更強、更快、更多,如同與自己的影子賽跑,永無止境。只有那些身心中和、內心強大的人,才能知止得定,因定得靜,靜而生慧,得以致遠。

王陽明心學告示世人,在紅塵的生活工作中,通過誠意淨心,事上磨練心境,提升心性,就能獲得「動亦定,靜亦定」的良知力量與智慧。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授課之法暗含大智慧,卻只有八個字
    」王陽明的這八個字授課之法的意思是講授功課不求量大,貴在精純熟練從字面上看極為簡單,卻暗含大智慧,即使不過度解讀也讓人看到這種方法切實可行,尤其在沒有完全開化的地區,教授知識的方法也得因地制宜。在這篇《教約》中,王陽明依據學生的資質稟賦施教,一般有能力認識兩百個字的,就只教他一百字。這種授課之法的好處是讓學生感到自己的精力尚有富餘,且認為自己不是想像中那麼笨,不會因為消化不良而厭倦了學習,反而有了更多學習的興趣。
  • 王陽明:男人如何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記住24個字
    王陽明一生成就斐然,不僅做到了文人的最高志願「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還和孔子並稱為「聖人」,而他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王陽明第一次、第二次參加科舉都沒有通過會試,第三次他才考過。王陽明認為人在低谷時,能力不是唯一,只有做到這24字才能走出低谷成就大器。
  • 王陽明:成大器的人,能力不是關鍵,把握這2個字,會越來越順!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人們都說「做人當學曾國藩」,曾國藩的許多智慧,都是被後人所認可的。曾國藩總結自己的成功,就提出過四個字——專心致志。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堅持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心。
  • 《王陽明心學》精選10句人生智慧,每天讀一遍,做個內心強大的人
    《王陽明心學》中的人生大智慧,字數不多,卻深有內涵。不妨收藏起來慢慢品讀學習。1、欲修身,先養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皆因內心少了一份簡單,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5、做人要「誠」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在王陽明看來,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24個字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24個字。這24個字就是王陽明提出的12種2字「心學」。「心學」是王陽明的聖人之學,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修煉好「心學」這兩字,能少走不少彎路。那麼,我們又該如何修煉好」心學「這兩個字呢?
  • 王明陽:有智慧的人四十歲之前都知道,這2大人生哲理
    」王陽明繼承了陸九淵的思想,但又加以完善形成了自己的「心學」。他認為人生在世,煩惱苦悶皆由心生,他提出的5大出世法則更是引導眾人遠離外界紛擾。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王陽明悟出的三大人生哲理。2、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做事,貴在堅持。對於事業,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的精神。他認為,只有在磨練的過程中的得到的知識才是真正的智慧。王陽明強調:「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能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2個字
    決定你人生能走多遠、飛多高的,關鍵就在於兩個字——志向。心學大師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在王陽明看來,志向是完成一件事情的第一要務。志向決定著你努力的方向,志向的大小決定人生的高度和上限。從一個人的志向就能看出他今後將會有多大的發展。有志向的人,會會沿著自己志向指定的方向做出努力。因為有了志向,就有了方向,有動力,往往更容易成功。那些成功的人,一定是心中有夢想,有志向的人。
  • 王陽明:不爭,才是人生大智慧,男人慾成大器,要謹記「三不爭」
    王陽明因屢遭奸人侵害,被貶謫到龍場,歷經艱辛,卻安然無恙。這都是因為他能夠時刻保持著豁達愉悅的心情。在王陽明看來,只要修好這顆心,便能百折不撓,在為人處事上便能不為其所累,這是一種心靈境界。那麼怎樣才能擁有這種心境呢?
  • 《傳習錄》: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
    從孔子到王陽明,都強調改過,孔子盛讚顏回「不貳過」,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這已經是很高的要求了。對於自己的錯誤,要嚴格對待,及時反思改正。對於別人的錯誤,只要能及時改正,我們也要懂得寬容。03.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解析:這句話有三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層是說,人人心中都有個聖人,人人皆可以為聖人,為堯舜。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而王陽明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就,與他開創並秉持的「心學功夫」密不可分。王陽明認為,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是要不斷超越自己,而要想超越自己,就要克制自己的內心,因為勝負往往就在心動與不動之間,總結其核心,不外乎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 王陽明告誡男人:人生後半輩子,不靠錢和人脈,而是這七個字
    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對於一個男人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男人想要成大器,必然是要經歷挫折與失敗的,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經歷過了這些風風雨雨,我們才會通往成功。在王陽明的觀點裡,他認為,男人後半生的運勢走向,靠的不是錢和人脈,而是在這七個字。究竟是哪七個字呢?感興趣的話,就接著往下面看吧。
  • 王陽明心學:人生大智慧,素其位而行的秘密
    到了龍場,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接踵而至:沒有居住的房屋,人生地不熟,與當地居民語言又不通,兼之因為水土不服,不久隨從們都病倒了……王陽明從來沒遇到過這麼大的困難,這時候,仿佛世間的各種壞事情都一齊來了,在挑戰他的極限。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可能是犯了這4個忌諱
    王陽明對自己的才華十分自信,在11歲時,就曾大放豪言:寫文章是小事。王陽明見李東陽的吹捧,毫不客氣地拿筆就寫下了《來科狀元賦》。看過這篇文章的人都認為這是一篇好文章,然而另一邊,朝中的大臣們聽說了王陽明這個行為後,紛紛認為這個年輕人太自負了,簡直是目中無人,如果將來入仕途,必定不會將這些前輩放在眼裡。
  • 王陽明智慧:人生低谷時,不要垂頭喪氣,堅持這兩點會慢慢好起來
    王陽明智慧:人生低谷時,不要垂頭喪氣,堅持這兩點會慢慢好起來有人說,人生是一趟旅程,會有攀登高峰之時,也會有陷入低谷的境遇。人生低谷並不可怕,反而是蛻變重生的大好機會。比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對於如何面對人生低谷,一代心學大師王陽明也很有心得。
  • 王陽明心學智慧:人生僵化的時候,記住這一點,避免故步自封
    心學大師王陽明認為,人生大病,只是一個「傲」字。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為指導,從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每個人的身邊有這樣一種人。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記住這2句話,成功不難
    但他依然重新出發,成就一番大事業。心學大師王陽明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低谷中創造的,比如說著名的龍場悟道。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牢記王陽明下面的這2句話,註定是人上人,早晚飛黃騰達。第1句話: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這句話就是說大家要常懷著避世而內心無憂,不被任用而內心無煩悶的心。知道道理,就耐心忍耐去做。簡單來說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守住寂寞,耐心等待。
  • 「百病不侵,逆轉命運」,王陽明心學4大驚人智慧.
    王陽明針對練習書法曾說:「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古人不論什麼事情,隨時都在心上學習,等到心精明透徹了,字自然也就寫得好了。這種方法他總結為八個字:凝思靜慮,擬形於心。這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大秘密: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圖像,會將與之相應的事物吸引過來。縱觀王陽明的一生,雖然無數坎坷,歷經磨難,但令人驚奇的是,每當面臨危機的關鍵時刻,總有貴人出現,機遇也總在那看似無望的時候到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有意無意中運用了這個方法。因為無論在怎樣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都能很快調整自己的心境,儘量保持在一種淡定、愉悅、快樂的狀態中。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這2個字才是關鍵
    在王陽明看來,一個人想要真正的成功,能力並不是唯一的因素,而這兩個字才是,那就是「精一」。什麼是「精一」王陽明說:「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所以,王陽明提出了應對之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就是精一的由來,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想要成功,就必須學會精一,學會專注。不只是要管住自己的心,還要讓自己的行動和想法保持一致,理論和實踐的專注,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 王陽明:人生的智慧在於進退之間,莫要賭天意,不要猜人心
    但是我們依然要明白,人生的智慧在於進退之間。人生的智慧在於進退之間人這一輩子說短也不短,說長也不長,時間有限,精力有限,想要讓自己的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要懂得:人生的道路就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意義的事情和人應該珍惜,無意義的事情要懂得捨棄。有一個人就參透了這種想法,活得通透,活的豁達,他就是明代的思想家、軍事家、心學家集大成者——王陽明。
  • 王陽明:不成熟的人,都有這5個表現,抓緊改正,讓自己左右逢源
    王陽明說一個人不成熟的人都會有這五個特點:沒有明確的目標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沒有目標而生活,恰如沒有羅盤而航行。無論是做什麼,都需要有一個確定的目標和方向。沒有目標只能隨波逐流,人生變成一盤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