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思想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2021-02-13 自在樂讀

孟子提出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具有民本主義色彩,對中國後世的思想家有極大的影響。

(孟子對梁惠王問)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孟子·離婁上》)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孟子·盡心下》)


名家解析:南懷瑾在《孟子與盡心篇》解讀寫道: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討論這段之前,我們先清理一下幾個概念。

上古發洪水,共工氏的兒子句龍,讓人民住到高地和土丘上,每丘住二十幾戶人家,這是最早的社。後來句龍被奉為土神,也叫做社神,也叫做后土。稷呢,有不同的傳說,但都是指主管農業的人被奉為農神,也叫五穀神,也叫后稷。因此,上古以農業安身的農耕文化中,社是社,稷是稷。

社稷的概念,是從夏朝家天下以後才有的。一個宗姓家族聚居在一起,慢慢發展,從小的社變成大的社。那麼,一個宗族有族人,有土地,以農業為主,共同祭天、祭地、祭祖、祭神,就形成了宗廟社稷。因為宗族社會是以家天下為基礎,宗法社稷是連在一起的,所以社稷引申為江山天下,引申為國家,也是從夏朝家天下開始的。上古堯舜禹三代是公天下,還沒有社稷的概念。

一個朝代有一個朝代的社稷。譬如,唐朝是唐朝的社稷,唐朝皇帝姓李,由他李家做主。宋朝是宋朝的社稷,皇帝姓趙,趙家做主。朝代更替,但各家的宗社還是自己家的,只是由不同的宗社為社稷的代表,誰上臺成為天子,代表國家,就以誰家的社稷為主。中華民國推翻清廷之後,有沒有社稷呢?有,國民黨建立的忠烈祠相當於社稷。所以說,人民、社稷、諸侯天子,都是不同的概念。

中國這方面的文化,大家很少搞清楚。譬如封建是什麼?封建是分封諸侯建立各自的諸侯國,人民擁戴各個諸侯的政權,所有諸侯的中心共主叫做天子。天子代表國家,分封那些有功勞的為諸侯,到各自的地方去自治,文化精神歸到中央,這個叫封建。諸侯有諸侯的社稷壇,天子的社稷壇則代表全國;天子是代表諸侯共主的文化精神;而諸侯有諸侯的政權範圍,天子有天子的政權範圍。所以,諸侯、天子、社稷、政權,不能混同在一起。

大家先要把這些內涵搞清楚,再來繼續研究孟子的這段內容。

大家都知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是孟子所提的一個政治哲學上的大原則。

在孫中山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清朝君主制度,倡建民主政體的時候,一般的政論和宣傳文字,經常引用孟子這幾句話,指稱我國古代固有的政治思想,就是民主的。這種說法,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其實孟子這幾句話,是中國固有的文化思想,如果一定以西方的民主文化來比擬,說這就是民主,我覺得大有商榷之處。孟子說的「民為貴」,並不是「民為主」,所以應該說,這不是西方的民主,因為它在精神和形態上,都與西方的民主不同。西方的民主思想是包含在「民為貴」的原則裡,但不能因此就說「民為貴」等同於西方的民主思想。實際上,孟子這一政治哲學思想,是以民主為基礎,而以君主制度,為實施民主精神的政治機構。所以也可以說是一種民本制度,我們只要看孟子在後面所作的解釋,就很清楚了。

國家政府的建立,是屬於全國國民的;民權的執行,是屬於中央政府的。至於中央政府的制度,是帝王,是總統,或其他的名稱,則無嚴格的限制。但必須「得乎丘民」,要獲得全國國民內心以及行為上的擁護。

所以,我們翻開七八十年前鼓吹革命的文章來看,有些人對孟子這幾句話,所作的任意解釋,產生了很大的流弊。在將來,也許不出一百年,中國的文化史、政治史上,對於有關這方面的文化思想,一定會有所爭論的。

孟子的這一政治哲學原則,有三個層次,剛才簡要提出,現在繼續研究:第一,「民為貴」。「貴」的意義,在這裡是「重要」,人民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好比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孟子在後面有所解釋。孫中山先生所主張的三民主義思想,便和這個原則,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第二,「社稷次之」。「社稷」是什麼呢?這是一個抽象的名詞,是國家的象徵。上古堯舜禹是公天下,從夏商周的家天下起,中國古代政治就是君主制度,君權至高。但是在帝王之上,還有一個精神的制約,可以叫做天,也可以叫做道,可以叫做神,也可以叫做祖宗,是宗法社會的中心精神。而所有這些,統稱之為「社稷」。這一個抽象的名詞,也有實物作為表徵,在北京則有社稷壇,人們對這個壇非常重視崇敬,連皇帝都要來跪拜,它代表了國家。

像現在外國的元首來訪問臺灣,就要到圓山忠烈祠獻花敬禮,忠烈祠則代替了過去帝制時代的社稷壇與帝王的宗廟。在帝王時代,外國的元首或使臣來訪,除了晉謁國家的元首外,還要拜宗廟,因為是家天下。例如宋朝的皇帝姓趙,那麼宋朝的宗廟,則供奉著趙家已故的祖先。社稷則同樣是象徵性的。換句話,社稷的觀念是宗法社會精神的民族主義,代表國家的觀念,一個國家之所以成立,有三個條件:人民、土地、政權。政權是虛構的,靠前兩個捧起來的。

再如我們旅居國外,看到自己的國旗,就有無限的崇敬和情感,因為國旗代表了自己的祖國,也代替了古代社稷的精神。但這也只是勉強地比擬,因為很難用現代事物或名稱,來作完全符合社稷的解釋。假如說「社稷即國家」,也不符合社稷的原意,因為國家也不能「次之」。抗戰時期,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陪都重慶,設有精神堡壘,就有相似的含義,但勝利後,又無形中廢除了,且從未訂為制度。所以實在沒有一個現代名詞,可以來解釋社稷的準確含義。

第三,「君為輕」。這裡要特別注意這個「君」字,並不一定代表中央政府的天子或帝王。在中國文化的古意中,「君」就是「長老」,年高德劭可以領導群倫的人,則稱「君」。在帝王制度中,帝王為大家長,自然也稱「君」。例如稱自己的父親為「家君」,等於現在的「家長」、「戶長」等,稱已去世的父親則為「先君」。

大家一定讀過王勃作的《滕王閣序》,其中有兩句「家君作宰,路出名區」,是說我的父親在某地做縣長,我去看他老人家,路過你們這個著名的地方。

王勃寫這篇序時,只有二十幾歲。原來並不打算去南昌的,不料路上遇風,航行不便,才將船改泊南昌避風。靠岸以後,看到江邊新蓋的一座樓閣,嵯峨瑰麗,非常漂亮,就信步前往參觀。進去以後,發現江西的都督,正在大宴賓客。原來這座樓閣,正是這位都督所蓋,剛好這天落成,命名為滕王閣,所以大宴賓客,並且準備要他的乘龍快婿,席上作序,以便在文武僚屬的面前,出出鋒頭,露一手文才。

王勃在裡面看到滿閣冠帶,都是各地衙門的首長;他出身世家,當然也滿不在乎,看到一個空位就坐下來,卻不料一下就坐在那位都督女婿的席位上。當主人與他的女婿來到時,就有人告訴王勃,坐這個位置的人,是要即席寫序的,本意是希望他知難而退。可是王勃說,寫序就寫序,這有什麼難處。於是提起筆來,就「南昌故郡,洪都新府……」一篇《滕王閣序》,一揮而就。在座的文武百僚,讀了這篇序後,無不贊好。這位都督見王勃年紀輕輕,居然一下子寫出這樣好的文章來,心裡也不禁佩服,知道自己的女婿,絕不可能作得更好。而王勃也由此一舉成名。

且不去管王勃的文章好壞,我們隨意舉出這一篇大家都知道的文章中「家君作宰,路出名區」兩句話來,說明「君」字的意義。

至於孟子這裡所說「君為輕」的「君」,是指各國的諸侯。因為春秋戰國時,各國諸侯也稱「國君」、「君主」,為一國之君。只是那時的「國」,在政治體制上,還是中央政府天子的臣,是由天子冊封的,仍受天子的管束監督,相近於現代我國的省或美國的州。

相關焦點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孟子提出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具有民本主義色彩,對中國後世的思想家有極大的影響。 (孟子對梁惠王問)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 在強調君權的社會中,孟子為什麼主張"民貴君輕"?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孟子從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認為人民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國家和君主的地位次於人民,君主不應該凌駕在民眾的利益之上,維護人民的利益是政權興衰的關鍵。    孟子周遊列國,宣傳"民貴君輕"的思想。在一次和梁惠王的談話中他說,讓人民發展農業生產,豐衣足食,設立學校,讓民眾都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民風淳樸,才能夠更好地治理國家。
  • 孟子講讀——政治思想:「民貴君輕」新論
    』」這就是著名的「民貴君輕」思想,許多思想史家予以高度的評價。「民貴君輕」思想有兩大來源。一是堯以下的史實和戰國時期的種種政治現實。這些事實,已經足以提煉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二是孟子之前儒家的民本思想。儒家向來重民,僅《春秋》及其三傳中,民本思想就極為豐富。民本思想不難升華為「民貴君輕」。如果把這二者結合起來考察,我們就可以知道,「民貴君輕」思想在當時出現,乃是歷史的必然。
  • 真實的孟子,回應「君君臣臣」的思想升華
    孟子作為繼孔子以來儒學最偉大的繼承者,被人尊稱「亞聖」,儒學的集大成者,如果將儒學成就劃分檔次,孟子可能是最接近孔子的那一個,或者說,如果孟子生於孔子前,其地位高低尚未可知。孟子的「君臣」思想孟子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上更進一步,更加詳細地解讀以及升華了這一思想。在《論語》中顏淵篇提到,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 傳統文化進校園之孟子之民本思想
    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貴君輕。民貴君輕是傳統社會最美麗的政治花朵,是傳統社會關於君王與民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關係最清醒的認識,這表明孟子是傳統社會最先進的政治思想家。孟子首次在價值判斷上把民眾放在社稷和君王的前面,既是其性善論的必然結果,又是其政治學說的重要基礎。
  • 《微觀國學》:孟子的快樂之道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吧。孟子有今天的成就跟她母親的明智也很有關係的。其代表作《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和他的弟子們共同編寫完成。
  • 孟子原文、注釋、譯文及音頻:四、離婁章句上-17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kē),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
  • 孟子相對於孔子來說的教育方面的貢獻
    孟子: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 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 這所「學校」對於孟子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面對頻繁、破壞力又很大的戰爭,孟子認真分析戰爭的勝負問題。孟子的觀點是天時地利不如人和。在《公孫丑下》中,孟子說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不足以固國,國君還需要「得道」,這樣有更多的人的擁護,才不能被外地佔領,江山才能永固。孟子還以齊國五十天攻下燕國為例進行了形象的說明:「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所以齊國必然會取勝,燕國必然會失敗。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研究《孟子》,不同朝代,關注的內容不同;不同時期,關注的重點有別;不同的學者,治《孟》的角度和方法亦異;對《孟子》的思想研究尤其如此。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不同時期的賢哲是如何挖掘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的,換言之,就是考察從古至今,孟子思想是如何被繼承和發揚光大的,孟子思想是如何被「經世致用」的,孟子思想是如何閃耀時代光芒的。自漢以來,研《孟子》者眾多,成果豐碩,並形成了專門學問——《孟子》學。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陳來
    今天討論的一個主題,就是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要講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先要肯定孟子思想有時代價值。
  • 《孟子》第2課:心之四端
    點擊上面藍色「教育教學助手」關注我弘揚國學,傳播文化;深耕閱讀,共塑素質;教學技能,共同研究;學習提升,努力向上;核心價值,你我創造。
  • 為什麼孟子不受後世帝王待見?他的這一思想才是根源所在
    時至今日,周公的一些思想仍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周公的「保民」思想,堪稱儒家思想的源流。這一思想直接啟迪了孔、孟,進而催生了「民本」思想。在周公所倡導的德治思想中,「保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保民」的先決條件就是「敬德」,二者之間相互依存,在執行德政的過程中缺一不可。
  • 陳捷夫:孟子「民貴君輕」乃政治謊言
    1、「民」的政治地位是被統治者 孟子有一個著名的政治主張,可以用來定義「民」的政治地位,即用腦力的是統治者;用體力的則是被統治者。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
  • 庚子年冬至|孟子故裡祭拜亞聖孟子
    這一天孟子故裡祭拜的孟子,正是被後人尊為「繼往開來」的典範。在冬至日進行傳統祭孟活動,亦有「尊古以傳承、繼往以開來」之意。每年冬至這一天,孟子故裡社會各界人士、孟氏後裔和國內外儒學人士都會齊聚孟子故裡鄒城,遵照古制、行禮如儀,在孟廟隆重舉行冬至祭孟大典。
  • 孟子說的「四端」指的都是什麼?
    雖然孔子的地位不容小覷,但是提到儒家思想,不得不說另一位更是深受歡迎,他就是孟子。孟子將孔子的觀點完美繼承並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了一套更為完善的、服務於政治的體系。你知道孟子學說中:「四端」指的都是什麼嗎?今天就為大家仔細介紹一下。其實四端,全稱是「四端之心」都是哪四個呢?
  • 淵回國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理學,心學核心思想是啥?
    淵回國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理學,心學核心思想是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包括理學心學,這些一般都屬於儒家思想文化的範疇。儒家思想在這次抗擊疫情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去看世界上各個民族國家地區,抗擊疫情處理的比較好的都是受儒家思想文化影響的地區。這個說的有點遠,我們收回來。
  • 公考必備小常識——諸子百家(孟子)
    一、儒家(一)孔子1.思想(1)禮——「克己復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仁——「愛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3)中庸——「過猶不及」、「和而不同」(4)宋代朱熹將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 千餘名海內外孟子後裔山東鄒城祭祖
    中新網鄒城5月8日電 (記者 李欣)「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故裡母親文化節暨丙申年紀念孟母孟子大典8日在孟子故裡孟廟舉行。8日,孟子故裡母親文化節暨丙申年紀念孟母孟子大典在孟子故裡孟廟舉行。千餘名來自海內外的孟子後裔和祭孟人士正衣冠,到孟廟亞聖殿紀念孟母、孟子。
  • 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於是他回到故鄉鄒國,後又前往魯國,魯平公即位欲見孟子,但後未成。不久滕文公即位,派人把孟子接回滕國,孟子向滕文公指出「民事不可緩」,並提出「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的「制民之產」思想,一時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反響。公元前320年(周慎靚王元年),孟子時約五十三歲,梁惠王「厚幣卑禮」召賢納士 ,孟子離開滕國去了梁國見梁惠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