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向古人孟子學習共享思想

2020-12-22 信仰之美

今天,當共享單車、共享住房越來越成為人們共識時,人們對共享理念的認識越來越重視。其實,在中國古代,就有不少思想家對共享的思想就有著深刻的認識,孟子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孟子是戰國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師,在先秦儒學和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影響、滲透於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哲學、倫理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天人和諧等多種功能和影響,對中華民族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優良傳統的形成,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孟子思想體系中關於共享的思想,在現在社會建設中仍有著現實的借鑑意義,其思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統治者與老百姓共享才能感受快樂。在孟子的思想中多次提到統治者要與百姓共享美好的風景、美妙的音樂,如果只有一個人去享受,就難以得到應有的樂趣。孟子提出:「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孟子.梁惠王上》)「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孟子.梁惠王下》)這些思想表明孟子認為少數人的快樂不如多數人的快樂,統治者只有與普通百姓走到一起,才能與百姓更好地享受快樂。從時代背景而言,在那個年代,孟子提出這種統治者與普通百姓共享的政治思想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二是統治者與百姓共享才能得到百姓擁護。孟子認為統治者只有關注百姓的苦樂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否則就必然失去百姓的愛戴。孟子提出:「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關於民本的這種觀念,在現實社會中仍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幹部要以百姓之樂作為自己的樂趣,幹部要以百姓之憂作為自己的憂愁,只有心懷群眾,關心群眾,我們的工作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

三、普通百姓之間也要共有共享。孟子的思想體系中不但對統治者與普通百姓的共有共享作了闡述,還提出了普通百姓之間也要相互關愛、相互扶持,才能營造親熱和睦的社會風尚。孟子說:「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孟子.滕文公上》)在孟子生活的年代能夠提出百姓之間相互關愛,共享和睦生活的思想,對今天我們構建幸福家園仍有著積極的意義。在我們社會建設中,群眾是建設的主體,群眾要積極參與到建設中來,在社會治安、健康生活、文明相處中都要發揮大家的作用,共同形成合力,我們的風氣才能更加淨化,生活更加富裕,社會更加和諧。

相關焦點

  • 孟子的思想
    如果一個人違背原則,做了壞事,社會當然會對其進行相應的懲罰,否則秩序就有可能奔潰,人民亦將無所適從。二、給予宗教信仰。信仰宗教之後,把善惡的報應寄託於來世,人們自然而然就願意行善。三、個人良心的要求。這是儒家也是《孟子》通篇強調的重點,只不過在時間的時候要考慮守經達權的問題。儒家強調個人真誠所引發的良知要求,同時並不排斥宗教信仰,也肯定守法重禮的社會規範。
  • 陳衛平:孟子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治國層面,孟子的仁政藍圖有著涵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豐富資源。孟子的仁政以「制民之產」即解決民生為基礎,直接涉及到富強的問題,提出以解決民生問題作為富民的起點。在社會層面,「義」和「禮」也存在著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進行創造性轉化的資源。義作為社會應當如此的價值準則,包含著對自由、公正的思考。義作為人們行為的道路,儘管有著自由選擇的空間,但不能突破無恥的底線。
  • 孟子,讓人嘆服不僅僅是仁政思想,更讓人折服的是他的超前意識
    遨遊書海,品讀聖賢,對古人深邃的思想徹底折服。很難想像那麼遙遠的時代,生產力極不發達年代,一些先賢們何以有如此超前的理念,洞悉物理到不可想像的地步。其中有一個儒家重量級的人物,讓人頂禮膜拜,徹底佩服,他就是孟子。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鄒國人。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聲明:凡本公眾號註明「來源」或「轉自」的文章,版權歸屬原作者,本文僅供交流學習,部分文章推送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
  • 孟子思想主張什麼,他和孔子思想有哪些不同
    孟子主要繼承孔子的思想主張,孟子主張「仁」、民本思想。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陳來
    今天討論的一個主題,就是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要講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先要肯定孟子思想有時代價值。
  • 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於是他回到故鄉鄒國,後又前往魯國,魯平公即位欲見孟子,但後未成。不久滕文公即位,派人把孟子接回滕國,孟子向滕文公指出「民事不可緩」,並提出「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的「制民之產」思想,一時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反響。公元前320年(周慎靚王元年),孟子時約五十三歲,梁惠王「厚幣卑禮」召賢納士 ,孟子離開滕國去了梁國見梁惠王 。
  • 孟子公開課--頂尖儒學大家的思想盛宴(第三講 孟子其人其書)
    顏世安 南京大學歷史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哈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臺灣大學高等人文社科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先秦史、先秦思想史。獲寶鋼優秀教師獎,政府特殊津貼。一、孟子其人: (一)孟子的時代——戰亂時代 孟子生活在戰國的初期到中期。孟子的政治思想,重心是關注百姓疾苦,救民於水深火熱,戰國早期的儒家文獻裡,沒有一種文獻談到要解決民生疾苦。
  • 《孟子》七篇解讀 | 孟子其人其書
    這個變動就比較大了,孟子學術的直接來源就變成子思本人,直接跟子思來學習了。如果是「受業子思之門人」呢,孟子就沒有直接跟子思學習過,而是跟子思的門人學習過。這一點在歷史上有很多的討論,但是最近幾十年來由於一些出土文獻的發表,大家越來越肯定孟子跟子思的關係應該是「受業子思之門人」,因為孟子的時代跟子思的時代相隔還是遠了一點。道既通,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現在保存下來的《孟子》一書,可能是孟子學生們的筆記,記載了孟子的觀點與政治活動。是我們了解孟子思想最直接的材料。孟子生活的時代,是戰國時代學術思想最活躍的時代,墨家思想與楊朱學說最為流行。墨子以宣揚孔子學說為己任,排斥楊墨。據《孟子》書中記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吾為此懼,閒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詞,邪說者不得作」。
  • 孟子「以意逆志」《詩》學思想再審視
    《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1](P125-126)(《滕文公章句上》)        這段用了《魯頌·宮》, 孟子將「戎狄是膺,荊舒是懲」解釋為周公排斥蠻夷,你卻向蠻夷學,這是離經叛道。而從上下文來看,孟子的解釋卻有問題,此句的上文有「周公之孫,莊公之子」[2](P1412)之語,毛傳曰:「謂僖公也。」
  • 從四民分業重審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及其教育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史和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對象。學界以往關於孟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對孟子教育的目的、原則、方法、理論基礎、內在理論與邏輯等有較多、較深入的探討,形成了清晰深刻的認識。但卻較少將孟子教育思想涉及的教育對象區分開來,更未將其放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進行考察,本文嘗試從四民分業的角度重新審視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四民觀  四民分業的思想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時推行的重要改革措施。
  • 孟子對孔子仁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所以,我認為孟子思想一方面繼承自孔子的仁政學說,同時也是現實社會政治與經濟現象的反動。思想家不滿意於現實,所以就製造種種學說來試圖改造它。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孔子以復興周道為目標,提出了「仁」的學說。它繼承了西周時代「敬德保民」的思想,提倡德政。所謂德政,其實質是要求貴族統治者對老百姓實行懷柔的政策,適當給以恩惠,並加強仁義道德的教化,反對濫用刑罰。
  • 孟子思想的歷史畫像
    那個時候是具有一個高度的思想自覺和精神敏感的時代,諸子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著 這些人類本質的問題,對於本質,對於種種本質問題的叩問,是先秦諸子,讓人非常神往的原因所在。他們那種追源探本的那樣一種精神力度,有的時候,讓當代的,簡單而麻木的存在相形見絀,讓我們很為之汗顏,這是孟子。
  • 真實的孟子,回應「君君臣臣」的思想升華
    孟子作為繼孔子以來儒學最偉大的繼承者,被人尊稱「亞聖」,儒學的集大成者,如果將儒學成就劃分檔次,孟子可能是最接近孔子的那一個,或者說,如果孟子生於孔子前,其地位高低尚未可知。孟子的「君臣」思想孟子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上更進一步,更加詳細地解讀以及升華了這一思想。在《論語》中顏淵篇提到,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 國學思想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孟子提出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
  • 「教師招聘」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思想總記不住?這樣總結就方便多了
    但是如果真的吸納了那些知識,總會發出「古人誠不欺我」的感慨,因為許多思想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仍舊不會落伍。比如孔子與孟子的教育思想,如今依然可以給我們啟示。只不過備考的時候顧不上這些感慨了,因為考生在沒有閱讀《論語》的情況下,完全記住其中的各種觀點是有些困難的。
  • 戰國時期孟子思想,可謂是儒家思想的頂梁柱,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政治思想,述而不作 《史記》上說孟子叫做孟軻,他是鄒國的人。他曾經在子思的門下學習,可以算做是孔子的徒孫。孟子的生卒年月在《史記》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元朝程復心在《孟子年譜》中說孟子生於周列王四年,大約在公元前372年,在赧王26年大約在公元前289年去世。孟子是鄒國人。鄒國和魯國離得很近,都是儒家的根據地,所以儒家又被稱作是"鄒魯之士,搢紳先生"。 孔子一生的志向是繼承文王、周公的思想,而孟子一生的志向就是繼承孔子的思想。和孔子相似,孟子一生也沒有留下什麼著作。
  • 孟子思想,對當今時代的價值意義
    這句話強調孔子思想的重要性。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儒家的價值理論體系。一、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性善論孟子的性善論是作為要求人們向善,成為聖賢、君子這套工夫理論的最為重要、最為基本的前提。只有人性本善,要求人們向善發展才合情合理。
  • 儒家又一代表人物,「亞聖」孟子的教育思想,教亦多術
    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百姓重於君王的政治主張,認為每一個人都應當做到知禮、懂禮、守禮,被認為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認為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只有通過教育才能讓我們心懷憐憫、辨別羞惡、態度恭敬、明辨是非,分別做到了懷有仁心、義氣、禮儀、智慧四點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