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金:《陽明心學》重在修心,那到底該怎麼修心呢?

2020-12-25 悠悠讀史

我寫過一篇關於陽明心學的,學習心得文章,題目是《李向金:10年陽明心學,我都學到了什麼》。

文章發布後,很多讀者點評互動,給出了很多有益的反饋,也提出了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何修心」這個環節上,所以我想續寫一篇,還是以交換思想為目的,不做觀點之爭。藉此感謝給予積極反饋的讀者朋友。

本篇的核心內容是「如何修心」,主要是關於「怎麼做的」,當然道理也要讓人家明白,所以,先說「心是什麼」,再說「心如何運作」,最後給出做法。

因為涉及的內容比較隱晦,我儘量通俗些,希望大家都能看懂。

|01心是什麼

為什麼要說「心是什麼」這個問題呢?因為心學裡的「心」,和我們經常談到的不一樣,但也不是一點關係都沒有。雖然知道心學裡的「心」不是指「心臟」,但具體指的是什麼,未必說得清。如果弄不清,就讀不懂《陽明心學》,當然也不知道如何修心了。

孟子說:「心之官則思」。心的功能是思考。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為了讓弟子更明白,王陽明這樣解釋:「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汝心之視發竅於目。汝心之聽發竅於耳。汝心之言發竅於囗。汝心之動發竅於四肢。」

王陽明認為,心不是指那一團血肉。如果心是那一團血肉,死人的那團血肉還在,為什麼不能看見、聽見、能動作呢?所以說,「心」不是指推動血液循環的心臟器官,而是那個能讓你能說、能聽、能看、能動的東西。

把孟子和王陽明的說法綜合起來,我們身體裡邊那個能思考,控制著眼、耳、鼻、舌、身、意的東西就是心。

上述說法,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此時我如果問,請直接告訴我,軀體裡面那個神奇「東西」到底是什麼?相信很多人就無法說清了。

我的答案是:元神和識神合起來就是心。元神是心的光明狀態,識神是心的蒙蔽狀態。

元神:父精母血結成胚胎時,進入的那個先天自性就是元神。

識神:後天發育形成的,具有分辨功能和控制身體功能的意識體就是識神。

陽明心學4句教中,「無善無噁心之體」指的就是元神;「有善有惡意之動」指的就是識神。

|02心如何作用

元神:元神來自寂靜的無極界,是從源頭主體中分離出來的,具有主體的所有特性和能力,元神的任何感覺,主體都能感覺到。因為來自於無極界,所以元神喜歡清靜。元神從主體分離出來,可以感受宇宙空間中豐富的物質特性及其變化,這可以使得主體也獲得同樣的體驗,這就是元神從主體分離出來,存在於世間的根本意義。

元神要在宇宙中活動,就必須居住在人體中,因為人體可以鎖住元神的威力,可以避免元神對宇宙空間秩序造成破壞。另外,因為元神本質上是絕對寂靜的,所以住在人體中才能安神。

識神:識神是由大腦機能,以及大腦儲存的信息決定的,不同的大腦機能,不同的信息儲存,所孕育出來的識神也會不同。當人的大腦機能受損時,識神就會隨之受到損害;當人腦儲存的信息發生變化時,識神同樣會發生變化。當人的生命終結時,大腦機能喪失,人的識神也同時毀滅。

元神和識神的關係:元神隨胎兒來到世間,通過大腦中儲存的知識和信息,作出判斷。在識神沒有形成前,元神控制大腦。由於此時知識和信息太少,所以會表現出思想單純、行為幼稚。大腦在積累知識和信息時,產生了識神。識神會逐漸奪取大腦的控制權。當識神控制大腦時,「人慾」就會滋生,嚴重時識神會喪失理性。通生命修煉,可以讓元神重新獲得控制權,這就是自古以來人類進行生命修煉的根本原因。

|03從身體修起

陽明先生認為:修心,就是去人慾、存天理。其實也就是去識神,見元神。

那如何去識神,見元神呢?

因為身體是元神和識神的棲息之所,所以修心要從身體開始。根據現代人的工作生活特點,我把修心分3個層次:

第一層,築基礎。就是把身體調理好,使得器官功能正常,氣血充足,經絡通暢。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把受損的地方補好,這好比修補漏洞,不讓能量漏出去,要讓能量在體內匯聚起來,下一階段這些能量會派上重要用場,去衝開那些不通暢的穴位。具體的修行方法有很多,比如站樁、打坐、太極、瑜伽、禱告、儒步等等,不拘一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歡,只要有效果就好。

第二層,通中脈。運用體內匯聚的能量,依次衝開各大穴位、經絡的過程,最終的目的是使得從會陰穴到百會穴這條中脈暢通。中脈通了以後,就會給元神提供能量,元神獲得足夠的能量之後,就會激活,識神就會逐漸隱退,元神就會逐漸顯現了。

第三層,出元神。中脈暢通以後,繼續修煉,使得中脈變得越來越粗,比身體還粗,最後突破身體與外場融合。修煉者就會進入無極界那樣的寂靜,這是元神最習慣的環境,元神就會顯現。最初很小,能量比較弱,隨著修煉的深入,元神越來越強大,最後可以從身體出遊。出遊的元神不受任何阻礙,可以瞬間遊歷領略宇宙空間,然後把獲得的信息帶回來,讓修煉者不學自知,良知呈現,達到「此心光明」的境界。

通過這3個層次的修煉,元神重新成為身體的主人,修煉者就真正「悟道」了。

屠格涅夫說:「有些人總在希冀著什麼、追求著什麼、幻想著什麼,但往往他們並不真正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些什麼。」

推動人類進步的,永遠是那些「關鍵少數」,讓一部分人先「修」起來!

如果你想了解王陽明的心學,首先我向你推薦一本傳世著作——《王陽明心學》,書中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理論的重要書籍。所以要了解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就必須了解王陽明的核心價值——一切事物的根源全部是從心中而來,也就是心學的緣起。

相關焦點

  • 學習陽明心學就是兩件事:修心和事上磨練(其實也是一件事)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學問,內部修心,外部做事,內外兼修。初學陽明心學,可以也分內外兩步:內部學習理論和方法,外部事上磨練。學習陽明心學知識首先得知道王陽明這個人,了解整個陽明心學的知識體系,在知識層面徹底理解和消化,然後才能談得上應用。如果把陽明心學比喻成一棵葡萄樹,那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就是它的3個主藤蔓。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
  • 陽明心學是企業管理的終極答案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哲學,當然也適用於企業管理的實踐,不但可以使企業管理更上一層樓,更重要的是還決定著企業經營的成敗。可以說,陽明心學是企業管理的終極答案。
  • | 陽明心學課堂
    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陽明心學課堂的精髓在哪裡?如何在這100天,真正地突破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內,怎麼感召更多的同學參加學習?陽明心學課堂與每日28分鐘課程有什麼區別?那麼,什麼叫以更高層面的心為心呢?第一,我們給自己定定位,我是一個志存高遠的人嗎?如果還不到,我是腳踏實地的人嗎?如果在腳踏實地上還有所欠缺的話,那就可能是士人的中品和下品。第二,確定了自己是在士人層面,那以更高層面之心為心,就是以德才兼備、志存高遠的能人之心為心。
  • 2020梅園經典閱讀——陽明心學講座
    2020年9月10日,第36個教師節,梅園公益閱讀協會舉辦陽明學說系列講座。由項瑞英老師主講程榜眼與明師王陽明的之間的故事。狀元羅洪先,榜眼程文德、探花楊名三人都是王陽明的學生,可見王陽明影響之大。清末改革,救亡圖存,林則徐、曾國藩、梁啓超、陳獨秀、嚴復、胡適,這些在風口浪尖上的改革者也無一不是陽明心學的信徒。
  • 學陽明心學
    最近一直在研究陽明心學,說起王陽明,其實這個人我很多年以前就知道,拿今天的話來說那就是這個人名氣很大,被稱為明朝一哥。那咱來說說為啥說他的名氣很大:之前我就看過酈波老師的《曾國藩家訓》,但是對比一下關於王陽明的講習,感覺陽明心學對酈波老師的影響更為深遠一些,或者換句話說:酈波老師就是陽明心學的忠實支持者,也是對陽明心學有足夠心得體會的實踐者。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18講:修心方法之求放心A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18講:修心方法之求放心A求放心怎麼做?從實踐操作的角度來講,最簡單的方法是「靜坐思心」。我以前說過,每天給自己留20分鐘時間,把心收回來,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事情。咱們說:別光知道低頭拉車,你也得知道抬頭看路。
  • 陽明後學與陽明心學的變異
    不少對初學心學的愛好者都有這樣這樣問題:為何陽明心學沒有取代程朱理學?有的愛好者還簡單地認為心學倡導人性解放、不利於統治者等。事實是怎樣呢?筆者帶大家了解一下陽明後學。這使學派大盛,也合乎王陽明心學「愚夫愚婦可學」的觀點,又為陽明心學的流弊打下基礎。王艮說:「聖人之道,無異於百姓日用;凡有異者,皆謂之異端。」在他看來,因為百姓日用已經是聖人之道,所以沒有刻意去做功夫的必要。泰州學派的傳人,如羅汝芳、周汝登等,都是崇尚虛無、沉迷禪學道術的,直至學派背離儒家「尊德性而道問學」之宗旨。
  • 陽明心學的文化源頭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性本善,要相,並貫徹自己內心本初想法。陽明心學的思想高度以及對生活的實用性深受後人所尊崇,其中不乏曾國藩這樣的清末名臣。任何一種思想體系都是先傳承再創新的,那陽明心學是傳承自哪裡呢?孟子
  • 陽明心學答讀者問:頻繁跳槽陷入迷茫,該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
    陽明先生在世,他會這樣回答:朋友,你可知道你這個問題,剛好戳中我的痛處。從你的口氣看,你應該還沒結婚,不然你肯定不敢任性地換工作,除非你是某二代。我猜你26歲左右,不知道對不對。我26歲的時候在做什麼呢?
  •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四句教
    今天繼續學習度陰山解讀陽明心學。整理筆記雖然不是太好玩,但裡面的故事蠻有意思的!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王陽明奉命到廣西去討伐思恩、田州的叛亂。出徵前,有兩個弟子,一個叫錢德洪,一個叫王汝中,討論他的四句教。四句教是什麼呢?
  • 陽明心學互動問答
    問題一、中國傳統文化或者說良知文化和西方文化怎麼融合?問題二、我們在學習致良知這個階段是不是要心無旁騖、專心致志,不考慮其他的文化?白立新答:人有南北,人心沒有南北;文化有東西,人心沒有東西。文化的本質是什麼?不就是那顆心嘛。所以當你回到那顆心的時候,哪裡還有那麼多的差別?今天我們學習陽明心學,這是儒家文化。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許先生強調,平和縣既是陽明先生率兵平寇立功的第一站,也是其偉大思想的傳播地,更是王陽明因地名縣的實踐地。平和縣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亂到治,與陽明先生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充分彰顯了其「知行合一」學說的民族精神。認為本次首屆海峽兩岸陽明心學峰會,「開兩岸共同研究、弘揚陽明心學的先河,對增強兩岸文化自信、促進國家統一,庇佑兩岸民眾同享中華振興的福祉,具有特殊的意義」。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構築了陽明心學的基石是什麼呢?那就是王陽明概括的四句話,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後來人們稱之為陽明心學「四句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我們就陽明心學四句教深入解讀:1.
  • 陽明先生六句話,道破心學最高境界
    王陽明的「心學」更流傳到東亞,成為日本民治維新的重要推手,引領日本迅速崛起,讓蔣介石長嘆:「中日的差距,就在一個王陽明」。和大家一起分享六句話,走近陽明先生的內心。一、「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神馬都是浮雲。
  • 陽明心學不是唯心主義
    中學課本裡把陽明心學歸入了唯心主義哲學範疇,而我們的「顯學」是唯物辯證法,是唯物主義哲學,這就導致了很長時間陽明心學的不入流。回溯到陽明心學誕生的年代,當時的「顯學」是朱熹主導的封建儒學,陽明心學同樣處在不入流的社會地位。今天,要把陽明心學和唯心主義之間的等號拿掉,按照新時代與時俱進的發展觀來提升對陽明心學的認識。
  • 岡田武彥的陽明心學
    譚宇宏(媒體人)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是暢銷書作者、國際儒學泰鬥岡田武彥先生的成名作及代表作,被公認為日本研究陽明心學的扛鼎之作,著名漢學家狄百瑞曾鄭重地將它置於案頭隨時翻閱,哲學大師陳榮捷、著名哲學家唐君毅等學術界泰鬥們對它曾予以高度評價。
  • 許嘉璐:陽明心學的落地與升華
    陽明心學,作為治世、致用之學,在中國、在東亞曾經被冷落了相當長時間。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所幸的是自己文化的血脈未絕,堅守傳統美德的城鄉人民所在多有,況且領導中國走向富強的中國共產黨具有引導全國各族人民恢復並增強文化自信、自覺的力量,於是王陽明又顯現了他那偉岸的身影,東亞上空又傳出了振聾發聵的聲音。
  • 陽明心學:新時代的燈塔!
    曾經看過先哲王陽明先生的一生傳奇經歷,備受鼓舞,心裡總想著用「陽明心學」來指引我前行。生活每有失意之時,便會想起陽明先生的傳奇人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是他一生踐行的最高人生智慧!然而,平凡如我等,又怎樣才能破冰這人生的困頓呢?隨波逐流吧,感覺太委屈,特立獨行吧,恐怕與生活漸行漸遠!也許這正是每個人在一生當中或多或少都會有的「圍城情結」,這是一種迷茫與困頓,這也是進取與退卻的膠著!陽明先生於去世前曾言:「此生光明,夫復何求!」
  • 【陽明王道】心學初級班開始招生啦(2天1晚小班課)
    讓他們改變的【陽明心學】,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 陽明心學由明代大儒王陽明創立,上承堯舜心法、孔孟之道、宋明理學,集儒釋道大成。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被後世讚譽的兩個聖人之一,與孔夫子並列,被稱為千古一萬人,得「真三不朽」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