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孟子思想,可謂是儒家思想的頂梁柱,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2020-12-20 騰訊網

前言

春秋晚期孔夫子開了以講學為職業的風氣,孔子的弟子以和以後的儒者,大多數以講學為職業,他們中厲害的可以作為卿相的師傅,稍微不好點的也可以做士大夫的朋友。但是這些儒者中首屈一指的人,則必須要說孟子和荀子。這兩個人都可以說是孔子以後的儒家學者中地位最高的大師。

孔子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就像是蘇格拉底在西方歷史中的地位。孟子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就像是柏拉圖在西方歷史中的地位。荀子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就好像是亞里斯多德在西方歷史中的地位。他們都是一代先驅,為中國和西方的哲學體系奠定了基礎。

政治思想,述而不作

《史記》上說孟子叫做孟軻,他是鄒國的人。他曾經在子思的門下學習,可以算做是孔子的徒孫。孟子的生卒年月在《史記》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元朝程復心在《孟子年譜》中說孟子生於周列王四年,大約在公元前372年,在赧王26年大約在公元前289年去世。孟子是鄒國人。鄒國和魯國離得很近,都是儒家的根據地,所以儒家又被稱作是"鄒魯之士,搢紳先生"。

孔子一生的志向是繼承文王、周公的思想,而孟子一生的志向就是繼承孔子的思想。和孔子相似,孟子一生也沒有留下什麼著作。從這方面來看,孟子仍然是堅持繼承了孔子的述而不做的行為。不過儒家所說的述而不作並不是說是真的不做作品。

而是以述為作,就是說把所說的話作為一篇作品。這種述而不作的精神來源於孔子,孟子也在孔子的基礎上更加發展,所以說孟子所主張的政治經濟制度,雖然說表面上仍然是傾向於傳統的、舊的,比如說西周的制度,所謂"尊先王之法",但是實際上是已經將先王之法理想化理論化了。

孟子雖然擁護周朝的世卿世祿的制度,但是他在政治上經濟上的根本上的觀點和傳統的觀點已經是大不相同。依照傳統西周的觀點,所有的政治上經濟上的制度都是為貴族服務。但是孟子的觀點和傳統不同的是,他認為所有的政治經濟上的制度都是為民服務的。這個一切為民服務的觀點就是孟子政治以及社會哲學的根本的觀點。

孟子貴王賤霸,他以為孔子是比較推崇西周的正統君王而比較排斥春秋以來的霸主的,但是實際上孔子是比較推崇齊桓公和管仲的。他曾經說如果不是管仲,"吾將披髮左衽矣"。意思就是說,孔子大概肯定了管仲的功績,至少是從管仲抵禦來自北方的蠻族的入侵,這個功勞孔子是肯定的。在孟子的思想裡,稱王稱霸是孟子政治理想中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中國後來的政治哲學都把政治分成了這兩種。稱王的人所有的政治經濟措施基本上是從民眾的利益出發,所以,稱王的人得了民心,而稱霸的人都則是以武力徵服別的國家而強制別的國家服從他。

孟子有言:"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之子服孔子也。"

不忍於心,王之心也

孟子又說稱王的人是為民的利益,是因為他出於"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發為不忍人之政",這就是王政。稱霸的人,他的所有的政治經濟措施,雖然看起來有時候是為民謀利,但是他根本的意思不過是用這種手段去達到他的好名聲,達到一種利益。

在孟子的思想裡,雖然仍然有天子、諸侯、士大夫這類統治階級的存在,看起來就像是周朝的世卿世祿制一樣,但是統治階級他們存在的理由,不是和前朝那樣理所當然的存在,而完全是因為他能夠照顧民意,從而達到民眾的要求。這就是所謂的"得乎丘明",如果做君王的人不能按順應民意就會失去他成為君王的根基,就不能當君王了。

孔子曾經說過亂臣賊子懼這種類似的話,到了孟子這裡就成為了亂君也害怕。孟子和西方的柏拉圖一個很像的地方,就是他們都認為統治者必須由才能最高的人去擔任。所謂的天子就必須是聖人才能去做,所以說孟子理想中的政治制度是堯舜禹的禪讓。

在孟子的理論當中,有聖人之德的人可以做天子,聖人老了之後則必須在他去世之前必須要先選一位年少的聖人,讓他先作為宰相試一試,如果他德才都配其位,就選舉他作為自己的代替者,等到老聖人去世了之後,這個被選擇的人就會代替他做天子,但是天意是個很玄乎的東西,很難去確認天意讓不讓這位年少的聖人擔任天子,但是民意卻可以知曉,所以民意所歸的人就讓他做天子。

在這個理論中,讓民眾滿意則相當於是讓上天滿意。這種政治理想和柏拉圖的《共和國》的主張是極其相似的,但是不同的是儒家有一種託為史實的習慣。所以孟子和孔子都選擇依附周志來尊崇周文王和周公,這些人通過他們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

經濟思想,為民謀福

孟子理想中的經濟制度和孔子理想中的經濟制度是比較相似的,他們都比較推崇現有的井田制度。但是不同的是他們觀點中所描述的經濟制度和我們現在還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制度是很相似的。但是古代的井田制度是國君或者說是貴族私有制。

農民種植貴族的土地,他的地位相當於是農奴。但是在孟子的思想裡,土地是國家共有的人民種植國家的土地,並且是自由耕種,公田裡所生產的糧食來作為國君和卿大夫的俸祿,與傳統今天這不同的是,這裡農民耕種公田所生產出來的糧食都相當於是為國家納稅,而並非是農奴為地主服務的那種性質。這種理想中的制度就使得"民養生喪死無憾矣",這是為人民謀福利的事情,所以孟子所說的的井田制度,不是古代所實行的那一種制度。

總評

孟子在我國的歷史中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他的思想更是構成了中華民族性格的一部分。他雖然沒有留下任何著述,但是他的語錄被整理成為《孟子》流傳下來,成為我國古代讀書人必備的四書五經之一,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是先人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發展出了仁政的思想,並且在此基礎上,還發展出了以民為本的思想,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思想,擁有難以估量的價值。除此之外,孟子最具有標誌的是性善論,在這裡並沒有詳細的解釋,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參考書目:《孟子》

相關焦點

  • 孟子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哪幾家?對中華傳統文化影響最深遠
    一、百家爭鳴的歷史起源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諸子百家也是這個時期各種學派的總稱。諸子百家之所以說是學派的總稱,儒家主張仁政以德化民,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主張無為而治與辯證法,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與科學。總體上來說,對中國社會文化產生影響的是儒、道、法,各個學派在建立時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鄒魯(山東曲阜)是儒、墨的發祥地;三晉(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溫床。
  • 中國四大系列之春秋戰國四大思想家,山東有兩個半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動蕩,各種學術思想紛紛湧現,是我國思想和文化最為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互相辯論,相互爭鳴的空前學術盛況,史稱"百家爭鳴",奠定了我國思想和文化的基礎.這一時期,群星璀璨,湧現出了一大批思想家,但星光最燦爛的是那幾個呢?
  • 這所「學校」對於孟子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孟子生活的時代已經進入激烈的戰國紛爭時期。各國的矛盾由春秋時期的蓄勢待發,轉變為兵戎相見,大大小小的戰爭經年累年,綿延不斷。戰爭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規模巨大的戰爭,如長平之戰一次可以奪走數十萬人的生命,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戰爭也給一些諸侯國的生存帶來了威脅。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評價:《孟子》一書被當作經典,後列為「四書」之一; 建立一套系統的政治學說「仁政,」成為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人;繼承並發展了孔子學說,被尊為「亞聖」,對傳統文化產生很大影響。作為戰國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哲學影響深遠。
  • 儒學能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儒家四聖」功不可沒 四聖分別是誰
    儒家學說產生於春秋時期,後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有很多思想家為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其中有四位被後人尊稱為「聖」,合稱「儒家四聖」。他們是:至聖孔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子和亞聖孟子。他們分別為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什麼貢獻?
  • 儒家被尊稱為聖人的都有誰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現今國外開設了許多孔子學院,更將孔子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人物。顏淵,即顏回,被尊稱為「顏子」,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仁人。
  •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各個學派的思想雖然相互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各個學派的思想雖然相互影響,彼此批判、學習和吸收,但各個學派的區別還是明顯的,儒家就是儒家,兵家就是兵家。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宋明時儒家思想滲透到各個思想領域,在軍事思想領域中也佔據了統治地位繼光雖然出身將門,但七歲開始讀書,學的就是儒家的經典,十五歲就「以經術鳴於時」。
  • 孔子的思想學說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好用
    孔子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對中華文化影響之深遠人說共知。但是,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圍繞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理想抱負,周遊列國,不斷宣傳的仁政思想,卻始終沒有得到各家諸侯的賞識,以至於,最落魄的時候,累累若喪家之犬。
  • 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思想家 政法文綜必看
    政法幹警考試歷史這門課程亂世側重考查戰爭發生的年代、背景、交戰雙方、戰爭結果,太平盛世主要考查各個朝代的重要治世、盛世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思想家的認知。下面就這一熱點問題,希望能對各位考生備戰2016年政法幹警文綜考試有所幫助。1.
  • 考察春秋戰國時期主流思想學派的源起與成因
    司馬遷評價其「閎廓深遠,雖三代徵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若夫穰苴,區區為小國行師,何暇及《司馬兵法》之揖讓乎?」。司馬遷的意思是說司馬穰苴所寫的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兵家學術,而非司馬穰苴一人之學術。孫子兵法後世學到太公兵法學術的還有孫武、孫臏、吳起等人。
  • 孟子思想主張什麼,他和孔子思想有哪些不同
    孟子首先將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升格為政治領域內的「仁政」思想,使得儒家在政治上也有了清晰的主張,不再單純的只是思想領域內的學術團體,而是將儒家學派及其弟子作為一個政治集團而存在,後來的讀書人為了科舉高中,讀書做官都要學習儒家經典,都是儒家的傳人,可以說儒家學派已經成為中國政壇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亞聖: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kē),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 孟子相對於孔子來說的教育方面的貢獻
    孟子: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 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 儒家思想的利弊權衡
    01.先秦時期先秦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是孔子、曾子、孟子、荀子。孔子主張「仁」、「禮」、「德政」的思想,但是孔子也曾說過:「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以及「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從中也可以看出濃厚的等級尊卑思想以及對體力勞動者和女性的歧視。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常考人物之孟子教育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百家私學的興起,私學中影響較大儒、墨、道、法四家,提到儒家,必不可少的人除了孔子還有就是其傳人孟子。接下來,中公教育李杏老師就帶領大家走進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魯國鄒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作為孔子的嫡傳弟子,被稱為「亞聖」。《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荀子把子思(孔子之孫)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 中醫心理學之儒家哲學思想的心理學意義
    《孝經》成書於秦漢之際,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天地之性以人為貴」的哲學思想,反映了春秋時期儒家思想注重發現人性的價值和意義,以此帶動人性的解放,這在當時所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社會變革中,具有現實意義。在儒家思想中除了孔子在《孝經》中提出「天地之性以人為貴」,還有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等都提出了相同的哲學思想。孟子(公元前372—前289),戰國時期魯國人,為儒家曾子、子思的門人。
  • 儒家思想對傳統行政文化的影響
    儘管長期以來,儒、釋、道之間共存互補,但儒家獨以其內聖外王、經世致用的入世傳統而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推崇與肯定,「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以及「學而優則仕」等也被士大夫階層奉為人生圭臬。因而,儒家思想對傳統行政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 孟子,讓人嘆服不僅僅是仁政思想,更讓人折服的是他的超前意識
    遨遊書海,品讀聖賢,對古人深邃的思想徹底折服。很難想像那麼遙遠的時代,生產力極不發達年代,一些先賢們何以有如此超前的理念,洞悉物理到不可想像的地步。其中有一個儒家重量級的人物,讓人頂禮膜拜,徹底佩服,他就是孟子。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鄒國人。
  • 明末清初儒家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還是顧炎武?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
    明清時期,黃宗羲、顧炎武等這些進步思想家觀念的改變,使宋以來儒學趨於活躍,改變了教條主義的思想局面,促使傳統文化儒家思想重新煥發生機,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時代背景明清時期,封建社會進入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表明了舊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會因素的產生,江南一帶的工商業者已經有相當的經濟實力,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力量。表現在思想領域就是反思傳統儒家思想、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潮的湧現。