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當共享單車、共享住房越來越成為人們共識時,人們對共享理念的認識越來越重視。其實,在中國古代,就有不少思想家對共享的思想就有著深刻的認識,孟子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孟子是戰國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師,在先秦儒學和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影響、滲透於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哲學、倫理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天人和諧等多種功能和影響,對中華民族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優良傳統的形成,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孟子思想體系中關於共享的思想,在現在社會建設中仍有著現實的借鑑意義,其思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統治者與老百姓共享才能感受快樂。在孟子的思想中多次提到統治者要與百姓共享美好的風景、美妙的音樂,如果只有一個人去享受,就難以得到應有的樂趣。孟子提出:「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孟子.梁惠王上》)「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孟子.梁惠王下》)這些思想表明孟子認為少數人的快樂不如多數人的快樂,統治者只有與普通百姓走到一起,才能與百姓更好地享受快樂。從時代背景而言,在那個年代,孟子提出這種統治者與普通百姓共享的政治思想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二是統治者與百姓共享才能得到百姓擁護。孟子認為統治者只有關注百姓的苦樂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否則就必然失去百姓的愛戴。孟子提出:「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關於民本的這種觀念,在現實社會中仍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幹部要以百姓之樂作為自己的樂趣,幹部要以百姓之憂作為自己的憂愁,只有心懷群眾,關心群眾,我們的工作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
三、普通百姓之間也要共有共享。孟子的思想體系中不但對統治者與普通百姓的共有共享作了闡述,還提出了普通百姓之間也要相互關愛、相互扶持,才能營造親熱和睦的社會風尚。孟子說:「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孟子.滕文公上》)在孟子生活的年代能夠提出百姓之間相互關愛,共享和睦生活的思想,對今天我們構建幸福家園仍有著積極的意義。在我們社會建設中,群眾是建設的主體,群眾要積極參與到建設中來,在社會治安、健康生活、文明相處中都要發揮大家的作用,共同形成合力,我們的風氣才能更加淨化,生活更加富裕,社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