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還不錯要拉到文末點【在看】哦!
每一次【分享】,每一條【留言】,都是您對我的鼓勵!【星標】語文微講堂,就不會再走丟啦!
富貴不能淫
一.文學常識。
1.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2.《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主要記錄孟子、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關於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方面問題的論爭。文章說理透徹,氣勢磅礴,語言流暢,且富於感情色彩。
3.孟子師承子思,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4.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二.課文知識過關梳理
㈠課下注釋
①[景春]與孟子同時代的人,縱橫家。
②[公孫衍(yǎn)]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曾在秦國為相,又曾佩五國相印。
③[張儀]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王時為相,遊說六國連橫以服從秦國。
④[誠]真實,確實。
⑤[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
⑥[天下熄]指戰爭停息,天下太平。
⑦[焉]怎麼,哪裡。
⑧[丈夫之冠(guàn)]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冠,行冠禮。
⑨[父命之]父親給以訓導。命,教導、訓誨。
⑩[戒]告誡。下文的「戒」是謹慎的意思。
⑪[女家]這裡指夫家。女,同「汝」,你。
⑫[夫子]這裡指丈夫。
⑬[正]準則,標準。
⑭[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這裡的「廣居」「正位」「大道」分別喻指「仁」「禮」「義」。
⑮[與民由之]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
⑯[獨行其道]獨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⑰[淫]惑亂,迷惑。這裡是使動用法。
⑱[移]改變,動搖。這裡是使動用法。
⑲[屈]屈服。這裡是使動用法。
㈡字音
①公孫衍(yǎn);②丈夫之冠(guàn)。
㈢翻譯
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譯】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氣、作為的男子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
2.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譯】這哪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以訓導。
3.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
【譯】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以訓導,送她到門口。
4.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譯】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的意願!」
5.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譯】把順從作為準則,這是婦女之道。
6.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譯】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
7.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譯】能夠實現自己的志向時,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夠實現自己的志向時,就獨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
三.表格思維導圖
【內容理解】
㈠主題思想
【答案】通過批駁景春的觀點,具體闡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什麼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禮義,不失節操。
㈡理解性默寫
⑴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⑵大丈夫的處世態度: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⑶大丈夫的操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⑷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話與這句話的意思相近?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㈢課後題
孟子為什麼認為公孫衍、張儀不配稱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設計意圖]熟悉課文內容,把握基本觀點。
[參考答案]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既沒有獨立的人格,也沒有獨立的判斷善惡、是非、曲直的標準,他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這樣的人當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來,大丈夫要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無論得志與否,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更不能為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因素所迷亂、動搖、屈服。
㈣重要問題探究
1.分析孟子是如何運用類比手法批駁景春的錯誤觀點的?
【答案】孟子用「妾婦之道」類比「公孫衍、張儀之道」,指出公孫衍、張儀的本質:他們只不過是順從君王的意志,就像當時出嫁的女子完全順從丈夫的意志一樣。他們沒有獨立的人格,也沒有獨立的判斷善惡、是非、曲直的標準,他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這樣的人不能稱之為大丈夫。
2.景春認定公孫衍與張儀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麼?
【答案】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位高權重,能夠左右諸侯,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令人望而生畏。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麼?
【答案】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沒有獨立的人格,也沒有獨立的判斷善惡、是非、曲直的標準,他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不過像婦人把順從當作準則,不問是非,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主上的意思往上爬,談不上是大丈夫。
4.在孟子的心目中,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答案】真正的大丈夫堅守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無論得志與否,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更不能被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因素所迷亂、動搖、屈服。
5.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與「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①「妾婦之道」是無原則的絕對服從的作風(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張儀等人,無原則的順從主上的意思和這個一樣;
②「大丈夫之道」堅守仁德,禮法,做事合乎道義;無論得志與否,都不放棄自己的原則;更不能被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因素所迷亂、動搖、屈服。
㈠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夫〖 〗環而攻之;
2.米粟〖 〗;
3.域〖 〗民不以封疆〖 〗之界;
4.親戚〖 〗畔〖 〗之;
5.公孫衍〖 〗;
6.諸侯〖 〗;
7.天下熄〖 〗;
8.往之女〖 〗家;
9.不能淫〖 〗。
【答案】1.fú;2.sù;3.yù jiāng;4.qi pàn;5.yǎn;6.hóu;7.xī;8.rǔ;9.yín.
㈡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貧賤敷衍熄滅畢恭畢敬
B.威武淫漫屈服獨行其道
C.王候恐懼焉得怒髮衝冠
D.違背安居侍妾矢志不餘
【答案】A。
㈢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3.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4.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5.此之謂大丈夫。
【答案】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3.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4.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5.此之謂/大丈夫。
㈣文學常識填空。
孟子名__________,戰國時期__________家,是繼孔子以後__________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稱為「__________」,與孔子合稱「__________」。
【答案】軻;思想;儒家;亞聖;孔孟。
㈤基礎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的意思。
⑴環而攻之而不勝環:___________
⑵池非不深也池:___________
⑶兵革非不堅利也兵革:___________
⑷委而去之委:___________
⑸故君子有不戰有:___________
⑹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豈:___________誠:___________
⑺安居而天下熄熄:___________
⑻是焉得為大丈夫乎是:___________焉:___________
⑼父命之命:___________
⑽必敬必戒戒:___________
⑾居天下之廣居居:___________居:___________
⑿得志,與民由之得: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
⒀貧賤不能移移:___________
【答案】⑴圍;⑵護城河;⑶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皮革製成的甲、胄、盾之類;⑷放棄;⑸或者;⑹難道。真正,確實。⑺停息;⑻這;怎麼,哪裡;⑼教導、訓誨;⑽謹慎;⑾居住;住宅;⑿實現;遵從;⒀改變,動搖。這裡是使動用法。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⑴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⑵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畔;叛;背叛。⑵女;汝;你。
3.把下列句子翻譯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案】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依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⑶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答案】(他們)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都會平安無事。
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答案】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這樣的人才叫作大丈夫。
㈥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
【答案】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過充分的論證得出什麼結論?請你為這個結論再舉出一個事實論據。
【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商紂王荒淫無道,最終眾叛親離,國家滅亡;周武王施行仁政,順應民意,滅商興周。
3.《富貴不能淫》中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麼不同?
【答案】「妾婦之道」表現為順從,其本質是在權力面前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只是順從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質是對內心的仁、義、禮的堅守。
4.《富貴不能淫》中孟子提出的可以稱作「大丈夫」的三個條件,順序能否顛倒?為什麼?
【答案】不能。「居天下之廣居」三句是大丈夫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是核心,是基礎,所以必須放在最前面。接下來分「得志」「不得志」兩種情況討論,是對根本原則的補充。「富貴」「貧賤」「威武」是三種特定情況,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更進一步補充,因此應置於最後。
㈦根據提示,用課文中的原句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闡述作戰三要素關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認為君子戰必勝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____。
4.《富貴不能淫》中與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
【答案】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3.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4.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㈧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回答問題
齊大飢①,黔敖②為食於路,以待餓者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履③,貿貿然④而來。黔敖左奉⑤食,右執飲,曰:「嗟⑥,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⑦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注釋】①飢:饑荒。②黔敖:齊國富商。③蒙袂輯履:用袖子遮著臉,趿拉著鞋。④貿貿然:眼睛昏花無神的樣子。⑤奉:捧著。⑥嗟:嘆詞,表示呼喚。⑦唯:因為。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⑴黔敖為食於路
⑵以待餓者食之
⑶以至於斯也
⑷可去
【答案】⑴做成食物;⑵吃;⑶這樣。⑷離開。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⑵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答案】⑴我就是因為不吃侮辱性施捨的東西,才到了這樣的地步;⑵他吆喝你來吃,你可以離開;他道歉了,你就可以吃了。
3.文中的餓者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具體語句具體簡要分析。
【答案】餓者是一個有骨氣(或:清高)的人。他雖然「蒙袂輯屨,貿貿然」,但是聽到「嗟!來食」時,卻「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4.餓者的行為證明了《富貴不能淫》中的哪句話?你是事贊同這位餓者的做法?請簡要說說理由。
【答案】貧賤不能移。贊同或不贊同均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譯文】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無力地拖著腳步,莽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吃食,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揚眉抬眼看著他,說:「我就是不接受那種帶有侮辱性的施捨,才落地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終於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該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則可以去吃。」
後臺回復「語文乾貨」收看更多內容
親愛的讀者朋友,近期公眾號改變了推送規則,文章的更新不再按照推送時間排序,如果您不想錯過"語文微講堂」每天推送的好文章和好資源,如果您不想與我們失聯的話,請這樣操作:
1.設為星標。點擊公眾號名稱「語文微講堂」,再點右上角的「...」,點「設為星標」🌟2.在閱讀後點「在看」。愛你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