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經典金句】裡的這些句子,是兩千多年以來,我們中華民族最優秀的那些人們反覆讀過的;是兩千多年以來,我們的列祖列宗們反覆讀過的。何為「道」?前人反覆走過的路,就是道。所謂不離道,沿著道走,就是這個意思。
【經典金句·禮記系列315】: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出處】:《禮記・曲禮下》
【案語】:本條經典金句的意思是:求醫問藥時。要慎重,並給出了一個慎重選擇的方法,《禮記正義》曰:凡人病疾,蓋以筋血不調,故服藥以治之。其藥不慎於物,必無其徵,故宜戒之,擇其父子相承至三世也。是慎物調齊也。又說云:「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又雲夫子《脈訣》。若不習此三世之書,不得服食其藥。
關於「三世醫學」有兩種理解,第一種理解是祖孫三代相承行醫。這個傳世醫家裡的後代行醫者,不僅對藥熟悉,對人生病的理解認識也是透徹的。除此之外,這樣的傳世醫家,後代對前人的恭敬會表現在醫德上,這樣的醫家受人尊敬。江湖上冒充祖傳醫術的騙子也很多,要注意甄別防範。
「三世醫學」的第二種理解是,從「伏羲制九針」到《黃帝針灸》,從「神農嘗百草」到《神農本草》,從「黃帝歧伯論經脈」到《素女脈訣》,為「三世醫學」的內容。所謂「三世」就是指伏羲、神農、黃帝三個古代氏族的代稱,實際上是代表上古時代醫學萌芽時期的醫療水平。《神農本草》是最早的藥物學;《素女脈訣》是最早的診斷學,《黃帝針灸》是最早的針灸學。這是最早的醫學記載和傳說。「三世醫學」是由經驗的不斷累積,並逐漸上升而為理論,分別總結、整理而成的典籍。「三世醫學」的記載,說明了在遠古時期、醫學已由實踐逐步上升為理論的萌芽階段。
「三世醫學」為古代醫者之必修,為中醫學理論的形成和各家學說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從《黃帝內經》開始,針灸就一直流傳,從古至今,生生不息。針灸之術流傳至今,黃帝是針灸鼻祖。《靈樞經脈篇》中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明代李時珍著有《本草綱目》,在李時珍之前,醫家使用的是《神農本草經》,故《禮記》中言《神農本草》。《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古人對藥物的系統整理與闡述。其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所謂君臣佐使,本為社會中的不同階層成員,有不同的職能與等級,藥物學將其借用來說明藥物在配伍中的不同角色,如上品藥為君藥,中品藥為臣藥,而下品藥為佐使藥。在組方時,應該充分考慮藥物的特性。方中既要有君藥、臣藥,還要有起協助作用的佐使之藥。其比例可按照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的原則來處理。在藥物配伍中,兩味或兩味以上的藥物用在一個方劑中,相互之間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有的藥物共同使用能發揮更大的功效,有的兩藥相遇一方會減小另一方的藥性;有的藥可以制約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有的兩種藥品本身均無毒,但如果兩藥相遇則會產生很大的毒性,不能同用等。《神農本草經》中共總結了七種關係,包括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等,認為對此「七情」要「合和視之」,這便是「七情和合」的配伍原則。由此可以看到《神農本草經》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
《素女脈訣》今已亡佚。
臘月廿九•過年啦
苑老師國學課堂
《經典金句:2019年號》第五周
連結:【經典金句:2019年號第五周】
中國文化書院王守常院長題字
編者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現任中國文化書院秘書長,中華孔子學會國學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什剎海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