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修心可以百病不侵,也可以扭轉命運

2021-02-19 楞嚴論壇

點擊楞嚴論壇免費訂閱,每天19:20與您相伴!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      「楞嚴論壇,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 享。

01

修好自己這顆心

可以百病不侵

在虔州時,陳九川病倒了。

王陽明說:「關於病這個東西,格也很困難,你感覺如何?」陳九川說:「功夫的確很難。」

王陽明說:「經常保持快樂、樂觀的心情,即為功夫。」

可能大家在現實生活中看到過很多這樣的例子:

兩個得相同疾病的人,一個人性格開朗,另一個人性格憂鬱。

那個性格開朗,能用樂觀的心態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個性格憂鬱、遇事悲觀的人好得快。

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對於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即使碰到很困難的事情,只要心態積極,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充滿樂觀的意念,大腦處於這種和諧的狀態,就會分泌出對身體有益的激素。

相反,如果心情憂鬱悲觀,整天哀聲嘆氣,處於一種苦悶怨怒的狀態,大腦受到這種惡性刺激,就會分泌出對身體有害的物質。

所以如果能修養自己的心,不論什麼事都保持一種樂觀開朗的心態,就能促使身心處於陰陽平衡,從而保持健康的體魄和年輕的精神。

王陽明在龍場謫居期間,寫下了一篇千年傳誦的《瘞旅文》,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有一個從京師來的小官,帶著一個兒子和一個僕人,從龍場路過去上任,陰雨天黑,投宿於一苗民家。

沒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從那條路過來,說這個小官已死在路上。下午他的兒子又死了,第三天連僕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聽到此訊,王陽明悲傷之餘,命兩名童子去把三具屍體埋了,並感慨地說:

我早知道你肯定會死,因為前兩天我隔著籬笆望見你愁容滿面,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

如果你實在貪戀這五鬥米的俸祿,就應該高高興興地去上任,為什麼要這麼不開心呢?

要知道,在遙遠的路途中,餐風宿露,攀越崖壁,行走於高山野嶺之頂,經常是饑渴勞累,筋骨疲憊不堪,而又有瘴厲之氣時時侵擾著身體,如果這時又有憂鬱哀愁積於內心,內外夾攻,豈有不死之理?

而我離開故鄉來到這裡,已有兩年了,同樣也經歷了瘴毒之氣的侵害,但卻能安然無恙,就是因為我始終保持著豁達愉悅之心,沒有一天是像你這樣悲悲切切、憂鬱哀愁的。

正因為王陽明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悅、快樂的心情,被貶謫到龍場那個環境十分惡劣的地方時,跟隨他來的僕人都病倒了,唯獨他一個人無事,這正證明了擁有好心情的重要性。

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經歷,與王陽明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他被元軍俘虜後,經受了三年非人的關押生活,始終剛毅不屈,並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正氣歌》。

在《正氣歌》中,文天祥說:

我被關在陰暗潮溼的牢房裡,即使在陽光明媚的春天,裡面也像夜晚一樣黑暗。

連牛馬也一起關在這裡,我吃的也是像給雞、鳥所吃的粗劣不堪的食物。

一到下雨或有霜露的時節,牢房裡就四處漏水,地上被衝出道道溝溝坎坎。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寒來暑往,說也奇怪,我居然什麼病也沒有生。

這其中哪有什麼技巧,只不過是我身懷浩然正氣,各種病邪怎能侵襲我的身心呢。

可見,心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十分巨大,有時甚至關乎生死。

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關鍵就在於如何引導和掌握自己的心境。

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競爭空前激烈,人們的內心普遍受到各種壓力的侵擾,壓力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及時對自己的身心狀態進行調整。

02

修好自己這顆心

可以扭轉命運

王陽明針對練習書法曾說:「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古人不論什麼事情,隨時都在心上學習,等到心精明透徹了,字自然也就寫得好了。

這種方法他總結為八個字:凝思靜慮,擬形於心

這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大秘密: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圖像,會將與之相應的事物吸引過來。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雖然無數坎坷,歷經磨難,但令人驚奇的是,每當面臨危機的關鍵時刻,總有貴人出現,機遇也總在那看似無望的時候到來。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有意無意中運用了這個方法。

因為無論在怎樣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都能很快調整自己的心境,儘量保持在一種淡定、愉悅、快樂的狀態中。

在這種狀態裡,呈現在他心中的心理圖像,必然是積極向上的,既有對人生的美好追求,也有對事業的熱切期待。

精神如此專注在美好而光明的境界上,自然就能將美好而光明的東西吸引過來。

假如一個人過多地關注那些負面事物,就會把一些負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裡,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潛意識中。

這時,他心中對自己的期待,就會有意無意地停留在那些消極的層面上。

比如借了別人一筆錢,他往往會這樣想:「生活真艱難,我什麼時候才能掙到這筆錢好儘快還給人家呢?」

心裡總有一種憂慮、焦急的想法,這樣腦海裡浮現出的必然是生活艱難、錢很難掙到的心理圖像。

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都集中在這些負面想法上,自然就把與之相應的東西吸引過來。

所以,我們要想在人生中獲得幸福,就得 「凝思靜慮,擬形於心」,讓自己的心靈安靜下來,在腦海中經常想像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讓它形成一幅穩定、生動的心理圖像,發揮主導作用。

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價值的事情上,這樣才可能達到成功。

03

修好自己這顆心

需要高度自律

王陽明說:「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白天做功夫覺得煩擾,就靜坐;如果懶得看書,就去看書;這是對症下藥。

他告訴我們,修心的要點,在於做到克己自製,有一種自律的精神。

要做到克己自律,關鍵在於每天去做一點自己心裡並不願意做、但對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來磨礪、調控自己的心性。

換句話說,就是要經常強迫自己進入狀態。

這樣,你便不會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義務而感到痛苦。

久而久之,這種自律行為就變成習慣,主宰著你的行為。

也許有人不贊同做事要強迫自己的說法和做法,而認為一個人應該以一種愉悅、歡快的心情去學習、讀書、做事,以為這樣才符合心理學及大腦思維的規律。

因為據研究,人類的大腦只有在愉悅、快樂的狀態下才能最好地發揮作用。

但世間哪有那麼多心甘情願和心情愉悅的事?

除非是好逸惡勞,娛樂享受。

越有用的事情做起來越不舒服。

所以要考慮人性的弱點,對此王陽明和曾國藩都主張:咬牙做去!

人是一種十分矛盾的動物,強大的惰性與巨大的潛力在體內共存,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人就會變得十分懶散,做事拖拖拉拉,得過且過,十足一個平庸之輩。

而施加了一定的壓力和強迫之後,不斷朝向一個目標努力,人的潛力才會被激發出來,顯現出不同於常人的地方。

可以說,世上的許多事情都是被逼出來的,人必須強迫自己,才能將自身潛在的才華和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切的偉人和成功的人,都是對自己夠狠的人。

人都有習氣,蒙蔽了自己的心,習氣和蒙蔽越重,強迫自己就越艱難。

但別無他法,只有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強迫的磨礪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壞習氣,才能恢復心的本來光明。

這就是王陽明為我們指出的路。

所以,凡事多強迫自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修為和成功。

04

修好自己這顆心

需要減壓心靈

王陽明說:「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於得失耳。」

讀書作文,怎麼能牽累人呢?人其實是被自己的計較得失牽累了。

這句話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累的根本原因——精神的內耗。

這內耗則來自內心對得失的計較。

比如你做一件重要的事,會希望做的好、害怕做不好,會思慮做得好會怎樣、做不好會怎樣,這就是計較,內耗也就開始了。

焦慮也是如此產生的。

在這種狀態下,必然會在那裡患得患失,雜念叢生,而不能進入全神貫注的高效狀態。表面上他很努力,其實根本無法做到真正的投入,效率很低,當然就不會有好的成績和效果。

怎麼應對?王陽明告訴我們,只要心靈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不會給心造成牽累;即使有了牽累,也容易察覺並去掉。

比如讀書的時候,知道有強記的心不對,就去掉它;知道有求快的心不對,就去掉它;知道有爭強鬥勝的心不對,就去掉它……

如此一來,就是一個完全沒有自我計較、純為天理的心。

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目標與追求,這樣心靈就能從眼前的事情中脫身出來,立於更深、站在更高去看待這件事情,也就不再有那麼多的計較了。

這樣就能做許多事而不為其所累。

這是怎樣一種心靈境界呢?

王陽明說:「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聖人的心就像明鏡,清清明明,任何事物來了都可以照見,等它們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跡。

莊子也曾說過一樣的話:「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心靈只有如此,才能在處理各種事務時悠遊自如,從容不迫,應變無窮。

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我們尤其需要這種「心如明鏡」的狀態,才能生活得更輕鬆快樂一點。

今天的人都追求快,古人則說:欲速則不達。

儘管我們想快,但心理急躁,就會失去冷靜、從容處理事情的能力,就會感到艱難和痛苦,就會以更糟的心情來對待生活,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其實我們的心靈本來有著驚人的能力和智慧,在沒有外物幹擾、寧靜平和的狀態下,能以更高的效率、更正確的方式來應對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如何才能擁有這種狀態呢?答案就是一個字:

白巖松說:「發呆,喝茶,看四季變化,都被認為是無用的事,都不做。那有用的事如何提升呢?大家有創意的時間嗎?一有空就掏出手機,時間立刻被填補,手機拿走了人們的無聊,也拿走了伴隨著無聊的偉大創意。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在喝茶發呆時想出來的,相反忙碌的時候沒有想出來。」

閒有兩種,一種是人閒心也閒,給自己一些時間,從繁忙中脫身出來;一種是人忙心不忙,這是需要靠人的閒去養,和在覺察克制中去修的。

無論哪種,其實對我們做事都更有利。

這也是莊子說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不要像一個美國社會學家所說的:中國人活得太累了,他們的人生只有兩個詞,成功和拼搏……

我很奇怪,他們連快樂都感受不到,卻想追求幸福。

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如果你覺得諸事不順,疲憊不堪,身體也越來越差,卻成績甚微,也許你該將眼光投向自己的內心,去檢索心內的陋習,跨越自己的心坎。

若能把心中之賊破掉,學業、家業、事業就會改觀,人生問題就能釜底抽薪地解決掉。

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作者:單非

相關焦點

  • 「百病不侵,逆轉命運」,王陽明心學4大驚人智慧.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縱觀王陽明的一生,歷經坎坷,遭遇的磨難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
  • 王陽明制勝法則:男人落魄想翻盤,做到「2不怕」,方能扭轉命運
    說到男人的落魄,老顧我就想到了王陽明,王陽明說過,修心可以扭轉命運。王陽明就是那個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人,即使到了人生的最低谷,他照樣可以自己主宰命運,然後進行自我救贖!王陽明的制勝法則就是「2不怕」!
  • 王陽明:心學四大驚人智慧:修好這顆心,百病自不侵
  • 王陽明:人的命運靠自己掌握!牢記3條「天規」,金錢自然就來
    人生的命運由什麼掌握?上帝?金錢?人脈?都不是,而是自己!我命由我不由天,要想讓命運大反轉,首先你得有足夠的頭腦,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不是能力,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和思維!王陽明命運坎坷,遭遇的磨難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一生三起三落,在不斷的遭人陷害中,還能最終活下來,並創造了王陽明心學,影響了全世界!王陽明將自己的命運牢牢抓到自己手中,認為,只要修心,就能百毒不侵!
  • 修心,可以改變命運,4個方法,助你修心
    人的命,並不是一開始定下,就改變不了的。只要人心堅定,再差的命也有迴旋的餘地,否則,即使再好的命,也可能隨著時光流逝,而慢慢式微,落得個令人唏噓不已的境地。放棄,是最容易的事情;不放棄,是最可貴的事情。如何讓自己守住最後一道防線,不輕言放棄?靠的是心,是意志力,是心理層面的韌性。
  • 心學四大驚人智慧:修好這顆心,百病自不侵,好運自來臨!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創立的「心學」體系,集立德、立言、立功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遍及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我們熟知的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 科學家驚人發現:百病不侵的秘密
    被別人冒犯,情緒也不容易走極端。他們能容人,能諒人,內心常常處於安寧的狀態。晉代著名養生家葛洪云:「常其寬泰自居,恬惔自守,則身安靜,災害不幹。」內心安寧的人,身體更少出現問題。因為情緒穩定,不會大起大落,所以氣血就不會停滯。他們敞開心扉,寬恕了別人,把憤怒、焦慮、恐懼都放出去,氣血自然通常無礙。
  • 王陽明:人生艱難處,便是修心時,強大的氣場都是在人生低谷煉成
    被貶龍場,那是王陽明人生最困頓和痛苦的時光,而最光明的「陽明心學」也恰恰是這一時間升華完成的。穿過暗夜,陽明先生藉由內心的那片燭光,洞見了生命的意義——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越是艱難時,越是修心時。
  • 王陽明:活在當下,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王陽明從小立志做聖賢,後來果然成為聖賢,則為此作出了最好的詮釋和證明。立志為什麼重要?因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時間精力和複雜的現實之下,才可能意志堅定、少走彎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標的可能性。02  我以落第動心為恥。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 大人會修心,孩子做事才走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小學高年級到高中的孩子們特別的厭學,其實不難找到原因,父母,老師的榜樣力量越來越淡漠,幾乎要消失了,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大人不懂得修心,只是明白功利之心,那麼修心有什麼作用呢?一修好自己這顆心可以扭轉命運古人不論什麼事情,隨時都在心上學習,等到心精明透徹了,字自然也就寫得好了。
  • 王陽明:不問天意,不猜人心
    1.不要問天意「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 ——張元幹古人依靠科舉出仕,但有人滿腹文章,白髮蒼蒼尚未中舉;也有人才疏學淺,年紀輕輕就能及第登科。每當目睹這些現象,我們總會感嘆天意難測、世事無常。
  • 《心命歌》的智慧:要想維繫好的命運,轉化壞的命運,關鍵在修心
    一個人和他自身的命運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人一生的生命軌跡受命運的制約和限制。同時人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創造和改變自己的生命軌跡,從而改變命運。那種認為人一生都受命運支配或者認為人生的命運根本不存在的想法都有失偏頗,是不正確的。
  • 王陽明:真正有福氣的人,會做到「2不管,3不問」,福氣自然到
    王陽明在成為心學大家之前,可謂是命運坎坷啊。36歲被宦官劉瑾陷害,在被打了八十大板之後幸運存活,奈何劉瑾再發力,王陽明被貶,即使在像龍場這樣的地方,簡直就是地獄,然而王陽明又挺了過來。在龍場這段時間,王陽明居然逐漸成為了一代心學大家。
  • 學習陽明心學就是兩件事:修心和事上磨練(其實也是一件事)
    @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學問,內部修心,外部做事,內外兼修。初學陽明心學,可以也分內外兩步:內部學習理論和方法,外部事上磨練。到了高級狀態時,知行合一就不分內外了。本文談一下總體的學習方法,不進入具體內容。
  • 王陽明:成大事者,牢記6字箴言
    王陽明給出了答案,他總結出了成大事者不得不知的6字箴言,即:行、勤、知、底、心、誠。但「知識改變命運」,人應當求知,這也是必然正確的。但正如莊子所言,求知也當有求知的正確方法。因此王陽明認為,求知當求真知,一定要摒棄淺薄的知識,更不能道聽途書、拾人牙慧。做人不光要求真知,還應當保持一份自知之明。
  • 修心,可以改變面相,改變命運!
    他說:「達到最高境界時,所有一切一眼忘穿,沒有絲毫誤差可以準確無誤的看清楚,可謂是一覽成誦,連一秒的時間都不需要,因為在看的瞬間已經進入到心底深處了。這是麻衣先生的話,我還有很多不足,現在似乎已修行至中途,所以還要繼續修行。」
  • 王陽明:認知的層級決定人生的品質
    億萬分之一的人站上了第70層,他們可以看清千年迷局,他們是可以改變時代發展的聖賢,他們是前知500年後知500年的聖人,比如王陽明、比如孔夫子。只有幾個極其特別的人站上了100層,登上了山頂,他們可以看透宇宙人生的大迷宮,他們可以改變人類命運,他們是像佛陀、老子、耶穌這樣的人類導師。
  • 王陽明: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原因有3點,根本是智慧不夠
    現在中國人貌似總是不開心,學生抱怨作業多,白領抱怨工作累,家庭婦女抱怨家務多,男人抱怨錢難掙,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而關於不開心的原因,老顧認為王陽明是最早剖析這個問題的人。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早就被鬱悶死了。但王陽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 王陽明: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靜坐是一種代代相傳的修心方法
    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慾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傳習錄》王陽明先生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習靜坐不得而知,根據《年譜》知道他17歲的時候結婚當天跟鐵柱宮的老道士學習導引術靜坐了一個晚上,後來又在陽明洞修習導引術和靜坐。所以,在他的一生當中,他是有靜坐的習慣的。
  • 李向金:《陽明心學》重在修心,那到底該怎麼修心呢?
    文章發布後,很多讀者點評互動,給出了很多有益的反饋,也提出了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何修心」這個環節上,所以我想續寫一篇,還是以交換思想為目的,不做觀點之爭。藉此感謝給予積極反饋的讀者朋友。因為心學裡的「心」,和我們經常談到的不一樣,但也不是一點關係都沒有。雖然知道心學裡的「心」不是指「心臟」,但具體指的是什麼,未必說得清。如果弄不清,就讀不懂《陽明心學》,當然也不知道如何修心了。孟子說:「心之官則思」。心的功能是思考。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