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春秋晚期孔夫子開了以講學為職業的風氣,孔子的弟子以和以後的儒者,大多數以講學為職業,他們中厲害的可以作為卿相的師傅,稍微不好點的也可以做士大夫的朋友。但是這些儒者中首屈一指的人,則必須要說孟子和荀子。這兩個人都可以說是孔子以後的儒家學者中地位最高的大師。
孔子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就像是蘇格拉底在西方歷史中的地位。孟子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就像是柏拉圖在西方歷史中的地位。荀子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就好像是亞里斯多德在西方歷史中的地位。他們都是一代先驅,為中國和西方的哲學體系奠定了基礎。
政治思想,述而不作
《史記》上說孟子叫做孟軻,他是鄒國的人。他曾經在子思的門下學習,可以算做是孔子的徒孫。孟子的生卒年月在《史記》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元朝程復心在《孟子年譜》中說孟子生於周列王四年,大約在公元前372年,在赧王26年大約在公元前289年去世。孟子是鄒國人。鄒國和魯國離得很近,都是儒家的根據地,所以儒家又被稱作是"鄒魯之士,搢紳先生"。
孔子一生的志向是繼承文王、周公的思想,而孟子一生的志向就是繼承孔子的思想。和孔子相似,孟子一生也沒有留下什麼著作。從這方面來看,孟子仍然是堅持繼承了孔子的述而不做的行為。不過儒家所說的述而不作並不是說是真的不做作品。
而是以述為作,就是說把所說的話作為一篇作品。這種述而不作的精神來源於孔子,孟子也在孔子的基礎上更加發展,所以說孟子所主張的政治經濟制度,雖然說表面上仍然是傾向於傳統的、舊的,比如說西周的制度,所謂"尊先王之法",但是實際上是已經將先王之法理想化理論化了。
孟子雖然擁護周朝的世卿世祿的制度,但是他在政治上經濟上的根本上的觀點和傳統的觀點已經是大不相同。依照傳統西周的觀點,所有的政治上經濟上的制度都是為貴族服務。但是孟子的觀點和傳統不同的是,他認為所有的政治經濟上的制度都是為民服務的。這個一切為民服務的觀點就是孟子政治以及社會哲學的根本的觀點。
孟子貴王賤霸,他以為孔子是比較推崇西周的正統君王而比較排斥春秋以來的霸主的,但是實際上孔子是比較推崇齊桓公和管仲的。他曾經說如果不是管仲,"吾將披髮左衽矣"。意思就是說,孔子大概肯定了管仲的功績,至少是從管仲抵禦來自北方的蠻族的入侵,這個功勞孔子是肯定的。在孟子的思想裡,稱王稱霸是孟子政治理想中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中國後來的政治哲學都把政治分成了這兩種。稱王的人所有的政治經濟措施基本上是從民眾的利益出發,所以,稱王的人得了民心,而稱霸的人都則是以武力徵服別的國家而強制別的國家服從他。
孟子有言:"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之子服孔子也。"
不忍於心,王之心也
孟子又說稱王的人是為民的利益,是因為他出於"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發為不忍人之政",這就是王政。稱霸的人,他的所有的政治經濟措施,雖然看起來有時候是為民謀利,但是他根本的意思不過是用這種手段去達到他的好名聲,達到一種利益。
在孟子的思想裡,雖然仍然有天子、諸侯、士大夫這類統治階級的存在,看起來就像是周朝的世卿世祿制一樣,但是統治階級他們存在的理由,不是和前朝那樣理所當然的存在,而完全是因為他能夠照顧民意,從而達到民眾的要求。這就是所謂的"得乎丘明",如果做君王的人不能按順應民意就會失去他成為君王的根基,就不能當君王了。
孔子曾經說過亂臣賊子懼這種類似的話,到了孟子這裡就成為了亂君也害怕。孟子和西方的柏拉圖一個很像的地方,就是他們都認為統治者必須由才能最高的人去擔任。所謂的天子就必須是聖人才能去做,所以說孟子理想中的政治制度是堯舜禹的禪讓。
在孟子的理論當中,有聖人之德的人可以做天子,聖人老了之後則必須在他去世之前必須要先選一位年少的聖人,讓他先作為宰相試一試,如果他德才都配其位,就選舉他作為自己的代替者,等到老聖人去世了之後,這個被選擇的人就會代替他做天子,但是天意是個很玄乎的東西,很難去確認天意讓不讓這位年少的聖人擔任天子,但是民意卻可以知曉,所以民意所歸的人就讓他做天子。
在這個理論中,讓民眾滿意則相當於是讓上天滿意。這種政治理想和柏拉圖的《共和國》的主張是極其相似的,但是不同的是儒家有一種託為史實的習慣。所以孟子和孔子都選擇依附周志來尊崇周文王和周公,這些人通過他們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
經濟思想,為民謀福
孟子理想中的經濟制度和孔子理想中的經濟制度是比較相似的,他們都比較推崇現有的井田制度。但是不同的是他們觀點中所描述的經濟制度和我們現在還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制度是很相似的。但是古代的井田制度是國君或者說是貴族私有制。
農民種植貴族的土地,他的地位相當於是農奴。但是在孟子的思想裡,土地是國家共有的人民種植國家的土地,並且是自由耕種,公田裡所生產的糧食來作為國君和卿大夫的俸祿,與傳統今天這不同的是,這裡農民耕種公田所生產出來的糧食都相當於是為國家納稅,而並非是農奴為地主服務的那種性質。這種理想中的制度就使得"民養生喪死無憾矣",這是為人民謀福利的事情,所以孟子所說的的井田制度,不是古代所實行的那一種制度。
總評
孟子在我國的歷史中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他的思想更是構成了中華民族性格的一部分。他雖然沒有留下任何著述,但是他的語錄被整理成為《孟子》流傳下來,成為我國古代讀書人必備的四書五經之一,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是先人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發展出了仁政的思想,並且在此基礎上,還發展出了以民為本的思想,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思想,擁有難以估量的價值。除此之外,孟子最具有標誌的是性善論,在這裡並沒有詳細的解釋,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參考書目:《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